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高中 《铀矿地质》2003,19(3):137-140,147
吐哈盆地南绕构造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1)新疆古陆台发展阶段(An∈),(2)准吐陆块南绕被动大陆边缘沉积阶段(∈~C1);(3)岛弧前线增生推覆体及类前陆盆地发育阶段(C2~T);(4)次造山区——斜坡带发育阶段(J~Q)。第三阶段为本区中新生代沉积及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奠定了良好的物质来源和长期稳定的斜坡带构造基础,第四阶段的山间盆地发育期控制了本区层间氧化带的发育及砂岩型铀矿的形成。“中新生代次造山区背景上的稳定斜坡带—河流相富还原剂可渗透平缓单斜层—局部背斜、鼻隆及断层复活”的构造叠加组合为本区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的构造定位标志。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吐哈盆地西南缘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地球动力学机制、中下侏罗统地层不同级别构造类型及分布特征,总结了盆地地球动力学演化、不同级别构造与砂岩型铀成矿的关系。指出早中侏罗世稳定的板内伸展断坳式盆地是形成产铀建造(目的层)的古构造环境;晚白垩世以来盆地挤压抬升改造作用(造成的沉积间断期)是砂岩型铀矿成矿的重要构造条件和主要时期;盆缘构造斜坡带是层间氧化带型铀矿产出的有利构造区;局部构造(排泄源断裂、穹窿背斜、断展背斜)控制着层间氧化带宏观展布及铀矿体空间定位。  相似文献   

3.
徐高中  李万华 《矿床地质》2006,25(Z2):265-268
本文在综合分析中国北西部东段地质构造背景、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及砂岩型铀成矿条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上三叠统、中下侏罗统、下白垩统、上新统为该区砂岩型铀矿找矿主要目的层;造山带山间盆地局部层间氧化带型、潜水氧化带型、潜水-层间氧化带过渡型、古层间氧化带型砂岩铀矿是主攻目标类型。进一步指出了主要目标类型的找矿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二连盆地马尼特坳陷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砂岩型铀成矿区带之一。前人铀矿找矿工作主要聚焦于马尼特坳陷北缘,认为坳陷南部不具备铀成矿的基本条件或成矿减弱。而煤铀兼探最新成果表明,坳陷南缘已初步控制一条长约6.8 km的铀矿带,指示南缘具备与北缘同等的成矿前景。通过对比剖析马尼特坳陷南北缘典型铀矿床(点)的地质特征,结合坳陷沉积构造演化历史,构建了马尼特坳陷南北双向供铀的统一铀成矿模式,指出:马尼特坳陷南北缘均以层间氧化带型铀成矿为主,但坳陷北缘以赛汉组上段为主要找矿目的层,而坳陷南缘以赛汉组下段为主要找矿目的层,赛汉组上段为次要找矿目的层。马尼特坳陷主要铀成矿期可分为三期:第一期铀成矿为二连组晚期至古近纪早期,代表铀成矿年龄为(68±1.6)Ma~(63.4±5.5)Ma,成矿类型为潜水氧化带型;第二期铀成矿为古近纪中期,代表铀成矿年龄为(51.2±4.3)Ma,成矿类型为层间氧化带型为主,兼有潜水氧化带型;第三期铀成矿为古近纪中晚期,代表铀成矿年龄为(44±5)Ma~(37.1±1.9)Ma,成矿类型为层间氧化带型,第二和第三期铀成矿是本区主成矿期,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铀矿体变富变大。今后铀矿找矿重点应向马尼特坳陷南缘转移,且有望落实一条长度大于70 km的铀成矿带,为马尼特坳陷南缘铀矿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以板块构造、盆地动力学、砂岩型铀矿理论为指导,对天山造山带中新生代盆地改造形式、构造特征及其地球动力学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中新生代以来,受欧亚大陆南部多次构造活动、板缘增生及印度板块俯冲碰撞的影响,区内盆地遭受多期构造抬升剥蚀、冲断推覆及叠合深埋等形式的改造,其改造程度因盆地所处构造环境差异而有别。分析了盆地改造与砂岩型铀成矿的关系,结论认为:天山地区中生代初期(J1—2)稳定的板内伸展构造环境断(坳)陷盆地沉积构成了该区重要的产铀建造层;晚白垩世以来多期构造抬升(沉积间断)期是砂岩型铀成矿的主要时期,盆缘相对稳定的构造抬升掀斜作用形成构造斜坡带是铀成矿的有利地区;而盆缘强烈挤压改造(陆内A型俯冲造成)的冲断推覆区及挠曲沉降形成的叠合深埋区不利于砂岩型铀成矿。  相似文献   

