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海洋世界》2001,(7):19-19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在我们人类当中,的确有不少人加入了“钓鱼族”,他们扛着钓竿,拿着钓饵,坐在岸边准备钓上自己心爱的大鱼。可是却没听说在鱼类中还有会钓鱼的鱼。  相似文献   

2.
沙蚕属环节动物门多毛纲,主要栖息于海滨泥沙滩和浅海底,是底栖动物群落中的优势种,也是底栖性鱼虾类的主要捕食对象,因而是海洋中的基础饵料动物。素有“万能钓铒”之称的沙蚕,是垂钓渔业的理想钓铒。近年来,在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钓鱼热之后,活沙蚕出口的需要量急剧增加。由于供求矛盾的尖锐化,促使了沙蚕人工养殖业的兴起。  相似文献   

3.
新加坡钓鱼     
“有水则有鱼,有水必钓鱼”,这似乎是海钓爱好者的一句名言。其实不言,不少老船员在新加坡锚地都没钓到鱼,初次下海那会儿,不少老钓迷也都摇头晃脑地告诉我,新加坡没鱼可钓。直到20年后,我在海上钓鱼早已成为大哥大,手下徒弟不知是几个班了,但我还坚信新加坡锚地没鱼。  相似文献   

4.
《海洋世界》2009,(6):8-8
科学家在缅甸发现了一种奇特的生物——德古拉鱼:它们个头不大,相貌平庸,但却称得上是“独一无二”。德古拉鱼长17毫米,周身透明,属鲤形目。与其他鲤形目鱼类不同的是,德古拉鱼上下鄂都长着“尖牙”,貌似吸血鬼。鲤形目鱼类在大约5000万年前就已经不再有牙齿,为什么德古拉鱼却将牙齿保留至今7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专家布里茨表示,德古拉鱼的“尖牙”并非真正的牙,而是从皮肤下面伸出的刺状骨。  相似文献   

5.
虎毒尚且不食子,而海洋中有些看似温顺的鱼儿却吞食它们刚刚出世的“鱼宝宝”,据说这一现象经常发生在雄鱼中。海洋中有些鱼,是由雄鱼照料幼子的,雌鱼产完卵后,它们便游开了。  相似文献   

6.
沙蚕是一种潮间带和浅海底栖生物,属于环节动物门多毛纲。它是海水养殖中鱼、虾的理想饵料,有些种类的沙蚕还可以供人类直接食用。由于它含有生物引诱剂,故沙蚕又有“万能钓饵”之称。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和世界“钓鱼热”的出现,沙蚕的需要量急剧增加,目前沙蚕的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而,解决人工养殖沙蚕的技术也就成了海水养殖业中一个引人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海涛 《海洋世界》2006,(8):26-28
在夏威夷的北部地区分布着众多大大小小的瀑布,有的甚至从上千米高的悬崖上倾泻而下,看上去甚为壮观。如果你有兴致登上瀑布的顶部,就会在峭壁之上的水池中看到一种身长大约50厘米,体色呈棕色并带斑点的刺鳍鱼。夏威夷原住居民称这种刺鳍鱼为“长着类似蜥蜴脑袋的鱼”。据说这种鱼在岛上生存繁衍的历史几乎与夏威夷群岛形成的历史一样久远。那么这种刺鳍鱼最初是如何来到距离大陆很远的夏威夷岛的呢?它又是如何攀爬到岛上最陡峭的瀑布顶端的呢?  相似文献   

8.
鱼礁史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增加渔获,人们常常根据鱼类的潜藏习性,投其所好,在水域中敷设隐蔽物,诱引鱼类前来栖息,在它们聚集时再进行围捕或刺钓。这里所说的隐蔽物就是鱼礁,即常说的人工鱼礁。我国是最早发明和施用鱼礁的国家。晋代郭璞在为《尔雅》所作的注释中说:“今之作■者,聚积柴木于水中,鱼得寒入其里藏隐,因以簿围捕取之”。《小尔雅义证义》引用郭璞的说法:“■者,以柴积水中以取鱼,鱼闻击舟声藏柴下,因而取之也”。以上所说的■和■是同样的捕鱼作业方法,也是是原始的鱼礁。渔史界把■和■统一称为“■业”。湖北省各大中型湖泊,至今…  相似文献   

