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极旅游是近些年的热点研究问题,日益引起国外学术界和有关国家南极战略决策者的重视。文章在搜集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南极旅游概念与内涵,对主要研究领域进行梳理,发现国外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下述领域:南极游客行为分析,包括南极旅游分布特征及其原因、核心吸引力的构成和环保意识等;南极旅游环境影响研究,包括旅游开发与环保两者关系的代表观点、环境影响的具体形式与评估;南极旅游全球治理机制分析,覆盖《南极条约》框架下的治理特征与困境、国际南极旅游组织协会主导的行业自治特征与挑战,以及实施全面旅游管理的探讨。最后探讨了国外研究对国内研究的启示,以期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2.
南极海冰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北极海冰的快速减少,近40年来,南极海冰范围在2014年前是缓慢增加、后是突变减少。单一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因素无法解释南极海冰的长期变化趋势,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对海冰的耦合影响还未得到充分研究。受南极海冰厚度遥感观测和数值模拟能力所限,现有数据仍无法准确量化全球变化背景下南极海冰的厚度和体积变化;目前南极海冰变化的气候效应还未充分明确。当前国内外对南极海冰研究的不足迫切要求发展长期可靠的南极海冰厚度数据,以突破南极海冰体积变化研究的难题,同时应综合考虑多气候模态和海气系统耦合的作用,研究南极海冰变化的机制及其气候效应。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要介绍了国际南极生物考察和研究发展史,较系统地阐述了南极生物学研究的现状;并概括了现代南极生物研究的三个特点:1.强调南极考察和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统一;2.宏观考察和微观研究相结合;3.广泛采用现代科学先进技术,进行生物学和其他学科相结合的综合考察。文章并对我国南极生物学考察提出了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4.
浅析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工作机制及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1961年6月23日《南极条约》生效后,南极条约协商会议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的正式会议,定期召开。自1961年第1次会议开始起至2003年,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已召开了26届,其间还召开了12届特别南极条约协商会议。本文试图对南极条约协商会议的工作机制进行探讨,希望抛砖引玉,能有助于对国际南极问题进行更多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分析一些国外南极主管机构的基本职能、规模、科研与后勤支持能力、南极考察组织与管理特点的基础上,得出目前世界各国南极考察管理主要存在三种模式:基金会项目管理模式、南极局政府职能管理模式和研究机构科学主导管理模式.此外.简要地分析了南极条约体系对一些国家南极政策和南极考察管理的影响,并对我国南极考察管理优化问题提出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生物学和医学组委托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于1989年4月7—8日在青岛召开了“南极磷虾资源开发研讨会”。来自全国8个单位的23位生物学、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和捕捞、加工方面的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生物医学组组长吴宝铃教授主持,国家南极考察委员  相似文献   

7.
应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的邀请,英国南极调查局局长Dick Laws夫妇于1984年5月9日至13日参观访问了海洋二所。 英国是世界上开展南极考察研究较早的国家之一,现在南极设有四个考察站。1983年我国应邀派团赴英进行参观考察,在英期间,南极调查局向我团介绍了南极的情况,并提供了大  相似文献   

8.
南极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它是地球上纬度最高、离人类最为遥远、也是人类正在探索的最后一块大陆,再加上其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仍然相对保留了其原初的状态。但矿物资源活动会对南极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本质上有别于其他人类活动的影响。诸如科学研究和旅游等活动如果管理得当,可以同自然环境保持一致,但矿物资源活动最终会将工业引入南极,从而标志着南极荒野状态的结束。正因为如此,南极条约协商国对有关矿物资源活动的环境影响问题十分重视。它们邀请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等组织对此进行研究,并向南极条约协商会议提出建议。自1977年以来,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专家小组和其他专  相似文献   

9.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最近宣布,在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的美国海军南极后勤支援部队的职能将转给美国南极规划局的其他部门。作为美国南极规划局一部分的美国南极后勤支援部队,将于1998年3月31日解散,以结束美同海军在克赖斯特彻奇长达42年的活动。 据悉,美国南极科学研究今后还要继续进行下去,而且会在克赖斯特彻奇和利特尔顿得  相似文献   

10.
中国南极考察至今已有20年的历史了,在此期间无论是南极科学考察研究还是后勤支援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确立了我国在国际南极事务中应有的地位。随着中国南极考察“十五”期间能力建设项目的启动以及国家财政对南极考察投入的逐步加大,公众对于我国南极考察事业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如何贯彻落实国家海洋局领导的重要指示,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和职业化地管理南极科学考察站,更好地服务于南极科学考察事业,是摆在我们面前既艰巨又神圣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7月15日,国际第27届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会议和第14届国家南极局局长理事会会议在上海召开。400多名从事南极科学考察研究和南极事务管理工作的中外科学家和政府官员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南极科考及南极事务。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为这个规模盛大的南极领域科学考察会议发来了贺信,国家海洋局局长王曙光、副局长陈连增,会议东道城市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韩正、副秘书长吴念祖出席了会议。据悉,这次南极领域最高层次的国际会议是首次在中国召开。温家宝副总理在给会议发来的贺信中指出,科学发现的大量事实证明,南极洲并不是游离于…  相似文献   

