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青年变质地质学专家──张兴洲张兴洲,吉林省白城市人,生于1954年。1978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1983年获硕士学位,1992年获博士学位。1985年晋升为讲师,1992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现任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研究所副主任。主要从事变质地质学...  相似文献   

2.
《中国煤炭地质》2014,(8):F0002-F0002
<正>高文泰(1914~2001),陕西米脂人,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地质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全国首批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煤田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是中国煤田地质教育的开创者之一,著名煤田地质学和构造地质学家。文化大革命前,他长期担任北京矿业学院地质系主任,改革开放后,曾任中国矿业学院北京  相似文献   

3.
湖南省地矿系统举办的涟邵煤田渣渡矿区构造研讨会,1992年7月8~10日在湖南省第二煤田地质勘探队举行。参加会议的有省属煤炭厅、地质学会、地矿局、储量委员会、有色地质勘探局、煤田地质局及所属各队以及中南地质勘探局、涟邵矿务局、湘潭矿业学院、湖南煤炭学校等16个单位的30名专家学者。渣渡矿区是湖南煤田勘探系统多年来构造最复杂的一个区。对区内构造解释,各家意见不一,为了加强对区内构造的认识、开展学术交流,省属煤炭厅、地质学会、煤田地质局和湘潭矿院举办了这次研  相似文献   

4.
为了促进地球科学有关分支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和结合,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和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于1985年3月10日至13日在北京联合召开了构造物理与地壳变形学术讨论会。构造物理学是近几十年来在传统的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张进江  张波 《地质通报》2006,25(1):250-250
全国构造地质学年会暨构造地质学新理论与新方法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1月14目至15目在北京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发起,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主办。来自国内外近200位构造地质学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代表含盖了国内具有地质研究机构的科学院、研究所和高校等,共30多家单位。会议云集了国内构造地质学领域最优秀的学者,代表了国内构造地质学及相关领域的最高研究水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北京大学有关领导,任纪舜、肖序常、马宗晋、张国伟、钟大赉等院士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6.
岩石地球化学、岩石学、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学、现代力学以及地球哲学等相关学科对构造地质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近年来研究表明,相关学科与构造地质学的交叉点主要表现在大地构造环境、构造年代、岩石圈深部构造、新构造运动、节理构造、构造流变学和地质方法论等方面。理清这些新的影响对于更好利用构造地质学为科研生产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徐嘉炜教授1931年12月21日生于浙江温州市,1953年毕业于长春东北地质学院矿产勘查系,曾任合肥工业大学中国东部构造研究室主任,兼任全国地层委员会委员、全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震旦亚界工作组成员、安徽省地震学会副理事长、安徽省地质学会常委、国际构造地质与大地构造学家协会委员、联合国科教文IGCP224项大地构造顾问、国际地学杂志《岛弧》编委等,至今已献身中国东部地质构造的教学与研究55周年。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述了20世纪构造地质学的发展历史,以上世纪100年构造地质学论文占地质学论文的比重变化,讨论构造地质学在整个地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变化。对板块构造、大陆动力学和地球动力学等研究领域,并在构造分析、岩石变形机制与流变学特征、造山带的推覆构造与晚造山伸展垮塌作用、大型走滑断层与压入一挤出构造、活动构造与自然灾害等研究领域的进展进行了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9.
动态与信息     
全国构造地质学年会暨构造地质学新理论与新方法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全国构造地质学年会暨构造地质学新理论与新方法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1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发起,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主办。来自国内外近200位构造地质学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代表含盖了国内具有地质研究机构的科学院、研究所和高校等,共30多家单位。会议云集了国内构造…  相似文献   