9.
“吃心补心,吃肝补肝”,这是流传很广的古老治病方法,据认为不仅是经验,而且还有一定的科学道理。那么是否可推想“以胃治胃”呢?实际上真有用鱼胃来治疗胃病的。民间现在流传用鱼胃治胃病,但并不是所有鱼胃都可用,所用的也不是整个鱼胃。所用的只是一些像海鳗、(鱼安)(鱼康)鱼等凶猛鱼类胃中的消化残渣。具体做法是,把凶猛鱼胃中的食物残渣或小鱼取出,原样晒干,研末冲服。即有很好疗效。仔细观察这些可取胃治病的鱼,可以发现它们  相似文献   

10.
有道是:“人生快事知多少?品尝鱼肚是一桩。”鱼肚为海洋中某些新鲜优质鱼鳔加工的干制品,系我国传统的高档海味食品,又叫鱼鳔,古称“鲧鲮”。此外,因鱼肚以富有胶质而著称,故亦叫鱼胶、白花胶,还有称之为鱼白、鱼脬的。鳔是多数鱼类在水中游动调节身体比重的长囊状器官。大小不一,单个或二个,  相似文献   

11.
一夫多妻的海兽海狮因雄兽颈部多有鬃状长毛其状如狮而得名。其中既有身体密披绒毛的海狗和毛皮海狮,又包括体形很大,常破坏鱼网、危害渔业的北海狮,以及常被训练作各种表演的加州海狮等。海狮以北太平洋和南极海域为主要分布区。它们整年以2/3的时间分散在海上漂泊巡游,索铒觅食,主要吃鱼和乌贼。每到生殖季节,便陆续返回它们的生身故乡,离海登陆,交配繁殖。与鲸类相比,海狮(也包括其他鳍脚类)对海洋的适应程度低,它们必须在陆地上生育后代。它们虽称作海兽,但尚未完全和陆地脱离联系,实际上应算是两栖性海洋动物。它们在…  相似文献   

12.
止敬 《海洋世界》2001,(7):22-22
钻天打洞生活在印度洋和地中海的“球鱼”,有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斗敌本领和绝招,善于从内部置敌人于死地。这种鱼,遇到敌害立即使身体膨胀如泡,像打足了气的皮球似地浮到水面上来。在通常情况下,敌害看见这圃鼓溜球的东西,倒有七分害怕,不敢贸然侵犯。但也有不知天高地厚的鲨鱼,偏要将它一口吞下,结果惹了杀身之祸。原来球鱼的腹部,长着极其锋利的尖刺,一进入鲨鱼胃后,便很快地将鲨鱼胃壁刺成千疮百孔,使鲨鱼疼痛难忍,直到鲨鱼痛死时,“球鱼”又从鲨鱼腹内慢慢地游出。  相似文献   

13.
斗鱼是驰誉于世的观赏鱼.闽台的一些溪塘、池沼、沟渠和稻田里就生长着这种奇特的嗜斗类鱼儿。它体色浅绿、口小、嘴短、眼大.有十多条蓝绦色斑纹横带.体长一般在六七厘米。因其生性倔强好斗.人们称它“斗鱼”、“打架鱼”。用来参赛的斗鱼.都要经过多次筛选.挑选出体壮的雄鱼作“选手”。然后放在不透光的鱼缸里.让它养成孤僻的习惯。搏斗前。把它们放在同一鱼  相似文献   

14.
对于大多数鱼类来说,发育成熟后即就地婚配、生儿育女,而少数鱼类却不是这样,它们为了给子女找一个理想的生长、发育场所,使后代能顺利地成长,千里迢迢、不辞劳苦地从生长地来到专门的繁殖地。繁殖地既是它们出身的地方,也是它们繁殖后代的地方,同时还是它们的墓地。千百万年来,新的生命在这里产生,老的生命在这里消亡,这场以繁殖后代为目的的“旅行结婚”——生殖洄游,以喜剧开始,以悲剧告终。鳗鲡又叫“白鳝”、“蛇鱼”、“风鳗”,身体前部呈圆形,后部稍侧扁,长0.4~0.6米。鳗鲡平时雌雄分居,雄鱼常在河口活动,雌鱼则沿河上溯到干支流或湖泊中生长,育肥期一般为3~5年,长的可达20年。成年后的雌鳗于每年9~12月从内陆水域成群结队地顺河而下,与在河口活动的雄鳗会合后一起游向外海的产卵场。鳗鲡  相似文献   

