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余吉远 《地质与勘探》2010,46(4):592-598
哈曼大阪花岗岩体位于北祁连造山带-中祁连造山带接壤地带。结合阴极发光,对哈曼大阪花岗岩体花岗闪长岩中的锆石进行了LA-ICP-MSU-Pb同位素测年。获得单颗粒锆石的微区U-Pb年龄为478.8±1.2Ma。认为哈曼大阪花岗岩体形成时代为早奥陶世。获得的红沟铜矿直接赋矿围岩双峰式火山岩中基性火山岩的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443.2±1.2Ma,认为红沟铜多金属矿床形成时代为晚奥陶世。因此,认为哈曼大阪花岗岩体与红沟铜矿没有成因上的联系。这一认识,对进一步深入研究祁连造山带陆缘裂谷环境的Cu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时代及成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辛洪波  曲晓明 《矿床地质》2006,25(4):477-482
藏西地区措勤县日阿铜矿产于拉萨地块内,是一个与二长花岗斑岩岩株有关的矽卡岩型铜矿床。由矿体中金云母测得的40Ar/39Ar成矿年龄为(87.69±0.64)Ma,MSWD=0.42,与二长花岗斑岩的锆石U_PbSHRIMP年龄(90.1Ma)一致。同时,矿区内的辉绿玢岩脉,与二长花岗斑岩具有相近的年龄(87.2Ma)及相似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套含铜的双峰式岩石组合,代表了中—晚白垩世拉萨地块内的伸展构造环境下的铜成矿事件。文章指出,造成该矿区铜矿化的双峰式岩系(二长花岗斑岩—辉绿玢岩组合)是由班公湖—怒江洋壳向南俯冲,在碰撞后伸展阶段形成的。该矿床的发现表明,西藏高原除了与板块缝合带有关的斑岩型铜矿(包括玉龙、冈底斯、班公湖—怒江3条斑岩铜矿带)外,拉萨地块内部还有一期与双峰式岩系有关的斑岩_矽卡岩型铜矿成矿事件。  相似文献   

3.
玉龙斑岩铜矿带扎拉尕斑岩铜钼矿床位于玉龙斑岩铜矿带中北部,赋矿岩体侵入下二叠统火山岩及三叠系砂泥岩中,主要由早阶段为二长花岗斑岩及晚阶段正长花岗斑岩组成。分析了早阶段二长花岗斑岩及晚阶段正长花岗斑岩锆石 LA-ICP-MS U-Pb 年龄。早阶段二长花岗斑岩该年龄为(38.5±0.2) Ma, MSWD=1.12,晚阶段正长花岗斑岩该年龄为(38.5±0.2) Ma, MSWD=1.08,早阶段和晚阶段含矿斑岩体锆石U-Pb 年龄完全一致。这表明早晚两阶段成矿岩体是在很短的时间间隔内形成的。扎拉尕赋矿斑岩体形成年龄为(38.5±0.2) Ma。据扎拉尕斑岩矿床形成时代及藏东地区在始新世至渐新世地质构造背景,提出扎拉尕斑岩矿床和玉龙斑岩铜矿带的形成与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碰撞在藏东地区形成的走滑构造活动诱发的岩浆活动有关,为陆陆碰撞走滑构造环境的斑岩矿床。  相似文献   

4.
新疆温泉县达巴特铜矿火山机构的厘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岩石学、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等研究确定了达巴特铜矿与-火山机构密切相关,该火山机构由火山管道相的流纹质熔岩和次花岗斑岩组成,铜矿化主要产于火山管道两侧,并指出应在火山管道南侧下盘寻找隐伏铜矿体。  相似文献   

5.
西藏岗讲斑岩铜钼矿床位于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尼木斑岩铜矿田中。该区中-酸性岩浆活动较为发育,形成以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为主的含矿斑岩体。为限定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岗讲铜钼矿床含矿斑岩体的形成时代及成因背景,本次研究对成矿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地球化学研究。锆石U-Pb年代学分析揭示,岗讲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形成于中新世(14.47±0.19 Ma)。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岗讲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的w(SiO2)为69.12%~72.62%,w(Al2O3)为13.31%~15.57%、K2O/Na2O为0.76~1.66。属于钾玄岩系列-高钾钙碱性系列,为过铝质花岗岩。岩石的ΣREE为83.19×10-6~154.28×10-6,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REE/HREE)=3.57~14.73,(La/Yb)N值为31.4~39.5,δEu为0.83~1.29,具有较弱的负Eu异常;稀土元...  相似文献   

