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凤县铅硐山铅锌矿床处于秦岭褶皱系礼县—柞水华力西冒地槽褶皱带。矿床产于古岔河—殷家坝向斜南翼次级构造——铅硐山—水柏沟紧闭倒转背斜西部倾伏端。矿体受其南侧分支构造铅硐山背斜控制。正在评价的Ⅰ、Ⅱ号主矿体产于同一含矿层位,分别位于背斜的北、南两翼(图1),矿体的厚度、产态、品位等均比较稳定,远景可观。该矿床是秦岭中泥  相似文献   

2.
永昌某磷矿地质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磷矿是龙首山北坡东段已知几个磷矿中,品位较高,规模最大的一个矿区,属浅变质沉积型层状磷灰岩矿床。现据普查和初勘资料对该矿地质作一简介。一、区域地质概述矿区位于阿拉善台隆,龙首山拱断束的东段。龙首山拱断束北接阿拉善台隆潮水新凹陷,南临走廊过渡带。区域褶皱断裂甚为复杂,因龙首山在震旦纪后长期处于隆起状态,故地层较简单。 (一)构造区域褶皱主要由前震旦系背斜的南翼和震旦系复式向斜组成,其余各时代地层一般呈单斜产出。前震旦系背斜的南翼,走向310°-320°,倾向南西,倾角45°-70°。次级褶皱发育,常形成小的背斜、向斜。震旦纪地层在龙首山为一复式向斜构造,褶皱轴走向310°-320°,北翼主要倾向  相似文献   

3.
河南毛集—二郎坪断陷带主体构造格架的确立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铭生  宋峰 《中国区域地质》1999,18(1):23-27,38
毛集-二郎坪断陷带中的主体构造格架是复式传倒转褶皱系。中央是朱庄(河前庄)-板山坪-太平镇主背斜带,南,北两侧各有两个倒转向斜构造。南侧为大庙-青山倒转向斜和张家大庄倒转向斜、北侧为石灰窑倒转向斜和彭老家倒转向斜。这一复式倒转褶皱系的发现及确立,对断陷带中二郎坪群及其相关地层的划分对比和海相火山岩型金、银、铁、铜、硫等矿产勘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毛集-二郎坪断陷带中的主体构造格架是复式倒转褶皱系.中央是朱庄(河前庄)-板山坪-太平镇主背斜带,南、北两侧各有两个倒转向斜构造.南侧为大庙-青山倒转向斜和张家大庄倒转向斜;北侧为石灰窑倒转向斜和彭老家倒转向斜.这一复式倒转褶皱系的发现及确立,对断陷带中二郎坪群及其相关地层的划分对比和海相火山岩型金、银、铁、铜、硫等矿产勘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毛集—二郎坪断陷带中的主体构造格架是复式倒转褶皱系。中央是朱庄(河前庄)—板山坪—太平镇主背斜带,南、北两侧各有两个倒转向斜构造。南侧为大庙—青山倒转向斜和张家大庄倒转向斜;北侧为石灰窑倒转向斜和彭老家倒转向斜。这一复式倒转褶皱系的发现及确立,对断陷带中二郎坪群及其相关地层的划分对比和海相火山岩型金、银、铁、铜、硫等矿产勘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驼背山锑矿床赋存于武宁-新柘林复式向斜南翼之次级驼背山背斜的西端轴部及北翼,矿床受构造、岩性、岩浆岩、水文等综合条件控制。矿体呈层状、似层状、扁豆状产于沿次级背斜轴部及附近两翼展布的层间硅化破碎带内。通过对成矿物质来源、水源及热源,成矿地质、成矿物理、化学等进行分析、推断,其形成经历了多期次、多阶段的构造运动和地热事件,在一定的构造、岩浆岩、岩性、地热、水文等地质条件和一定物理、化学条件下形成的。该矿床类型为地热流体型锑矿床。  相似文献   

