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利用2010年智利MW8.8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模拟解算该地震激发的自由振荡信号,将模拟信号与拉萨台超导重力仪(SG)和宽频带数字地震仪的观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0.3~1.0 mHz频段,超导重力仪观测到的自由振荡信号具有较高信噪比,且可捕捉到谱峰分裂信号。在1.0~5.0 mHz频段,超导重力仪和宽频带数字地震仪观测到的自由振荡信号的频率与理论值偏差均小于0.214%。超导重力仪选用的时间段越长,其与理论计算值的平均偏差越小,当采用的时间序列达到80 h,观测值与理论值的平均偏差为7.715%。当数据长度大于40 h,超导重力仪观测效果明显优于宽频带数字地震仪。2种仪器的观测值与理论值的对比可充分体现超导重力仪的低频性和稳定性,超导重力仪比宽频带数字地震仪在探测地球自由振荡信号方面,尤其是在低频信号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2.
用JCZ—1超宽频带数字地震仪观测地球自由振荡吕永清蔡亚先周云耀(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武汉430071)主题词地球自由振荡功率谱超宽频带数字地震仪大的地震将激发地球的自由振荡。按照理论地球模型,可以计算出地震触发的地球自由振荡的频率与振幅。将理论计...  相似文献   

3.
2011年日本东北部太平洋海域发生MW9.0特大地震,国际上很多著名地震科研机构和学者发布了不同的震源机制解,很多学者也对这些震源机制解进行了评价。选取其中较优的GCMT震源机制解计算模拟日本大地震激发的自由振荡信号,并与湖北地震台网的15个地震仪观测结果进行对比,进而评价各个地震仪在低频段的观测情况以及分析地震仪在不同频段的观测能力。结果表明,总体来说,在1.5~4.5 mHz频段,地震仪观测到的自由振荡信号与理论模拟值符合度较高;在小于1.5 mHz频段,地震仪整体的观测能力不佳;而在大于4.5 mHz频段,观测值振幅明显要低于模拟信号的振幅,表明在该频段信号的实际衰减要比PREM地球模型中衰减快。另外,基于1.5~4.5 mHz频段的球型简正模评估15个地震仪的观测状况,结果表明,大部分的地震仪观测情况较好,有10个台站的观测值与模拟值的符合度在90%以上;而YC、NZH、DJI等台站的符合度较差,其中DJI符合度最差,为0.358。  相似文献   

4.
《国土资源》2012,(8):22-25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今年该局共安排了"海洋六号"等4艘调查船,在南海北部西沙海槽等3个海区展开7个航次的综合调查,对我国南海北部的"可燃冰"资源开展了地质取样、海底摄像、浅层剖面、多波束调查,并采用了高分辨率二维地震、准三维地震等调查手段,以及海底地震仪、水下机器人、海底可控源电磁等新方法和新手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用GPS对台站数字化地震仪地理北方向的定位方法。试验表明,定向精度优于2′,完全满足地震仪器定向精度小于6′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汶川Ms8.0地震时我国6台gPhone重力仪记录的高频同震数字信号,结果表明:1)gPhone重力仪记录的同震信号包括地震波初动和衰减过程,通过与宽频带地震计记录数据比较,可知其为地震破裂过程的真实记录;2)利用重力仪记录信号提取震源时间函数,再采用经验格林函数法对其进行理论地震波图合成,并与他人利用地震计记录的地震破裂过程的反演结果进行比较,证明gPhone重力仪记录的高频信号可用于震源破裂过程研究。  相似文献   

7.
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研制的数字地震仪在日测试获得成功应日本东京大学和日本明石技术公司邀请,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超宽频带数字地震仪研制负责人蔡亚先副研究员于1995年10月18日携仪器赴日本东京大学,对我国研制的数字地震仪进行测试。地震研究所与日本东京...  相似文献   

8.
设计一种井下地震计信号方位角校正方案,直接对地震计的输出进行校正,使数据采集器记录到的数据即为仪器方位角符合要求时的信号。基于MATLAB程序的Simulink仿真工具箱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方案可应用于校正井下地震计方位角偏差,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任务的"科学"号科考船在既定区域首次投放1月19日,正在西太平洋雅浦海山海域执行科考7个海底地震仪。西太平洋是全球地质构造最活跃的区域。各国科学家对该海域马里亚纳岛弧研究较多,而雅浦海沟、卡罗琳海岭附近区域则鲜有研究。这次投放的海底地震仪,可持续记录卡罗琳洋脊俯冲系统的微震数据和全球5.5级以上的远震数据。  相似文献   