6.
青海省乌兰乌珠尔斑岩铜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乌兰乌珠尔斑岩铜矿位于柴达木盆地西缘,为受花岗斑岩脉控制的斑岩型铜矿。岩石化学、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表明:控矿花岗斑岩与围岩(似斑状)斜长花岗岩为钙碱性系列,具轻稀土富集、显著的δEu负异常和Sr、Ba、Ca亏损特征,形成于同碰撞造山环境,与华力西晚期—印支期松潘—甘孜古特提斯洋俯冲碰撞闭合有关。控矿花岗斑岩及其围岩热液蚀变强烈,显示良好的蚀变分带。主要蚀变有钾硅化、绢英岩化和青磐岩化,控矿斑岩内部为钾化和硅化叠加绢英岩化带,近斑岩两侧围岩为绢英岩化带,外侧为青磐岩化带。铜矿化强度与蚀变强度有显著正相关关系。铜矿体空间分布、产状及规模受控矿花岗斑岩体控制。矿床的矿物组合、热液蚀变、硫、氧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测温结果显示矿床形成于中高温环境,流体和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乌兰乌珠尔铜矿属与高中温岩浆热液作用有关的斑岩型铜矿。  相似文献   

7.
林金灯 《地质找矿论丛》2003,18(Z1):68-69,87
双步结热铜矿产于下白垩统比马组与始新世黑云母花岗闪长岩接触带形成的夕卡岩中,铜矿体以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矿石平均品位w(Cu)=4.27%.矿区深部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8.
武宁县大岭上钨矿是赣西北大湖塘矿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矿产类型以W为主,伴生有Cu、Mo等,成矿与燕山期花岗岩密切相关。本文重点研究了大岭上燕山期黑云母花岗斑岩锆石的U-Pb年龄及其Hf同位素特征,探讨了黑云母花岗斑岩的成岩年龄、物源性质及岩石与矿化的关系。本区黑云母花岗斑岩结晶锆石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30.4±1.6Ma,代表花岗斑岩的结晶年龄,该年龄与晚白垩世前后中国东部区域构造体制从挤压缩短变形向大陆伸展转换的时期(135Ma)基本一致。黑云母花岗斑岩结晶锆石ε_(Hf)(t)值为+3.38~+8.63,二阶段模式年龄为684~1020Ma,说明大岭上黑云母花岗斑岩源岩物质主要为1020Ma之前从地幔中脱离出来的壳源物质,但有地幔物质混染。该区黑云母花岗斑岩的成岩年龄比矿集区钨矿的成矿年龄小,说明该黑云母花岗斑岩与矿区钨矿在成因上无关。黑云母花岗斑岩在空间上与矿区铜矿化密切共生,成岩物源中混染的幔源物质可能Cu元素的携载者,这些Cu叠加在早期钨矿中。大岭上矿区的钨、铜矿化是不同矿化时间和不同矿化种类叠加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刘俊涛  杜欣  刘伟 《新疆地质》2005,23(4):369-372
松树沟铜矿矿体主要赋存于二叠纪花岗斑岩体外接触带,明显受花岗斑岩体控制.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矿体特征均显示出斑岩型铜矿床特点.在综合分析松树沟铜矿矿区资料的基础上,探讨矿床成因,提出松树沟铜矿的下步找矿方向,并为西天山地区斑岩型铜矿的找矿方向提供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0.
林金灯 《地质找矿论丛》2004,19(B12):68-69,87
双步结热铜矿产于下白垩统比马组与始新世黑云母花岗闪长岩接触带形成的夕卡岩中,铜矿体以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矿石平均品位w(Cu)=4.27%。矿区深部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1.
德兴花岗闪长斑岩SHRIMP锆石U-Pb年代学和Nd-Sr同位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38,自引:10,他引:38  
德兴斑岩铜矿区的成矿斑岩的形成时代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铜厂、富家钨花岗闪长斑岩进行了SHRIMP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铜厂花岗闪长斑岩样品中锆石15个分析点的206Pb/238U年龄为165~177Ma.206Pb/238U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171±3 Ma;(2)富家钨花岗闪长斑岩样品中锆石15个分析点的206Pb/238U年龄为166-177Ma,206Pb/238U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也为171±3 Ma。因此,德兴花岗闪长斑岩形成于中侏罗世(171±3 Ma)。该年龄与德兴斑岩铜矿区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年龄(173 M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暗示了成岩成矿的一致性。德兴花岗闪长斑岩的形成时代与华南地区许多A型花岗岩,双峰式或板内火成岩和矿床的形成时代也大致一致,同时也与赣-杭裂谷带的活动时间一致,表 明德兴斑岩铜矿和花岗闪长斑岩形成于一个伸展的动力学背景下。另外,德兴花岗闪长斑岩很少有老的继承锆石以及其高的εNd(t)(-1.14- 1.80)和极低的初始87St/86Sr比值(0.7044-0.7047),暗示古老的地壳物质对其贡献并不明显,地幔物质可能在德兴花岗闪长斑岩的成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再结合其具有的埃达克质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本文认为德兴花岗闪长斑岩很可能由拆沉下地壳物质的熔融形成。  相似文献   

