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4 毫秒
1.
中国地质灾害减灾战略初步研究   总被引:26,自引:6,他引:26  
论文简要回顾了我国近年来地质灾害减灾基本情况,指出了地灾减灾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潜在灾害体的早期识辨差,“灾后”研究普遍;西部地区大开发中突发性地质灾害问题突出;东部地面沉降等缓变地质灾害闸题严重;地质灾害基础理论和防灾技术落后等。参照联合国提出的国际减灾战略和美国制定的滑坡减灾国家战略,对我国制定21世纪初地质灾害减灾战略提出初步建议。①开展地灾风险区划,并作为国家减灾强制性标准加以实施,建立减灾科学体系,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从对国家、区域、城市、乡村的承灾载体出发,依靠科技进步,建立并逐步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群专结合体系;②提高崩、滑、流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水平,开展国家和省级气象一地质灾害预警,开展县级地质灾害预报;全面建成地面沉降等缓变地质灾害现代化监测控制网络,实施以控制地面沉降为目标的含水层修复工程;③对本世纪全面实施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与都市圈建设、中国西部大开发、中国小城镇建设、重大生命线工程等推动中华民族社会经济进程的关键战略分层次进行全面的综合减灾对策战略研究、减灾规划和减灾措施的实施;④全面提高我国地质灾害减灾应急快速反应能力,建立综合型救援专家技术型队伍,加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技术指导力度。提高民众防灾自护文化意识及技能,为减灾教育保证足够的媒体及园地;⑤通过综合减灾,使我国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和财产损失量明显降低,到2020年人员伤亡减少70%,即由现今每年死亡1000人以上,降低到300人以下。预期灾害发生率和财产损失量减少50%,即由现在的100亿元以上减少到50亿元以下。  相似文献   

2.
详细介绍了1994年5月在日本举行的世界减灾会议的科技活动,评述了当前世界减灾科技的发展趋向,并且提出了加强我国减灾科学技术研究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浅谈中国减灾管理的历史与未来》的上篇。全文分析了中国古减灾管理的特征现代减灾管理的进步,优势与缺陷,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未来减灾管理的发展方向,特别是提出了虚化与简化专业减灾管理功能与机构,分离专业技术管理与行政管理,增强政论管理的统一性,实现大量减灾常规管理的社会行业化,及适时应变的“功转”调整等减灾管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减轻地质灾害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地质灾害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指出地质灾害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但是,减轻地质灾害也是发展,“减负等于加正”,在减灾中获取“加正”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为此,必须提高全社会的减灾意识,推动减灾社会化;实施减灾系统工程进行综合减灾;开展减灾示范区工作;综合治理地质灾害,保护地质环境;深入开展灾害科学研究,提高社会的减灾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5.
我国自然灾害评估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曲国胜  高庆华 《地学前缘》1996,3(2):212-218
减轻自然灾害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对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评估、防灾、抗灾、救灾、恢复、教育、保险与综合管理。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评估现状的分析,介绍了目前我国国家级、省级和城市级自然灾害评估中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认为由国家、地方、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全国自然灾害区划、加强自然灾害综合预报、建立自然灾害与灾情预评估、灾害应急评估与灾情评定、灾害应急救助与救援管理系统、积极开展灾害保险与灾区恢复、灾害教育与宣传、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灾害管理、实现灾害信息共享、开展减灾效益评估及建立综合减灾系统等是我国目前自然灾害评估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减轻地质灾害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阐述地质灾害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指出地质灾害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但是,减烃地质灾害也是发展,“减负等于加正”,减灾中获取“加正”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为此,必须提高全社会的减灾意识,推动 灾社会化;实施减灾系统工程进行综合减灾;开展减灾示范区工作;综合治理地质灾害,保护地质环境,深入开展灾害科学研究,提高社会的减灾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7.
《浙江地质》2011,(12):26-27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明确了“十二五”期间防灾减灾工作的8项目标。规划强调,防灾减灾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人为本,依靠科学;预防为主,综合减灾:统筹谋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浅谈中国减灾管理的历史与未来》的下篇,全文分析了中国古代减灾管理的特征,现代减灾管理的进步,优势与缺陷。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未来减灾管理的发展方向。特别是提出了虚化与简化专业减灾管理功能与机构,分离专业技术管理与行政管理,增强政府管理的统一性,实现大量减灾常规管理的社会行业化,及适时应变的“功转”调整等三灾管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中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预测与分区减灾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自然灾害风险具有比较鲜明的区域规律:绝对风险自西向东,自北向南,即由内陆向沿海持续升高;相对风险是中部区域高,西部,北部区域和沿海地带较低。根据不同区域的灾害风险水平和减害基础,对不同地区分层次部署和实施减灾工作;城市和沿海地区,建立完整有效的减灾体系,实现全面减灾体系,实现全面减灾;中部地区以农业减灾为重点,在加强区域环境保护的同时,加强大江大河防洪和农田抗旱排涝工程;西部区域在注重区域环境  相似文献   

