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地震科学联合基金会主持召开的《国际地磁参考场在震磁关系研究及地震预报中的应用》研究课题鉴定会,已于1992年11月4—7日在广西南宁举行。这项研究课题顺利地通过了鉴定。金恒启代表基金会参加了会议。由徐文耀任组长,并由林云芳、周锦屏、徐元芳、周永峰、李明文等人组成的评审小组承担了具体评审事宜。这项课题是由广西省地震办公室与中国科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及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震知识应用于社会领域,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为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地震科学的影响。从地震预报、工程地震、震害预测、震灾评估、地震宣传和地震速报与应急等方面讨论了地震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震科学具有重要手社会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在此基础上,提出应进一步加强地震震源、地球内部结构和地震预报等学科的研究,并展望了共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地震概率预报效能评分和预报发布决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耀霖 《中国地震》1992,8(2):23-28
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展已经到了这样的阶段:我们不但面临地震预报问题,而且面临如何应用决策理论科学地向公众发布短临预报的问题。为此,除了目前已经开展的地震易损性研究外,还要研究预报向公众发布后引起的社会经济效应及采取预防措施所需的经济代价;此外,还应实现从确定性地震预报向概率地震预报的转变。概率预报是地震活动本身特点所要求的科学的预报方法,它可以使我们把长期地震危险性分析和短临预报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定量的决策分析,更科学的决策是否和如何向公众发表地震短临预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为了在短临预报中推广概率预报,必须正确理解概率预报的含义和对概率预报效能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4.
美《哥伦比亚大学校刊》1980年11月号登载题为《哥伦比亚大学开始首次中美地震研究》的报道,译载如下:随着哥伦比亚大学三人小组来到北京,中美开始了首次联合地震预报研究计划。该项研究是由美国科学基金会和中国国务院支持的。这是两国首次在中国境内进行地学方面的联合研究。中美第一次的科学合作研究  相似文献   

5.
2005年6月8—15日,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局在北海联合召开地震海啸与地震预报实验场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为:①印度洋8.7级地震对我国的影响及地震海啸的科学问题;②“十一·五”地震预报实验场的科学问题和实施方案研讨;③地震预测新  相似文献   

6.
最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了防止由于不负责任的地震预报而造成的无谓混乱,制定了“地震预报实施法规”,并决定将此法规传达到各国政府,建议他们进行广泛宣传,让一般市民都知道除按此法规所作的地震预报外,其他预报均不能当作地震预报看待。法规包括下述四项:1.地震预报必须有科学的根据,并定量地报出地震发生的地点、时间、震级三个要素;2.发布预报应先获得学术界的支持,在预报消息公布之前,科学家有必要在地震学界听取意见;  相似文献   

