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明朝万历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即公元1605年7月13日),在海南岛东北部发生了本岛有史以来的最大地震——琼山地震(震级7.5级,震中烈度十度)。对于这次地震,各种史料都有不同程度的记述。《文昌县志》中的“万历三十三年地震尽圮唯文庙独存”,引起了地震学者和建筑学者的关注。有人认为,现存的文昌文庙就是琼山大地震前建造的文庙。  相似文献   

2.
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即明万历年间,广东地震活动显示出一个高潮期。作为其重要标志的有1600年9月29日南澳9度7级地震和1605年7月13日琼山10度71/2级地震。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震资料年表》上册第58页,记载1626年5月30日(明天启六年五月初六)顺天府密云(今北京市密云县)、蓟州(今天津市蓟县)地震,但在注中却说:“天启六年五月初六日京师王恭厂火药库爆炸,震动甚烈,影响所及附近各地,故密云、昌平、蓟州等处均记是日地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震资料年表》一书编者认为,明朝天启六年五月初六(1626年5月30日)北京、昌平、密云、蓟州等处地震,是北京王恭厂火药库爆炸引起的振动。该书说明中指出:“更有某些记载把不是地震破坏也当作地震影响。例如1626年(明朝天启六年)北京王恭厂的火药库爆  相似文献   

5.
武烈 《山西地震》1993,(3):30-34
通过对1614年平遥榆社间6(1/2)级地震的进一步研究,认为前人确定这次地震时所用的史料疑点较多,所确定的基本参数也问题较大.得出是两次地震事件的结论:一次是1614年10月15日(万历四十二年九月十三日),地点武乡,震级约为5(1/2)级;一次是1614年10月23日(万历四十二年九月二十一日),地点榆社,震级约5(3/4)级.  相似文献   

6.
1605年琼山地震是数百年来海南岛北部及其邻区发生过的最强烈的一次地震。据广东地震局丁原章等的最新研究结果,这次地震的宏观震中在东寨港附近(东经110.5°,北纬20.0°),震中烈度为十度,震级为7 1/2级;史料明确记载发震时间是明万历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夜亥时。近一、两年来,广东省地震局重新收集、整理、订正了这次地震的有关史料,写出了一本丰富的史料汇编。本文正是以这些史料中的房屋破坏资料为基础,用正态模糊集贴近度方法,对这次大地震的六度以上烈度区进行了模糊评定。这是我们单独采用模糊数学方法来近似划定历史大地震的烈度分区的第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7.
1605年7月13 日(明万历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在海南琼山发生了一次71/2级大地震,震中烈度为Ⅹ度.地震在琼州海峡两岸,特别是在海南岛的北部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经前人的研究,该震已有极震区不同方向的3个等震线,一是Ⅹ和Ⅸ度等震线为近东西向(1995年中国强震目录);一是陈恩民(1979)给出的Ⅺ、Ⅹ、Ⅸ度的等震线呈近东西和北北西相交的丁字形分布;另一个是丁原章给出北北西向的极震区.关于1605年地震的上述3个等震线,哪一个更能反映该地震震源破裂方向仍存在争论.  相似文献   

8.
2021年2月13日23点07分(当地时间)日本福岛县海域发生了7.3级地震,这是2011年以来东日本大地震记录到的较大余震。距离震源较近的强震动观测点记录到约1.5 g的最大加速度。对离震源较近的几个城市及乡村,包括郡山市、福岛市和仙台市以内的地方进行了建筑物的震害调查。调查中发现:日本常用的木结构民宅在地震中仅发生了屋顶的瓦片掉落和剥离等轻微破坏,并没有发生严重的破坏。另外,在郡山市和福岛市有几栋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屋有较严重的损坏。2021年福岛地震这一现象可能与地震动的短周期特性(小于1s)以及建筑物的高次振型有关。  相似文献   

9.
2013年4月20日在龙门山断裂南段发生的芦山M7.0级地震已过去近1年.本文根据四川省地震台网资料和收集的国内外相关历史资料,研讨了巴颜喀拉地块东缘区域龙门山断裂、岷江断裂、虎牙断裂等历史地震活动;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带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和2013年4月20日芦山7.0级地震余震时空、震源机制及破裂扩展等特征;讨论了巴颜喀拉地块东缘区域的能量释放特征等.结果表明:(1)芦山7.0级地震西南的龙门山断裂南段仍存在尚未破裂的背景性破裂空段;(2)芦山7.0级地震与汶川8.0级地震两余震区之间的空段区存在能量待释放;(3)龙门山断裂中北段(在汶川余震区内)的北川附近存在能量释放不充分的局部区域.  相似文献   

10.
国家地震局于1985年4月18—22日在海口市主持召开了“1605年琼山地震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共54人参加了会议。 这次会议气氛热烈,代表们通过学术报告、野外实地考察和史料分析,深入地讨论了三百余年前这次大地震的有关问题,对琼山地震取得了如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时隔10年,福岛宫城县海域再次发生大地震。虽然该次地震最大烈度到达6强,但是地震之后实际震害信息较少。作者实地考察了相马跨线桥、相马东大桥和白石藏王新干线桥三处桥梁在该次地震中的震害,并简要分析了其原因。另外比较KiK-net山元(MYGH10)的地表和地下强震仪的波形和频谱成分,指出这一记录PGA较大的原因。通过比较10年前东日本大地震和该次地震中K-NET郡山(FKS018)的记录,讨论了该次地震震害普遍比预期要低的原因。最后,使用多阻尼反应谱分析了该次地震对结构破坏力较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各专业委员会、全体会员及广大地震科技工作者: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二次学术大会将于2008年9月(具体时间另行通知)在新疆召开。征文通知也已经发出。鉴于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地震,现决定在征文主题中增加“汶川地震讨论”的专题。二O O八年五月十三日关于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二次  相似文献   

