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建沙县富口高地早二叠世栖霞组(竹蜓)类动物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富口高地位于福建省沙县西北方向约23公里处。该区栖霞组地层出露完整,主要由富含燧石的暗色灰岩和硅质灰岩组成,夹有一些硅质岩。总厚度超过205米。该组盛产(竹蜓)类化石,已鉴定有17属80种,其中包括7个新种,1个新亚种和一些未定种。根据岩性特征和(竹蜓)类组合,本区栖霞组可划分为四个段和八个(竹蜓)带(包含一对同期异相带和两个亚带),现自新到老顺序列举如下: 7.Cancellina primigena-Verbeekina grabaui zone(P_(1q)~4) 6.Nankinella inflata zone(P_(1q)~3) 5.Misellina claudiae zone(P_(1q)~3) 4.Schwagerina shaxianensis(sp.nov.) zone(P_(1q)~(1-4)) 3.Nankinella cf. orbicularia zone(P_1q)~(1-3)) 2.Schwagerina cushmani zone (P_(1q)~(1-2)) (2)Darvasites subzone (1)Nagatoella subzone 1.Staffella moellerana zone/Eoparafusulina gracilis-E.pusilla zone(P_(1q)~(1-1)) 本文阐述各(竹蜓)带的组合特征。尤其是对首次提出的栖霞组最底部的两个同期异相带作了详细的探讨。论述了与华南同期(竹蜓)带的生物地层对比,并根据本区所收集的资料以及与邻区的比较,笔者提出中国东南区石炭系与二叠系的界线应划在球希瓦格(竹蜓)带的顶和缪勒史塔夫(竹蜓)带或细长始拟纺锤(竹蜓)一细小始拟纺锤(竹蜓)带的底。此外,还提出由于(竹蜓)类古生物地理区系的差异,中国二叠纪最早期的(竹蜓)类动物群可区分为三种类型:东南型、西南型和北方型。第一种类型的生物组合同晚石炭世相比显示出较明显的突变性质,而后两种类型则表现为过渡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西藏羌北地区石炭纪(竹蜓)类动物群是笔者等于2004年首次发现的,并将动物群所在层位建立了瓦垄山组,该套地层中产大量的(竹蜓)类化石,种属多,分布连续.经研究,自下而上建立6个(竹蜓)类化石带:(1)Eostaffella mosquensis带,(2)Millerella-Eostaffella带,(3)Pseudostaffella-Eostaffella带,(4)Profusuliena带,(5)Fusulina-Fusulinella带,(6)Protriticites-Triticites带.该套含(竹蜓)类化石地层的发现,为研究羌北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活动提供了信息,也为研究该区石炭纪地层、古生物、生物古地理、区域性地层划分和对比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新疆东昆仑山阿其克库勒地区下二叠统下部碧云山组,上部喀尔瓦组,两组均含珊瑚、(竹蜓)及腕足化石.对其中的四射珊瑚化石进行了描述.研究结果,该区早二叠世的珊瑚动物群属暖水型的Iranophyllum动物群.推测碧云山组相当栖霞组,喀尔瓦组相当茅口组.  相似文献   

4.
<正> 广西隆林县隆或的马平组灰岩,与下伏黄龙组为整合接触,与上覆栖霞组由于第四纪坡积覆盖关系不清,厚215m。宜山马平组厚364m(赵金科,1947),德胜马平组厚481m(盛金章、侯祐堂等,1959),隆或马平组的厚度较小,但(竹蜓)类在地层上的垂直演化阶段仍是完整的,规律清楚。自下而上可分为四个(竹蜓)类化石带。 1.Montiparus带,2.Triticites带,3.Pseudoschwagerina带,4.Pseudofusulina带。各带特征详述如下: 1.Montiparus带 为最低的(竹蜓)类化石带,厚22m。以产旋壁蜂巢层发育较差的(竹蜓)  相似文献   

5.
在青海南部治多-杂多一带1:25万地质填图中,发现二叠系阳新统上部层位的(竹蜓)类动物群,新建尕日扎仁组和索加组.尕日扎仁组以泥质岩、细粒石英砂岩为主,夹粉砂岩、灰岩、玄武岩,属陆棚相,产少量非(竹蜓)有孔虫、腕足类、双壳类化石,地质时代为阳新世孤峰期晚期,与下伏九十道班组整合接触.索加组分为2个段,下段以透镜状滨岸相底砾岩为特征,上段以含燧石条带及结核的台地相灰岩为特征,产(竹蜓)类、非(竹蜓)有孔虫、腕足类等,地质时代为阳新世冷坞期,与下伏尕日扎仁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相似文献   

6.
在青海南部治多-杂多一带1:25万地质填图中,发现二叠系阳新统上部层位的(竹蜓)类动物群,新建尕日扎仁组和索加组.尕日扎仁组以泥质岩、细粒石英砂岩为主,夹粉砂岩、灰岩、玄武岩,属陆棚相,产少量非(竹蜓)有孔虫、腕足类、双壳类化石,地质时代为阳新世孤峰期晚期,与下伏九十道班组整合接触.索加组分为2个段,下段以透镜状滨岸相底砾岩为特征,上段以含燧石条带及结核的台地相灰岩为特征,产(竹蜓)类、非(竹蜓)有孔虫、腕足类等,地质时代为阳新世冷坞期,与下伏尕日扎仁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相似文献   

