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该文分析了山东省耕地总面积、人均耕地面积变化的历史特征及耕地数量变化的空间差异。在对人口峰值状态下的耕地需求与耕地数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预测2020年全省耕地资源的安全需求量为735万hm^2。因此必须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并提出了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李燕 《山西地质》2010,(1):18-19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和重要的生产要素,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保护耕地的重要性,其中保护耕地与粮食安全的关系最为重要,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核心之一是如何保证耕地资源安全,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加粮食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3.
艾维 《河南地质》2014,(3):48-49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基。对世界任何国家或地区而言,粮食历来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耕地保护也随之成为粮食安全战略的重大部署。近年来,随着世界人口增加,耕地减少,城市化进程加快,对粮食的需求不断增长,供需关系渐趋紧张,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变得十分突出。本文对世界各国保证粮食安全战略和耕地保护政策进行深入对比分析,以期对完善我国耕地保护制度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2005年末,鄄城县土地更新调查显示耕地面积为66 741 hm2,根据预测规划期变化情况,最终确定2010年耕地保有量目标为66 681 hm2,2020年耕地保有量目标为66 986 hm2。该文总结了鄄城县历年来耕地数量和质量变化情况及其原因,分析存在的问题,预测耕地保护规模与目标,提出进一步加强鄄城县耕地保护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广西地质》2011,(12):26-28
“虽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粮食安全关系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而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则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最重要的基础,要确保人民衣食无忧,就必须保护好有限的、稀缺的、不可再生的耕地资源。  相似文献   

6.
刘波  宋建勋 《山东地质》2008,(12):40-41
近年来,莱西市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用地保障的同时,连续12年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净增耕地133.33余公顷,为确保全市粮食安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基本农田承担着我国粮食生产任务,为保护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实施20多年来,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耕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面对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新形势新任务,基本农田保护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现就当前基本农田划定方法过于强调数量、审批过于集中及基本农田保护实施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对基本农田保护积极不高等问题进行探讨,为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一、我省耕地保护责任制的探索与完善 为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我省自1995年9月开始实行了耕地保护目标管理责任制,依据当时统计部门提供的全省2480万亩耕地,分解落实到11个市,并与各市政府签订了耕地保护责任书。1998年我省又与11个设区市及所辖的县(市、区)、乡(镇)分别重新签订了耕地保护目标管理责任制,按规划目标及时落实了耕地保护任务,从而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保护耕地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建设占用耕地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保护率等指标列入了各级政府耕地保护的责任。2006年,我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国办发[2005]52号)、中组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的规定和要求,制定出台了《浙江省市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浙政办发[2006]32号),进一步加强了政府耕地保护责任制的实施管理,从而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郏县把保护耕地作为确保粮食安全和保护农民利益首要任务,采取规范管理、加强农田建设、开展“三项整治”(整治“空心村”、砖瓦窑、工矿废弃地)、土地开发复垦、加强土地市场监管等措施,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基本农田面积连续8年稳定在4.018万公顷以上。  相似文献   

10.
闫太重 《山东地质》2010,(3):54-55,59
加强耕地保护和促进经济建设是一对矛盾统一体,章丘市立足全市实际,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实现耕地保护工作的六个转变,达到了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孙国军 《冰川冻土》2015,37(4):1120-1126
以甘肃省1949-2012年统计数据为基础数据, 分析了甘肃省64 a来耕地面积变化的特点, 计算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 并运用GM(1, 1)模型预测未来15 a耕地压力指数变化. 结果表明: 1949-2012年的64 a时间里, 耕地面积增加了1.67×104 hm2, 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了0.526 hm2, 耕地压力指数减少了0.951. 2012年14个地级市耕地压力指数差异大, 河西走廊大部分地区、 陇东、 陇南耕地压力指数低, 中部地区耕地压力指数高, 甘南地区耕地压力指数最高. 预测结果表明, 未来15 a甘肃耕地压力指数呈微弱的下降趋势, 耕地压力严峻.  相似文献   

12.
根据50余年的序列统计资料,对山东省耕地数量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1949--2005年间山东省耕地总量大致经历了增长、波动、递减3个阶段,人均耕地基本上呈逐年递减趋势,鲁中和山东半岛地区比鲁西地区变化明显。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揭示出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农业科技进步是影响山东省耕地数量变化的3大因素,并提出了合理保护耕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刘春英  吴杰  李发跃 《贵州地质》2020,37(4):439-446, 470
以硅酸钠提供硅源,铝酸钠提供铝源,通过一步水热法成功合成出具有典型立方体形状的KA分子筛。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和N2吸附-脱附技术详细表征了KA分子筛。研究结果表明:KA分子筛的晶体结构属于体心立方结构,KA分子筛是多晶体;KA分子筛的硅铝物质的量比为1.0∶1;KA分子筛的BET(Brunauer-Emmett-Teller)比表面积是36.783 m2/g,微孔比表面积是24.399 m2/g,微孔体积是0.053 cm3/g。另外,通过对KA分子筛的热稳定性研究,得出2个结论:KA分子筛的相转变温度约是500 ℃,KA分子筛的总质量损失为15.1%。  相似文献   

