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9 毫秒
1.
现有的固体潮和海洋负荷潮的模型用于岛礁重力测量的改正时,会产生较大的误差。利用短时间的重力观测数据建立测站的潮汐模型,可以明显地改善测站的潮汐模型,提高重力测量结果的精度,该方法可用于绝对和相对重力测量的潮汐改正。重力梯度同步观测方案不需要进行潮汐改正就可获得重力梯度,故不受潮汐模型误差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海岛礁相对重力测量的潮汐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分析固体潮模型、潮汐因子的选取和海洋负荷潮的求定,并利用ETGTAB模型数据详细计算了相对重力测量中的潮汐改正,说明在近海和岛屿地区进行高精度海岛礁相对重力测量时,必须考虑精确的固体潮和海洋负荷潮改正,从而提高相对重力测量的联测精度。  相似文献   

3.
GPS精密定位中的海潮位移改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海洋负荷潮理论,利用NAO99b全球海潮模型,计算了中国部分IGS站的海潮位移改正,并将海潮位移改正应用到GPS数据处理当中。在GAMIT软件的解算过程中,分别按加入和不加入海潮位移改正,对GPS基线分量和测站坐标分别进行了计算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海潮位移改正无论是对GPS基线分量还是对测站坐标,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详细介绍了重力固体潮汐改正的来源和计算公式,针对潮汐因子的取值进行了分析讨论,同时就海洋负荷潮汐模型对重力潮汐的影响展开阐述并给出简算公式,最后得出,不同等级的重力测量计算采用相应的计算公式,其计算精度为±2×10-8 ms-2。  相似文献   

5.
利用5 种全球海潮模型,采用积分格林函数的方法计算了海洋潮汐负荷对中山站GPS 测站的影响;并利用GAMIT 软件对中山站2006 年060~090 的GPS 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了海潮负荷对GPS 基线向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海潮负荷对中山站GPS 观测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联合利用中山站附近的海潮资料和全球海潮资料对于中山站GPS 测量的海潮负荷位移改正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利用5种全球海潮模型,采用积分格林函数的方法计算了海洋潮汐负荷对中山站GPS测站的影响;并利用GAMIT软件对中山站2006年060~090的GPS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了海潮负荷对GPS基线向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海潮负荷对中山站GPS观测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联合利用中山站附近的海潮资料和全球海潮资料对于中山站GPS测量的海潮负荷位移改正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根据固体潮理论,利用IERS 2003规范,计算中国部分IGS站的固体潮位移改正,分别对加入和不加入固体潮位移改正,对测站坐标的影响进行计算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固体潮改正对测站坐标径向影响明显,其他方向不太明显。  相似文献   

8.
针对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测站坐标阶跃对参考框架稳定性的影响量级尚不明确的问题,该文选取了 340个全球分布的国际GNSS服务(IGS)测站建立长期GNSS参考框架.其中,测站运动模型包含线性速度、周年信号以及震后形变改正.通过迭代增加阶跃的数量,定量分析了测站坐标阶跃对建立的GNSS参考框架稳定性、测站速度及周年振幅的影响.结果表明,340个IGS测站坐标时间序列中存在的阶跃对建立的GNSS参考框架稳定性、测站水平方向速度以及测站周年振幅的影响量级均小于其精度,但是对测站垂直方向速度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南极中山站重力潮汐观测的海潮负荷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分析了LaCoste-Romberg(LCR)ET21高精度弹簧重力仪1998年12月26日至2000年1月9日在南极中山站的重力潮汐观测资料,采用目前普遍使用的Schwiderski、Csr3.0和Fes96.2全球海潮模型研究中山站重力潮汐观测的海潮负荷改正问题。结果表明在南极地区,目前的海潮模型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还不足以精密确定该区域的海潮负荷改正。经海潮改正后,重力潮汐观测结果与潮汐理论值之间还存在比较大的差异,观测的周日(01)和半日(M2)潮波重力振幅因子与相应的理论值之间的平均偏差分别为3.8%和7.8%。南极地区附近海域海水的变化半导致该地区海潮负荷响应非常明显的季节性系统变化。  相似文献   

