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拟准检定法用于划分不同运动趋势块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位移观测数据区分不同形变趋势块体一般分三步进行:基准检测、块体范围区分和各块体内异常形变检测.本文提出用拟准检定法来实现这三步.前两步初选拟准观测是关键.对于基准检测,按形变位移量大小;对于块体范围区分,则按形变方向.最后,通过一个模拟算例,简单介绍了每一步的实施步骤,并比较了拟准检定法与抗差估计(Huber)法、假设检验法的检测效果.结果表明,拟准检定法可以将上述三步成功实现,而抗差估计法只能检测出块体内的异常形变,对稳定基准检测和块体范围划分是失败的;假设检验法在该三步检测中均为失败.从而验证了拟准检定法具有粗差定位准确、崩溃污染率高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顾及可区分准则的监测网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单个备选假设的可区分度,讨论了监测网设计中如何考虑为形模型的可区分性,给出了设计的可区分准则。使用0-1变量,构造了顾及可区分、可靠性和费用等标准的监测网设计的数学模型,并用逐步更新法来进行解算,最后以一模拟实例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3.
地震前兆形变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假设在均匀弹性介质半空间中,存在一单一力源F^→,通过求解弹性静力学方程,得到地球表面位移解3个分量(u、v、w)的解析表达式。讨论了理论垂直形变场的基本特征。力的大小是决定形变幅度的基本因素,力越大,形变幅度亦越大,反之,则越小。力源深度h越大,形变幅度越小,影响范围越大,反之,形变幅度大,影响范围小。力源倾角为正时(向下),形变中心区下降,倾角为负(向上)时,形变中心区隆起。力的方位角是决定形变场图像形态的重要因素。利用大同地区(1984-1987年)和张北地区(1984-1991年)水准测量资料反演这二个地区震前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力源中心与实际震中位置相差小于40km,力的方位角近于水平,理论形变图与实测形变图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4.
明锋  柴洪洲 《地球物理学报》2009,52(8):1993-2000
目前很多文献基于弹性力学假设,以小形变、均匀应变场为前提,利用GPS资料建立了中国大陆块体的整体旋转与均匀应变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相关检验.但上述对模型的检验侧重从模型的拟合效果上进行分析和比较,忽略了对模型的适用性和假设条件合理性的检验.实际上,不同块体由于自身构造和外部条件的不同,其运动状况与应变状态并不完全一致,模型的适用性需进一步的验证.本文提出了两步检验方法对所建立的模型在中国大陆6个主要块体上进行了检验:第一步对应变参数进行显著性检验,第二步对应变均匀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根据所用数据精度,华南块体的刚性程度在95% 的置信水平上可以认为显著的,建立模型时不必考虑内部形变;其他块体内部形变显著,整体旋转与均匀应变模型并不能反映真实的地壳运动状态,必须考虑其形变的不均匀性.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海洋地壳构造与形变取得极大成功并被全球地球科学家所接受。但是人们也意识到,大陆内部构造形变并不能完全被板块构造理论所解释,因此板内构造与形变的研究一直是地球科学探索的热点之一。在过去20多年的大陆动力学研究过程中,人们提出了多种理论和假设。针对中国大陆内部的形变模式,  相似文献   

6.
鄂西地区地形变和地壳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鄂西地区十多年来的地形变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的水平形变和垂直形变特征,讨论了形变异常区域地壳稳定性的关系,最后,从地形变的角度对鄂西地区的稳定性进行了定量化的分区评价。  相似文献   

7.
位错模型是一种说明起因于地震和板块消减等地壳运动而产生的地壳应变及形变的模型计算法,被广泛采用,并取得了许多成果(橘本,1995;Ozawa et al,1999)。这里所说的位错模型,是指通过叠加相对于弹性体中假设的位错面的解析解(Okada,1985,1992)求应变场和位移场的模型方法。由于  相似文献   

8.
基于游丽兰等给出的跨断层单测线动态系统模型,采用残差重采样粒子滤波算法对唐山台跨断层水准(基线)观测数据和降水量、气温等辅助观测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假设跨断层形变观测量仅受辅助观测项的影响,可以根据残差重采样粒子滤波结果获得环境因子(降水量、气温)对唐山台跨断层形变观测量的影响和断层运动情况。  相似文献   

9.
地壳形变测量用于地震预报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给出一个用形变资料预报大陆地震的基本模式;①用大面积形变资料进行地震背景的,确定地震危险区,并综合各种手段对危险区震情的发展进行监测;②在重点监视区内布设形变监测台网,寻找形变敏感点,利用形变测量手段(如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测量手段等)捕捉中短期地震前兆信息,进行中短期震情预测,为短临形变监测手段提供依据。③建立固定形变监测台站进行连续形变的观测(如连通管、倾斜仪、伸缩仪、应变仪等),捕捉临震  相似文献   