7.
尖端山铅锌矿床与八方山铜—铅锌矿床的成矿类型及控矿因素是类似的。八方山—尖端山倒转背斜的倾伏部位和较陡翼部是矿体的主要赋存部位,而其次级背斜、局部向斜部位亦是成矿的有利部位,深部钻探资料表明尖端山背斜南翼矿体有向SW倾伏趋势,具有形成隐伏矿体的潜力。由此,推测尖端山背斜以南相邻的八方山—尖端山背斜的次级向斜部位有隐伏矿体存在的可能性,应该作为今后寻找隐伏矿体的主要远景区。  相似文献   

8.
1 研究区地质背景 巴什布拉克铀矿区位于喀什拗陷西缘乌恰县境内,天山地槽褶皱带与西昆仑山地槽褶皱带的夹持地区.该夹持地区为一复向斜盆地,由中部次级背斜及其南北二侧的次级向斜组成.中部背斜已被断裂构造复杂化,称卡巴加特背斜.南侧的次级向斜为西昆仑山褶皱带山前盆地.北侧的次级向斜为南天山冒地槽山前盆地,称巴什布拉克盆地.  相似文献   

9.
湖南锡田锡钨多金属矿床成矿构造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锡田矿床内发育近SN向花岗岩穹窿伸展构造、NE向复式褶皱和NE或NEE向走滑伸展构造系统。穹窿构造主要由印支期和燕山期侵入的花岗岩和古生代地层及不连续的环形滑脱断层组成,控制燕山期花岗岩与围岩接触带矽卡岩型矿体的分布;复式褶皱为古生代地层组成的NE向复式向斜,在矿区中部被锡田复式花岗岩体切割。严塘复式向斜与小田复式向斜中的背斜核部,尤其断层叠加的部位常控制一些构造破碎带型钨锡富矿体的分布。NE向或NEE向走滑伸展构造系统包括NE向右行(伸展)走滑断层、NE向或近EW向右行次级的走滑伸展断层、近SN向左行走滑断层和NW向伸展断层,控制了锡田矿区内的不同方向构造蚀变岩型、石英脉型和云英岩脉型锡钨多金属矿床的分布。花岗岩锆石U-Pb、白云母40Ar-39Ar和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年表明锡田地区燕山期构造活动、岩浆作用与成矿响应时间非常接近,介于150~160Ma。岩体与地层(灰岩)接触带、岩体中的NEE向断裂带以及被NE向断裂叠加的背斜轴部是重要的成矿区域,可作为下一步矿产勘查工作重要靶区。  相似文献   

10.
<正>中畈金矿区域上位于扬子地台东南缘的江南古陆北部边缘,七都复式背斜北翼三岗尖—杨田背斜西端核部,东至—石门街断裂西侧,江南深大断裂南侧。沿黄栗树—东至一线以北地区主要出露古生代地层,以南主要为震旦系和中元古代地层(陈寿椅等,2012)。地层总体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南东,由南向北地层自老而新。区域上构造复杂、多期,主要表现为褶皱及断裂构造。主要褶皱有中畈—东至背斜、高村—戴村向斜、许村背斜,分别属七都复式背斜北  相似文献   

11.
前言土岭—石湖金矿位于石家庄地区灵寿县与保定地区阜平县交界。金矿储量目前已突破10t,可望达20t。区域构造位置为陈庄复式向斜的北翼次级背斜构造中,背斜比较开阔,轴向305°,两翼倾角20—30°左右。断裂构造亦很发育,并直接控制脉岩及矿体的规模、形态和产状等。其中,近南北向断裂构造最为发育,其次为北西向断裂构造。构造性质多以压扭性为特征,并经过多期构造活动叠加。  相似文献   

