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顾华 《地质与资源》2017,26(1):62-66
垃圾填埋是目前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普遍使用的方式,由此产生的垃圾渗滤液成为主要的地下水污染源.本文以上海市某生活垃圾填埋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垃圾填埋对地下水的影响.通过监测该场地垃圾填埋前后2年内场区及周边地下水水质的变化情况,以垃圾填埋前调查区的地下水样品分析结果为本底值,采用本底法对地下水水质进行评价来判定地下水是否受到垃圾渗滤液的影响.评价结果显示,对于本研究的水质动态监测阶段,调查区内的浅层地下水水质暂未受到垃圾渗滤液的影响,个别监测井水质发生较大变化是由于填埋场施工建设过程中,破坏了监测井井盖及挖穿了井边含水层顶层.随着整个垃圾填埋场运行时间的延长,防渗漏措施的有效性以及垃圾渗滤液对周边地下水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正>目前,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处置方法是卫生填埋。但在填埋阶段以及填埋场封场后监管期间产生的垃圾渗滤液,由于有机物繁杂、氨氮浓度高、重金属种类多、水质变化大、后期可生化性差,对其无害化处理作为一项技术难题一直没有  相似文献   

3.
地表水入渗对垃圾填埋场水质水量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颖  梁冰  薛强  刘磊 《岩土力学》2010,31(7):2295-2302
将填埋垃圾视作一种特殊土体,建立了综合描述垃圾填埋场内渗滤液水分的饱和-非饱和渗流、垃圾土体沉降变形、有机污染物的释放、迁移、转化,以及微生物的生长、衰减等物理化学过程的多场耦合仿真分析模型,将任意的Lagrangian- Eulerian(ALE)方法引入到模型求解中,基于自行开发的仿真分析程序,开展了地表水入渗对垃圾填埋场水质、水量影响的数值仿真分析研究。模拟结果表明:300 d的非饱和水分入渗及内源水产生可使填埋单元内渗滤液饱和液面最高达6 m;地表水入渗对水相可溶性可降解有机物浓度和厌氧微生物浓度具有显著的影响,并间接地影响固相可溶性可降解有机物和微生物的浓度分布。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生活垃圾产量剧增,垃圾渗滤液对地下水的污染问题已成为当前主要的水环境污染问题。通过对阜新市城市垃圾填埋场地理、地质和气候特征的调查,结合阜新市城市发展现状,分析了阜新市城市垃圾填埋场垃圾成分,渗滤液产生量及渗滤液中污染物的浓度,得出了阜新市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中各种污染物污染地下水的源强度。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垃圾渗滤液污染地下水的情况进行模拟分析,验证了模拟方法的正确性,并对今后的污染情况进行了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5.
周口北郊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渗漏量及COD变化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口北郊垃圾填埋场为非卫生填埋,已对周围地下水环境造成了污染。在建立污染物溶出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该非卫生填埋场垃圾渗滤液中化学需氧量(COD)的变化规律,用WHI UnSat Suite软件HELP模块估计了停止填埋后的现状和采用地表防渗措施情况下渗滤液的渗漏量。结果表明,周口北郊垃圾在10a垃圾填埋过程中每年有1 000~5 000m3渗滤液进入含水层,其COD质量浓度大致为2 000mg/L。停止垃圾堆放后,在没有覆盖措施条件下,渗滤液渗漏量平均值为2 500m3/a。在垃圾表层铺设防渗措施可有效减少99%的渗漏量,但仍有12m3/a渗滤液渗漏进入含水层。  相似文献   

6.
垃圾卫生填埋结构对地质环境效应的控制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大量的现场调查、室内外试验及综合分析,以多种手段较系统地研究了垃圾及其渗滤液成分组成与变化规律,填埋场的地理—地质条件,填埋结构单元的控制机理,填埋结构控制作用的数学模拟和垃圾卫生填埋结构优化设计系统及其应用。首先,根据实际调查资料的统计结果,论述垃圾成分受到生活水平、能耗结构、季节、地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分析垃圾产量和成分变化的一般规律。以试验和现场监测为基础,详细研究垃圾渗滤液成分的变化特征,探讨垃圾的分解过程,指出垃圾渗滤液成分具有以有机质及其分解产物为主的高浓度、强污染特性,总体上具有随时间呈负指数衰减的动态变化规律。结合成都长安垃圾填埋场,首次详细、系统地从试验和模型计算两方面研究填埋结构对地质环境效应的控制作用。控制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填埋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衬里、垃圾层、填土层)能够有效地去除污染物质,由于填埋体类似于一个生物反应器,有机质发生生物降解,分解的终极产物(如NH+4)可被填土层和衬里吸附;另一方面,通过改变衬里、填土层的厚度与密度,可以控制渗滤液在填埋体内的水动力条件,从而控制渗滤液下渗对地下水造成的污染。在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建立模拟模型,完整系统地研究渗滤液水头  相似文献   

