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白湘兰  李云 《湖南地质》2011,(12):52-53
地质资料分为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三类。其中,原始地质资料又称原本地质档案,是在进行地质工作时直接形成或采集的,反映地质现象或地质体的,以各种载体类型存在的原始记录、中间性解译资料、最终地质工作成果原稿等,包括各种有关的文件的底图、底稿、原图、记录本等。  相似文献   

2.
完善环境地质学科促进环境地质工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蒋承菘 《地质通报》2004,23(8):732-736
当前中国地质工作处于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这是因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给地质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课题,要求地质工作转变服务方向,扩大服务领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要求地质工作深化改革,转变地质工作运行机制;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要求地质工作迎头赶上,实现地质理论的创新和  相似文献   

3.
政策     
《地质勘查单位从事地质勘查活动业务范围规定》印发 近日,根据国务院《地质勘查资质管理条例》要求,国土资源部印发《地质勘查单位从事地质勘查活动业务范围规定》,要求地勘单位按照批准的地质勘查资质类别和资质等级从事相应的地质勘查活动。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地质单位地质科技图书档案资料、地质科技期刊的保存、保管、管理、借阅等现状的分析,认为地质图书资料、地质科技期刊有非常重要的经济和学术价值,但现有的保存环境使得地质图书资料、地质科技期刊源数据丢失严重,地质图书档案资料、地质科技期刊亟需数字化,以便使其更好地为地质调查和地质科技工作者服务。  相似文献   

5.
唐鹰 《湖南地质》2009,(8):92-94
上期本刊介绍了探矿工程、地球物理勘察和地球化学勘察等地质找矿的工具史,本期将为您介绍遥感地质、地质实验测试和地质测绘等三个方面的地质找矿工具史话,这些,都是高速发展的地质科技的产物,目前应用频繁而广泛。  相似文献   

6.
地质特征三维分析及三维地质模拟现状研究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40  
自然地质现象极其复杂,三维实体普遍存在,随着地学研究不断深入,三维地质模拟已引起了地球科学界的高度重视,目前已经研制出了多种三维地质模拟软件,并被广泛应用到地质、矿产、水文、物探、地震、环境等各个领域。从地质体结构、构造、类型、分布等方面,系统地分析了地质体三维特征,总结了国内外三维地质模拟软件在地质构造、地质工程、矿山测量、地球物理等方面的开发现状,指出三维地质模拟在软件开发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在地质数据采集、处理、解释、利用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并从三维空间数据结构、技术方法、应用研究等方面阐述了三维地质模拟新进展,最后论述了开展三维地质模拟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试论地质大市场的构成及其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春花  王平 《江西地质》2001,15(4):311-315
地质行业需要一个包括矿业市场在内的更广泛的地质大市场,地质大市场由地质项目市场、地质大市场由地质项目市场、地质资本市场、地质劳务市场和地质成果市场四部分组成,并初步论述了这四个市场。提出在地质大市场建设初期应采取两降低两抬高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增加有效需求,通过市场择优淘劣,确保成果质量,使地质大市场得以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斗转星移,冬去春来,在三“羊”开泰的2003年里,《中国地质》迎来了她50岁的生日。回顾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国地质》所走过的是一条不平常的路。《中国地质》杂志的前身是《地质通讯》,创办于1953年4月,以宣传地质工作的方针政策为主要宗旨。1955年,根据前地质部党委指示,把《地质通讯》和《地质知识》合并为《地质月刊》,从此成为宣传地质工作方针政策及交流地质科技与管理经验为主的综合性月刊。1958年,《地质月刊》更名为《中国地质》,她继承前者的办刊宗旨,调整了栏目和版面,扩大了发行量,成为我国当时一份颇有声望的杂志…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质异常   总被引:45,自引:10,他引:4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鹏大  王京贵 《地球科学》1995,20(2):117-127
地质异常是在成分结构,构造或成因序次上与周围环境有着明显差异的地质体或地质体组合,依据地质异常分布范围及其圈定标志,可将其分为5级:全球性地质异常、区域性地质异常,局部性地质异常、小型地质异常及显微地质异常。地质异常的圈定方法包括地壳升降系数(G值)法、地质复杂系数(C值)法、熵(H值)法、地质相似系数(S值)法及地质关联度(R值)法,作者又从全球角度出发,结合中国的地质特点,进一步阐述了中国地质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满怀信心地跨人“十一五”之际,新年1月28日,新华社授权播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决定》全面分析了我国地质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明确了新时期地质工作的地位作用、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以及加强地质工作的主要措施。这是国务院加强地质工作的重大决策,是我国地质工作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这表明我国第二轮地质找矿工作的春天已经到来了!我们一定要认真分析地质工作形势,深刻领会《决定》精神,以全新的姿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地质遗迹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郝俊卿 《陕西地质》2004,22(2):101-106
陕西省独特的区域地质背景条件,造就了地质遗迹资源种类丰富、代表性强、规模大和崩塌构造发育等特征,涵盖了极高的地学科学价值,但目前保护利用中存在着缺乏系统地调查、保护工作滞后和利用潜力尚待挖掘等问题。本文依据“在保护中利用、以利用促保护”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地质遗迹资源提出了科研 观光型、科研型两种保护利用类型,以此实现陕西省地质遗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2.
从地质公园区域地质背景入手,探讨宣汉百里峡地质景观特征和成因机制。研究表明:地质构造、水流侵蚀、岩溶作用是百里峡地质遗迹景观形成的主导因素,尤其是与褶皱构造变形关系极为密切,从这一特征来看,百里峡与长江三峡属于相同峡谷类型,在景观特征上具有诸多相似之处。构造地层剖面、岩溶峡谷地貌、溶洞景观是地质公园的主要保护对象,并根据地质遗迹的典型性、稀有性对地质遗迹景观进行保护分区规划。  相似文献   

