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高福红 《世界地质》1994,13(3):98-103
沉积物源区研究的新进展高福红(能源地质系)沉积物源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确定物源区的来源方位、侵蚀区与母岩区的位置、沉积物的搬运距离、路径、母岩的性质及组合特征,进一步了解母岩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大地构造背景等。目前,物源区研究不仅是盆地分析中的一...  相似文献   

2.
物源分析是盆地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有利储层预测和油气田勘探中具有重要作用。不同物源区形成的母岩及沉积环境存在差异性,致使各物源区沉积物组分在微观特征上存在差异。选取民丰洼陷沙三中亚段沉积物特征元素比值和重矿物含量作为研究的样本,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物源体系进行研究。首先,在对特征元素指标进行优选的基础上,通过对沉积物特征元素比值进行Q型聚类分析,精确刻画了不同物源体系的范围;其次,对沉积物重矿物含量进行R型聚类分析,恢复了不同物源区的母岩类型。研究表明:洼陷主体区主要受来自青坨子地区的永安镇三角洲和南部的东营三角洲影响。分析结果与宏观的沉积学特征一致,证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判断沉积物的物源方向。  相似文献   

3.
物源分析的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物源分析在盆地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是沉积盆地的大地构造背景判别、古环境恢复的重要依据。本文简要回顾了砂岩成分,阴极发光、古水流流分析以及主元素和重矿物组合分析在物源研究中的应用,着重阐述了稳定同位素测年技术、风化强度的量化REE和痕量元素等地球化学方面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在物源分析中的应用及其前景,在此基础上指出物源分析应强调利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才能获得准确的沉积物源信息。  相似文献   

4.
重矿物分析对于判断沉积盆地的物源方向和物源区的母岩性质是有效的,但具有局限性:①对无重矿物或者仅能提供极少量重矿物的母岩判别力较差;②它不能准确判断物源区沉积物的主要运移通道。因此,进行盆地物源分析还需要重视综合研究,即①通过重矿物的矿物学、重矿物组合研究,判断物源区的母岩类型,推测母岩岩性演化;②通过沉积岩矿物成分与结构研究,判别物源区是否存在重矿物无法辨认的母岩类型和沉积物的搬运距离;③通过沉积体系分析,尤其是砂分散体系的编图,能有效地判断物源区的方位和圈定各物源的具体影响范围;④利用古构造图判别物源区的主要沉积物运移通道及其方位;⑤编制沉积盆地-物源区古环境图,以此来弥补重矿物分析物源所带来的缺陷。  相似文献   

5.
采用布格重力异常手段宏观地区分物源区和沉积区,根据重矿物特征分析物源区位置及影响范围,依据地震反射特征识别物源运移方向,通过砂分散体系精细分析和表征物源-沉积体系特征,并利用岩石地球化学资料进一步佐证物源-沉积体系分析。综合研究表明,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沙一段时期存在五个物源区,分别为葛沽物源、小站物源、增福台物源、钱圈物源和北大港潜山物源。葛沽物源为板桥次凹提供沉积物,且沉积物主体呈两支向歧口主凹进一步推进;小站物源、增福台物源和钱圈物源影响范围较小,均呈两支进入板桥次凹;北大港潜山物源为歧北次凹提供沉积物,向马棚口和高尘头地区推进时物源频繁分叉。综合岩芯、录井、测井和古生物等沉积成因标志,认为板桥次凹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歧口主凹和歧北次凹发育深湖浊流体系。  相似文献   

