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湘南区域构造应力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有林  林舸 《湖南地质》1996,15(3):134-136
该文应用构造应力解析的方法,对湘南地区地槽,地台,地台期后活化作用三个阶段地质演化过程中所发育的构造,岩石,地层等特征进行了讨论,并简略地分析了影响湘南地区构造应力格局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构造应力场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由李四光教授开创的构造应力场研究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已经历70多年。回顾其研究过程,展望未来发展,可以分为两个研究时期:①开创研究时期(1926-1966).主要运用构造形迹力学性质及组合规律分析推断构造应力状态,重点研究构造体系及其典型构造型式的构造应力场。②实测研究时期(1966-).最初通过实测地应力、地形变、断层位移以及现今构造活动的各种相关资料,配合模拟实验研究现今构造应力场;尔后对地质时期古构造应力场进行研究,主要采用应力、应变矿物进行应力状态定量或半定量分析,并配合模拟实验进行研究。实测研究时期可分为3个研究阶段:实测平面构造应力场研究阶段。主要以进行平面构造应力场研究为主;实测三维构造应力场研究阶段。以三维构造应力场研究为主并对构造应力场学科进行研究总结;深部构造应力场研究阶段。未来将会开展对地壳整体及地壳深部进行全面的构造应力场研究。构造应力场研究对认识地壳运动问题具有深远意义,在地质找矿、地质环境与灾害、工程建设中均可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地质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启蒙阶段、分析阶段和综合阶段,三个阶段的地质学各具特色,总体显示地质学从分析到综合的发展轨迹。地质学的三个发展阶段,形成了人们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转换逐步与地球的客观实际相一致。当前,地质学正处于综合阶段,科学的思维方式促成了新学说和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但是,过去阶段的思维方式具有遗传性质,它对新的学说和理论具有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较为系统完整地回顾了地矿部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的进程。地矿部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始于八十年代中期。根据发展的特点,以五年计划为时间段,划分为三个阶段;应用探索阶段,为广泛应用在各方面作准备的阶段和软件商品化,应用大发展,GIS逐步形成产业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岩石破裂行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岩样的破裂行为、破坏过程和参数测试是裂隙断裂构造研究的基础和依据。实验岩石样品采自四川东部和新疆北部地区,为测试准确起见,对岩样进行了应力等值线的有限元法计算。通过单轴和三轴实验的岩样破坏观察和应力应变曲线对比,将岩石的破裂行为、应力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裂隙压密阶段、弹性变形阶段、微观劈裂阶段和宏观破裂阶段。基于单轴抗压实验岩石劈裂—破裂—碎裂发展过程的微观分析,可以看出宏观破裂主要是沿岩样原有的隐裂隙、临界裂隙发育的,许多新裂隙则主要是在宏观破裂阶段产生的。  相似文献   

6.
回顾了冶金地质钻探的发展历程,划分为4个阶段,对前3个阶段的主要技术进步作了概括性的论述。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大黑山条垒南段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明  万天丰 《吉林地质》1995,14(3):55-59,16
作者将本区的构造演化划分成三个阶段,即海西-印支期、燕山期和四川期。海西-印支期应力作用以近SN向挤压为主,成矿作用为Pb-Zn-Cu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燕山期应力作用以NW-SE向挤压为主,成矿作用为Pb-Zn-Ag为主,平均差应力值120.5MPa;四川期应力作用呈NNE-SSW向,成矿作用以Ag-Au为主,平均差应力值101.4MPa。  相似文献   

8.
酒西白垩纪盆地沉积构成及盆地演化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酒西白垩纪盆地是酒西含油气盆地的一个单型盆地,发育了冲积扇、水下重力流扇、扇三角洲、湖泊、河流沉积体系。在湖盆演化的不同阶段形成冲积扇—扇三角洲—滨浅湖-砾质辫状河、近岸水下重力流扇。中深湖—扇三角洲和扇三角洲—中浅湖—河流沉积体系组合型式。依据答时界面,将湖盆充填序列划分为3个构造层序,相对应于初始裂陷、扩张裂陷—热衰减沉陷和湖盆萎缩关闭3个演化阶段。地幔热柱的形成和衰减、燕山运动等远程应力作用控制着盆地的演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单回顾了应力路径分析的研究历史,阐述了总应力路径和有效应力路径的关系、功用和方法。并以常见的岩土工程问题为例进行分析,得出土的应力-应变依赖于应力路径,应力路径的分析将推动岩土工程学科向前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加锚岩石抗弯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煤层顶板岩石作为加锚基体,用钢丝模拟锚杆,薄钢片模拟钢带,对加锚体进行了三点弯试验,并与常规试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因岩石抗压与抗拉性能的差异,试件在弯曲过程中,下表面拉应变的增长速度大于上表面压应变的增长速度,裂纹最先在下表面产生并逐渐向上发展。加锚试件,因锚杆改善了锚固区域岩石的力学性能,且钢带与锚杆共同承担了一定的拉应力,锚固试件抗弯能力有所增强。试件截面应力状态可以结合破坏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弹性阶段;第2阶段为裂纹产生与扩展阶段,岩石承载能力逐渐劣化,拉应力逐渐向钢带转移,岩石裂纹发展受限,试件抗弯能力有较大提升;第3阶段为破坏阶段,锚杆失黏,挠度持续增加而试件承载能力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1.
中国板块构造概况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杨巍然  王豪 《地球科学》1991,16(5):505-513
  相似文献   