12.
竹鸡顶铜矿是中国西南“三江”多金属成矿带的典型铜矿床,矿体主要产于花岗细晶岩体内,目前已圈定3个规模较大的含铜矿花岗细晶岩体,铜矿最高品位达11.42%。花岗细晶岩体微量元素表现为Rb、Th、U等低场强元素含量相对富集,而Ba、Nb、Sr、P、Ti则明显亏损,为轻稀土元素富集型,呈现中等负Eu异常的特点。认为该区岩浆可能起源于中下地壳,形成于滞后型火山弧环境。围岩蚀变特征及次生氧化带的垂直分带特征均显示出类斑岩型铜矿床的特征,Cu-Mo综合异常明显较弱,而Pb-Zn综合异常相对较强,推断竹鸡顶铜矿为热液-斑岩型铜矿床,地表处于含矿斑岩体的顶部,主矿体可能还有一定的埋藏深度。矿床除铜富集外,可能还有锌、铋、钴、砷等的富集。  相似文献   

13.
竹鸡顶铜矿是中国西南"三江"多金属成矿带的典型铜矿床,矿体主要产于花岗细晶岩体内,目前已圈定3个规模较大的含铜矿花岗细晶岩体,铜矿最高品位达11.42%。花岗细晶岩体微量元素表现为Rb、Th、U等低场强元素含量相对富集,而Ba、Nb、Sr、P、Ti则明显亏损,为轻稀土元素富集型,呈现中等负Eu异常的特点。认为该区岩浆可能起源于中下地壳,形成于滞后型火山弧环境。围岩蚀变特征及次生氧化带的垂直分带特征均显示出类斑岩型铜矿床的特征,Cu-Mo综合异常明显较弱,而Pb-Zn综合异常相对较强,推断竹鸡顶铜矿为热液-斑岩型铜矿床,地表处于含矿斑岩体的顶部,主矿体可能还有一定的埋藏深度。矿床除铜富集外,可能还有锌、铋、钴、砷等的富集。  相似文献   

14.
<正>铜峪铜矿床是迄今在北秦岭西部认定的少数具有工业价值的VHMS型铜矿床,但该矿床研究程度较低(戴文晗,1982;宁晰春,1984;Lee et al.,2010;朱赖民等,2010)。铜峪铜矿床位于秦岭造山带北秦岭构造带中段斜峪关群中,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商丹缝合带北侧,秦岭与祁连造山带的交汇部位。矿区地层总体走向北西西,东西两端分别被太白花岗岩体、宝鸡花岗岩体所截,中部煤沟花岗闪长岩体侵入于矿区背斜南翼,岩  相似文献   

15.
澜沧老厂银铅锌铜矿床有明显的垂直分带,具"五楼一梯"的矿化结构。它是典型的多因复成矿床,主要成矿作用包括早石炭世火山喷流沉积作用及喜山早期隐伏花岗斑岩热液成矿作用。主要控矿要素包括火山机构、火山旋回、火山岩浆分异演化程度、隐伏花岗斑岩。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的详细研究,提出了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16.
于明杰 《地质与勘探》2014,50(1):145-155
[摘 要]甘肃公婆泉铜矿是我国西北地区一个非常重要的斑岩型铜矿床。矿体主要产在花岗闪长斑岩和英安斑岩体内。在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上,这两种斑岩的主量元素表现为低铝、高钾、高碱,微量元素以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Rb、Ba、Th、Sr等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如Nb、Ta等元素为特征,具有较为明显的Eu负异常。锆石Hf同位素研究显示,本区花岗闪长斑岩的锆石?Hf (t)值为4.7 ~ 8.2,单阶段Hf模式年龄(tDM1)为714 ~ 857 Ma,平均为791 Ma;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的变化范围为887 ~ 1113 Ma,平均为1003 Ma,显示幔源特征。利用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方法,测得花岗闪长斑岩的年龄为453.2 + 6.5 Ma,为晚奥陶世,代表了公婆泉铜矿花岗闪长斑岩的成岩结晶时代。花岗闪长斑岩的结晶时间为晚奥陶世,因此认为,公婆泉铜矿的成矿时代为晚奥陶世。  相似文献   

