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原西山太原组东大窑海相层的岩矿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太原西山系华北石炭、二叠纪地层标准剖面地点,1922年瑞典地质学家那琳在该区调查时,分别命名为太原组和山西组。1959年全国地层会议将山西组划入下二叠统,以其下部的“北岔沟砂岩”做为底界。然而,近二十年来大量钻孔资料证实,所谓“北岔沟砂岩”系河床相不稳定砂岩,相变极大,因此很多人主张当“北岔沟砂岩”缺失时,应以太原组顶部的东大窑海相层的顶面,做为太原组和山西组的分界,鉴于这一海相层比较稳定,已  相似文献   

2.
第一和第二届全国地层会议确定,太原西山月门沟石炭系和二叠系的界线为东大窑灰岩的顶面,或北岔沟砂岩的底面。   相似文献   

3.
《四川地质学报》2022,(2):252-255
根据研究区大量钻孔钻资料,太原组主要由三角洲平原相、三角洲前缘相及潮坪相构成,岩性以粉砂岩、细砂岩为主,夹生物碎屑灰岩、煤层等。通过研究发现,煤层主要赋存于太原组下部,其中主要可采煤层8号煤层属低灰、中—中高硫、中高—高发热量焦煤(瘦煤),9+10号煤层属低灰、低—中硫、中高—高发热量焦煤(瘦煤)。  相似文献   

4.
山西静乐舍科勘查区主要含煤地层为上石炭统太原组和下二叠统山西组,通过对区内地质成果分析,本区太原组沉积环境由河控三角洲到潟湖、潮坪交替出现,期间发育两次碳酸盐台地,岩性主要以灰岩、泥岩、中粗砂岩和粉、细砂岩为主,含主要可采煤层9煤层;山西组主要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相、泛滥盆地相和泥炭沼泽相,以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为主,含主要可采煤层4-1、4煤层;4-1号煤层属大部可采的较稳定煤层,4和9号煤层属全区可采的较稳定煤层;本区主要煤类均为焦煤,资源量丰富,煤质较好,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5.
根据研究区大量钻孔钻资料,太原组主要由三角洲平原相、三角洲前缘相及潮坪相构成,岩性以粉砂岩、细砂岩为主,夹生物碎屑灰岩、煤层等。通过研究发现,煤层主要赋存于太原组下部,其中主要可采煤层8号煤层属低灰、中—中高硫、中高—高发热量焦煤(瘦煤),9+10号煤层属低灰、低—中硫、中高—高发热量焦煤(瘦煤)。  相似文献   

6.
在西藏自治区北部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 ,在班戈地层分区的下白垩统郎山组之上发现一套厚约 180 0 m的滨海—浅海相碳酸盐岩、陆源细碎屑岩岩石组合 ,该套组合不属于郎山组定义之内 ,且出露良好、层序稳定、标志清楚、厚度巨大、化石丰富 ,并具有很强的可填图性。因此 ,我们将整合于郎山组之上 ,岩性以杂色微—薄层状钙质泥岩、钙质 (粉 )砂岩与泥质生物灰岩的韵律产出为特征 ,产圆笠虫、腹足类、双壳类等化石的地层命名为康曲组 ;将整合于康曲组之上 ,下部以灰—深灰色中薄层状泥质生物灰岩、圆笠虫泥晶灰岩、钙质泥岩等韵律出现为特征 ,上部以灰色中—厚层状含硅质结核圆笠虫泥晶灰岩、圆笠虫泥晶灰岩夹灰绿色薄层状钙质砂岩为特征 ,富含圆笠虫、腕足类、腹足类、双壳类及海胆等化石的地层定名为余穷组。时代均置于早白垩世晚期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东缘中北部太原组火山灰层的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鄂尔多斯东缘中北部太原组煤系中的火山灰层多赋存于煤层中,呈夹矸或顶底板出现,厚度一般不大,5~20 cm;也有赋存于灰岩、砂岩或泥岩中的,形成凝灰质沉积岩.  相似文献   