10.
叙述了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地壳形变的主要特征,指出其具广泛性、多样性和阶段性。分析了这次地震前后大地形变场的动态和演化,并从不同时空尺度对这次地震后华北地区形变场的新格局和未来地震形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叙述了1989年大同一阳高地震地壳形变的主要特征,指出其具广泛性、多样性和阶段性。分析了这次地震前后大地形变场的动态和演化,并从不同时空尺度对这次地震后华北地区形变场的新格局和未来地震形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导求与实际接近的最佳形变场是我们选择数据处理方法的基本出发点。常规的形变分析对成环的水准资料一般是采用经典的自由网平差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在自由水准网中假设一个固定不动点,并以这一固定点作为比较多期复测成果的基准。选取这样的点有着相当大的任意性,这就可能致使计算出的形变量失真。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研究我国西部各垂直形变监测区形变特征及其演变的基础上,提出了垂直形变趋势面的概念。据此对我国西部七十年代以来垂直形变进行了阶段划分,并讨论了其与构造应力场变化及地震大形势的关系。进而结合青藏块体近年地震群体特征,对我国西部近期震情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地形变强震前兆指标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薄万举  华彩虹 《地震》2001,21(1):25-32
在多年形变前兆研究基础上,对形变应变前兆的复杂性进行了讨论,并对典型的形变应变短临前兆实例进行了总结,找出其共性。以描述其共性特征为目标,给出了异常指标K的计算模型,似可用该指标结合资料背景和实践经验进行综合分析,对某些6级以上强震作出中短或短临阶段的预报。  相似文献   

15.
时序InSAR技术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InSAR测量技术.其中PS-InSAR技术是通过分析高相干的永久散射体相位变化信息提取形变,受时间和空间基线的限制小,该方法需要假设形变特征为匀速,同时需要大量的SAR数据(25景)来估算大气效应贡献值;短基线技术(SBAS)可以降低几何去相干的影响,同时较短基线使DEM误差的敏感性大大降低,但该方法通过一定大小的窗体计算相干性,并据此来选择时间序列稳定点,窗体操作降低了被选像元的分辨率,但抑制了噪声相位的影响;干涉图叠加方法(interferogram stacking)是将多幅差分干涉图进行叠加,提高结果中形变信息对大气干扰的相对精度,可以获取大区域的连续形变场;CR-InSAR技术将人工角反射器作为观测对象,通过建立CR点上的形变模型,实现对重点目标如滑坡、水库和断层的形变监测.  相似文献   

16.
丽江7.0级地震前形变场动态演化与孕震信息提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双绪  江在森 《中国地震》1997,13(4):338-348
本文用分段速率整体动态平差法,处理了滇西水准监测网80年代以来的水准复测资料,并进行了形变速率多面函数拟合和垂直形变场信息分离。研究了1996年2月3日发生于滇西水准监测网北部的丽江70级地震前,形变场动态演化和信息分离得到的垂直形变剪切变形、扩张变形、体积变化及准加速度等信息指标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80年代中前期,在滇西的丽江、永胜及其附近地区出现的大规模形变速率高梯度带和信息指标高值分布所反映的剧烈垂直差异运动,是丽江70级地震前10余年孕震应变能开始快速积累的显示;而1985~1992年形变场趋势转折与垂直差异运动显著减弱,可能意味着孕震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孕震区处于相对闭锁阶段。在此基础上,结合丽江70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分析和不同地区强震孕震形变对比,进一步研究了强震前形变场非均匀态特征和孕震信息的识别提取,得出了一些用大地形变进行强震中期预测的有益结果。  相似文献   

17.
利用区域垂直形变、水平形变资料分析了临汾盆地现代构造运动及其演化特征,指出了进一步划分潜在震源区、进行工程场地地震基本烈度复核和地震中长期预报的形变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建立整个形变区域的形变速率曲面和形变加速率曲面,以及求这两种曲面的方法(基于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的间接法和直接法),建立了一个对整个形变区域形变的整体概念,据此,可得出形变区任何一个已知其平面位置的点在任一观测期内的形变量。  相似文献   

19.
Vondrak滤波法在定点地形变资料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使用天文学数据处理中常用的Vondrak平滑滤波法,对库尔勒短水准和呼图壁断层形变资料进行了高通、低通和带通数字滤波处理。结果表明,处理后的资料突出了地震前不同周期的地壳形变异常信息,降低了背景噪声和观测误差的影响。该方法对于识别形变异常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四川及邻区地壳垂直形变特征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吕弋培  廖华 《四川地震》1996,(4):109-116
对四川及邻区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精密水准复测资料进行处理,绘制了四川及邻区的地壳重直形变速率图、垂直形变速率梯度图和垂直形变速率梯度矢量分布图。结合研究区内构造特征,对上述图件进行分析。指出数处呈四象限分布的图像,结合地震活动进行解释,确定了研究区未来的地震危险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