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杨震  梅红波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3,(4):477-480,373,374
含量—面积法是基于分形理论,一种研究含量与曲面面积之间关系的方法.这里以云南省个旧西区某地Sn元素土壤化探数据为例,利用MAPGIS平台进行化探数据处理,研究其含量与面积的关系,并确定异常下限,圈定异常范围.同时与传统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分形含量—面积法圈定的异常区域更加有效、合理.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云南思姑锡矿区周边岩石的X荧光化探样品中的Sn元素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传统统计法、勘查数据分析法和多重分形法确定异常下限,并对各方法在研究区的使用效果进行了对比。勘查数据分析法圈定的异常比已知矿床、矿化带范围小,异常较为分散;传统统计法圈定的异常与已知矿床、矿化带范围基本吻合,且较为连续,但漏掉很多弱小异常;多重分形法圈定的异常与已知矿床、矿化带范围几乎完全吻合,异常连续性好,没有漏掉弱小异常,并圈定出一些未知的异常区域,为下一步矿区外围找矿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利用样本排序方法比较化探异常识别模型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化学异常的有效识别是化探找矿成败的关键环节.利用样本排序方法对各种化探异常识别模型的处理效果和优劣性进行了比较.以云南个旧及其周边地区铜元素水系沉积物为例, 应用元素含量、异常衬度、局部奇异性分析三大类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处理, 对化探异常指示变量的排序值进行了3个方面的对比: (1) 在高背景区和低背景区样品的排序特征; (2) 有矿出现位置处样品的样本排序特征; (3) 累积面积(等效于上侧样本排序值) 不同分组所圈定的异常范围和矿床(点) 之间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 局部奇异性分析方法较按含量高低的全局性方法对弱缓异常识别更为有效, 也相对优于滑动衬值.按奇异性指数基于证据权法圈定的异常远景区更具预测意义, 显著优于用元素含量值所圈定的异常范围.局部奇异性方法原理清晰、方法简便、可操作性强, 在地球化学异常识别中可以用其替代滑动衬值方法.   相似文献   

4.
多重分形模型在区域地球化学异常分析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地球化学异常分析是地球化学勘查中的重要环节, 对有效发现异常至关重要。但是, 在以往研究中, 研究者们多重视对成矿元素及其伴生元素正异常的研究, 忽视对由元素贫化而形成的负异常的研究。元素的负异常在地球化学勘查中具有与正异常同等重要的作用, 以往没有重视负异常的原因之一是缺乏有效发现此类异常的方法, 尤其是确定负异常上限的方法。本文以北山地区1: 20万峡东幅水系沉积物测量Ba数据为基础, 探讨了应用多重分形模型确定贫化元素负异常上限的可行性。结果发现, 利用含量-面积法、含量-求和法确定的Ba的异常上限, 有效圈定了辉铜山矿床产出地段Ba的负异常, 取得了预期成果。  相似文献   

5.
王志刚 《华北地质》2012,(4):315-320
化探异常下限的确定是勘查地球化学有效地应用于矿产勘查的一个关键性环节。传统的异常下限计算方法是以地球化学元素含量数据服从正态或对数正态分布为前提,而本文采用的元素含量-总量多重分形计算异常下限的方法,则基于地球化学变量服从分形与多重分形分布的理论与方法。作者以海南屯昌某测区化探数据为例,运用传统元素含量对数正态分布和元素含量-总量多重分形两种计算模型确定了测区主要指示元素的异常下限并圈定、对比了其化探异常图。本区槽井探对化探异常的揭露表明,采用元素含量-总量的分形方法确定化探异常下限的尝试是成功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牛旭刚 《地质与勘探》2023,59(4):817-827
通过对甘肃省陇南文康地区的地质背景分析,采用区域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的17种常量元素含量数据,分别运用传统统计学方法、S-A(能谱密度-累计面积)多重分形滤波法,确定成矿元素(以Au为例)异常下限值,圈定化探异常。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S-A多重分形法所圈定的异常面积小、数量多,传统统计法圈定的面积较大;两种方法圈定的异常展布方向基本一致,与研究区内已知的矿点吻合度高。本次研究认为S-A多重分形法所圈定的异常基本位于传统方法所圈定异常的内带之中,重点突出,与矿床空间位置对应关系较好,便于野外开展工作。同时在传统异常周边提取了部分低背景区的弱异常,这些弱异常可作为下一步找矿工作的新靶区。  相似文献   

