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陈培生  张品 《天文学报》2003,44(4):350-354
IRAS 17213-3841作为富碳星列于新版碳星星表中.然而该星的IRAS低分辨率光谱显示富氧的硅酸盐发射特征;光谱观测结果表明,该星是一个接近零龄主序的,光谱型为O9/B0的早型发射线星,而不是碳星,因此应从碳星星表中剔除.此外,将它证认为碳星的近红外-IRAS双色图方法并不是一个完全可靠的方法,用这一方法来证认碳星必须十分小心.  相似文献   

2.
该文从低质量恒星的形成、主序前演化、多波段测光和光谱观测及研究等方面,着重介绍类太阳恒星的主序前演化特性,T Tauri型星的分类、光变特性和光谱特征、弱发射线T Tauri型星(WTTS)的光学证认,以及其光度变化与发射线轮廓变化间的内在联系.相关研究对于认识类太阳恒星的形成、早期及后续演化、类太阳活动特性和活动机理等具有重要意义.另外,该文对国内外T Tauri型星观测和研究的现状进行了介绍,同时也给出了国内学者近年来在相关领域进行观测研究的部分结果.  相似文献   

3.
使用IRAS的红外观测资料,对恒星形成区CMaOB1/R1复合体的红外发射特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与光学观测,射电连续观测及CO观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这个复合体的发射是由一个弥散发射背景和若干分离源所组成。红外弥散发射可由两个O星的加热来解释,但扩展的HII区可能是由一个老的HII区的遗迹与仍处于主序阶段的两个O型星共同作用的结果,分离源大多与已知的发射或反射星云相对应,但存在几个没有已知光学对应体的源,它们可能是刚进入主序的早型星激发的。  相似文献   

4.
讨论了143颗早型和125个晚型双星系统轨道偏心率与轨道周期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几乎所有P〈1.7d的早型主序双星都具有圆或近圆轨道(e≤0.05),即早型主序双星和晚型主序,晚型巨星组双星的圆轨道临界周期约为1.7d;而早型巨星,特殊和10d。比较理论预期与实测统计关系,动力学潮汐机制及粘滞理论与实测数据较好地吻合,而纯流体动力学理论与我们的统计不太一致。  相似文献   

5.
讨论了143颗早型和125个晚型双星系统轨道偏心率与轨道周期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几乎所有P<17d的早型主序双星都具有圆或近圆轨道(e≤005),即早型主序双星的圆轨道临界周期约为17d;而早型巨星、特殊星和晚型主序、晚型巨星组双星的圆轨道临界周期分别约为20d,75d,7d和10d。比较理论预期与实测统计关系,动力学潮汐机制及粘滞理论与实测数据较好地吻合,而纯流体动力学理论与我们的统计不太一致。  相似文献   

6.
应用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2.16 m望远镜及其高色散光谱仪,对6颗弱发射线T Tauri型星(Weak-line T Tauri Stars,简称WTTS)进行了高色散光谱观测,计算了这些弱发射线T Tauri型星的锂元素丰度,讨论了这些弱发射线TTauri型星锂丰度和恒星自转周期、光变幅度的关系,研究发现:自转较快的弱发射线T Tauri型星锂丰度小于自转较慢的弱发射线T Tauri型星锂丰度;但是这些弱发射线TTauri型星,其锂丰度与恒星在V波段的光变幅度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发表的是用北京天文台60厘米施密特望远镜进行发射线星系物端棱镜巡天结果的第四篇文章。文中的表1包括100个发射线天体,其中的96个是发射线星系;其余的对象有3个行星状星云,1个发射线星。在这些发射线星系中,属于s,sd型的有69个,d,ds型的有27个,分别占72%和28%。除了4个已知的Seyfert星系之外,至少还有5个也可能是Seyfert星系。这些发射线天体中的23个是IRAS源,它们都与具有强发射的现象相联系.  相似文献   

8.
IRASl9227 1700作为富碳星列于新版碳星星表中.然而该星在IRAS红外双色图上处于典型的有较厚富氧拱星包层区域中,而不处于硅酸盐碳星通常所处的区域.而且有证据表明该星不但有主线和伴线羟基脉泽发射,还有靠近中心星的水脉泽发射.其IRASLRS谱在9—12μm范围有尘埃发射特征,近红外的观测又证实它确实存在热的拱星包层.因此IRAS19227 1700的拱星包层应该全是富氧性质的,它的中心星是富氧的可能性也极大.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观测和理论两个方面介绍了早型星星风的有关问题。在观测方面,给出了从射电、红外,可见光、紫外和X射线各波段得到的观测证据,并介绍了星风的两个重要参数、星风的终速和质量损失率。在理论方面,介绍了星风的基本方程,早型星星风的辐射压模型以及波动模型和非理想流模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作者利用距星星表第三版初始星表分析研究了太阳附的主序星的光度函数,并与用近距星星表第二版所得结果和由测光袖差方法得到的光度函数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对于绝对目视星等亮于15.5等的恒星,CNS3得到的光度函数可能更接近于真实情况。同时还给出了由CNS3得到的巨星和A、F、G、K、M型主序星的光度函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