10.
2011-03-11日本M9.0地震后引发的地球自由振荡在测震和地倾斜观测数据中同时出现。其中,测震记录中出现大量低频长周期信号,这些信号的频率在地震计的通频带之外,难以用常规的地震计理论来解释。为判断该信号是地面倾斜还是地面平动,将该长周期信号分别假设为平动及倾斜信号,基于观测系统模型对整个观测过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日本9.0级地震后,洱源台测震数据中周期约为390 s(6.5 min)的通带外信号主要来源于地震计对地面倾斜的响应而非平动。  相似文献   

11.
2011-03-11日本M9.0地震后引发的地球自由振荡在测震和地倾斜观测数据中同时出现。其中,测震记录中出现大量低频长周期信号,这些信号的频率在地震计的通频带之外,难以用常规的地震计理论来解释。为判断该信号是地面倾斜还是地面平动,将该长周期信号分别假设为平动及倾斜信号,基于观测系统模型对整个观测过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 日本9.0级地震后,洱源台测震数据中周期约为390 s(6.5 min)的通带外信号主要来源于地震计对地面倾斜的响应而非平动。  相似文献   

12.
<正>任务的"科学"号科考船在既定区域首次投放1月19日,正在西太平洋雅浦海山海域执行科考7个海底地震仪。西太平洋是全球地质构造最活跃的区域。各国科学家对该海域马里亚纳岛弧研究较多,而雅浦海沟、卡罗琳海岭附近区域则鲜有研究。这次投放的海底地震仪,可持续记录卡罗琳洋脊俯冲系统的微震数据和全球5.5级以  相似文献   

13.
以2017-09-08墨西哥8.1 级地震为例,分析14个PBO综合钻孔应变仪和地震仪同址记录的地震波信号,结果表明,应变仪记录的地震波符合射线传播规律。对不同震中距的站点进行基于S变换的应变仪与地震仪的同震响应特征分析,二者同震响应一致性较好,应变仪频段主要在0.25 Hz以下。取震后1 h应变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同震阶段应变主方向指向震中。  相似文献   

14.
利用多种测高数据反演中国南海海域重力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Geosat/GM、ERS-1/168和Envisat 3种测高数据,基于高精度地球重力模型EGM2008,采用垂线偏差方法和逆Vening-Meinesz公式,利用移去-恢复技术确定了中国近海及邻近海域(0°N~42°N,102°E~138°E)分辨率为2′×2′的重力异常.在中国南海海域,测高重力异常与船测重力...  相似文献   

15.
正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员近日利用蒙特雷湾一段长约20km的海底光缆,通过向光缆发射激光脉冲并检测反射光,分析光缆形变并进一步推断地震情况。在为期4d的试验中,监测到一次3.5级地震和一些地震波活动。这段光缆用于监测地震,相当于在有关区域设置1万个地震台站。这是首次用海底光缆研究相关海洋学信号及对地质断层成像。  相似文献   

16.
项目区地理位置分别为东经30°30′-32°00′,南纬17°00′~18°00′和东经29°00′~30°30′,南纬19°00′°20000′。大部分是高原地形,平均海拔1500余米。分别隶属津巴布韦的“哈拉累”和“圭鲁”。  相似文献   

17.
日前,深部探测专项《无缆自定位地震勘探系统研制》课题通过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的成果验收。课题组经过联合攻关,自主研制了分布式无缆自定位地震仪系统、宽频带地震仪、10k N可控震源、MEMS电化学地震检波器、动圈式低频地震检波器,以及多种震源兼容的地震触发站、大容量野外采集数据快速回收站和野外数据采集的监控管理软件,并在辽宁兴城、西藏阿里等地进行了第三方测试及野外比对实验,达到了设计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18.
CT-1地震计传递函数测试仪的设计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将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到甚宽频带地震计的传递函数测试中。讨论了基本的测试方法和原理,阐述了传递函数测试系统的软、硬件设计,给出了测试系统的应用实例。该测试系统具有正弦波自动扫频、阶跃信号法和脉冲信号法等标定方法,满足了甚宽频带地震计的传递函数测试在观测频带、动态范围和测试精度等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据我省地震台网测定,1984年10月26日14时35分,在郧西县关防、店子一带发生了一次M_l=2.9级地震,当地群众有感。地震后,湖北省地震局、郧阳地区地震局和郧西县科委进行了联合调查。 1.地震参数与震源机制解 发震时刻:1984年10月26日14时35分,震级:M_l=2.9级,震源深度:h=8公里(和达法),震中位置:N33°06′、E109°51′,宏观震中:郧  相似文献   

20.
为去除地震计记录信号中的阶跃标定信号,将理论阶跃信号与多项式拟合方法相结合,提出一种去除阶跃标定信号的方法。通过对比不同时段地脉动信号的功率谱密度(PSD)发现,应用本文方法去除阶跃标定信号后的地震信号的PSD与真实信号的PSD较为接近,同时地震信号的各种震相可被清晰还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