17.
纳日贡玛铜钼矿床属斑岩型铜矿,处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北侧、金沙江缝合带以南的羌北-昌都地块,与玉龙斑岩铜矿床同属一个成矿带。早中二叠世尕笛考组为主要赋矿地层,铜矿体主要产于靠近斑岩体上部的硅化绢云母化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和接触带部位的蚀变玄武岩中,形态复杂,矿石类型较简单。钼矿主要产于斑岩体内具弱蚀变的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浅色花岗闪长斑岩和强蚀变的硅化绢云母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斑岩中,少量分布于黄铁矿青磐岩化玄武岩中,沿走向及倾斜方向延伸比较稳定。矿石类型以细脉浸染型铜钼矿为主,其来源于陆内碰撞而加厚的下地壳。复合断裂是控制本区斑岩成矿带的主要因素,铜钼矿床即产于大断裂交汇部位。中酸性侵入体是内在控矿因素,裂隙构造系统也具有重要的控矿作用。  相似文献   

18.
百好铜矿床赋存在黑云母花岗斑岩中,成矿条件比较复杂。文章对百好铜矿的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和矿区地球物理及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该区的找矿前景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该区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对下一步的工作提出几点思路。  相似文献   

19.
颜代蓉  邓晓东  胡浩  李建威 《岩石学报》2012,28(10):3373-3388
阮家湾花岗闪长岩和犀牛山花岗闪长斑岩位于鄂东南矿集区东南缘,前者产有鄂东南地区最大的矽卡岩型钨-铜-钼矿床,而后者迄今仅发现有斑岩型铜矿化点.本文对阮家湾花岗闪长岩和犀牛山花岗闪长斑岩开展了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组成的研究,以深入讨论这些岩体的岩石成因及其成矿和找矿意义.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阮家湾花岗闪长岩和犀牛山花岗闪长斑岩的侵位年龄分别为143±1Ma和147±1Ma( 1σ),是鄂东南地区最老的含钨-铜-钼矿化侵入岩.阮家湾花岗闪长岩和犀牛山花岗闪长斑岩均为高钾钙碱性岩体,富集Rb、Ba、Th和L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和Zr等高场强元素.岩石具有Sr含量高(分别为681 × 10-6 ~874×10-6和575×10-6 ~687×10-6)、Y含量低(分别为12.0×10-6 ~ 17.4×10-6和9.7×10-6~14.0×10-6)、Sr/Y比值大(分别为39 ~ 61和47 ~ 62)、轻重稀土分馏强烈(Yb含量分别为0.90×10-6~1.49×10-6和0.62 × 10-6 ~1.01×10-6;La/Yb比值分别为42 ~ 54和48 ~ 60)等特点.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和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阮家湾花岗闪长岩的(87Sr/86Sr)i为0.7062 ~0.7063,εNd(t)为-5.8 ~-6.2,εHf(t)为-12.0~ -6.8;犀牛山花岗闪长斑岩的(87Sr/86 Sr)i为~0.7065,εNd(t)为-5.6~ -6.5.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阮家湾花岗闪长岩和犀牛山花岗闪长斑岩是由富集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同化混染下地壳物质并发生分离结晶作用的产物.矿物组合及矿物化学组成表明,阮家湾钨铜钼矿床的含矿岩体具有更低的氧逸度和更多的地壳物质混染,而犀牛山花岗闪长斑岩则具有较高的氧逸度(以出现岩浆硬石膏为标志).另外,犀牛山岩体中挥发份的含量与鄂东南地区最大的斑岩-矽卡岩型铜矿——铜山口矿床的含矿岩体类似,表明有利于斑岩型铜矿床的形成.犀牛山岩体内部斑岩型铜矿点和铁帽发育,进一步说明犀牛山岩体具有较大的斑岩型铜矿床找矿潜力,在今后的找矿工作中应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20.
赣东北地区是江南造山带东北段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区。卧龙谷花岗岩体是典型的非铜矿成矿花岗岩体,由二长花岗岩组成,其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分析揭示其岩浆结晶年龄为133 Ma±1Ma,形成于早白垩世。这些岩石表现出高的初始87Sr/86Sr比值(0.716079~ 0.719392)和较低的εNd(t)(-6.51~-5.14)值,指示其岩浆起源于壳源变质沉积岩部分熔融。铜厂花岗闪长斑岩体是典型的铜矿成矿花岗岩体,主要由花岗闪长斑岩组成,形成于中侏罗世(171Ma±3Ma),表现出很低的初始87Sr/86Sr比值(0.704403~0.704475)、较高的εNd(t)(-1.14~+1.80)和高的Mg#值(28~53),指示铜厂花岗闪长斑岩体可能为俯冲板片和俯冲沉积物部分熔融的产物,并受到幔源物质污染。通过非铜矿成矿卧龙谷花岗岩和成矿的铜厂花岗闪长斑岩的对比,分析中生代花岗质岩浆作用对成矿地质背景的制约,为区域斑岩型铜矿找矿提供找矿标志和基础地质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