12.
喀麦隆洛比铁矿地质构造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喀麦隆洛比铁矿床位于喀麦隆克里比地区强烈变质的太古宙变质岩系之中,区域上位于一向斜两背斜褶皱构造的东侧背斜的西翼。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探矿工程及室内资料整理,查明洛比铁矿主矿带长约15 km,宽约400 m,矿体厚度约60 m。主矿体呈一复向斜构造,轴面向西倾斜,脊线北北东向。本文重点对矿区地质构造特征进行了解析,研究表...  相似文献   

13.
全椒县范水洼金矿区控矿构造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区主要构造活动可分为3期:早期,发育以透入性的剪切劈理为特征的复式褶皱及倒转翼的逆冲剪切减薄拉断作用;中期,伸展作用;后期,脆性的挤压剪切破碎作用。通过详细地质构造剖面测制。建立了区内的主要构造格架:总体为一复式向斜一汪洼向斜,以杨柳岗组中上段为两翼,以琅琊山组为核,二级褶皱总体表现为向斜开阔,背斜紧闭,向南东倒伏的特征;二级褶皱的转折端为主要的控矿容矿构造,矿(化)体主要赋存于复式向斜的核部、背斜转折端。二级褶皱背斜转折端的拉张垮塌破碎角砾岩及翼部特别是近倒转翼的剪切破碎带是最重要的控矿容矿构造。  相似文献   

14.
广平煤矿区属典型隐伏煤田,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的叠加和改造,煤系地层总体呈一向斜构造,煤系地层保留的厚度在向斜边缘厚度大,往中、北部变薄甚至缺失。区内发育的广平推覆构造属于褶皱推覆构造,有倒转褶皱、“之”字形褶皱、复式背向斜褶曲和不协调褶皱等,区内断距大于20m的断层较少,5m以下的小断层和走向断层较为发育。分析认为广平推覆构造对煤层具有建设和破坏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5.
赤城煤田侏罗系中统延安组中赋存丰富的煤炭资源。研究该区地质构造及其控煤作用,对今后的煤炭资源勘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区煤系及煤层的分布规律受基底构造、同沉积构造及后期构造活动的改造等综合作用的控制,受其影响,该区煤系及煤层以NW-SE向的条带状分布于梁龙背斜两翼和赤城向斜的次级凹陷内,分布范围和埋藏深度受断层、褶皱等次级构造的控制,使煤系和煤层大致呈北部浅、南部深、东部浅、西部深的特点。因此,梁龙背斜的两翼和赤城向斜的次级凹陷是今后找煤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6.
海南石碌铁矿曾被誉为“亚洲最大的富铁矿”,其形成、定位与褶皱变形及伴随的剪切、塑性流动等构造密切相关。石碌矿区构造变形大致分为早期(D1)复式向斜的形成时期、晚期(D2)褶皱叠加和剪切变形时期。后者又进一步分为韧-脆性变形(D2a),脆-韧性变形、层间滑脱断层形成(D2b)和脆性变形、矿体破坏(D2c)3个阶段。石碌铁矿床受NW—SE向复式向斜及其与NE—NNE向褶皱叠加所形成的横跨或斜跨褶皱的严格控制;褶皱过程所伴随的剪切变形和高温塑性流动是富铁矿形成的重要机制。复式向斜轴部,尤其是2期向斜褶皱轴的叠加部位往往可发现厚大的富铁矿体。  相似文献   

17.
木通沟铁矿均赋存于太古界杨家店组上段含铁角闪岩中,处于板石沟复式向斜西部起翘转折端,板石沟所处的区域构造位置决定该矿床矿体产状变化不稳定性,同时也决定了该矿床与板石沟铁矿南北两条成矿带的连续性。转折端出露南北向薄层矿体是受三期褶皱改造叠加变形作用影响,矿区所含矿体呈北东倾没,南东倾斜的多层斜列宽缓向形盲矿体群,东部被F201逆断层破坏,断层倾向北东东,预测深部矿体主要分布在F201断层的下盘,木通沟向斜横跨板石沟复式向斜两翼,与板石沟向斜两翼具备连续性赋矿因素。  相似文献   