7.
Robustoschwagerina在广西隆林的发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正> 在桂北、滇东及黔西南一带,石炭系一二迭系的岩层系连续沉积,未见通常所称的栖霞底部煤系或梁山组。从上石炭统至下二迭统,是一套以灰岩为主的碳酸盐类岩层,这是我国地层工作者研究石炭系与二迭系界线的理想地区。近年来,我队张明发、龙家荣等在广西隆林县城附近,测制石炭系—二迭系剖面时,采集了大量化石,其中(竹蜓)化石交由笔者研究。在栖霞组下部3米厚的灰色厚层灰岩中,找到了以Misellina为主的(竹蜓)类动物群,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祁曼塔格山地处柴达木盆地西南缘,属于东昆仑山的北支。二叠纪时期,东昆仑山处在气候温暖的古特提斯海域,盛产Iranophyllum,Waagenophyllum,Neoschwagerina,Verbeekina等特提斯动物群,从未见有关冷水动物群的报道。 1981年,我随晚古生代课题组在祁曼塔格山南麓的缔敖苏西侧、巴可特及打柴沟等地(图1)开展地层研究工作时,发现在含(竹蜓)类Eoparafusulina,Sphaeroschwagerina, Pseud of usulina等和复体四射珊瑚Kepiugophyllidae动物群的下二叠统打柴沟组的碳酸盐沉积之上,有一套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西藏二叠系(竹蜓)类及非(竹蜓)有孔虫的研究认为,早二叠世早期(竹蜓)类以冷温型的Monodiexodina动物群为主,属冈瓦纳—特提斯生物区,冈瓦纳大陆与欧亚太陆及扬子地块的分界分别为昆仑山南坡断裂和金沙江断裂。早二叠世晚期(竹蜓)类Neoschwagerina-Polydiexodina动物群仍限于冈瓦纳北缘区,其生物区系以及扬子地块的分界与早二叠世早期相同,而冈瓦纳大陆北缘西部首先与欧亚大陆塔里木等地块接近,该动物群才越过了昆仑山北坡。晚二叠世晚期(竹蜓)类以Palaeofusulina动物群为主,与扬子地块相似属华夏—特提斯生物区,冈瓦纳与欧亚大陆的界线转为班公湖—怒江断裂,而冈底斯带与喜马拉雅带至今未见Palaeofusulina,该二带仍属冈瓦纳—特提斯生物区。  相似文献   

10.
关于阿里地区茅口阶的(虫莛)类,过去所知甚少,仅1981年由王玉净等报导在日土县民工茶卡灰岩中产 Neosekagerina chehi Sheng,Chusenlla schwagerinaeformis Shegg二属二种。1980年高原地调大队四分队相继在日土县多玛区欧拉、多尔冬山和狮泉河羊尾山找到了茅口阶的地层和丰富的(虫莛)类化石。在日土县多玛区南欧拉作了实测剖面,建立龙格组,为深灰色到浅灰色的厚层到块状的生物灰岩,厚度441.13米,其中产极丰富的(虫莛)类,并有四射珊瑚、腕足类、腹足类等化石,其上与下三叠统含 Claraia 动物群的地层呈假整合接触,其下未见底,但在多尔冬山,见到本组与下伏栖霞阶吞龙共巴组呈整合接触。龙格组的(虫莛)类化石很多,本文由于篇幅所限,仅报导主要属及部分新资料,共计18属19种5未定种,其中1新属13新种1新亚种:Ozawainella sp.,Staffella?sp.Nankinella long-  相似文献   

11.
西藏羌北地区石炭纪■类动物群是笔者等于2004年首次发现的,并将动物群所在层位建立了瓦垄山组,该套地层中产大量的■类化石,种属多,分布连续。经研究,自下而上建立6个■类化石带:(1)Eosta ffella mosquensis带,(2)Millerella-Eostaf fella带,(3)Pseudostaf fella-Eostaf fella带,(4)Pro-fusuliena带,(5)Fusulina-Fusulinella带,(6)Protriticites-Triticites带。该套含竹蜓类化石地层的发现,为研究羌北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活动提供了信息,也为研究该区石炭纪地层、古生物、生物古地理、区域性地层划分和对比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1981年,我队肖伟民、王洪第、康沛泉、沈邦耀等在贵州六枝郎岱洒志一带,测制了早二迭世地层剖面。化石发育较全,尤以(竹蜓)类化石极为丰富,属种繁多,保存甚好;次为珊瑚、腕足及少量其他化石。其中(竹蜓)类化石经笔者研究,发现茅口组第一段上部深灰色厚层夹中厚层泥晶生物屑灰岩中,保存一类旋壁具纤维状构造之层,壳形与南京(竹蜓)十分相似,初房特大的(竹蜓),定名为Sazhiella gen.nov.,归于史塔夫(竹蜓)科。  相似文献   

