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介绍实际地球介质(地球物理介质、地质介质)中的波的激发与传播问题的某些新的研究方向与进展。首先简要说明实际地球介质的一般特性。其次分别介绍随时间变化的三维非均匀地球介质中的地震波和非线性地球介质中的地震波的传播问题,也就是四维地震学和非线性地震学的研究进展。本文最后研究了三种类型(广义瑞利型、广义勒夫型和广义导波型)的构造活动波的激发与传播特性,并用它们来解释过去已发现的几种不同类型的地震活动波。  相似文献   

2.
张海明  陈晓非 《地震学报》2003,25(5):465-474
回顾了近4年来中国地球物理学家在地震波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 分别简要地讨论了层状均匀介质、横向不均匀介质和多孔介质中的地震波传播,地震面波及波形反演,以及地震勘探、测井问题中的地震波研究方面取得的新成果. 指出当前地震波研究的重要课题是发展高效的数值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开展复杂介质中的地震波激发和传播,以及强地面运动的研究,为精细的地震危险分析与预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横向不均匀介质中地震波专题讨论会是在欧洲地震学委员会(ESC)赞助下由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和Charles大学(布拉格)共同主办的。每五年举行一次,此次为第三届,前二届分别于1978年2-3月和1983年6月举行。会议主要涉及不均匀介质中地震波传播的理论和计算问题及其在地壳和上地幔研究以及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地震波理论研究进展--介质模型与地震波传播   总被引:17,自引:11,他引:6  
介质模型及地震波传播是地震波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结合作者目前研究所涉及的内容,阐述了介质模型及地震波传播的相关问题.首先是地震学背景中的地震波传播的主要问题.其次是地震波传播的动力学,其中的主体内容可以由波动方程的建立、波动方程和波动方程的延伸三部分组成.再次是地震波的传播与介质因素和界面因素,以及孔隙介质模型的认识和讨论.最后结合均匀弹性各向同性、粘弹性各向同性、双相介质和各向异性四种介质模型,阐述了地震波传播的主要特性.  相似文献   

5.
观测和研究表明,地球内部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介质非均匀性,由地震波所揭示的介质非均匀尺度可达8个数量级。根据散射体与地震波长之间的大小关系,将地球内部介质非均匀性分为两类:即大尺度非均匀性(长波长非均匀性)和小尺度非均匀性(短波长非均匀性)。在当代地震学中,用确定性方法研究大尺度非均匀性已是众所共知的事情,目前技术方法也已比较成熟;对小尺度非均匀性的研究则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其理论探索和方法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重点对3D小尺度介质非均匀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有限频层析成像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详细介绍了地震学中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层析成像方法-有限频层析成像方法,对有限频理论进行了重点阐述,并对有限频层析成像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接下来总结了有限频地震层析成像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对有限频层析成像方法在地震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由于在非均匀介质中考虑了地震波遇到速度异常时的散射现象和波前复原效应,有限频层析成像方法大大提高了对速度异常体的分辨能力.  相似文献   

7.
十九、非线性地震学非线性地震学的研究是近年来地震学中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本届IASPEI大会将其列为第7专题。提交本专题的研究论文共有24篇,其中口头报告12篇,张贴展示12篇。文章涉及的内容相对比较集中,主要包括非线性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9篇)...  相似文献   

8.
魏若平  王筱荣 《地震》1995,(1):44-51
本文通过研究甘,宁,青,新地区部分中强震前多种地震波参数的变化特征,探索西北地区中强震孕震过程。结果表明,地震波的P初动符号和初动半周期,振幅比,尾波持续时间比,尾波衰减数α值,介质品质因子Q值在大震前一二年中均有异常变化,它们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介质的非均匀性及孕震过程中地震波的衰减吸收特性。  相似文献   

9.
在含有椭圆包体的介质中,利用由3型裂纹组成的二维模型分析了不均匀介质中的走滑断裂,以例评估局部或层状不均匀体对断裂发展的影响,表征和控制不均匀介质中断层的主要特征是有效剪切应力的空间变化,有效剪切应力变化范围可解释同一地区的地震事件的各种不同应力降值,在含有低刚性不均匀体的介质中的应力场最明显特征是在不均匀体内有效剪切应力大幅度减少,这个结果可以用来解释沉积层中动态扩展的破裂受到抑制作用,同时它也  相似文献   

10.
Tsuku.  T l 《世界地震译丛》1995,(3):1-11,16
地震波含有大量的关于大震发生前震源及其周围地区介质的物理性质的信息。一般认为,在大震孕育阶段该地区发生大范围的微破裂,本文回顾了探测介质随时间变化的地震波动法的理论基础和原理及其应用,特别注意讨论固有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实用的方法分为以下几类:(1)地震波速变化;(2)地震尾波衰减率变化;(3)S波分裂;(4)地震波的其他变化,如地震频谱变化和P波的线性变化等。  相似文献   