6.
天山造山带中、新生代陆内造山过程对天山山间盆地和两侧盆地内的砂岩型铀矿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本文系统采集萨瓦甫齐铀矿床矿石样品,通过薄片镜下观察、α径迹放射性照相、电子探针和扫描电镜等多种技术手段,识别出萨瓦甫齐铀矿床三种矿化类型:含铀碎屑原生沉积型铀矿化、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化和由低温热液脉型铀矿化。三种铀矿化具有明显的先后形成顺序,原生沉积型铀矿化形成了矿区早期铀预富集,层间氧化带铀矿化构成了本区主要铀矿体,而晚期低温热液脉型铀矿化则是对前期铀矿体的叠加富集。结合南天山中、新生代造山作用指出,三叠纪隆升作用形成了萨瓦甫齐铀矿床原生沉积型铀矿化;始新世-渐新世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形成了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化;中新世开始,伴随天山强烈褶皱造山,来自深部的造山热液改造了前期铀矿体,形成了低温热液脉型铀矿化叠加富集。  相似文献   

7.
天山造山带属我国西部重要的造山带和可地浸砂岩铀矿成矿带,在山间盆地中铀矿成矿具有明显的区域构造控矿特点和铀成矿规律。伸展型盆地类型是主要的产铀盆地,盆南缘斜坡带是重要的铀矿带和聚矿空间,灰色含煤碎屑岩沉积建造是主要的砂岩铀矿的聚矿环境,河道砂体与控矿前锋线的吻合地段是山间盆地的重要聚矿区段,新构造对层间氧化带的形成和铀矿体再迁移-聚集有着重要的作用。伊犁式、吐哈式铀矿床类型的共性及其差异,具有两种大同小异的铀成矿类型及成矿模式。这些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对于今后开展模式找矿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吐哈盆地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与盆地动力学演化   总被引:10,自引:1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吐哈盆地气候、地貌景观、地下水动力学、大地构造及构造、层间氧化带发育条件、含矿目的层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等,认为吐哈盆地北部与南部(艾丁湖斜坡带、了南凹陷、南湖凹陷等)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存在明显差异,其根本原因是与盆地南北动力学演化的差异有关。依据盆地构造沉降、构造层序、受板块运动影响等特征,认为盆地构造演化分为5个阶段,其中第三演化阶段(C-T)挤压型前陆盆地沉积阶段奠定了盆地南北构造演化差异的基础,对中新生代地浸砂岩型铀矿的分布影响深远;第四阶段(J-K)弱伸展型断陷盆地阶段为南部地浸砂岩型铀矿的形成准备了物质基础;第五阶段新生代挤压型前陆盆地阶段(E-Q)为南部地浸砂岩型铀矿形成富集提供了充分的外部动力。  相似文献   