12.
新西兰科学与工业研究部南极局局长罗伯特·汤姆森博士和新西兰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主席、国际生态学会主席、坎特伯雷大学动物系主任乔治·诺克斯教授于五月三十日至六月三日在青岛参观和讲学。汤姆森博士作了题为“南极事务”和“南极的地质地理学”等学术报告。诺克斯教授讲学的题目是“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的介绍”、“南大  相似文献   

13.
朱瑾 《海洋世界》2008,(10):30-36
“一个细胞也包含该生命体全部基因密码”。美国在冷战时代的南极洲政策堪称美国外交政策中的“一个细胞”。长期以来,关于南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对南极条约的形成研究一直是国际学术界研究的冷僻之地,近年来,美国政府已将关于南极事务的外交文件解密,为我们开展研究提供了必要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传统的南极政策是不承认其他国家提出的南极主权要求,同时声明保留自己的权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政策逐渐转向提出主权要求。但是因受到苏联和盟国牵制,美国最终停止主权要求,转而召集南极会议,推动签订南极条约。  相似文献   

14.
南极微生物低温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南极微生物 ,包括细菌、酵母及丝状真菌等 ,不但在南极的生态系统及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基础研究和开发应用方面也具有广阔的前景。由于南极独特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征 ,形成了一个干燥、酷寒、强辐射的自然环境 ,生存于其中的微生物必然具备了相应独特的分子生物学和生理生化特性 ,如嗜盐和耐盐、嗜冷和适冷等特性。南极生物学研究的重点多侧重于生态和环境方面 ,即使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仍是如此 ,但随着EASIZ(南极海冰区生态学研究)计划和CS EASIZ(南极海冰区近岸和陆架系统生态学研究)计划…  相似文献   

15.
南极磷虾广泛分布于南极水域,资源储量非常丰富,是全球海洋中最大的单种可捕生物资源。文章梳理了全球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运行情况,剖析了主要国家南极磷虾开发利用及捕捞加工船的发展现状,选取了“福荣海”和“南极耐力”,对我国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与挪威渔船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中国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的发展还存在专业化程度不高、生产模式存在问题且传统渔船捕捞方式有待改进以及船载加工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的问题。基于此,研究认为在未来中国应推进转型升级,形成新型南极磷虾捕捞加工渔船体系;强化产业素质,不断提升捕捞渔船渔具装备水平;完善加工环节,突破船载加工技术“瓶颈”,以期通过该研究能够对中国南极磷虾捕捞行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科学家们研究地球由“温室”向“冰窖”的转变AaronWoods南极冰盖是地球上最大的冰堆积,如果其融化,海平面可能会上升50~60m。环绕南极的南大洋由与北部较暖水域相隔离的南极冷水圈构成。南极冰盖和邻接的南大洋共同作用形成南极大洋—冰冻圈体系,该体...  相似文献   

17.
朱根海 《海洋学报》1988,10(5):646-652
南大洋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磷虾资源,南极磷虾的主要饵料是海洋浮游植物,它的盛衰直接影响着磷虾资源量。因此,分析南极大磷虾食性成分,对于研究南极磷虾的丰度和南大洋的生态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南极小须鲸(Balaenopterabonaerensis)作为顶级捕食者,在南大洋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调节作用。目前对南极小须鲸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捕食和季节性迁移上,在栖息地分布以及气候变化对栖息地影响方面研究亟待补充。基于MaxEnt模型和CMIP6的数据,分析了当前情形以及不同排放情景下,到21世纪中期和21世纪末期宇航员海南极小须鲸栖息地的分布和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南极小须鲸主要分布在宇航员海的东部,当前的高度适生区占整个区域的13.96%。深度、海冰密集度和混合层深度最小值是南极小须鲸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三者的累积贡献为60.5%。气候变化情景下南极小须鲸栖息地呈现缩小的趋势。高排放情景下南极小须鲸的栖息地面积减小更快,从21世纪中期到末期这个时期南极小须鲸的栖息地面积减小速率比从当前到21世纪中期快。到本世纪中期,所有情景下的宇航员海东部仍存在南极小须鲸的栖息地;到本世纪末,中排放情景和高排放情景下的宇航员海已不适合南极小须鲸生存,海冰密集度的减小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该研究基于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通过文献计量方法,对1995-2019年鳞头犬牙南极鱼(Dissostichus mawsoni)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涉及鳞头犬牙南极鱼的研究逐年增多,发文期刊集中于少数极地或生物学期刊.共被引文献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鳞头犬牙南极鱼研究共分为8个方面,分别...  相似文献   

20.
南极和北极的臭氧层正在被破坏,由于二氧化碳的增加,温室效应使气温上升,引起全球自然环境发生变化,南北极是全球范围内最早显示出环境变化的地方,是从事全球环境监测的最佳场地。北极比南极更靠近国际社会,人类频繁的活动对北极环境的影响更大,把对北极和南极环境的观测数据进行比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就可以看得更清楚。因此,南极研究和北极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