6.
沉积盆地物质来源综合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重矿物分析对于判断沉积盆的物源方向和物源区的母岩性质是有效的,但具有局限性;(1)对无重矿物或者仅能提供极少量重矿物的母岩判别力较差。(2)它不能准确判断物源区沉积物的主要运移通道。因此,进行盆地物源分析还需要重视综合研究,即(1)通过重矿物的矿物学、重矿物组合研究,判断物源区的母岩类型,推测母岩岩性演化;(2)通过沉积岩矿物成分与结构研究,判别物源区是否存在重矿物无法辨认的母岩类型和沉积物的搬运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部陆架(渤、黄、东海)是欧亚大陆和太平洋之间的一个重要物质交换通道,其周边的河流每年向海输入了大量的细颗粒沉积物。这些物质在海洋动力(潮流、波浪、环流等)的作用下形成了多个泥质沉积区(带)。过去的数十年间,国内外学者对东部陆架海沉积物扩散和沉积动力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目前对陆架泥质沉积的形成机制以及沉积物收支情况还存在争议。本文利用整理的现代沉积速率资料,从物源控制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各泥质沉积区10~100a尺度的沉积速率和沉积通量的分布规律,并与全新世泥质沉积记录进行对比,指出物源是控制这些泥质沉积形成的主要因素。河流携带入海物质是这些泥质沉积的主要"源",而这些泥质区是典型的"汇"。小型河流河口沉积过程和物质贡献需引起重视。定量化物源分析需结合物源供应等方面的资料,在遵守沉积物收支平衡的前提下进行。  相似文献   

8.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渐新世沉积物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沉积物源分析在确定沉积物源位置、母岩性质及沉积物搬运距离,甚至整个盆地的沉积作用和构造演化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重矿物组合、轻矿物组合、稀土元素分配和古水流恢复等方面系统地分析了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渐新世物源方向,确定了阿尔金东段物源、阿尔金西段物源、阿拉尔物源、铁木里克物源、祁漫塔格—东柴山物源和弯西—甘森物源6大沉积物源。沉积物源特征明显控制了沉积物特征,来自阿尔金西段物源的沉积物搬运距离短,碎屑物供给明显受季节性洪水控制,故稳定性差,发育近源陡坡型的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沉积物;来自其余物源的沉积物搬运距离较长,最长搬运距离约190 km,碎屑物供给的稳定性较好,发育远源缓坡型的辫状三角洲沉积物,受不同沉积物源的影响,其沉积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南秦岭横丹浊积岩系是一套巨厚的浊流沉积,以向南或南东倾的单斜构造产出.由下而上,该沉积层序包括深水盆地、深水浊积扇和斜坡水道3个相序.相应地,沉积物粒度变粗,厚度变大,火山质组分含量增加,凝灰层大量发育,表明横丹浊积岩系为活动型浊积岩;其古水流方向为NNW-NNE向,物源区为南侧的碧口火山岩系.另外,横丹浊积岩系内还见石英岩、重结晶大理岩成分的砾石,说明其物源还包括被动陆缘环境的沉积物.相序、组构、沉积特征和物源区综合分析表明,横丹浊积岩系为弧前盆地充填物.构筑这一弧前盆地的动力学机制是洋壳板块向南俯冲于扬子板块被动陆缘之下,时代可能晚于中晚泥盆世.  相似文献   

10.
梁文栋  胡修棉 《地质学报》2023,97(9):2975-2991
现代河流沉积物忠实地记录了流域盆地内的母岩、风化、搬运和沉积过程中的化学、物理过程以及人类活动的改造作用,是探索和验证源- 汇系统等理论的重要媒介。本文以全球现代河流砂组分数据库为基础,总结了碎屑组分、重矿物组分在不同大陆的分布特征,探讨了其在物源识别、源区贡献率计算、沉积物产生及搬运过程中气候- 构造等影响因素的评估、对源- 汇系统的研究启示等方面的应用。今后建议加强基于大数据的沉积物组分对气候- 构造- 人类活动的响应、沉积物产生及通量、高时间分辨率的沉积物组分变异性、不同物源定量化方法的差异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伊洛瓦底盆地D区块及周缘古近系物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缅甸D区块是伊洛瓦底盆地中西部与Letpanto油田相邻的区块, 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潜力, 对物源方向的认识存在不同观点。笔者利用沉积物砾石成分、砂岩骨架成分、地球化学元素分析方法, 旨在明确伊洛瓦底盆地D区块及周缘古近纪物源方向和类型, 进而指导本区沉积相与油气资源勘探研究。砾石分析结果显示, 存在自西向东方向的物源, 古新世物源来自中、酸性火成岩, 始新世来自浅变质岩、中性及基性火成岩。砂岩骨架成分分析显示, 古近纪地层物源均来自弧造山带, 既有大陆切割、未切割、过渡型岛弧来源, 也有再旋回造山带来源。主量、微量、稀土元素分析结果判断物源区构造背景均属于大陆岛弧和主动大陆边缘, 具有安山岩物源区特征。综合分析认为, 本区古近纪物源演化具有一定继承和相似性, 物源主要来自盆内链状岛弧和东部掸邦高地, 喜马拉雅造山带不可能从北部直接提供物源。推测北部喜马拉雅造山带通过伊洛瓦底江从东部进入, 为盆地提供物源。  相似文献   