8.
在地处晋东南山字型构造前弧内侧的壶关、陵川、晋城、阳城、沁水等地,上石炭统山西组(阶)分布广泛。区内山西组的底界始于与太原西山北岔沟砂岩相当的第一砂岩、又称黄水沟砂岩之底,上界止于与太原西山骆驼脖子砂岩相当的第四砂岩、又称佳祥砂岩之底,为一套间夹海相石灰岩及重要可采煤层的海陆交替相煤系沉积。以往,关于区内山西组的底、顶界线,曾有两种不同的对比划分方案,后经长期的争论和深入的工作,上述划分对比方案及岩石组合内容,终于为原持争议的双方所一致承认和接受(1982.6.)。在本区的山西组中,海相灰岩目前可见三层,自下而上依次名为毛古掌灰岩(L_4~下)、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鸡西煤田上侏罗统的穆棱组与城子河组岩性、测井曲线特征研究,认为两组界线在滴道区选在28号与26号煤层之间的粗砂岩底界,城子河区选在24号煤层之上的粗砂岩之底界,荣华区选在10号煤层之下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10.
利用钻孔岩心资料及层序地层学的观点,对陕西省渭北煤田石炭—二叠纪煤系地层进行了层序地层学的分析。以奥陶系顶部区域不整合面、太原组最大海泛面的K2灰岩"1分层"的顶面、山西组底部的"北岔沟砂岩"(K4)底面和下石盒子组底部"骆驼脖子砂岩"(K中)底面等界面为层序界限将研究区内含煤地层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SQ1、SQ2、SQ3。在层序格架内,对煤层的聚集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渭北煤田主要可采煤层3号、10号、11号煤层主要形成于海侵体系域中晚期,4号、5号煤层形成于高位体系域的中晚期。  相似文献   

11.
白坪井田太原组上段主要由三层灰岩(L7、L8、L9)、泥岩和薄煤层组成,L7灰岩位于该段底部,是一7煤层顶板。根据井田西部钻孔资料,相当于L7灰岩层位,往往相变为砂岩。该砂岩以中、粗粒砂岩为主,向上渐变为细砂岩,正粒序特征明显,具板状交错层理和波状层理,底部多为粗砂岩,见冲刷面,其厚度与L7灰岩厚度相当,剖面上砂体呈连续的透镜状,与两侧的L7灰岩呈突变接触关系,砂岩体平面上呈条带状分布,与地层走向垂直,综合分析认为该砂体属潮道沉积相,是在潮坪上潮汐通道部位形成的砂质沉积属潮道沉积相。对该砂体分布的圈定,意味着一7煤在此范围的缺失,这一结论有助于解决太原组煤岩层的对比问题。  相似文献   

12.
位于河北元氏县北的元北勘探区,构造复杂,对比的标志层少。我们在用岩矿鉴定寻找标志层时,发现在太原组中下部小青灰岩与中青灰岩间有一层沉凝灰岩,颜色灰绿,遇水膨胀,俗称“糟砂岩”,正粒序层理,厚度8m左右,产状稳定。镜下见有明显的凝灰结构,火山碎屑物主要是半棱角状、有泥化现象但结构可辨的安山岩屑,含量30%,粒径0.1~1mm;晶  相似文献   

13.
上石炭统太原组、山西组是华北地层区中北部晚古生代主要含煤岩系。在太原西山层型剖面地区,太原组下界起自晋祠砂岩之底;山西组上界止于骆驼脖子砂岩之底,二组以北岔沟砂岩之底为界,连续沉积。长期以来,特别是1959年全国第一届地层会议之后,地层工作者对于太原西山以外地区太原组、山西组的对比划分,却存在着重大分歧,其焦点在于山西各地上石炭统海相层与太原西山层型剖面诸海相层究竟如何对比。上述分歧已成为山  相似文献   

14.
K2-K4灰岩段地层发育在上石炭统太原组下部,由灰岩、砂岩、粉砂岩及泥岩互层的细粒沉积物以及煤组成。根据宏观沉积特征和微观显微结构的研究,笔者确定了该段沉积物形成于半局限海的潮汐环境。K2灰岩和K3灰岩为生物碎屑泥晶灰岩,代表了潮下带沉积;K4灰岩为含生物碎屑泥晶灰岩,属潮间带沉积物。该层段内的碎屑岩也属潮间带沉积物,其中砂岩为潮渠成因。该段地层中发育的3层煤由于受潮汐作用的影响,沉积厚度小,煤质  相似文献   