12.
全球应力场与构造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介绍了近年来全球构造应力研究方面的一些新进展并以“世界应力图”提供的资料为背景 ,结合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 ,阐述了全球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板块构造运动之间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 :(1)全球存在大尺度的统一性构造应力场 ;(2 )全球大多数板块内部地区为挤压应力作用 ,其应力结构多为逆断型、走滑型或逆走滑型 ;(3)大陆板块内部的扩张区大多位于高海拔异常地区 ,其应力结构为正断型或正走滑型 ,如青藏高原、东非裂谷和贝加尔裂谷等 ;(4)全球大部分地区的地壳上部构造应力作用方向较为均一 ,存在区域统一应力场 ;(5 )全球大部分地区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与板块绝对运动 (角速度 )迹线保持较好的一致性 ,反映出构造应力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密切 ;(6 )板块汇聚、洋脊扩张可能是产生岩石圈上部构造应力的主要力源。  相似文献   

13.
闽东南基性岩脉形成的构造应力场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闽东南沿海地处长乐-南澳构造带内,发育晚中生代以来的基性岩脉(岩群),其几何形态和产状记录着区域应力场活动。通过对漳浦赤湖和东山海边基性岩脉的几何形态和产状的分析,推测长乐-南澳带在白垩纪为左旋韧性剪切带,古新世转变成左行脆性剪切带。长乐-南澳带的左旋走滑活动,是由古太平洋板块朝NW斜向俯冲引起的。晚白垩世以来,闽东南应力场性质为剪切与拉张相互变换,指示地壳拉张不是连续的,而是分期次;晚白垩世以来大洋板块属于低应力型俯冲,拉张是东南部主构造。  相似文献   

14.
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边界类型和性质十分复杂。本文采用伪三维有限元方法,利用WSM2000观测应力场数据的应力取向和应力状态作为主要约束,建立了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岩石层三维模型,对印度-澳大利亚板块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进而探讨印度-澳大利亚板块所受边界力对板块内部应力场的影响。结果显示,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构造应力场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控制:①软流层静压推力;②来自碰撞带的阻力,包括喜马拉雅、巴布亚新几内亚、新西兰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与欧亚板块的西北边界。而来自俯冲消减带的拉张作用力对板内应力场的作用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5.
东秦岭北缘煤的变质作用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何建坤 《地质论评》1996,42(1):7-13
以河南省东秦岭造山带北缘山西组二1煤层的煤岩、煤质、煤有机地球化学和“晶核”结构的综合研究为前提,结合板块构造和地球物理场的研究分析,认为该区二1煤的变质热源主要与长期复杂的板块俯冲、A型碰撞所引起的地壳结构调整而使前陆盆地区岩石圈结构变化,大地热流急增的结果有关。二1煤的变质主要经历了早期(印支期前)的区域深成变质(达肥-气煤)和后期(印支-燕山期)的典型异常热变质作用(达无烟煤-高阶无烟煤)。  相似文献   

16.
兴安地层区的古生代地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西伯利亚板块东南缘,从早晚寒武世晚期至早石炭世,地层发育经历了被动陆经、岛孤和弧后盆地、岛弧期后抬升、裂陷槽和陆表海侵期几个阶段,文中详细论述了它们沉积特征及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7.
拼合的准噶尔盆地基底: 基底火山岩Sr-Nd同位素证据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建平  吴晓智 《地球科学》2000,25(2):179-185
在详细岩相学、主元素和微量元素研究基础上, 报道了准噶尔盆地基底不同区块火山岩的Sr-Nd同位素和锆石颗粒年龄研究成果, 结合盆地周缘造山带古生代构造史、古生物、沉积建造、火山岩、侵入岩的综合研究成果, 表明准噶尔盆地基底可能由分属哈萨克斯坦板块、塔里木板块(?) 和西伯利亚板块刚性体外围的岛弧体系经构造软碰撞拼合而成, 它们又经历了块体拼合后的构造-岩浆热事件(如基性岩浆底侵作用) 的进一步改造和影响.   相似文献   

18.
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根据长江经济带活动构造块体和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特征进行了构造应力场分区,总体上划分为华北应力分区、华南应力分区以及青藏高原应力分区,其中华南应力分区是长江经济带的主体应力分区。在此基础上,根据长江经济带的活动断裂及构造块体划分建立了有限元网格模型,利用二维有限元对长江经济带的构造应力场进行模拟,并分析了长江经济带的动力学环境。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构造应力场受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联合作用控制,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作用决定了长江经济带总体构造应力场的主要趋势,局部区域受到周边构造环境的影响;东南部处于菲律宾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所诱发的拉张环境,表现为冲绳海槽,西南部受印度板块北移所诱发的缅甸板块的剪切拉张作用,表现为实皆断裂及其西侧的缅甸中央盆地;青藏高原东缘物质横向挤出过程中受到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联合俯冲作用,对长江经济带地应力场的分布特征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红河平原在新生代期间受印度板块、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三大板块的影响,其构造应力场复杂多样.通过研究红河平原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的变化规律,确定在新生代早期红河平原地区的构造应力场特点为东西的挤压应力场与左旋走滑机制,晚期则转变为南北的挤压应力场与右旋走滑机制,且右旋走滑作用在东南部地区呈增加趋势.红河平原区的这种构造应力场的变化为对红河三角洲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控制了红河平原地区的现代构造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东部及邻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太平洋板块运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新生代以来,我国东部及邻区濒临太平洋区域广泛发育着一个规模宏伟、活动强烈的北东—北北东向构造体系。对此构造体系的性质及其动力来源有着几种不同的看法。本文根据地质构造和地球物理资料分析了本区构造形变和构造应力场特征,认为,北东—北北东向构造的不同性质是不同发展阶段的产物。我国东部构造形变和构造应力场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三个重要的演化阶段,各阶段的构造动力与太平洋内各时期板块运动的方向和边界条件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