9.
库米什盆地为中新生代叠合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拉张断坳(T3-J2)、挤压隆升(J3-K2)、区域沉降(E-N1)、挤压走滑(N2-Q)四个阶段.在铀成矿历史中,构造运动通过改造目的层,影响地下水动力状况,进一步控制层间氧化带的发育和铀矿化形成.分析认为:库米什盆地层间氧化带发育经历了古层间氧化带和新构造运动以来的现代层间氧化带两个阶段,与之相关的铀矿化亦经历了初始铀矿化阶段和再富集两个阶段.该区是铀成矿的有利地段,构造演化与砂岩型铀成矿关系的分析对天山中部中新生代盆地铀矿找矿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西宁盆地北缘包马庄-五峰镇一带的构造演化特征、蚀源区铀源条件、含矿目的层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后生蚀变特征、铀矿化特征及白垩系沉积建造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合研究区钻孔连井剖面等资料,综合探讨了西宁盆地北缘砂岩型铀成矿环境及条件,认为盆缘的富铀花岗岩体为沉积盆地提供了丰富的铀源,中生代后期构造反转形成的剥蚀天窗为含铀含氧水的渗入、渗出提供了通道。盆地北缘斜坡带包马庄-五峰镇一带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微相发育部位是该区砂岩型铀矿找矿的重点方向,下白垩统河口群为主要找矿目标层位,找矿类型以层间氧化带型为主,次为潜水氧化带型。研究区各种成矿要素匹配良好,具备形成中型以上的砂岩型铀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酒东中新生代盆地沉积构造演化、构造特征、新构造活动性强度及目的层后生改造等综合分析,确认盆地东北缘存在成矿有利的构造区;已知砂岩型铀矿化主要受构造抬升剥蚀区抬升带内抬升块的控制,铀矿体聚集在相对较大的抬升块内目的层箕状向斜构造翼部。认为潜水氧化带亚型和潜水-层间氧化带过渡亚型砂岩铀矿为该盆地的主攻找矿类型,相对抬升块的南缘目的层分布区是目标勘查区。  相似文献   

12.
详细阐述柴达木盒地北缘中新生代盆地地质构造演化特征,探讨了其与砂岩型铀成矿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北缘中新生代盆地铀成矿前景.认为中、新生代地层主要受燕山晚期和新生代晚期两期构造作用的控制,其中晚白垩世形成了北西向展布的古构造斜坡带,有利于古层间氧化带的发育,老第三纪-上新世早期的弱伸展作用,中下侏罗统被掩埋,新生代晚期构造运动形成以断块叠瓦状排列的斜坡带,有利于近现代层间氧化带发育.钻探证实,柴迭木盆地北缘地区具备发育古、今层间氧化带和砂岩型铀矿化,具有层问氧化带砂岩铀成矿的前景.同时指出了研究区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盆地的区域地质背景,分析了盆地的沉积盖层构造特征,目的层的空间展布,“补-迳-排”系统和层间氧化带发育,认为该盆地的相对稳定,埋藏浅的斜坡带地段,具备了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成矿的环境,值得进一步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北缘处于强断褶带,缺乏稳定平缓的斜坡带。以中侏罗统、上新统为主的砂岩型铀成矿目的层在断陷区、褶皱区发育不同的层间氧化带样式,形成的铀矿有所不同。已经发现的层间氧化带分为陡倾型和反转型。陡倾型层间氧化带定位于山间残留断陷盆地和山前断裂附近,多数地段氧化带已经剥蚀殆尽,局部有残留。反转型层间氧化带受盆内复背斜(或隆起)的抬升隆起影响使得层间氧化带发生反转掀斜,部分过渡带及铀异常体—矿体被剥蚀出地表。主要的铀矿体呈倒卷状,部分呈透镜状。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铀成矿有利地段为断陷区、盆缘第一级褶皱露头区和隐伏的褶皱带。   相似文献   