15.
在海洋动物家族里,如果望“名”生义,就会闹出笑话,因为确有一些海洋动物是“名不副实”的……是鱼不叫鱼人世界鱼纲动物约有2万多种,平时我们见到的工鱼类动物的名称中往往带有鱼字或以鱼字作偏傍,但是也有例外,有的动物虽说属于鱼纲,从名称上看似乎与鱼纲毫无关系,例如海马、海龙等。海马头部象马,身体侧扁而弯曲并带有环状骨板,躯干与头成直角,长3~6寸,它没有腹鳍和尾鳍,靠背鳍和胸鳍不停地摆动来活动,海马在水中移  相似文献   

16.
章鱼,说是鱼却不是鱼,它是从头足纲软体动物中进化而来的。章鱼身体一般很小,八条触手又细又长,故又有“八爪鱼”之称。章鱼的攻防本领之全令人惊讶,是名副其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社会中,我们有“民以食为天”之说,也有自我保护的本能,并总结出众所周知的三十六计。而在海洋动物中,为了求生、避敌、觅食,它们也使用了不少独特的计策。欲擒故纵在热带珊瑚礁中,生长着浑身是刺的长棘海胆。长棘海胆是有名的“海刺猥”,只有口部周围没有棘,可算是“不设防”的区域。可它偏偏生长在海底,趴在岩石上,其他的鱼类对之无可奈何,唯有聪明的鳞鲀才能够吃到它。鳞鲀用口咬住长棘海胆身上长刺的顶端,把海胆从海底拖到海面,然后将其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瑞士科学家培育出一种新鱼类,它们既可在水里生活,又可在陆上生活,甚至会飞,人们叫它水陆空“三栖”鱼。这种鱼是基因工程师借助遗传基因技术培育出来的一种杂交变种新鱼类。这种三栖鱼具有生产  相似文献   

19.
食骨蠕虫     
车忱 《海洋世界》2004,(10):21-22
在蒙特雷峡谷,科学家发现了两种以死鲸骨头为食的奇特蠕虫,它们的身体结构,进食方式与目前已知的动物明显不同。它们没有眼睛、腿、嘴和胃,但长着色彩鲜艳的柔软的纤毛,还有绿色的“根”。这种“根”可渗入死鲸的骨头,在共生细菌的帮助下,吸收其中的营养……  相似文献   

20.
在辽阔的海洋中,生活着一种喜欢“旅游”的小型鱼类———鱼印,它时常吸附在大型的鲨鱼、鲸、海龟的腹部或船底,自由自在地周游四海。由于鱼印的旅行是靠吸附在其他物体上前行,自己是毫不花气力的,故人们称它为“免费旅行家”。鱼印在旅行过程中,若遇上饵料丰富的海域或见到大型鲨鱼捕捉食物时,便留下来享受一顿鲨鱼吃剩下来的“美味佳肴”。然后再另找新的航“船”,继续它的旅行,如一时搭不上“航船”,便吸附在礁石或固着的物体上,作暂短的“休息”,等待良机,继续搭“船”前行。鱼印为什么能享受“免费旅行”呢?这是由于它的身体结构所致。鱼印的第一背鳍已变成了强有力的吸盘,位于头部上面,形似一只鞋底,因此,我国沿海渔民叫它“鞋底鱼”。鱼印的吸盘上有许多带齿状边缘的横皱褶,它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吸附在船底上就像胶粘一样牢固,渔民给它取了个美名叫它“船底鱼”,或叫“粘船鱼”。鱼印的这一奇特习性,为渔民所用。渔民捕到活的鱼印后,就把它当作一种工具来捕获海洋动物。他们把鱼印的尾部扎透,用结实的绳索穿过去,再缠上几圈把它系紧,然后栓上船尾或放在活水舱里,一旦发现海龟,立即把数条鱼印抛出去,鱼印立刻会吸附在海龟身上,渔民只要拉紧绳索,把鱼印拖到船边,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