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通过“同课异构”的活动让不同的教师充分展示自己对教材的处理,在课堂教学中更直观、形象地让听课教师和教研员比较,并领略不同设计与处理所达到的不同效果,为集体研讨提供很好的研究平台,其目的是不断优化课堂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后我们所有的听课教师从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效果分析等方面对如何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展开了深入的交流。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三位老师“同题异构”的课堂教学进行分析与评价,从中探究我们究竟应当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2.
虞倍利 《地理教学》2010,(23):13-14
2010年10月21日,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与我区联合举办了第三场“基于网络的地理课堂教学研讨活动”,闵行中学王老师执教的“河流地貌”一课,以谷歌地球软件为平台,以学习任务为引导,让学生自主考察长江上、中、下游的地貌特征和工程设施,学生兴趣浓厚,参与积极,短短的40分钟,大家都各自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收获了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样的场景,不禁令人想到了新课程理念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课堂。  相似文献   

3.
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为当前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正确方向,也使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教师不再是以往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引导,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性学习,也叫主体性学习,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自练,自得自悟,互动交流,自评自纠,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掌握方法。现以初一地理下册中“澳大利亚”、“巴西”两课教学内容为例,来说明我在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教学过程究其实质,就是学生充分发挥其探究发现的能力,从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过程。问题是探究的基础,是整个学习与探究过程的主题。在传统教学中,经常是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则非常少见,这种现象与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存在着很大差距。要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相似文献   

5.
何刚 《地理教学》2005,(1):30-31
学会“看”图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传统的做法是教师教学生阅读地图上的主要信息,要求学生记住一些地图符号,告诉学生该怎样分析这些信息。这一过程是将学生作为一个被动学习的接收体,忽略了对学生自主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如果离开了教师和课堂,学生就很难独立完成学习。  相似文献   

6.
蔡明 《地理教学》1997,(4):26-27
在“中国南方地区”一节的教学中,我尝试运用了“角色反串”,即让学生当一回“地理老师”。在课上,我先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然后将“教学任务”分配到各小组,让学生按小组“集体备课”,编写讲解提纲,再推出一位“地理老师”登台讲解。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学生当“实习老师”,教师进行启发、指导。下面谈谈我的教学思路及体会。  相似文献   

7.
刘雪静 《地理教学》2012,(13):34-35
在讲授“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节时,我重在让学生掌握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课时,改变了以往的单一讲授教学方法,尝试采取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活动的教学新模式。在教学中设计了几个教学片段,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秀”出自己的才能,学生普遍感到课堂新颖,有活力,但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突如其来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胡铮 《地理教学》2005,(9):30-31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学习地理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更在于地理知识的运用以及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教师参与的情景下,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自主思考、发展思维的一种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听、读、说、做”,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以前上课我一直是认真的“备教材”、“备学生”。也是按这两个要求来设计我的教学。可是新的课程标准出现了,更要求教师要“备课标”,课标“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我感到有点不知所措。于是我又很认真的“备课标”、读“课标解读”、改革课堂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0.
叶慧 《地理教学》2011,(3):43-4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是要转变被动的学习状态,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型的课堂,应该是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以生为本”的课堂,充满活力的课堂。  相似文献   

11.
王信文 《福建地理》2001,16(4):52-55
地理教学的素质教育,必须创设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为中心逐步转向以“学”为中心,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本文在地理教学实践中,遵循激发兴趣,参与学习,学会学习,考查反馈等程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创造性,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以顺应未来教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姚杰 《地理教学》2011,(2):35-36
一、背景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研究性学习作为让学生“主动探究和自主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能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加深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感悟,激发创新的欲望,形成质疑和探究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13.
马琦 《地理教学》2014,(12):139
在英语教学中,要想让我们的学生想学习,而且能够学到知识,就必须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上,教师把时间留给学生,更多地激励,鼓励,引导,帮助学生,使学生建立自学的信心,勇气和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学生已有经验是指学生以往的生活与学习经历,以及他们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体验、认识和观点,它们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前认识”,对学生学习新知的影响深刻。多数地理老师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基于他们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新知,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盲目化、粗浅化、片面化、绝对化等使用倾向,引发了一些低效的教学行为,值得关注、需要改善。  相似文献   

15.
地理考试是地理学习的延伸,也是目前地理学习评价的一种主要方式。高中新课改一年来,老师在探索课堂上如何让学生喜欢学习、主动学习、渴望学习地理方面花了不少气力,但却很少有人关注如何让学生喜欢考试、渴望考试。《普通高中新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习应“关注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使学生增强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地理考试“要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点毋庸置疑。它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告别填鸭式教学,必须带动学生自主学习,让课堂活起来。平时我们总提到活动,单看这两个字我们就明白,要“活”,就离不开“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采用游戏辅助小学英语教学,让学生“动”起来,因而课堂“活”得很,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效率都变高了。将游戏作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方式,笔者主要着眼于“三动”——动脑、动手、动口。一、动脑——脑筋急转弯  相似文献   

17.
陈炳飞 《地理教学》2010,(19):12-14,11
“学案导学”强调“以学论教、以学为主”,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学业发展及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而受到许多学校和老师的推崇,多种形式的“学案导学”教学法便应运而生。但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一些偏离“学案导学”初衷的现象,“高耗繁复”便是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从教学用时上看,目前的“学案导学”可分为三类:①课前无预习、课后无作业,所有问题都在课堂上解决。  相似文献   

18.
陈曦 《地理教学》2019,(11):1-1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却在现实操作中屡遇瓶颈。怎样打破教学惯性,把课堂还给学生,促进深度教学?老师应该在课堂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传统的讲授法是否该被完全摒弃?这些问题困惑着许多一线教师,让课堂的改革难以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口号阶段,徐洁老师的这本书不只是鲜明地提出了“要还”,还详细回答了“还什么”、“怎么还”,用鲜明的案例和生动的语言帮助一线教师在课堂中找准自己的定位,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想课堂。  相似文献   

19.
王伟东 《地理教学》2008,(11):26-29
自主学习概念是相对被动学习、他动学习而提出的。所谓自主学习是自觉、主动地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意义的主动建构。因此,自主学习首先是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目标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即是一种“学会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学生能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进度、设计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在每一章的后面安排了一个“问题研究”,它不仅指导师生探究现实中的地理问题,还通过开展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搜集、处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深入研究和落实新教材中“问题研究”的内容和要求,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素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