12.
应用数理统计及Q型聚类分析方法,对大三江盆地群主要盆地20口钻井早白垩世城子河组和穆棱组砂岩中的重矿物进行了重矿物ZTR指数、稳定指数以及组合特征分析.城子河组和穆棱组重矿物ZTR指数等值线图都具有由边部向中心逐渐增大的趋势,而这两个组的重矿物稳定系数整体也较低,反映出成盆初期重矿物稳定性弱的特点,并根据重矿物种类将研...  相似文献   

13.
对佳木斯隆起周缘的勃利盆地和鸡西盆地中的早白垩世穆棱组和滴道组砂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和碎屑白云母40Ar/39Ar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滴道组和穆棱组沉积时期,没有500Ma或大于500Ma的来自佳木斯地块基底的年龄纪录,暗示佳木斯隆起在早白垩世穆棱组沉积时期尚未隆起。黑龙江东部盆地群为统一的原型盆地,结合对该区白垩纪砂岩的矿物组成和砾石统计的研究成果,认为早白垩世末东山组沉积以后佳木斯隆起开始隆升,猴石沟组沉积时期佳木斯隆起已经隆升到一定高度并为其周缘盆地提供物源,同时随着佳木斯隆起的隆升,原来早白垩世的统一盆地遭到分割破坏,形成诸多相对独立的盆地。  相似文献   