13.
秦乃岗 《华南地震》1990,10(4):42-49
本文采用了频度衰减系数及余震等待时间两种方法,对广东及邻区近年来发生的较大地震进行了类型判断及震后趋势判断。 在应用频度衰减系数的20个震例中,基本符合实际及符合较好的有17个,占总数85%。 余震等待时间方面,地震系列的余震等待时间的对数与发生时间的对数之间的线性关系较好的震例有:1605年琼山7.5级地震的强余震系列,1962年河源6.1级地震的余震系列、1987年江西寻邬5.5级余震系列。  相似文献   

14.
对2016年1月21日门源M_S6.4地震后7处祁连山断裂带跨断层水准观测场地进行了异常核实和加密复测,综合场地环境背景、地震前后观测曲线以及利用最小二乘配置拟合指标,排除场地异常人为等干扰,分析了震后观测资料变化。结果显示:祁连山断裂带中东段、门源震区附近的九条岭、南营、乌鞘岭、河西堡、芨岭东、石灰窑口、扁都口7处场地异常基本可靠,与门源地震发生或构造活动存在一定关联,同震形变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据我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测定,1979年4月15日14时19分42秒(北京时间)在南斯拉夫门的内哥罗(黑山)共和国,即北纬42.3°、东经18.5°处发生了_S7.1级地震。该震造成了人民生命财产的破坏和伤亡。现根据4月15日至5月25日的外电有关报道,对这次地震的震源参数、灾情概况、地震趋势和地震成因等情况综合汇编如下:  相似文献   

16.
以往的有关文献,曾有明隆庆五年五月初三日(1571年5月26日)佛冈5级Ⅲ度地震,此参数多年来一直为有关研究者所引据,个别文献虽则改称清远地震,但仍以5级Ⅲ度计。笔者在收集整理广东省地震史料时,曾注意到佛冈地震有误,其震中烈度尤需商榷,实际上,它只是发生在清远的一次有感地震。 有关上述地震的史料,见于《清远县志》和《佛冈直隶军民厅志》,兹引摘如下: 《清远县志》载:“隆庆五年四月大水,田禾庐舍倾坏,五月初三日卯时地震。”  相似文献   

17.
1978年10月7日在朝鲜南部忠清南道的洪城郡一带发生了一次中等强度地震,极震区烈度达七度表的4—5度(据我国部分台站资料,震级约为 Ms 4.2)。由于较长时期以来,朝鲜半岛处于一个地震的平静时期,发生地震较少,其中破坏性地震更少,因此,这次地震引起多方面重视。南朝鲜报纸曾于1978年10月9日就洪城地震作了较长篇幅的报道,涉及此次地震的灾情、成因和对朝鲜半岛地震发展趋势的估计等方面。现摘要编译如下,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采用多层粘弹性模型计算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Mw7.9地震对周围地区尤其是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影响,结合地震活动性分析,探讨了2013年4月20日芦山Mw6.6地震的发生机制,并对沿龙门山断裂带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之间的地震空段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由于下部地壳及上地幔的粘弹性效应,芦山地震震源处对应的汶川地震同震库仑应力变化(△CFS)为-0.1bar以下量级,其后随时间逐渐增加,在芦山地震前增加到了0.4bar(有效摩擦系数为0.4)或0.6bar(有效摩擦系数为0.2)以上.这表明,芦山地震的发生与汶川地震的非弹性触发密切相关.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之间的地震破裂空段存在1970年大邑M6.2地震的库仑应力阴影区(下降区),汶川地震及芦山地震未能使阴影区发生根本变化,因此,如没有其他不可知因素,该空段短期内整体发生破裂,引发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19.
正公元1879年7月1日(清光绪五年五月十二日)在甘肃武都南发生破坏性地震。由于地震离逝时间久远、地形地貌复杂、滑坡地质灾害发育、后期人为改造强烈、研究程度较低等方面的原因,前人的研究成果存在一些争议。冯希杰等认为武都历史地震发震断裂应为左旋走滑的临江范家坝断裂;侯康明等认为除临江范家坝断裂外,其北部还存在两条左旋的活动断裂构成了该地震的同震破裂带;袁道阳等认为临江范家坝断裂(F_3)主要为晚更新世活动的挤压逆冲断  相似文献   

20.
1605年琼山大地震深部构造和应力状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1605年琼山地震区已有的浅部地质、物探和钻井等资料,采用空间域三维重力正反演计算,消除了地壳浅部影响,依次得到由浅到深的各剩余深部重力异常值。然后由基底剩余重力异常值反演得到莫霍界面深度及起伏形态。分析上述结果可知:1605年的琼山大地震是一个以垂直向差异运动为主的地震,位于琼北莫霍面隆起区东北部、隆起向外凸出部位的陡坡上;北东东向的马袅-铺前断裂(中东段)呈反扭(左旋)状态,而北西向的铺前-清澜断裂(北段)呈顺扭(右旋)状态;云龙地区地下地幔物质上涌,造成云龙地块的上隆;如果1605年地震区出现NE30°左右的主压应力场作用和云龙地块异常上隆时,应考虑地震的复发问题。另外,分析各剩余深部重力异常等值线分布,还可以判定地质学给出的各断裂构造展布和延伸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