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对我国山东、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广东七省区,2004年7月16~20日先后出现大范围的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从卫星红外图像来看,有清晰西南季风云系,从孟加拉湾经中南半岛和南海北上。切变线、高空槽和低空急流的共同作用、西南季风强烈水汽输送是产生这次大范围强降水天气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2009年7月3~6日南宁市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单站资料等,对2009年7月3~6日南宁市暴雨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形势和物理量场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此次强降水过程主要受低涡、切变线和弱冷空气共同影响而引起,西南季风云涌带来的源源不断的水汽和充沛的不稳定能量直接造成南宁市大范围的强降水,暴雨过程中的多个条件基本符合南宁市低涡暴雨模型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3.
基于ECMWF的ERA-Interim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MICAPS实况数据和广东省气象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广东惠东高潭1979年、2013年和2018年的三次极端强降水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造成高潭极端强降水的影响系统有台风本体环流、登陆后的台风残余环流、季风低压外围环流等,其中2018年季风低压影响过程降水量最大;不同过程对流层低层强迫暖湿气流辐合抬升方式不同,分别为冷暖气流相互作用、西南季风和偏南季风地交汇、季风涌、边界层急流等;各过程中伴随的低空西南气流和偏南气流的风速大小差异明显,2013年台风残余环流影响时低空西南(偏南)风风速最大。相同点有:影响天气系统移动缓慢,并长时间维持,为极端强降水的发生发展和维持提供有利的动力条件;西南(偏南)季风、边界层急流或西南气流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为极端强降水的发展和维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同时低空暖湿气流的输送使得暴雨区大气层结不稳定状态长时间维持,利于持续性强降水的发展。研究结论可为今后高潭及其附近地区极端强降水的预报和决策服务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1991年江淮流域持续暴雨的大范围平均云量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GMS-4卫星的IR数据提取的大范围平均云量和平均TBB(亮温)资料及部分常规资料,对1991年5-7月发生在江淮地区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梅雨锋的建立及所带来的强降水与印度西南季风及南海季风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利用NECP/NCRE再分析资料、雷达观测及自动气象站等观测资料,对2011年7月中旬东莞两轮区域性强降水过程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范围强降水过程是在西南季风爆发、ITCZ北抬与高空东亚大槽南压的共同作用下产生,而东莞地区两轮强降水是低层区域切变辐合发展及移动触发的。  相似文献   

6.
陈颖  吕强 《浙江气象》2013,34(1):22-26
通过对大尺度环流背景、副高强弱变化、温度场的分布以及物理量场的研究表明,影响201209号台风“苏拉”路径的主要因素是副高南侧东南气流为引导气流,另外双台风效应对“苏拉”路径作用明显;西南季风活跃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汽和能量以及出现了Ekman抽吸作用,使得台风登陆后强度减弱慢,强降水维持,造成大范围的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7.
利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和多普勒雷达产品,对2014年5月10日至11日广西出现的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天气过程是西南季风暴发,加强多空横切变线及地面冷空气共同影响造成的,过程前期的降水为暖区暴雨特征,后期转为锋面暴雨特征;强降水过程的天气条件,动力抬升条件过程不稳定条件十分充足;中尺度系统在暖区强烈发展。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2005年8月18~20日的天气环流形势及相关物理量,发现辐合带的北抬与西南季风的加强导致了东莞8.19强降雨的发生、发展与持续;不稳定层结、湿度在暴雨发生前是增大且北抬东移的,当急流东传后,湿度下降;同时,多普勒雷达探测显示,零速度线呈顺时针旋转,东莞地区出现辐合抬升现象.综合分析表明,强降水是在副热带高压偏弱,热带辐合带北抬和西南季风增强的共同影响下产生的,配以中尺度环流系统,造成了珠江口东岸一次大范围的强降雨过程.  相似文献   

9.
台风“莫拉菲”暴雨多普勒雷达回波及风场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使用常规天气资料、卫星云图和梧州S波段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9年7月19~20日发生在广西的一次典型台风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副热带高压南侧偏东气流引导下,台风向偏西方向移动直接影响广西,加上西南季风的叠加作用,造成了广西大范围的台风云系降水.从多普勒反射率因子图上,整个降水雨带为明显的旋转西进过程;多普勒径向速度图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有利于降水的发生发展,暴雨是长时间维持在其上空的强降雨云带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对2011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发生在海南的强降水过程特征以及不同的季内周期振荡对其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此次强降水过程有显著影响的振荡周期为2~7 d和45~90 d。2~7 d的振荡以TD型波动为主,表现为从热带西太平洋-海洋性大陆向西北传播的特征。而45~90d的振荡在9—10月初期间表现为东西双向传播并在海南汇合的特征,有利于在南海北部出现持续的对流环流系统。该次海南强降水过程发生在La Nina事件期间,热带印度洋和热带西北太平洋为大范围的暖异常,位于南海北部的季风槽和强劲的西南季风有利于热带气旋的生成和海南强降水过程的发生及维持。  相似文献   

11.
受台风环流及西南季风的影响,17日20时-18日20时,崇左市出现了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是造成台风路径偏西北行的原因,活跃的西南季风及副热带高压西南侧的东南气流汇入台风东侧造成中低层的东南风急流为此次大暴雨过程提供了充沛的能量和水汽,台风登陆后仍维持较大强度是强降水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2013年6月26—29日江西梅雨锋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实况资料和NEC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6月26—29日江西连续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在典型的梅雨环流背景条件下,南亚高压,副高和西南季风的爆发,加之高空低槽和中低层持续性切变等系统共同配合造成了此次暴雨过程。此次过程水汽条件充沛,有2条明显的水汽输送通道:一条从孟加拉湾由西南季风分别通过云贵高原和中南半岛北部输送至副高西北侧;另一条从南海西北部由副高西侧的偏南气流向北输送。两股水汽在副高西北侧汇合加强并沿副高边缘向江南上空输送。西南季风是此次梅雨锋暴雨的关键因素,一方面有利于水汽的输送,另一方面触发了一次次的强降水天气。西南季风加强的时段与几次降水加强时段一一对应。低层锋生作用对梅雨锋有维持和加强作用。梅雨锋区的南侧存在垂直反环流圈。有次级环流上升支触发时,降水增大,造成暴雨增辐。  相似文献   