7.
非线性科学在地震研究中的一些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非线性科学应用极其广泛,近年来不少国内外学者将非线性科学应用于地震研究中,对地震现象的非线性问题和复杂性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文对非线性科学在地震的可预测性、地震模型以及地震预报方法的研究方面进行了评述。关于地震的可预测性,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地震是混沌,因而是不可长期确定性预测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地震是弱混沌,因而可能是可长期确定性预报的。加卸载响应比地震预报方法抓住了地震的本质,是一种很有希望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地震预报研究的科学问题及其研究途径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回顾了地震预报研究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探索和解决地震预报研究中的几个科学问题,即地震动力学成因问题;地震的地体环境问题;地球物理场的时空演化与地震的物理力学关系问题;地震预报的理论和方法问题等。同时,探讨了研究这些科学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由地震预报转向地震预测”学术讨论会滨野洋三在地球行星科学关联学会1993年联合大会时,东京大学理学部的滨野洋三和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的井田喜明主持召开了题为“由地震预报转向地震预测”的学术讨论会。召开这次学术讨论会的思路是,地震预报是基础地球科学最尖...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前不久在土耳其召开的第25届 IASPEI 大会的有关情况,在概述地震预报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简要分析并提出了为把地震预报研究引向深入,当前国际上值得注意的研究动向,主要有:1.注意加强现场的地震综合观测研究;2.重视震源过程和多种前兆统一物理机制的研究;3.系统科学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4.强调地震预报研究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1.
将自组织临界现象理论在地震预报领域作深入的应用研究,根据各量的物理含义重新讨论了在地震科学中的应用,并用重整化群方法对强震前中小地震强现象的临界点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石耀霖  胡才博 《地球物理学报》2021,64(10):3429-3441
中国是一个多地震和强地震的国家,地震预报是当代科学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王仁先生从20世纪70年代起开展了前瞻性和开拓性的工作,他的思想的科学性已经被半个世纪以来的地震科学进展所证明.本文简要回顾了王仁先生关于地震预报的科学思想和实践,以及这些思想在近年来取得的突出进展,展望了今后数值地震预报在高性能计算物理模型驱动和机器学习数据驱动下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冯德益  林命周 《地震学报》1992,14(3):257-264
把研究不确定信息的两种理论方法,即模糊集理论与灰色系统理论的方法综合应用于地震预报当中,在以下三方面取得了初步研究结果:(1)地震预测的灰色模糊模型.在灰色系统理论 GM(1.1)模型的基础上,把模糊数学的表达方式和灰色突变预测结合在一起,建立了地震预测的灰色模糊模型,为地震预报实用化提出了一种新的可能的途径,并给出了初步应用实例;(2)地震模糊聚类预测中指标优劣的灰色建模判断.仍以 GM(1,1)灰色建模为基础,在模糊聚类分析之前作指标择优处理,减少了指标选择的盲目性.以1975年以来江苏及其邻区的地震活动资料为例,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比较清晰,比一般模糊聚类结果有所改进:(3)关联度和模糊聚类在地震预报中的联合应用.把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度方法和模糊集理论中的模糊聚类分析方法,联合应用于地震预报研究当中,以华北地区每年地震强度预测为例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地震预报所依据的不少信息和指标都带有灰色模糊的性质,因而,综合使用模糊集理论与灰色系统理论的方法可望取得更为有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前言     
《国际地震动态》2009,(4):F0002-F0002
在汶川8.0级地震发生一周年之际,我们组织召开地震预报发展论坛,邀请科技各界对地震预测预报探索感兴趣的同仁,共同探讨地震预测预报各种理论、技术和方法的有关科学问题,通过学术交流促进地震预报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地震科学进展》期刊简介:本刊由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主办,2020年第1期由原刊名《国际地震动态》变更为本刊名,是地震科学综合性学术月刊。本刊是地震系统内容覆盖面广的优秀刊物之一,创刊51年来以其独具特色的办刊宗旨和出版质量经久不衰。本刊以多种形式刊登国内外在地震预报、地震预防和地震应急等防震减灾工作方面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详细叙述了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地震预报研究与实践的主要进展:建设成了多学科的地震观测系统,为地震预报打下了良好基础;进行了大量震例研究,初步建立了地震预报的判据和指标体系;进行了地震预报理论的实验和研究,提出了多种地震孕育发生模型及前兆机理;通过20多年的5次地震预报攻关研究,形成了数十种地震预报方法;边研究,边预报,几十年来成功地预报了20多次破坏性地震,并取得了减灾实效,使我国地震预报的科学水平居于世界前列。本文还对地震预报尚需解决的科学难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系统地分析了目前各种测震学地震预报方法科学思路的基础上,认为测震学地震预报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已经发生的一些地震作为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的“因”,即由于已经发生的地震对区域应力场的影响,导致未来发生较强地震。这一类包括的预报方法较多,如空区、条带、b值、地震迁移、相关地震等等及其由此衍生出来的各种方法。另一类是把已经发生的一些地震作为区域应力场增强的“果”,即已经发生的地震是区域应力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地震是威胁人类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地区,强震的袭击往往造成巨大的劫难,并使人们在心理上留下了恐惧地震的阴影.这就决定着地震预报工作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而且与社会、经济关系很密切,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是一项防灾性的社会公益事业.要搞好地震预报预防工作,尽可能减轻地震灾害,首先广大地震工作者必须竭才尽智、奋发进取,努力提高地震预报的科学水平;其次,需要社会各界、广大  相似文献   

19.
陈章立  李志雄 《地震》2008,28(1):1-18
地震预报具有明显的双重属性: 科学性和社会性。 该文着重对地震预报科学性的问题做了评述, 强调地震预报必须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指导, 以科学的观测资料为基础, 以预报经验为借鉴。 文中对当前中国地震“活跃期”与“平静期”的划分以及根据地震前兆持续时间将地震孕育过程划分“长、 中、 短、 临”四个阶段和相应的地震“渐近式”预报程式, 和“以场求源”的预报思路做了简要的评论。 此外, 强调论及地震预报必须以浅源地震发生的物理实质及对孕震物理过程的基本认识作为思考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20.
1 中国地震预报论坛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是中国地震学会最初确定的专业委员会之一,自成立以来长期坚持举办年度学术交流.早期,参加交流的代表主要是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的委员,交流的主要内容是地震预报日常工作中面临的一些不能在震情会商会上解决的问题.2012年,马瑾院士撰文提出了构造物理实验"地震"的亚失稳理论,指出地震有前兆,应可预报.中国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委员会与河北省地震局于2012年5月在石家庄市举办以"中国地震监测预报论坛"命名的年度学术交流活动,适时邀请了马瑾院士就亚失稳理论作大会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