10.
基于全球海洋数值模式,估计了海水质量非潮汐变化对低阶地球引力场季节性变化的贡献。激发模型预测的大气、地表水、海洋潮汐和非潮汐变化对引力场的组合影响被用来与卫星激光测距(SLR)的观测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季节性变化时问尺度上,为克服海洋数值模式的体积守恒近似而采用的质量守恒改正对△J2具有较明显的影响,对△J3的影响可以忽略,SLR观测的△J2周年和半年振幅介于海洋、地表水、大气(IB)和(NIB)的组合结果之间。  相似文献   

11.
针对全球海潮模型在不同沿海地区存在差异性以及在中国近海精度不高的问题,利用全球海潮模型FES2004和NAO99b计算上海地区(经纬度范围为120.85°E~122.2°E,30.6667°N~31.8833°N)S2、M2、K1和O1四个分潮的海潮负荷位移在垂直分量上的差异;并利用中国近海模型osu.chinasea.2010对全球海潮模型FES2004中相应的区域进行替换,计算近海效应对SHJZ站(上海金山)、SHJBS站(上海宝山)、SHAO站(上海佘山)以及DCMD站(上海崇明)四个测站精密定位的影响。结果表明:1) 全球海潮模型FES2004和NAO99b在上海地区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垂直分量,最大接近4 mm,且两个模型的差异随离海洋距离增大而减小;2) 利用修正前后的全球海潮模型FES2004经过计算分析得出,近海效应对上海地区GPS测站精密定位的影响达到5 mm,对测站垂直分量的位移影响从大到小分别是DCMD站(5.1 mm)、SHBS站(4.9 mm)、SHJS(4.2 mm)、SHAO(3.6 mm)。   相似文献   

12.
汪利  吴北平  何光滔  杨虎 《地理空间信息》2013,11(1):95-96,98,14
利用GAMIT软件解算了2011年前200天国内9个IGS站的数据,解算时考虑采用未加入和分别加入4种不同的海潮改正模型等情况,对4种不同海潮改正模型在基线分量上的影响进行了比较,说明了不同模型对GPS基线的影响差异较小;并对含沿海地区GPS测站和只含内陆地区GPS测站的基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含沿海地区GPS测站的基线比只含内陆地区GPS测站的基线受海潮改正模型的影响大;最后重点采用功率谱分析了海潮改正对GPS基线分量影响的周期,得到其3个方向的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13.
针对近海区域海潮变化复杂且海潮负荷效应显著,而全球海潮模型在近海区域精度较低的问题,该文提出了将全球海潮模型NAO.99b和区域模型osu.chinasea.2010相结合,分析海潮对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IGS站的影响。使用GAMIT软件解算IGS站实测数据,通过海潮负荷计算软件SPOTL对解算结果进行改正,并对改正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海潮负荷对中国及周边区域站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垂直方向,对一些站点的影响可以达到厘米级;海潮负荷对站点坐标的改正效果明显,特别是日本的种子岛站改正效果接近30%;站点改正效果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已建立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且获得大量观测成果,但是由于涉及到数据保密问题,CORS系统成果的利用仍局限于政府部门。文中以已有CORS在线服务系统软件架构为基础,加入用户参数设置及结果分析模块,研发区域CORS在线定位系统(Regional CORS Online Positioning System,RCOPS)。由于区域CORS基准站密度大于IGS站密度,降低基准站与用户站的距离,有利于削弱站间距离相关误差,从而提高相对定位精度。经过实际数据测试,得出RCOPS系统(基准站与待定点平均距离51km)精度在XYZ方向上可以达到毫米级,高于使用IGS站作为基准站(IGS站与待定点距离大于500km)进行事后定位的精度。  相似文献   