14.
砂岩副矿物的物源区分析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建刚  胡修棉 《地质论评》2008,54(5):670-678
物源区分析是盆地分析和古地理重建的重要研究方法,有很长的研究历史。随着分析测试技术的进步,物源区分析的方法不断发展,分析精度也不断提高。电子探针、离子探针和LAICPMS等微区原位分析技术的发展,使得基于单矿物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的物源区分析方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代表了物源区分析的最新发展方向。本文介绍了砂岩中常见副矿物铬尖晶石、金红石的地球化学分析以及锆石UPb年龄、白云母ArAr年龄在物源区分析中的应用。同时,作者认为物源区分析往往是基于碎屑矿物的化学成分或年龄与可能物源区的对比,且只具有统计意义。因此,深入了解区域地质情况和可能的物源区的地质信息,测试一定数量的颗粒进行统计分析,才能得出合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重矿物在盆地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57,自引:0,他引:57  
综述了重矿物在物源分析,构造演化,地层分析对比,岩相古地理重建及古气候恢复等方面的应用及进展。认为在盆地分析中,重矿物与其它分析方法相结合进行总体评价,综合研究,将获得更接近实际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甘肃兰州-民和盆地是中国西部典型的陆内断陷沉积盆地,该盆地发育的下白垩统河口群是一套以红褐色为主的碎屑岩地层。依据野外调查,以盆地分析方法为手段,从地层、沉积相、物源和古水流等方面入手对盆地东南部的中铺地区河口群进行了沉积环境的系统分析。通过对研究区内河口群沉积相、沉积构造和沉积序列的研究,认为整套地层垂向上发育有冲积扇相-辫状河相-曲流河相沉积,并进一步划分出若干微相;同时结合该地区的物源和古水流分析认为,早白垩世研究区内的物源主要来自南部的祁连山多旋回造山带;盆地内的下白垩统河口群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特点,并以此建立了兰州-民和盆地早白垩世古地理格局及盆地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7.
徐杰  姜在兴 《古地理学报》2019,21(3):379-396
沉积物物源研究作为沟通沉积盆地与剥蚀区的纽带,有助于恢复源区构造背景、估计沉积物搬运路径与距离、重建古水系和恢复沉积盆地充填演化历史等,在源-汇系统分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方法如岩石学、沉积学、重矿物和元素地球化学等方法在物源体系分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同位素测试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碎屑矿物同位素测年开始大量地被应用到物源分析当中。近些年碎屑锆石测年被广泛地应用到沉积盆地物源体系恢复和古水系重建中,而针对碎屑矿物如金红石、独居石和磷灰石等的同位素测年也同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多种矿物组合分析以及单矿物多重定年,可以更全面地恢复物源区的构造演化史,从而更准确地恢复构造演化与盆地充填过程之间的耦合关系。同时随着碎屑锆石U/Pb数据的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数学和统计学方法开始被引入用于定量分析不同物源区对沉积区砂体展布的影响。现今和未来的物源分析将是不断引入新的研究技术、将传统方法与新技术的结合、从单一方法到多种方法的综合、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化研究、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交叉的过程,从而更好地让我们认识沉积物在地表的剥蚀搬运沉积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8.
通过同构造沉积物质记录了解物源区剥蚀作用过程进而探索盆山构造相互关系,是大陆构造动力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砂岩骨架成分分析和重矿物及部分标型矿物分析方法,已被较多地用来探索新疆天山造山带与其南部库车盆地晚中生代以来的相互关系和构造演变过程,但是关于中生代较早时期库车盆地构造属性及北部造山带隆升剥蚀过程的认识仍存在较大分歧。本文运用电子探针微区成分分析方法,对库车盆地北缘中段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砂岩中具代表性的15个砂岩样品中的38颗碎屑长石和26颗碎屑白云母矿物进行了矿物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长石主要来自变质岩物源区,25颗碎屑白云母均属多硅白云母,表明其源区岩石曾经历了高压变质作用。这些多硅白云母中Si原子含量显示它们比目前保留在天山造山带高压变质带蓝片岩和榴辉岩中的多硅白云母形成的压力要低,可能反映了源区高压变质岩的正常剥露顺序。这项研究结果表明,至少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库车盆地北部天山造山带中的高压变质岩已经剥露于地表并遭受剥蚀成为物源供给区。具体是中天山南缘早古生代高压变质带还是晚古生代南天山高压变质带作为重要物源区,尚需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9.
物源体系分析是沉积盆地特征分析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阐明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恩平组的沉积特征和物源体系,本文拟利用恩平凹陷的三维地震资料和钻井数据,通过古生物环境分析和锆石U- Pb定年等方法,并借助地震剖面中古沟谷的识别、前积反射结构、地震多属性分析结果和沉积相带平面分布特征,对恩平凹陷恩平组物源体系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恩平组PSQ1~PSQ2时期表现位明显的陆相湖盆特征,物源主要为珠江口盆地内隆起的古生代变质岩和中生代火成岩基底,少量来源于北部华南褶皱带的元古宙变质岩;随着PSQ3时期断层活动逐渐停止,湖平面不断上升,华南褶皱带物源供给能力明显增强,逐渐成为恩平凹陷主要物源。鉴于目前南海北部缺少陆相湖盆地层的完整岩芯剖面,制约了南海北部裂陷期构造- 沉积耦合研究并影响了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建议下一步在南海北部陆相沉积盆地(如珠江口盆地)开展大洋钻探工作,以便获取更连续、时间精度更高,受风化作用影响更小的陆相湖盆地层的完整岩芯剖面。这不仅有利于指导下一步油气勘探,也可通过重建陆相沉积盆地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变化过程,为了解古气候状态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通过盆地碎屑沉积物分析示踪源区,进而探讨区域构造演化已成为当前地学研究的热点。盆地沉积物中的锆石不但分布广泛,而且稳定性极强,因而能保存大量的源区信息。随着锆石裂变径迹及U-Pb年龄谱分析等新测试技术的发展,锆石的形态、成分组成及年龄分析已成为盆地沉积物源区示踪的重要探针。本文结合实例,介绍了目前在综合利用锆石的形态、成分组成及年代学特征进行物源示踪的一些主要进展。由于物源示踪的复杂性,在利用锆石进行物源示踪时,应充分了解区域地质背景,密切结合其它物源示踪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