15.
K_2-K_4灰岩段地层发育在上石炭统太原组下部,由灰岩、砂岩、粉砂岩及泥岩互层的细粒沉积物以及煤组成。根据宏观沉积特征和微观显微结构的研究,笔者确定了该段沉积物形成于半局限海的潮汐环境。K_2灰岩和K_3灰岩为生物碎屑泥晶灰岩,代表了潮下带沉积;K_4灰岩为含生物碎屑泥晶灰岩,属潮间带沉积物。该层段内的碎屑岩也属潮间带沉积物,其中砂岩为潮渠成因。该段地层中发育的3层煤由于受潮汐作用的影响,沉积厚度小,煤质差,达不到工业要求。  相似文献   

16.
河南禹县太原组上部牙形刺的发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正> 河南禹县位于华北地台南部,该区石炭系及二叠系与山西太原西山相类似,太原组为海陆交互相之灰岩、细砂岩、泥质粉砂岩和煤层;山西组为砂岩、粉砂岩和泥岩含煤沉积。以太原组顶部的菱铁质岩顶面作为石炭系与二叠系的分界。  相似文献   

17.
郭安臣  王彦  祝爽  邵学君 《吉林地质》2013,(4):18-19,30
笔者2012年在班戈西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依据桑日PM5号剖面中岩石组合特征及笔石化石将原德吾卡下组划分为上下二段。下段主要为笔石粉砂岩相。上段主要为中层生物碎屑粉晶灰岩与灰绿、黄绿、黄褐色薄层粉砂岩互层。在下段笔石粉砂岩层位中获得的笔石化石,经鉴定种属为Monograptus sp,时代为早志留世。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东北部太原组上部灰岩段高分辨层序地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对露头、测井和岩心资料的垂向分析和横向对比,结合古生物化石资料,在识别关键性界面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东北部下二叠统太原组上部灰岩段建立了高分辨层序地层格架,划分出5个三级层序。研究层段为有陆源碎屑混入的碳酸盐缓坡沉积,形成于华北晚古生代最大海侵阶段。各层序分别由低位体系域的下切谷充填沉积的砂岩、砂砾岩,海侵体系的灰岩、泥灰岩、泥岩、煤和高位体系域的碎屑岩和煤组成。区内厚达数十米的桥头砂岩主要由几个层序低位域下切河谷充填沉积叠置而成。通过编制的各层序海侵域灰岩的厚度和分布图,证实层序3、4沉积期海侵范围最大。早二叠世早期海侵来自东南和西南两个方向   相似文献   

19.
论塔里木盆地“东河砂岩”的地质时代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系统总结了关于近年来塔里木盆地重要储油层——“东河砂岩”年代研究所取得的主要进展 ,包括 1)“东河砂岩”中发现晚泥盆世孢子和胴甲鱼化石 ;  2 )含砾砂岩段发现晚泥盆世盾皮鱼化石 ;  3)下泥岩段下部发现晚泥盆世孢子 ;  4 )下泥岩段上部和生屑灰岩段分别发现石炭纪初期第一、二孢子组合带 ;  5 )生屑灰岩段发现石炭纪初期的牙形刺 ;  6 )化学 -生物地层学研究结果指示 ,泥盆系 -石炭系界线应在“东河砂岩”顶面之上。据此 ,“东河砂岩”的时代应为泥盆纪。  相似文献   

20.
赣西早石炭世杨家源组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西湘赣边境,于现划分的洋湖组之上,梓山组之下,发育一套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最早廖士范(1954)以湖南茶陵大节湖为层型地创名“大节湖灰岩”,嗣后,以统一地层学的观点,将其分为上、下两个地层单位,下部仍称“大节湖灰岩”,时代为早石炭世早期岩关期;上部称石磴子灰岩,归于早石炭世晚期大塘期。但从岩石地层学观点看,上下均以碳酸盐岩为主,应为一个岩石地层体,不宜分解。现因“大节湖灰岩”一名,湖南省在本次清理中已废弃不用,故新创名杨家源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