7.
地球化学元素的异常下限值确定是地球化学中重要的问题之一,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善的具有科学依据的计算方法。传统的化探异常下限值计算是以元素含量或元素含量的对数值呈正态分布这一假设为基础的,而事实上地球化学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是极其复杂的。研究表明,地球化学景观可能是一个具有低维吸引子的混沌系统,元素的地球化学背景值和异常具有各自独立的幂指数关系,由此导致了一种多重分形分布,可以利用元素的分形分布求出其异常下限。对湖南省阳明山地区的化探水系采样分析数据采用分区的处理方法,根据每个区内数据的分布特征采用分形和传统方法混合应用来确定异常下限,勾绘出Sn元素异常图,与单独采用传统方法相对比收到了良好的异常圈定效果。根据新方法确定的元素异常下限所圈定的异常区与已知矿点高度拟合。  相似文献   

8.
研究区属复杂景观地球化学区,取样位置经常位移,样品高值点难以确定.常规方法圈定化探弱异常范围大,异常中心不明显.经化探数据规格化、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及综合衬度计算圈定的化探异常指导野外找矿,发现多处铜矿体(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正态总体分解的算法及其在化探异常圈定中的应用作了研讨。首先论证了无约束最优化技术求解总体分解的拟合参数具有简便、适用、效率高,计算速度快等特点。其次是用实例计算表明了总体分解法用于化探数据处理,对分离矿化异常、确定找矿远景区是有效和可行的。此外还指出,若对同一测区不同范围(子区域)的预测结果无显著差别,则即表明其总体分解的理论假设是成立的,预测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0.
采用趋势面与传统统计两种方法圈定异常进行比较,认为在黄矿厂矿区利用趋势面方法圈定异常有一定的优越性,并用对该区三丘田矿段化探异常进行重新圈定,结果表明三丘田矿段有进一步工作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青海省五龙沟地区化探金异常下限确定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昆仑地区是青海省乃至全国重要的金成矿区,化探(地球化学勘查)作为该区域基础性的勘查手段在异常圈定中金的异常下限确定尤为重要。五龙沟地区作为东昆仑重要的金富集区之一,具有很好代表性。分别用传统方法和分形方法对该区域水系沉积物数据进行处理,求取异常下限并进行异常圈定。分析对比发现,分形方法(含量—面积分形法)得出的金异常下限圈定的异常,漏矿的风险不会太大,且大大缩小了异常查证的范围,从而达到快速高效地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因此,在五龙沟为代表的东昆仑地区找寻金矿的工作中,采用分形方法确定金异常下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以浙西北地区1∶20万Cu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例,通过含量排列法对由分形求和法所圈定的地球化学异常区进行了内部结构分析,认为无标度区掩盖了异常场的内部结构。借鉴前人提出的含量排列法,将异常区数据从小到大按顺序等间距自然排列,并用三段直线(L1、L2、L3)进行拟合,L1为一级异常,L2、L3被归入二级异常。结果发现,一级弱异常基本不含矿,但仍有个别矿点落入该区;二级异常近似代表了矿致异常,与区域断裂、岩浆活动中心在空间上具有更显著的相关性,从中强调了岩浆源区、构造背景转换和断裂交汇的控矿意义,由此圈定出了一些重点异常作为下一步成矿预测工作的首选靶区。  相似文献   