13.
梵净山地区新元代地层发育良好,地质构造复杂,形成了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地质意义和旅游价值。本文以1∶5万梵净山等四幅区调为基础,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调查等方法对研究区地质遗迹资源进行了系统分类,划分了10个大类、15个亚类,其主要地质遗迹资源有沉积地质遗迹资源等六大类。同时,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对区内地质遗迹资源进行了评价,发现研究区主要以国家级和省级地质遗迹资源为主,还有少数世界级地质遗迹资源,总体质量较好。本文对研究区六大类主要地质遗迹资源的科学内涵进行了介绍,并从地质遗迹资源保护、研究和开发三个方面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王雷 《贵州地质》2020,37(1):88-93
辽宁抚顺三块石地区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丰富。为了发掘和保护地质遗迹,实现文化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本次工作对该区开展地质遗迹调查,初步揭示三块石地区地质遗迹特征,并为申报为省级地质公园提出地质遗迹保护建议。经调查,首次发现极高锶天然矿泉,首次识别出系统分布的第四纪冰川地质遗迹。将调查得的60处地质遗迹划分为2大类5类8亚类。采用专家打分法对各地质遗迹开展综合评价,确定了地质遗迹级别。结果为三块石地区拥有国家级(Ⅱ级)地质遗迹2处、省级(Ⅲ级)地质遗迹19处,省级以下(Ⅳ级)地质遗迹39处,建议在不同等级的地质遗迹集中区分别设立二、三级保护区。  相似文献   

15.
丁辉  张茂省  王佳运  裴赢 《地球学报》2018,39(2):233-240
针对地质遗迹资源调查依靠野外考察效率低、成本高及容易造成资源遗漏问题,将高空间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引入地质灾害遗迹调查评价。基于IKONOS多光谱数据进行自然彩色变换,采用乘积法变换与全色数据进行融合,将遥感数据与DEM数据叠加生成三维遥感影像图,在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莲花寺高速远程滑坡的形态特征、堆积体结构、成灾范围、成因机理及动力学过程进行研究,为陕西华县莲花寺滑坡地质遗迹评价提供直接的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高空间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应用于地质灾害遗迹调查评价,相对于传统野外考察等手段具有无比的优势。陕西华县莲花寺高速远程滑坡类型、特征、规模具有国际性对比意义,属国际罕见的滑坡灾害遗迹点,其稀有性对于研究高速远程滑坡这类特殊地质景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有极高的科考研究和科普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6.
岩溶地貌是整个鄂西南地区综合价值最高、数量最丰富、可代表全区地质遗迹典型特色的地质遗迹类型,具有重要保护与开发利用价值。基于全省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按照地质遗迹调查标准有关要求,通过对前人成果系统收集整理并开展补充调查,筛选汇总鄂西南全区重要岩溶地貌地质遗迹25处。本文将岩溶地质遗迹分为地表类型、过渡类型、地下类型三种类型,结合典型地质遗迹点对岩溶地貌的形态特征和成因进行分析,为鄂西南地区地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李如友 《江苏地质》2012,36(1):107-112
地质遗迹是具有独特观赏价值和科普价值的自然遗产,旅游资源化是地质遗迹保护与利用协调发展的最佳方式。提出地质遗迹旅游资源化的概念,分析地质遗迹旅游资源化的动力和途径,认为地质遗迹旅游资源化是旅游需求层次的提高、地质遗迹的保护、地质产业转型、国家政策的支持、地质公园建设的成功5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地质遗迹向旅游资源的转化需经过地质遗迹调查、地质遗迹评价、旅游产品开发、完善解说系统等步骤。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地质遗迹类型及开发保护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湖南省地壳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造就了各种岩石类型.历次的地壳运动,造就了不同地质单元和多种地质遗迹,通过调查,并根据湖南省的实际情况,将湖南省地质遗迹分为7大类20种。基于湖南省的地质特征,探讨了湖南省地质遗迹的分布特征,并提出了其开发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沂蒙山地质公园以蒙山为主体,由9大园区组成,是一个多种地质遗迹资源并存、综合性的大型地质公园。园区内既有代表性的地质构造剖面、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又有恐龙足迹化石、地质灾害遗迹,同时还是金刚石的典型产地。该文在对区内主要地质遗迹资源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地质遗迹保护内容及保护措施,对该区地质遗迹合理保护开发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合肥市大蜀山—紫蓬山地质公园是一个集多种地质遗迹资源并存的综合性地质公园。园内有代表合肥地区的侏罗纪层型剖面,也有喷发于古近纪的火山遗迹,同时还有大量其他地质构造遗迹。本文在对公园主要保护对象的分析评价基础上,结合目前该园区地质遗迹保护存在主要问题,给出了公园地质遗迹保护的措施,对该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的合理保护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