7.
垃圾的堆存和填埋会产生大量的渗滤液。渗滤液对垃圾填埋场周围环境能够造成严重污染,尤其使地下水质污染而丧失利用价值。通过阜新市垃圾填埋场现场采集新鲜渗滤液水样、垃圾堆体附近土样的实验研究,获得了新鲜渗滤液的各组分浓度和垃圾堆体附近土壤的性质。结合当地地理气候等情况揭示了垃圾渗滤液中污染溶质在地下水系统中的迁移转化的动态过程,定量化预测了污染范围及时空分布,为研究该地区地下水污染控制、管理和评价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土柱淋滤试验研究了不同填埋年限的垃圾渗滤液DOM在土壤中垂直迁移及其对土壤重金属Pb淋滤溶出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填埋年限(0.4~5.12 a)的垃圾渗滤液DOM在土壤中垂直向下的迁移速率存在差异,填埋时间短的垃圾渗滤液DOM在土壤中迁移性较强。与对照相比(不加渗滤液DOM),垃圾渗滤液处理对红壤中土壤重金属Pb的累积解吸率高74.25%;在潮土上高-38.79%,且垃圾填埋年限中期的渗滤液DOM对土壤重金属的溶出影响更显著,说明垃圾渗滤液DOM进入土壤环境对重金属的迁移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武汉市二妃山垃圾填埋场为例,阐述了其垃圾填埋场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基本条件,并剖析了垃圾填埋过程中渗滤液产生的机理和特征;采用污染物在饱和与非饱和孔隙介质中迁移的基本方程式,预测评价了其渗滤液垂直下渗锋面影响到下伏含水层所需的时间(年);根据场地内不同地段影响到含水层时间的长短,对照渗滤液的产生周期,并结合场地及其周边水文地质条件,提出了场地周边及其衬底防止渗滤液下渗的相关措施及对策。  相似文献   

10.
宋启龙  王会敏 《地下水》2014,(4):118-120
针对非卫生垃圾填埋场环境污染问题,以某垃圾填埋场为例,通过 WHI UnSat Suite软件 HELP模块计算不同填埋条件下渗滤液渗漏量。利用GMS模拟了该垃圾场中心抽水条件下污染物迁移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简单地表防渗条件下,渗滤液渗漏量为现状条件下的50%,增铺 HDPE土工膜后,渗漏量可减少99%。卫生填埋渗滤液仅为现状条件下的3.6&#215;10-3倍。当抽水量为2000 m3/d时,Cl-浓度呈明显下降趋势,由84 mg/L降至80.1 mg/L。  相似文献   

11.
刘靖宇  卫杰  赵丽  原建光  孙超  张垒 《地下水》2018,(6):21-23,83
以豫中平原某规范建设的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为研究区,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5个地下监控井进行水质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该垃圾填埋场填埋区周围的1号本底监测井、5号污染扩散井评价结果均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18-2017)Ⅱ类水质标准,3号污染监视井评价结果符合Ⅲ类水质标准,4号污染监视井评价结果符合Ⅰ类,水质均较好,说明填埋场区的防渗系统使用完好;而2号污染扩散井的评价结果为Ⅴ类,水质极差,氨氮超标严重,与附近养殖场粪便排污、农田施肥、渗滤液调节池和处理站构筑物的渗漏均有关系,建议可用电学法对调节池的防渗系统进行检测。并加强渗滤液调节池的管理和定期监测地下水,防止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研究结果对于评价垃圾填埋场的运行对地下水的影响、有效实施跟踪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3个对比反应柱研究了厌氧渗滤液循环中垃圾的破碎和压实对垃圾降解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在填埋垃圾量和渗滤液循环量相同的条件下,经过60d的厌氧渗滤液循环,对比垃圾柱的出水CODcr浓度为1333.2mg/L,而破碎垃圾柱和压实垃圾柱出水的CODcr浓度分别为582.4mg/L和2112.4mg/L。在厌氧渗滤液循环中,对垃圾进行破碎处理能够加速垃圾的降解,降低垃圾填埋场对地下水的危害;而对垃圾填埋体的压实不利于垃圾的降解,从而增加了垃圾填埋场污染地下水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垃圾填埋技术是我国应用较广的垃圾处理技术,以某简易垃圾填埋场为例,查明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通过计算得到垃圾渗漏液产生量及相关污染物浓度,选取合理预测参数,运用visual-modflow软件建立研究区地下水流场及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型,对研究区地下水相关污染因子进行预测,根据相关预测模型和参数,结果发现:该简易垃圾填埋场中氨氮污染距离可达536.4 m;高锰酸钾指数污染距离可达480.36 m,说明该简易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泄漏已对下游一定区域的地下水环境造成了污染。  相似文献   