10.
<正>开展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地质灾害多发区广大民众的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损失的有力举措。增强全社会突发事件意识和能力是发达国家处理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之一。日本是多地震的国家,各种防灾救灾宣传材料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部泥石流及其减灾对策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西部多为山区,泥石流异常发育,类型相当齐全,几乎发育着除火山泥石流以外的各种类型泥石流.泥石流严重危害山区城镇、交通、农田、工矿和水利工程等,造成严重灾害.仅已查明的泥石流就有15797条,其中铁路沿线泥石流1294条.有108个县级城镇、19个地(州、市)首府城镇和4个省会城镇受到泥石流的威胁或危害.西部大开发应注重泥石流减灾,特别要加强工程前期减灾预研和减灾知识普及,建立灾害信息系统,实现资料共享,把城市规划和减灾规划结合起来,进一步搞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12.
构建中国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新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即“十三五”时期,我国进一步加大了防灾减灾科技投入,以防灾减灾业务需求为导向,围绕国家战略部署和防灾减灾业务链、创新链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形成了成灾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研发、仪器装备研制、应用示范、专业队伍建设等综合防范体系,为“十四五”我国新时期自然灾害防治创新体系的构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促进了中国特色防灾减灾事业的持续稳固发展。  相似文献   

13.
《辽宁地质》2011,(5):16-18
2011年5月12日是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也是我国"防灾减灾日"。面对地质灾害巨大的破坏性,如何提高综合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成为我们必须思考和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朱元甡  刘九夫 《水文》2013,33(2):1-5
分析梳理了防洪减灾风险、风险及其分析、风险管理和治理等概念,指出防洪减灾理念从20世纪早期的"控制洪水"到20世纪后期的"减小洪灾损失"再到21世纪初的"降低洪灾风险"的演变,与防洪减灾形势、社会公共管理水平等密切相关;防洪减灾风险源于洪水时空变化的不确定性、承灾体的不确定性和防灾减灾措施实际效果的不确定性等,需要根据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防洪减灾风险管理指采取多方参与方式,在洪灾发展周期的不同阶段,针对多种不确定性,综合分析各种风险,力求做出相对科学的决策。在防洪减灾风险管理的研究和实践中,应重视有关人文因素及其不确定性、构建风险分析文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与减灾战略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论述了21世纪中国地质灾害减灾面临的形势是既存在许多有利条件又存在多方面困难而面临严重挑战。提出21世纪地质灾害减灾战略:1.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安全维护体系;2.优先安排西部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实施地质灾害风险管理;3.建立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体系;4.城市地质灾害防治与土地利用相结合;5.加强我国地质环境监测与网站建设;6.针对地质灾害区域分布规律,采取分区减灾对策;7.加大地质灾害防治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16.
徐乾清 《水文》2003,23(2):1-7
阐述了防洪成灾的基本认识及防洪减灾对策的发展过程,分析了中国洪水灾害分布的特征和防洪减灾基本对策的要求,探讨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洪成灾体系,提出了当前防洪成灾研究规划中出现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7.
南京市防洪减灾信息系统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张立锦  彭海鹰 《水文》1998,(5):6-13
南京市防不共减灾信息系统是应用GIS技术,将南京市的河流水系、防洪工程、交通网络、城镇、圩区与水情、雨情、预报调度诸方面集成为一个系统。为洪水形势分析,制定防洪减灾方案,进行灾情评估以及工程管理、提供迅速、全面、准确的信息支持。系统由6个子组成,规模大,内容丰富,覆盖面广,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18.
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布与分区减灾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庆华 《地学前缘》2003,10(Z1):258-264
文中以中生代以来的地壳运动形成的纬向构造带、北东—北北东向构造带、北西—北北西向构造带、经向构造带所控制的山川地貌及相关的地质环境、气候环境和生态环境为基础 ,综述了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格局 ,提出了自然灾害宏观分布之东西分区、南北分带的规律 ;从自然灾变、承灾体的密度、价值和脆弱性及社会减灾能力三重因素 ,分析揭示了中国自然灾害的直接损失具有东部和南部高、西部和北部低 ,相对损失呈现中南部高 ,向东、向西和向北都逐渐降低的空间展布特征和自然灾害在时间上呈波动增长的特点。基于中国自然灾害分布的地区差异性 ,文章强调在中国必须实行分区减灾 ,即 ,根据灾情和国情的不同划分减灾区 ,采取不同的减灾对策。基于此 ,文中将中国划分为城市减灾区、东部沿海减灾区、中部减灾区、西部减灾区和海洋减灾区 ,同时还分别提出了与各减灾区特点相适应的分区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9.
论自然灾害的基本属性与减灾基本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系统分析了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进而提出了防灾减灾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0.
对未来防洪减灾形势和对策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乾清 《水科学进展》1999,10(3):235-241
简要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大江大河的防洪形势。重点指出:河道萎缩,江河泄洪能力下降,行洪水位抬高,城市水灾突出,洪涝矛盾加重和水灾损失急剧增加的特点。探讨了防洪减灾的目标和标准,在进行防洪策略历史回顾的基础上,阐述了防洪减灾对策和基本措施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