15.
固体潮对三峡地区地壳垂直形变和重力变化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IERS协议上的方法和DE405星历文件,基于三峡地区CORS站和重力台站位置,计算了从2011年到2015年6月固体潮每2 h对三峡地区地壳垂直形变和重力变化的影响,并计算了2012年12月14日大潮期间固体潮影响分布。研究发现,三峡地区固体潮有很强的周期性,存在半月和半年的长周期、一天和半天的短周期。三峡地区农历每月月中和月底前后有2次大潮,月中和月底的大潮潮差相差约1/4;每年冬季(月球赤纬28°36',约11、12、1月)和夏季(约5、6、7月,太阳高度角接近最大)大潮潮差大,春季和秋季大潮潮差小。大地高最大潮高0.346 m,最低潮高-0.190 m(参考历元2000.0);固体潮对重力与对垂直形变影响异相,最大值110 μGal,最小值-200 μGal。区域固体潮呈明显的条带分布,固体潮对垂直形变与重力变化影响的增减方向相反。本文的研究成果可用于CORS站、重力台站的固体潮影响分析,为局部固体潮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取了均匀分布于澳大利亚的6个IGS跟踪站,用序贯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估计,利用从MGEX下载的最终轨道和钟差产品进行GPS RT-PPP、BDS RT-PPP、GPS+BDS RT-PPP静态测站仿真实时解算,得出所有测站的定位性能数据。实验表明:在澳大利亚地区,GPS RT-PPP和GPS+BDS RT-PPP在E、N方向平均定位精度可以达到5 cm,且在20 min左右即可完成收敛,在U方向平均定位精度可达10 cm,收敛时间为25 min左右;该地区的BDS RT-PPP定位精度低于前两者,在E、N方向平均定位精度可以达到10 cm,且收敛时间约为25 min,在U方向平均定位精度20 cm,收敛时间超过30 min,达到34 min。  相似文献   

17.
采用FARRELL的负荷理论以及最新的TPXO6海潮模型和中国近海潮汐资料计算了海潮负荷对佘山台倾斜固体潮的影响,采用BAYTAP-G调和分析软件对佘山台倾斜固体潮观测进行了处理,获得不同潮波的潮汐参数。在此基础上进行海潮负荷改正。负荷改正后,东西分量的振幅因子和相位滞后与理论值较为接近,而南北分量的半日波振幅因子与理论值仍有较大的偏离。结果说明,佘山台倾斜东西分量主要受海潮负荷的影响,超过60%,甚至达到96%(O1);而南北分量受到的非潮汐的影响要比东西分量受到的影响大,如N2波甚至高达70%,但是这也可能是和海潮模型在近海的不精确有关。  相似文献   

18.
Crustal deformations caused by surface load due to ocean tides are strongly dependent on the surface load closest to the observation site. In order to correctly model this ocean loading effect near irregular coastal areas, a high-resolution coastline is required. A test is carried out using two GPS sites located in Alaska, where the ocean tide loading effect is large and consequently observed easily by relative positioning with GPS. The selected sites are Fair (Fairbanks) and Chi3 (located on an island that separates Prince William Sound from the Gulf of Alaska). Processing of hourly baseline solutions between Fair and Chi3 over a period of 49 days yields a significant ocean tide loading effect. The data are processed using different strategies for the tropospheric delay correction. However, the best results are obtained when 1-h ZTD (Zenith Tropospheric Delay) parameters for hourly solutions are used. In this case ocean tide loading is not absorbed into the ZTD parameters. Hence, ocean tide loading can be well resolved in the GPS data analysis. In addition, the M 2 ocean tide wave in the Gulf of Alaska has a very large amplitude. Although the horizontal M 2 ocean tide loading amplitude in general is only about 1/4 of the vertical M 2 ocean tide loading amplitude, the differential horizontal M 2 ocean tide loading displacements are nevertheless measurable using differential GPS (DGPS). When using the GOT99.2 ocean tide model and taking the coastal structure into account, the predicted differential vertical M 2 amplitude and Greenwich phase lag due to ocean tide loading are 19.3 mm and 110.2 degrees respectively, while GPS measurements yield 21.3 ± 1.0 mm and 99.7±2.8 degrees. Similarly, the predicted differential horizontal M 2 amplitude and Greenwich phase lag (in the north–south direction) are 4.5 mm and –77.0 degrees, while GPS yields 5.4 ± 0.3 mm and –106.3±3.3 degrees. Only the north-south component of the differential horizontal M 2 ocean tide loading wave is considered, because the east–west component is too small for the processed baseline and not detectable using DG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