13.
为了圈定合理的化探异常指导找矿工作,本文采用传统统计法、趋势面法和含量-面积法三种方法对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中的Ag、Au、Cu、As四种元素含量数据进行了专项处理,并对获取的异常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同一元素采用不同方法确定的异常下限或获取的异常存在明显的差异;经研究发现研究区地球化学元素含量数据具有明显的多重分形分布特征,通过与研究区地质特征对比,认为含量-面积法确定的异常下限更适合本区。因此,甄别各元素含量数据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进行不同化探数据处理方法之间的对比对找矿工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为了圈定合理的化探异常指导找矿工作,本文采用传统统计法、趋势面法和含量-面积法三种方法对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中的Ag、Au、Cu、As四种元素含量数据进行了专项处理,并对获取的异常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同一元素采用不同方法确定的异常下限或获取的异常存在明显的差异;经研究发现研究区地球化学元素含量数据具有明显的多重分形分布特征,通过与研究区地质特征对比,认为含量-面积法确定的异常下限更适合本区。因此,甄别各元素含量数据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进行不同化探数据处理方法之间的对比对找矿工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以往传统的化探异常圈定,均采用二维化探数据计算方法,这种数据处理方法在勘查地球化学行业已应用多年,到目前为止也仍然是生产中勘查地球化学规范执行标准。但在采样和景观差异较大的前提下,这种数据处理方法在找矿方面尚有不足之处。为弥补这些不足,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化探数据处理方法,即增加高程要素的三维数据处理成图方法。通过试验证明该方法对综合异常的圈定效果较好,异常物质流向更为清楚。三维数据处理法圈定的范围小、浓集中心明显,有利于准确布置地表探矿工程,并可以节约勘查成本,提高找矿命中率。在地球化学环境分析和地球化学找矿评价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了圈定合理的化探异常指导找矿工作,本文采用传统统计法、趋势面法和含量-面积法三种方法对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中的Ag、Au、Cu、As四种元素含量数据进行了专项处理,并对获取的异常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同一元素采用不同方法确定的异常下限或获取的异常存在明显的差异;经研究发现研究区地球化学元素含量数据具有明显的多重分形分布特征,通过与研究区地质特征对比,认为含量-面积法确定的异常下限更适合本区。因此,甄别各元素含量数据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进行不同化探数据处理方法之间的对比对找矿工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异常下限的确定是化探工作中核心环节之一。本文应用泛克里格趋势分析法的原理和方法流程,以甘肃夏河—合作地区1∶20万化探数据中Au、Cu、Ag、As、Sb、Hg元素为例,分别利用泛克里格趋势分析法和传统统计法求取它们的异常下限值,并结合地质矿产背景对比分析了两种方法在研究区内的应用效果。趋势分析法其圈定的异常能够反映元素含量在空间上的变化,受背景的干扰较小,指示矿化的能力较强;与传统统计法相比较,趋势分析法圈定的异常不仅与已知矿床(点)的空间分布吻合更好,而且异常强度大,分带性好,浓集中心高;还反映了区域断裂沿NW—SE向展布。泛克里格趋势法还圈定出一些传统统计法未能识别出的异常,为开展下一阶段的地质矿产勘查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强化和提取覆盖区低弱地球化学异常的识别,本文通过K均值聚类法对呼伦贝尔市三七林场1∶5万化探数据进行了分析。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三七林场1∶5万地质图中出现的地质单元数目和K均值聚类的轮廓系数,可以将该地区分为五大类,以Au、Cu元素为例,异常值采用3S法剔除,然后计算平均值、标准差、异常下限值、衬度值,绘制等值线图。通过等值线图可知,分类后圈定的Au、Cu异常与传统方法圈定的异常范围差别较大,通过K均值聚类法有效消除了岩性对地球化学背景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区域次生地球化学负异常模型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原生地球化学负异常的研究已经引起重视,特别是前苏联的化探工作者还总结出利用地球化学原生负异常对热液矿床进行普查和评价的准则.但是,由于缺乏可供对比的划分负异常的适当方法,使得对负异常的研究不能系统化,研究结果也不能互相对比,尤其是对于区域水系沉积物测量中发现的负异常研究很少.本文通过对几个地区衬值负异常的分析,系统地探讨了区域性负异常的分布特征、负异常与正异常的关系、负异常的地质意义和找矿信息等.总结出单元素和多元素区域负异常的分布模型.建立了AU和Cu矿床的区域正负、异常模型.提出了地球化学异常是由正异常和负异常组成的.  相似文献   

20.
化探勘查数据的分布规律十分复杂,具有多重分形的特征,可用分形理论研究符合化探数据的分布规律。针对不同类型铀矿床的化探特征,选取分形理论中的部分方法进行研究并与传统方法对比。用含量-面积法处理某碳硅泥岩型铀矿区的水系沉积物数据,可以缩小异常区范围而且不遗漏矿点,减少勘查工作量;用分形趋势面法处理某砂岩型铀矿区的活性炭测氡数据,能够有效地强化弱异常信息,提升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