15.
构造作用与地浸砂岩型铀成矿时空关系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构造作用与地浸砂岩型铀成矿时空关系的简要分析,指出盆地盖层中新生代各地层均可成矿,没有明显的时代和岩相建造专属性;建造能否成矿取决于砂体、层间氧化带、古气候、水动力、水地球化学等相关条件配套程度;成矿年龄具有相对一致性,集中于新生代;成矿时代与区内最晚期构造作用时间相一致;控盆及建造对选区很重要,晚期构造是勘查阶段必须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潮水盆地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古生代-中新生代叠合盆地,也是中国重要的产煤-油-铀盆地之一。盆地经历了中侏罗世伸展断陷,晚侏罗世挤压抬升阶段;早白垩世拉分断陷,晚白垩世全面抬升阶段;中新世全面沉降,上新世抬升剥蚀阶段。盆地西部铀成矿整体表现为同沉积预富集、叠加后生氧化改造的成矿特点。通过构造演化与铀成矿作用关系的研究,结合相关资料,分析认为大红山断陷主要找矿目的层为下白垩统庙沟组,断陷南缘强烈抬升区是泥岩型或砂岩型铀成矿的有利区域;跃进山凸起长期处于抬升淋滤状态,是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成矿的有利部位;南部凹陷带长期处于沉降断陷状态,主要形成泥岩型、膏结岩型铀矿化。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马海地区铀源条件、构造-建造特征、水文地质特征、后生蚀变特征及铀矿化特征进行系统分析,认为该区渐新统上干柴沟组及中新统下油砂山组具有较好的砂岩型铀矿找矿前景,是该区主要找矿目标层位.区内赛什腾山及绿草山铀源条件丰富,发育两翼产状较为平缓的背斜构造及沟通深部烃源岩及浅部砂体的深大断裂;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发育多套稳定的泥-砂-泥结构,地下水补-径-排体系完善.发育潜水氧化带型、潜水-层间氧化带型及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化,具水化异常、土壤氡气高异常及"两高夹一低"的铀矿找矿标志;铀成矿主要经历了沉积成岩预富集阶段、古潜水-古层间氧化成矿阶段、改造保矿三个阶段.马海背斜两翼斜坡构造带及马仙断裂附近的渐新统上干柴沟组和中新统下油砂山组辫状河河道亚相及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亚相发育部位是马海地区砂岩型铀矿找矿的重点方向,找矿类型应以层间氧化带型和潜水-层间氧化带型为主,次为潜水氧化带型.  相似文献   

18.
从板块构造演化、盆山相互转换关系入手,对中新生代盆地构造特征、构造式样及构造演化历史进行了总结分析,并重点对新构造运动阶段的构造运动形式、造山幅度及发育规律进行了研究。认为该区中生代盆地是在晚古生代褶皱基底之上多阶段发育起来的中、小型山间断(坳)陷式盆地(群),盆地形态及展布规律受基底构造控制。新构造运动总体以差异性断块抬升为主,垂向抬升幅度适中(500-1500m),属于天山造山带东延的亚造山区范围。盆地后期构造运动具有南(西)抬、北(东)断的特点,盆地西南翼往往发育有一定规模的构造斜坡带,具备形成层间氧化带型铀矿的构造条件。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蚀源区铀源条件、中新生代构造演化条件、侏罗系沉积建造特征及后生蚀变特征等角度分析了准噶尔盆地东北部砂岩型铀矿的区域成矿条件,认为卡拉麦里山的富铀花岗岩体为该区砂岩型铀成矿提供了丰富的铀源,中侏罗统含煤碎屑岩建造为砂岩型铀成矿提供了良好的容矿空间,侏罗纪以来多期次不整合面的发育为含铀含氧水的渗入改造提供了通道及时间,为大规模层间氧化带的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研究结果显示,卡拉麦里山北坡为最有利的砂岩型铀矿找矿部位,其主要找矿目标层位为中侏罗统头屯河组,找矿类型为层间氧化带型。  相似文献   

20.
吐哈盆地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分析及远景预测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王保群 《铀矿地质》2000,16(6):322-326
本文运用水成铀矿的地质预测和评价标准,对控制吐哈盆地中下侏罗统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形成的构造背景、岩性岩相、水文地质特征、古气候、铀源等基本条件及层间氧化带发育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预测了铀成矿远景,认为苏巴什-底哈尔、三道岭以及布尔加凸起西南部是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成矿远景地段,今后有必要做进一步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