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夕才 《岩土力学》1994,15(2):95-97
对“塑性力学的一种新方法及在应力强度因子研究中的应用”的进一步讨论刘夕才(东北大学采矿系,沈阳110006)贵刊1992年第2~3期发表了"塑性力学的一种新方法及在应力强度因子研究中的应用"的文章[1]。我们非常欣赏原文作者对求解塑性力学问题所做的新...  相似文献   

2.
对孙贤鉥“思考”一文中若干问题的讨论李曙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合肥230026)在草拟《上地幔Sm/Nd值的演化》[1](以下简称为"演化")一文过程中及该文发表以后,我与孙贤先生进行过多次通信讨论。他的某些意见我在文章修改过程中已经...  相似文献   

3.
1991年5月31—6月2日,我所召开“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学科发展规划讨论会”。为了开好这次对我所今后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的讨论会,我所邀请了一些国内知名的岩土力学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参加讨论并进行指导。这次会议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及武汉分院领导的高度重视,院数理化学局詹文山副局长、数力处吴本浔副处长、武汉分院陈宏溪院长等领导同志亲自到会,听取了学科发展规划制订工作的汇报,参加讨论,并作了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4.
《岩土力学》2007,28(6):1128-1128
根据科技部国科基函[2007]8号文,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申报建设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准立项。  相似文献   

5.
邵生俊 《岩土力学》2011,32(1):318-320
"黄土的构度指标及其确定方法[1]"一文发表于《岩土力学》2010年第1期,以下简称"原文"。现就焦五一先生对原文的讨论(以下简称"讨论稿")答复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对库仑土压力理论的若干修正》[1](以下简称原文)一文于2013年7月刊发在《岩土力学》第34卷第7期,得到了李大钟先生的关注,也对本文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和观点,这对更好地研究本文涉及的问题和澄清一些理论上的分歧非常有益,在此非常感谢。针对李大钟先生在讨论稿中提出的问题[2](以下简称讨论文),笔者在本文将分别给出答复和解释。(1)关于主动土压力和被动土压力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问题讨论文中给出了墙体位移与土压力的关系图,见讨论文图1。尝试将主动土压力、静止土压力和  相似文献   

7.
钻进过程中简易水文曲线的解释,尚无规程可循,本文以实例,利用所谓"基础曲线"和因素迭加的原理,可对各种形态的简易水文曲线所表现的介质水文地质特性.作出比较客观的推释,从而为正确划分含水层(段)和编制抽水试验设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访韩纪行     
访韩纪行许东俊(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武汉430071)应韩国资源工学会的邀请,我和我夫人李贤淑于1994年5月12日到5月25日访问了韩国。在韩国资源工学会1994年春季学术交流大会上作了特邀报告,参观访问了汉城大学和江原大学以及韩国资源研...  相似文献   

9.
第九届岩土力学计算机方法及进展国际会议1997年在武汉召开第九届岩土力学计算机方法及进展国际学术会议于1997年11月2~7日在武汉召开,大会由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主办。袁建新研究员任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所长白世伟研究员任组...  相似文献   

10.
龚劲松 《江苏地质》2005,29(3):178-181
多功能测井解释理论通过对测井学、渗流力学、油藏物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突破了以往测井解释主要以含油饱和度高低判别油水层的传统观念,认为相对渗透率的大小或束缚水饱和度的高低才是决定储层产液性质的原因,它的出现是测井解释理论的一次飞跃。  相似文献   

11.
资料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与朝鲜科学院岩石力学研究所的学术交流始于1985年。朝鲜科学院岩石力学研究所前身为朝鲜科学院无烟煤开采研究所。该所在矿山岩石力学,开采技术与工艺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工作,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成果,为他们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5年6月该所同行第一次访问我所;1987年中朝两国科学院在议定共同研究计划时,朝方主动提出要与我所对口进行岩石力学方面的共同研究;1988年5月由李龙岩所长率领的朝鲜岩石力学代表团再次访问我所,双方一起签署了“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与朝鲜科学院岩石力学研究所共同研究计划”,从此两所在相互协作中进一步活跃了学术交流,加深了两国人民、科技工作者之间的兄弟  相似文献   

12.
《岩土力学》2006,27(12):2098-2098
沈珠江先生是我国著名土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沈先生是我刊顾问编委,历来对我刊予以大力支持,常把一些重要文章送我刊发表。惊悉沈先生逝世,我刊为失去一位良师益友甚为沉痛,在此,我们对沈先生深表敬意!我们将努力把《岩上力学》杂志办得更好,以慰沈先生在天之灵。  相似文献   

13.
《岩土力学》2006,27(3):486-486
2006年1月11日,《岩土力学》2006年度第一次编委会扩大会议在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召开,参加会议的有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朱耀仲所长、汪大国书记、孔令伟所长以及在汉编委。本次会议由主编白世伟教授主持,《岩土力学》编辑部负责人方昭茹汇报了《岩土力学》两年来的工作进展情况和2006年工作计划,会议还选举了《岩土力学》副主编,在场编委就副主编人选进行了投票,结合所外编委的投票结果,孔令伟教授当选为《岩土力学》副主编。  相似文献   

14.
全国"数学地质前沿课题和发展趋势研讨会"报道本次会议于1994年11月10~12日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召开。这次会上讨论了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数学地质分组的有关筹备工作,交流了近年来各行业、部门数学地质工作的成就和学术成果,展望了21世纪数学地质学...  相似文献   

15.
《理论力学教学软件》(TMCAIV1.0)简介张建民张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我们研制开发的理论力学教学软件TMCAIV1.0版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制的理论力学CAI软件的BASIC语言版。软件收入了理论力学CAI教材《计算技术在理...  相似文献   

16.
任重 《岩土力学》2007,28(7):1510-1510
应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邀请,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教育委员会(ISRM Cominission on Education)专家组一行四人于近日访问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所并做学术报告。学术活动共历时2天。  相似文献   

17.
我国岩石力学试验技术的重大进展中科院院长基金特别支持项目、代表国际领先水平的RMT—64岩石力学试验系统,最近由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制成功.于1993年12月16日在武汉通过了由中国科学院组织的专家鉴定.参加鉴定的专家一致认为:该系统设计新...  相似文献   

18.
近日,根据国土资源部2013年第9号文通知,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通过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甲级勘查资质的延续审核,证书编号:国土资地灾勘资字第(2005217024)号,有效期延续至2016年6月。  相似文献   

19.
等间距断裂控制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断裂有时成组出现并且以规则等间距排列,这种现象有其必然性,并可以通过弹性力学的有限单元法对其生成时的应力状况予以模拟并解释。等间距断裂的形成受控于某些地质因素,如地质体物理力学特性及其边界地应力条件等。本文的讨论相信会有助于断层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0.
由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学术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承办的第四届全国青年岩土力学与工程会议于2001年5月23至26日在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隆重召开。来自海内外各地从事岩土工程科研、教学、设计、施工及管理等工作的专家和代表共120余人出席了大会。 会议共收到论文121篇,经评审共有105篇论文编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年增刊专辑。大会论文涉及到岩土力学与工程学科的主要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