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批规定》第一章第六条第六款明确规定: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遵循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目前,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公众参与主要集中在规划的编制、审批与实施三个阶段:编制阶段主要体现在规划编制机构的走访与调查,公众的参与是被动的;审批阶段主要体现在专家、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立法部门代表公众参与,其实质仍是精英式规划,公众的参与是有限的;实施阶段主要体现在公众的监督,尤其是自身利益受损后的投诉,  相似文献   

2.
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之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作为一种先进的理念与制度,有其深厚而广泛的理论基础,同时它在我国的引入与发展也有其客观的现实依据。然而,目前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公众参与还仅仅处于一种起步的阶段,因而迫切需要采取措施予以进一步推进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土地整理规划中公众参与机制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众参与最早源于美国的城市规划,国外城市规划的历史发展经历了从物质建设规划、数理模型规划到社会发展规划等几个阶段,公众参与也随之从“象征性的参与”向“有实权的参与”转变。20世纪60年代以后,公众参与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各项规划逐渐从政府本位向公众本位转变。  相似文献   

4.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部分欧美国家,到80年代末向世界范围扩展。美国、加拿大、瑞典、丹麦等发达国家在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面进行了尝试。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在评价方法学等方面有一定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规划实施管理的研究是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的亮点,该文通过对规划实施存在问题及实施难的原因分析,对比国内外的土地利用规划,借鉴国外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最后对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提出对策建议。在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保障框图的基础上,该文特别就借鉴外国土地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基层地方的作用、公众参与和经济措施4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规划“阳光工程”建设是全省土地利用规划管理领域为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密切土地利用规划与社会公众的联系而施行的一项新型土地利用规划公众知晓、参与、监督制度。其总体目标是通过开展土地利用规划“阳光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全省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工作水平,实现工作制度更加健全,规划实施更加规范;实现权力公开更加透明,社会监督更加有力;实现工作作风更加扎实,服务效率更加优化;实现反腐倡廉更加深入,风险防范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规划隶属于公共政策的范畴,但由于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在编制、公布、实施、调整过程中缺乏完善的公共参与机制,导致规划的预期目标过于强调国家、区域等宏观层面的需求,难以有效地让公众结合自身利益需求对特定土地进行开发、利用、管护,或对周边土地的社会、经济、生态等外溢效应和辐射影响进行统筹考虑,造成宏观控制与个人诉求相脱节,不利于总体目标与个体利益的协调发展,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参与机制对于政策执行、公众支持、社会稳定、法制建设等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新一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11)》中,将"推进规划民主决策"作为一个章节来强调,其中"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制度"是关注的一个热点。从国外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历程中  相似文献   

9.
通过即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工作,提出了县级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思路:力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可靠,实现图(实地)数一致;要对土地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全面地分析;要科学地预测各业用地,综合协调和平衡用地规模;要运用专家论证与公众参与相结合的方法,逐步优化规划方案;应积极采用信息技术,并结合制度创新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新形势下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问题与创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规划的科学性、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的协调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尚存在许多有待改善和加强的问题。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理念,应该是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为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应满足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要有公众的积极参与,是一种开放型动态弹性规划。  相似文献   

11.
土地整理公众参与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结合目前土地整理公众参与的情况,总结出当前土地整理公众参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此进行公众参与总体框架的设计,包括土地整理公众参与的公众选择、参与方式、参与的过程设计及其保障措施。在今后的土地整理工作中,应力求使公众参与机制真正发挥其作用,使土地整理工作顺利进行,切实保护各利益主体的权益。  相似文献   

12.
农民广泛深入地参与土地整治工作,既是国际经验,也是现实需要.充分调动不同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已成为土地整治取得预期成效的关键.建议从强化法制、理顺体制、健全机制入手,以法律方式明确参与渠道、方式、内容和程序,加快推广、健全土地整治公众参与民间组织,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国务院关于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的批复》提出,要不断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提及加快形成新型社会管理体制时,也对加强公众参与寄予厚望.农民是土地整治活动的直接受益者和重要参与人,应成为公众参与的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管理权.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不确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晓丽 《山东国土资源》2007,23(9):28-30,33
在分析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不确定来源、特点及其对决策的影响基础上,提出了降低环境影响评价中不确定性的方法。通过研究认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不确定主要由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不确定、环境信息的不确定和环境影响程度的不确定引起的,这些不确定性具有客观性、传递性、累积性,对决策会产生较大的干扰,但是可以通过使用基于情景分析的预测方法、多方协作的方式以及广泛开展公众参与等方法来降低。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农村土地规划现状存在的问题,采用分析归纳法、文献综述法、最优化技术等探讨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新方法,提出了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合理规划土地的方案。研究得出:村级尺度的土地规划作为研究新方向,探讨其优化方法既有利于调节土地空间布局,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的协调发展;同时有助于控制农村宅基地的无序发展。但优化方案中如何安排公众参与还有待深究。  相似文献   

15.
嘉善县是全国首个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2011年被列为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试点,成为浙江省唯一一个县级试点单位。嘉善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修改工作从2011年开始至今已完成了中期评估和规划修改方案的编制工作,目前修改后的规划方案已提交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审查。在两年多的工作时间里,笔者全程参与了嘉善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利用及其变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现象与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点领域和我国土地资源科学、地理学、遥感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的研究热点。土地利用未来如何变化,当属目前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核心问题。有不少类似的研究着力于通过建立模型来模拟并探讨土地利用的变化。本文以黑龙江省阿城市土地利用详查及变更资料为数据源,定量分析了阿城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及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应用马尔可夫模型对阿城市的土地利用过程进行了模拟并对未来土地利用做了预测,从而达到全面把握阿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规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近30年黄河源头土地覆被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对以DEM生成的黄河源头范围内的土地覆被变化进行了分析,得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80年代末至2004年和2004-2008年土地覆被变化数据。同时利用转移矩阵的方法,定量研究了近30年黄河源头土地覆被类型转移的途径和幅度;分析了3个时段内的土地覆被状况指数和土地覆被转类指数,藉此探讨黄河源头不同土...  相似文献   

18.
第二期目次当前国土资源工作的形势和任务——葛洪元3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好国土资源规划工作——方先知8湖南地域分工与产业空间布局的理性思考——金勇章12新形势下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战略取向——王建龙李江风14土地规划修编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杜超卢新海1  相似文献   

19.
美国从20世纪上半叶以总体规划为主干,经过口头政策规划、土地分类规划、开发管理规划等规划多元化发展阶段,发展到今天的包含政策设计、管理等在内的复合土地利用规划,并且面临着来自新城市主义和精明增长等规划新思潮的挑战,形成了更为复杂的理论体系和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20.
土地规划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规划,它不仅关系到城市化进程,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受到传统观念及思维的影响,公众对土地规划的参与程度还比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本文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详细论述了公众参与行为,运用公共管理学和土地经济学理论,对影响公众行为选择的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法制的完善度、经济发展水平等是影响公众参与行为选择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时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