18.
秭归褶皱带位于大巴山逆冲带与雪峰山逆冲带叠合部位,总体呈现穹窿-盆地型式,是构造复合、联合作用的结果,记录了大巴山逆冲带与雪峰山逆冲带两者相互作用的重要信息,是研究构造复合和联合过程的理想区域。本文通过对秭归褶皱带秭归向斜、巴东复向斜和香龙山背斜的野外调查,对褶皱枢纽、相关断层、节理等进行详细构造解析,理清了先后叠加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构造分期和配套,对变形期古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恢复重建。结果表明秭归褶皱带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经历三期构造变形:D1期以近EW向的秭归向斜和香龙山背斜为代表,秭归向斜为轴面近直立的开阔圆弧状,香龙山背斜呈轴面近直立的箱状,相关逆冲断层具由北向南逆冲的特点,可能与大巴山由NE向SW逆冲作用有关。D2期秭归向斜叠加近SN向枢纽,呈锅状,香龙山背斜东段发育鼻状的五龙背斜,褶皱带呈穹窿-盆地型。与向斜相关的水田坝断裂带向SEE逆冲,主压应力场呈NWW-SEE近平行的束状。该期变形可能与雪峰山逆冲带向NW逆冲过程中受到黄陵背斜阻挡有关。D3期秭归向斜近SN向枢纽向南西弯曲,巴东复向斜呈NW凸出弧形,香龙山背斜西端叠加NE-SW向构造形迹。主压应力场总体向NW发散。该期变形可能与雪峰山逆冲带向NW逆冲推挤有关。上述构造分析表明,向SW逆冲的大巴山逆冲带先影响鄂西地区,之后向NW逆冲推挤的雪峰山逆冲带扩展至该地区,形成复合关系。区域构造与地层关系分析表明D1-D3形成于J3-K1,因此秭归褶皱带是大巴山逆冲构造带向SW叠瓦逆冲并与指向NW的雪峰山逆冲带复合叠加的结果,表明上扬子地区在J3-K1经历了分阶段复合叠加的过程,即前期受到大巴山逆冲带近SN构造作用影响,后期经历向NW逆冲推挤的雪峰山逆冲带NW-SE向构造叠加。  相似文献   

19.
阿舍勒多金属矿田地质特征及Ⅰ号矿床控矿地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舍勒多金属矿田,位于阿舍勒陆缘裂陷槽中。矿田构造为两个复式向斜夹一个复式背斜组成的褶皱束,具有6组断裂,经历了3次拉张,3次闭合的演化历史。矿田地层为泥盆系火山岩建造及下石炭统火山-沉积岩建造。中泥盆世艾菲尔期和晚泥盆世弗拉斯期,为矿田的两个主要成矿期。Ⅰ号矿床形成于艾菲尔期,矿体赋存于古火山机构通道相的次辉绿岩筒筒壁间隙之中。  相似文献   

20.
南翼山-尖顶山地区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北部,与阿尔金斜坡带毗邻,一系列北西向紧闭背斜和夹于其间的宽缓向斜构成了本区的构造格架.研究区自中生代以来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变形作用:(1)在早-中侏罗世,主要受到伸展作用控制,形成箕状断陷;(2)狮子沟期-现在,一直受到SW-NE向挤压作用.尖顶山背斜自狮子沟期开始形成,其下伏早期控陷正断层由于挤压发生反转作用,形成了大型断层传播褶皱;南翼山背斜自七个泉期开始形成,由深部、浅部两个背斜构造叠合而成,深部为一大型断层转折褶皱,浅部为构成Ⅰ型构造三角带的两个台阶状逆冲断层的相向逆冲作用在断层上部形成一个类似于滑脱褶皱的箱状背斜.南翼山背斜、尖顶山背斜的形态比较完整,构造形成时间与油气成熟、运移的时间匹配良好,具有十分有利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