14.
刘春腊  王鹏  徐美  刘沛林 《冰川冻土》2013,35(5):1308-1318
以县域为单元, 基于各行政区域2001-2010年的统计数据, 从耕地资源量、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粮耕弹性系数3方面选取10项指标, 构建了耕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并引入"年变化率"的概念与方法, 对湘西多民族山区2001-2010年耕地利用效率的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总体而言, 湘西多民族山区耕地利用效率比较低, 近年虽有好转迹象, 但县域间的协调度仍处于基本协调或不协调状态. 耕地利用效率的年变化率为21%, 各单项指标的年变化率亦存在较大波动. 在影响耕地利用效率各因子中, 粮食单产、土地产出均为高度相关因素, 而耕地总面积的关联度排在最后. 从空间上看, 湘西北部以及东部地区耕地利用的空间分异较小, 而西部、中部和南部地区的空间分异较大, 可划分为高效高度协调型、高效基本协调型、高效不协调型、中效基本协调型、中效不协调型和低效不协调型等六类地区.  相似文献   

15.
贵州省近40年耕地功能转型评价及演变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小祺  李阳兵 《中国岩溶》2018,37(5):722-732
梳理1978年之后贵州省农业政策及农业农户概况,构建耕地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与其功能值,对耕地多功能进行分类和评价,对比全省及各个州市耕地在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所承载的功能,分析差异及原因,研究表明:(1)贵州省耕地功能呈下降趋势,功能转型从2006年前后开始,各州市存在一定差异,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在2004年前后已提前转型,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在2012年前后转型;(2)耕地功能存在空间分布差异,主要与地区耕地压力和经济发达程度组合状况有关,低耕低压力高GDP(如遵义、六盘水)耕地功能值最高,高耕低压力高GDP(如贵阳市)则次之,高压力低GDP(如安顺等地区)再次之,低压力低GDP(如黔南等地)最低;(3)耕地数量减少,耕地化学品负荷加剧,建议注重耕地生态保护,减少以过度化学品的投入换取粮食产出等不合理做法;从当地实际出发选择适合的农业发展方式,协调粮经作物、种养业发展的关系,推动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6.
威海市人多地少,土地资源不足,补充开垦耕地难度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日益迫切。近年来,威海市重点从农村增减挂钩、城市盘活存量、投资严控标准三方面入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挖掘土地潜力,用最少的土地催化最大的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7.
长株潭地区耕地压力的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胜峰  张合平 《中国岩溶》2015,34(3):274-280
利用1997-2010年长株潭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运用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长株潭地区耕地压力的时空分布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长株潭地区耕地总量总体呈阶梯减少趋势;(2)整体看,长株潭地区耕地压力指数小于1,耕地压力不明显,但耕地压力指数呈上升-下降-上升走势,耕地压力呈上升势头。(3)具体看,长株潭地区耕地压力: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并且县域空间差异明显,尤其是城区耕地压力指数远大于1,表明城区耕地压力非常大,其他县市压力相对较小。(4)人口快速增长、经济跨越式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化普及与农业投入的增加等4个方面是长株潭地区耕地压力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成果有利于提高人们对长株潭地区的耕地保护意识,为促进区域土地合理利用规划,实现两型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耕地面积变化的宏观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黄宁生 《地球科学》1999,24(4):359-362
主要研究了广东省改革开发近20年来耕地面积的减少过程,讨论了经济、人口等因素对耕地变化的影响机理,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经济增长是影响广东省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宏观驱动因子,耕地快速减少在发生时间上与经济的“过热”增长基本同步;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半环带状结构的特点,与地区间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的差异相一致.(2)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大量的自然资源消耗为代价的(以耕地资源为代表),经济  相似文献   

19.
依据镇远县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对全县耕地表层土壤硒分布特征和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镇远县耕地土壤硒含量平均值为(0.64±0.56) mg/kg,富硒耕地硒含量平均值为(0.72±0.42) mg/kg,富硒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82.71%。全县耕地土壤硒含量受pH值、海拔、地形地貌、成土母岩、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统计发现:偏酸性耕地、海拔800 m以下耕地、分布在槽沟和谷地的耕地、碳质岩系地层分布区耕地、粗骨土和红壤分布区、茶园和水田表层土壤均具有相对较高的硒含量。分析认为成土母岩是土壤硒的最重要来源,其对土壤中硒元素含量具有控制作用,尤以含碳硅质岩系最为明显,另外土壤有机质及pH值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深刻影响着硒的迁移及富集,进而影响土壤硒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