14.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水质复杂,危害性大,对其无害化处理尚未得到很好解决。研究发现,垃圾渗滤液中有机污染物可标识划分为亲水性和疏水性两大类物质。实验针对性采用亲水的天然膨润土处理亲水性有机物,疏水的有机膨润土处理疏水性有机物,再结合鸟粪石结晶法去除氨氮,从而获得一套处理中晚期垃圾渗滤液的经济高效的矿物法组合处理技术。采用GC-MS技术鉴定经矿物法处理后的垃圾渗滤液,亲水性和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的种类和含量都明显降低。检测进水与出水的COD、氨氮及重金属浓度这三项关键指标,垃圾渗滤液原液COD为2566 mg/L,氨氮3859 mg/L,重金属Hg为0.305 mg/L。矿物法组合处理后出水的COD为245mg/L,氨氮48 mg/L,重金属Hg未检出。矿物组合法为垃圾渗滤液的无害化处理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广西若干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系统的调查,采用"生化处理+多级膜组合"工艺能很好适应不同时期垃圾渗滤液的水质波动变化,出水可稳定达到GB16889-2008《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的要求。该工艺处理效率高、运行成本低、占地小,对于未来在中小城镇垃圾渗滤液处理领域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结合当地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的特点,在若尔盖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滤液污染控制中采用了渗滤液循环回喷处理技术,可实现在填埋运营期渗滤液不外排,同时,结合工程设计,介绍了渗滤液产量的计算方法、处理系统的组成、回喷系统的设计以及构筑物设计等情况.  相似文献   

17.
城市垃圾填埋场甲烷资源量与利用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宁  李小春  王燕  谷志孟 《岩土力学》2009,30(6):1687-1692
垃圾填埋气的主要成分为CH4、CO2等气体,可严重污染大气、地下水和生态环境,并对全球气候变暖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填埋气也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和资源,回收和利用垃圾填埋气可实现环境、安全、能源、资源、经济多重效益。目前,垃圾填埋气的利用主要为甲烷利用。本文介绍了填埋气中甲烷资源量的计算方法,采用一阶动力模型对国内城市垃圾填埋气中的甲烷排放量进行了计算和预测,获得了城市生活垃圾填埋气中甲烷的资源量的范围,并分析了国内垃圾填埋气排放的特点和趋势以及国内外对填埋气利用的途径、方法及效果。结合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和国情分析了垃圾填埋气的利用前景,并提出了填埋气回收利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为国内城市生活垃圾填埋气的利用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及对地下水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产生、危害、污染特性、产生量和影响因素以及为防止地下水污染而采取的防渗措施,并系统阐述了国内外渗滤液污染物在地下水中迁移转化研究取得的成果和垃圾生态填埋技术研究现状,指出了我国填埋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在该领域需重点研究的课题和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吴兴晨  杨婧  张春雨  孙述海  朱未 《吉林地质》2021,40(1):60-65,81
对于入河排污口设置,通常需对周边地下水、地表水水质、水量、水生态及第三者权益分析,而北方小型河流易发生断流,时常着重于分析对其地下水的影响.以农安县某垃圾填埋场为例,结合水文地质勘察结果,运用Visual MODFLOW软件,模拟预测该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中主要特征污染物COD及氨氮在通过富滨分干排放时对周边地下水污染物的迁移特征,分析对其周边地下水的影响.最终模拟预测结果显示,渗滤液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污染因子的浓度、地下水径流的方向、水力梯度、含水层的渗透性和富水性等,其模拟因子COD的最大影响距离均不超过450 m,氨氮的最大影响距离均不超过500 m.  相似文献   

20.
扩建城市垃圾填埋场的地震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斌  陈云敏  柯瀚 《岩土力学》2008,29(6):1483-1488
结合现场剪切波速试验、室内常规及动三轴试验结果,给出了扩建城市垃圾填埋场地震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并分析了扩建垃圾填埋体沿填埋体内部圆弧滑动面、新老填埋体交界面及底部和背部衬垫系统的地震稳定性。当填埋场中渗滤液水头较低时,扩建填埋体最易发生沿新老填埋体交界面的滑动。与总应力法计算结果相比较发现,总应力法只适合分析输入地震动较小的情况,而当输入地震动较大时,由于它不能考虑动孔压上升所导致的MSW软化而使得其计算的扩建填埋体沿圆弧滑动面的安全系数偏保守。另外,采用Newmark法分析了不同输入地震动时不同横、竖向扩建方案的永久位移,分析表明:扩建填埋体沿新老填埋体交界面的地震永久位移的对数近似与屈服加速度同最大水平加速度的比值呈线性关系,并给出了其永久位移的拟合公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