10.
长春地质学院变质地质学学科简介徐学纯,卢良兆,马志红(长春地矿部变质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130026)1学科点概况变质地质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已得到国内外地质学家的公认,国际上已专门出版了著名的"变质地质学"杂志。长春地质学院在该研究领...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地质矿产局于1992年4月20日在长春聘请长春地质学院和吉林省地矿局的有关专家,对长春地质学院和吉林省地矿局第六地质调查所共同完成的《吉林省汪清县闹枝、刺猬沟金矿床》科研报告进行了技术鉴定。该研究课题以金矿床的最新成矿理论为指导,运用构造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遥感地质和地球物理等多学科联合攻关,以大量的实际材料和数据,对闹枝和刺猬沟金矿床的矿床特征和成矿条  相似文献   

12.
一部优秀的基础地质教程——评《构造地质学》曲梅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构造地质学》一书由中国地质大学朱志澄教授、宋鸿林教授主编,于1990年由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教材出版以来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读者好...  相似文献   

13.
构造地层学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构造地层学是地层学中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它以现代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变质地质学为主要理论基础。多年业变质岩区地质填图的实践证明,要解决经复杂变形和变质作用改造的变质同岩系的地质问题,必须采用构造变形与地层学研究相结合的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4.
构造地质与工程地质的基本关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及其成生演化的基础地质学 ,工程地质学主要是应用地质学理论尤其是构造地质学理论解决人类工程建设活动中与构造现象和构造活动有密切关系的地质问题的应用地质学。二者的研究目的虽然不同 ,但所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相同的 ,即都是地质构造 ,所研究的又都是地球变化过程中的构造变动及其各类效应。文中讨论了构造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之间的基本关系 ,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对工程地质环境和工程地质条件的控制作用 ;深部构造、浅部构造以及表层构造动力学特征与区域地壳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构造结构面、构造应力场与岩土体稳定性的关系 ;活动构造与工程建筑安全性的关系以及地质构造与崩滑流、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已经六十年了。六十年来,特别是解放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地质工作突飞猛进,科学研究成绩巨大。我省地质科学也和全国一样,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作为地学分支的构造地质学及区域地质学的研究,也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区域地质是一项综合性、基础性的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它以查明区域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岩为其基本内容,以研究区域地质条件与矿产、水文、工程地质的关系为其主要目的。而构造地质的研究,则是在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广泛结合地学的各分  相似文献   

16.
青年岩石学专家──刘喜山刘喜山,1944年生,山东招远县人。1969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现任长春地质学院岩石学教授。自1969年以来一直从事于本科生的岩石学和研究生的专题课教学以及指导他们进行专题性科学研究工作。长期致力于变质地质学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7.
华南变质基底构造与岩石圈──代序孙大中(中国科学院广州地质新技术研究所510640)《华南变质基底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学术讨论会于1993年11月5一8日在黄山召开,会议是由中国地质学会前寒武纪地质专业委员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和安徽省地质学会共同发...  相似文献   

18.
一门新兴地质学科——流体地质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门新兴地质学科──流体地质学徐学纯(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长春130061)关键词流体地质作用,流体地质学流体是地质作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一直受到地质学家们的关注。但是,由于其复杂性和研究难度较大,而未象固体地球科学的岩石学、矿床学等那样受重视...  相似文献   

19.
构造地质学是从地质学脱胎出来的一门学科。地质学中的一些传统观点,不可避免地会在构造地质学中留下深刻的烙印。这些传统观点,在构造地质学的发展过程中,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阻碍了这门学科的发展。一百多年来,构造地质学没有重大的跃进就是证明。在我国,解放以后,由于党和毛主席对地质事业的关怀,广大地质工作者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对于构造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一些新的重大的问题,开始动摇  相似文献   

20.
刘俊来 《地质通报》2007,26(1):21-21
2006年11月8日,由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显微构造与组构专业组主办,桂林工学院承办,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南大学等单位协办的“第八届全国显微构造与组构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在为期2天的会议中,全国显微构造与组构专业组主任北京大学刘瑞殉教授、副主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金振民院士、副主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刘俊来教授和来自全国各地致力于该领域研究的50多名专家、学者交流了有关显微构造教学与研究成果,提交学术论文30多篇,就该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学术前沿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热烈的交流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