11.
地震学史     
引言 目前,地震学是指关于震源(主要为天然地震)、地震波及其传播所在介质属性的研究。在此定义下,地震学仅仅只有100年的历史,但是人类试图了解地震却可追溯到科学发展的初期。地震学这门学科,比之其他的学科更受到其研究对象的影响。从1755年葡萄牙的里斯本地震到1995年日本神户地震的发生,破坏性地震不断激发科学界的兴趣,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在地震学文献中,各向异性和地震各向异性意指具有竖直对称轴的横向各向同性以及在性质上具有方位变化的一般定向各向异性对称系统。地震波在各向同性介质中与在横向各向同性介质中的特性之间具有许多类似之处,在这两种情况下,径向平面中的波动(P,SV 和瑞雷波动)与层状平面结构中的水平横向运动(SH 和洛夫波动)解耦;在这些结构中,地震波的传播性质可以用相当简单的解析表达式来描述。而在性质上具有方位变化的一般定向各向异性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性质要复杂得多,这时径向运动与水平横向运动互相影响,波动性质需以方向余弦的复杂函数描述。各向  相似文献   

13.
地震波场数值模拟不仅是研究复杂地区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和解释的有效辅助手段,而且是研究地球深部精细构造和地球深部探测的有效工具.射线理论和波动方程理论是地震波场数值模拟的理论基础.射线理论主要刻画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走时场、地震射线等运动学属性;波动方程理论通过求解波动方程来描述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弹性动力学响应(能量衰减、相位特征、偏振属性、以及全波形等).基于波动方程理论的波场数值模拟由于能够引入丰富的波场信息,使得人们对不同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过程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本文以二维层状均匀介质模型为例,通过射线追踪法和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模拟得到的波场快照图、单炮地震记录剖面、合成理论地震图的分析比较,不但对地震波在各向同性层状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和特点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又可以相互验证两种不同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M6.5地震的地震波能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美国地震学研究联合会(IRIS)的地震能量查询网站公布的地震波辐射能量和能量震级数据,2014年8月3日鲁甸M6.5地震的宽频带(0.5~70 s)能量震级为6.4,2013年4月20日芦山M7.0地震为6.7,相差0.3级,而高频(0.5~2 s)能量震级分别为6.7和6.9,相差0.2级,即芦山地震释放的高频地震波能量为鲁甸地震的2倍。本文根据这些数据对鲁甸地震的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从地震监测的角度,在地震发生后,尽快给出地震波释放能量估计,对于及时确定大地震应急响应级别和采取相应减灾措施是有实际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定量地震学的理论和方法》(QUAN-TITATIVE SEISMOLOGY THEORYAND METHODS),美籍日本学者安艺敬一(Keiiti Aki)和美国学者理查兹(Paul G.Richards)合著,由美国旧金山弗里曼公司(W.H.Freeman andCompany)于1980年出版,全书共两卷,932页,英文本。该书共十五章,概括了六、七十年代中,数学、物理学的理论与计算数学在地震学中的应用,使得许多地震学问题得以定量地表达。该书全面地讨论了非均匀介质中地震波传播的问题;震源,包括移动源的  相似文献   

16.
二、在非均匀介质中波的传播─—确定性和随机性在非均匀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科学家研究波动理论的热点,也是本专题的中心。这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研究在非均匀介质中地震波传播的理论与方法和研究地球介质的非均匀性。地震尾波日本学者星场(M.H...  相似文献   

17.
陆远忠 《地震》1992,(4):77-78
刘文龙与笔者已在“地震学预报方法深入攻关的建议”(国际地震动态,1990,9)一文中,较全面地提出了今后几年值得深入研究的预报地震的地震学方法的某些课题。本文仅就应用非线性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如何推进地震学预报方法的定量化方面,发表一些浅见。 1.地震学预报方法的基础是来自地震事件的记录,包括地震目录、地震波记录和地震波的传播。它  相似文献   

18.
景泰6.2级地震前后地震波参数异常特征研究1前言在地震预报研究中,地震学方法占有重要的地位。作者通过对景泰6.2级地震前,兰州地震台所观测的地震波参数异常的分析研究,发现使用单台地震波参数资料可以对地震作出较好的预报。2资料选取我们选取以兰州地震台为...  相似文献   

19.
前言1935年里克特提出以地震震级作为衡量地震大小的定量方法,是地震学发展中的一次重大进展。它改变了已往用震中烈度作为量度标准的做法。震中烈度I_0的定性评定,主要依赖于地面受到的宏观破坏程度,而且受震源深度、震中距和地表介质的影响很大,地震震级M则是根据从震源处辐射的地震波振幅大小测定的,它与地震能量有直接的联系。里克特开始提出的只是地方性地震震级M_L,1939年古登堡与里克特发展了面波震级M_S,1945年又提出  相似文献   

20.
李莹甄  赵翠萍 《内陆地震》2003,17(4):309-316
分析了2003年2月14日石河子5.4级地震前北天山地震活动图像和地震学参数异常过程。5.4级地震发生在2002年北天山4级地震集中活动区空段,震前12项地震学参数时间进程存在中、短期异常,3项地震波参数出现短期异常。震前3个月乌鲁木齐震情窗出现超警戒线异常。震前10天震中附近地区地震和震群活动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