13.
唐古拉山中段二叠纪地层取得一些新资料,可划分为二统、五岩组。下二叠统开心岭群分为三个岩组,其上部和下部为灰岩组,中部为长石—石英砂岩组,总厚达1971m。自下而上建立Staffella mollerona—Nankinella orbicularia组合带,Neoschwagerina带及Yabeina带,生物组合面貌与华南栖霞组和茅口组基本相同。上二叠统乌丽群,其下部为含煤碎屑岩组,上部为灰岩夹碎屑岩组,总厚达2000m。分别建立Gigantopteris nicotianae folia—Pecopteris(Asterotheca)guizhouensis组合,Palaeofusulina—Perigeyerella costellata组合带,与华南龙潭组及长兴组可以对比。该群与藏北双湖区热觉茶卡组,藏东昌都区妥坝组,青海玉树区东茅陇组,均产特提斯型动物群和华夏植物群,它们同属于一个含煤构造带。  相似文献   

14.
黔西南石炭—二叠“跨纪”沉积层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正> 七十年代初期我队在黔西南盘县、普安、晴隆一带进行区域地质调查时,发现石炭纪马平组顶部富含“Staffella”(竹蜓)类灰岩与二叠纪歪头山煤系之间,连续沉积数十米至近千米厚度不等的海相灰岩、砂页岩,据当时采集鉴定的(竹蜓)、珊瑚、菊石及腕足类等动物群,将其暂称为“石炭—二叠纪过渡层”。近十年来与之相当的地层剖面发现日益增多,所合动物群的研究亦逐渐深入,不同研究者对其时代和层位提出了不尽相同的意见。通过黔西南和桂西北隆林一带10余条石炭—二叠纪连续剖面分析、对比,纵观马平组含Pseudo  相似文献   

15.
陈旭字旦初,浙江乐清人.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地质教育家.192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留校任教.1927~1936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先后发表《(竹蜓)科化石之研究》(1929)、《黄龙灰岩及其动物群》(与李四光合作,1930)、《扬子江下游石炭纪及二叠纪灰岩中(竹蜓)科化石之分布与重要化石带》(1931)、《二叠纪(竹蜓)科之研究》(1934)、《广西黄龙灰岩及马平灰岩之  相似文献   

16.
在黔北地区铝土矿层之下的黄龙组灰岩中采获了大量时代意义很强的(蜓)类及非(蜓)有孔虫化石.经鉴定,这些化石包括(蜓)类5属13种,另有3个未定种,非(蜓)有孔虫8属17种,另有9个未定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两个(蜓)带,自下而上为Pseudostaffella antiqua带和Profusulinella带,由此确定铝土矿层之下黄龙组时代为晚石炭世滑石板期至达拉期早期.此外,通过对区域上石炭纪至二叠纪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的分析研究,确定研究区石炭纪末至中二叠世栖霞期早期为当时区域上海平面下降幅度最大的时期,继而判断铝土矿的形成时代应为石炭纪末至中二叠世栖霞期早期.  相似文献   

17.
桂西北早二叠世早期地层——常么组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正> 近年来,贵州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在桂西北地区开展的区调工作中,发现下二叠统栖霞组Misellina claudiae带与上石炭统马平组Pseudoschwagerina带间,发育有一套浅海相灰岩地层,含丰富的(竹蜓)、珊瑚等化石,其中以含Parafusulina,Pseudofusulina inusitata,Robustoschwagerina,Misellina,Wentzellophyllum,Yatsengia,Iranophyllum等为主要特征,厚60—95米,与上覆及下伏地层均为整合接触关系。根据该地层生物组合与马平组和栖霞组有明显差别,横向稳定,展布广,尤以广西隆林常么附近发育良好,故名为常么组,以代表下二叠统最低层位。  相似文献   

18.
笔者介绍云南宁蒗油果木地区中二叠世含筑蜓地层,地层的岩石学及古生物特征,并就各期沉积环境作一简要分析。对筑蜓类动物群进行详细研究,记述了13属48种。依据筑·蜓类的演化,自上而下建立5个筑蜓化石带,分别为:(5)Neoschwagerina延限带;(4)Schwagerinapseudochihsi-aensis-Schwagerinalongipertica带;(3)Nankinelaorbicularia-Pisolinasubsphaerica带;(2)Mis-elinaclaudiao带;(1)Staffelamoelerana带,同时讨论筑蜓类动物群的特征,并与国内相关地层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9.
报道了福建沙县高地栖霞组上部的■类化石,计6属13种,并建立了Verbeekina grabaui-Cancellina neoschwagerinoides组合带,这些■类化石的发现,不但为福建省二叠系■类生物地层提供了新的素材,而且对华南地区二叠系的划分和对比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二十年来,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在华东及其邻区粤湘等省原龙潭组下部不含煤段,普遍发现以新米斯(竹蜒)、复通道(竹蜓)为主茅口晚期标准动物群,闽南尚有具工业价值的煤层.但由于各家对所发现的(竹蜓)类及其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