13.
黄治逢 《广西气象》2005,26(A02):68-68
2004年7月9~12日,广西东北部和南部出现了一次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暴雨导致部分河流超警戒水位。现简要分析了这次大范围强降雨的原因,主要是华北低槽在东移加深过程,与北涌的西南季风云系相遇,从而进一步加强次级环流所造成的。华北低槽在缓慢东移过程中,引导河套的冷空气南下入侵到广西。同时,在副热带高压西侧由于季风云系北涌,华南西部盛行西南气流,南北风在广西境内交换,高空槽的南伸为冷暖空气交换提供了次级环流加强的条件,为强降雨天气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它直接产生的动力不稳定扰动是造成这次暴雨天气的主要原因。另外,西太平洋副高处于加强期,对高空槽起到阻挡作用,使低槽东移缓慢或滞溜,  相似文献   

14.
利于MICAPS资料、NCEP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1117号强台风“纳沙”造成海南岛特大暴雨过程分析。结果表明,强盛的西南季风为其提高了充足的水汽和能量;双重“列车效应”是造成海南岛特大暴雨的主要原因.暖平流上叠加辐合风场有利于强降水的形成和维持,“逆风区”与强降水中心一致;地形对降水起到明显的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甘肃河东地区短时强降水易致灾,预报预警难度大。利用2010-2021年夏季加密观测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筛选出甘肃河东50次区域性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基于这些天气过程的500 hPa位势高度距平场,使用K均值客观聚类分析和主观天气学检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天气尺度环流形势分类,并通过合成分析和中尺度对流天气环境场条件分析方法构建不同类型的天气尺度系统配置概念模型。结果表明:(1)甘肃河东区域性短时强降水的天气尺度环流形势可分为高原槽东移型、副高边缘西南气流型、两高切变型和西北气流型四类。(2)副高边缘西南气流型引发的区域性短时强降水次数最多,两高切变型和高原槽东移型发生频率相当,西北气流型发生次数最少。(3)四种类型的环流形势在天气系统配置、抬升条件、水汽条件和不稳定条件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高原槽东移型、副高边缘西南气流型、两高切变型三种类型发生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西太副高)所处的位置逐渐向西向北推进,水汽条件和不稳定条件逐渐趋好,当高空槽引导冷空气东移南下,斜压锋生形成大范围短时强降水。高原槽东移型抬升条件最好,短时强降水落区偏南;两高切变型冷空气偏北...  相似文献   

16.
2009年5月9—10日华北南部强降水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常规天气图、地面加密降水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和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5月9—10日华北南部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强降水是在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交汇的过程中产生的。500 hPa为槽前西南气流,850~700 hPa为东北—西南向切变线,地面冷锋转变为静止锋,之后生成弱的气旋波向东南方向移动消失。大气高温高湿,中层为弱的对流不稳定和对称不稳定。冷空气从底层锲入,一方面与暖湿气流汇合产生辐合上升,另一方面抬升暖湿气流,使上升运动加强,降水增幅。中高层空气暖湿,0℃层较高,以强降水天气为主,伴有雷电。由于暖湿气流较强,冷空气在南下过程中逐渐减弱,速度减慢,冷暖空气在黄河下游长时间对峙,强降水持续时间长。  相似文献   

17.
850毫巴南海西北部西南季风潮及其与广东强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南海西北部西南季风潮的成因及其降水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发现中印半岛西南风东传和副高西侧的西南风扰动是形成南海西北部西南季风潮的主要原因。它的出现与广东前汛期的强降水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台风“风神”路径、强度及引发江西降水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T213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从水汽条件、热力条件、动力条件等方面,对2008年第6号台风“风神”路径、强度变化的原因,及其对江西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台风路径与副高的强度和位置变化密切相关,台风移动方向与风场结构中强风速的风向一致。台风在海上强度减弱主要与水汽来源不足有关,登陆后还与冷空气侵入暖中心有关。由于强度减弱且西南季风不强,造成水汽来源不足,从而导致“风神”没有给江西造成大范围暴雨天气。其中的局地强降水天气发生在台风环流高能梯度锋区,这主要是由于干侵入引发对流性不稳定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1引言区域性暴雨和大暴雨是汛期影响黑龙江省最严重的灾害性天气,第15号台风"布拉万"是造成2012年黑龙江省8月份大范围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是灾害性天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8月28日台风"布拉万"登陆后,给辽宁东北部、吉林中部、黑龙江西南东北部相继带来强降水。此次过程造成了黑龙江省  相似文献   

20.
2001年夏季风活动与我国南方暴雨某些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GMS TBB资料对2001年亚洲夏季风活动作了诊断分析,得到中南半岛和我国南海共经历了3次季风爆发过程,且强度都强于历史同期水平;揭示了印度—孟加拉湾、中南半岛以及我国南海3个季风区季风爆发与间歇的特征。分析了季风对华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三次(6月上旬至中旬初、6月下旬至7月上旬、8月末)暴雨过程的影响,指出季风爆发及其与北方南下冷空气的结合,是造成东南部地区出现大范围长时间强降水的必要条件,从而为该地区强降水过程预报提供某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