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综合地球物理解释与盆地模拟系统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板块大地构造理论为指导,将沉积盆地看作一个地球动力学系统,建立综合地球物理解释与动态模拟工作站.应用重磁、电法及地震与测井资料对盆地进行整体性综合研究,探讨其形成演化历史,并根据不同勘探阶段提供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对盆地的沉降史、热史、生烃史和运聚史进行动态模拟.用此系统研究了东海陆架盆地的地球物理场特征,对其沉降史、热史进行了模拟;探讨了东海盆地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2.
南海北部盆地基底岩性地震-重磁响应特征与识别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性选取东南沿海露头剖面18条,采集245件南海盆地基底可能出现的岩性样品,测定其密度和磁化率,建立各种岩性的密度-磁化率交会图版,以此约束过井地震剖面和重磁异常的地质解释,总结出南海北部盆地基底火山岩、侵入岩、变质岩和沉积岩4大类11亚类岩性的地震-重磁响应特征.应用重磁震-岩性解释模型逐一对南海盆地北部主干剖面进行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从而实现了盆地基底岩性的平面填图.这种从盆缘剖面到盆地内部、从岩石物性测量到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的方法,在资料获取难度大、地质条件复杂的南海盆地基底地质研究中,业已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相信在其他盆地研究中也会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黄海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了近几年对黄海地质特征、地球物理特征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北黄海盆地已发现工业性油流,南黄海北部盆地和中间隆起取得巨大进展,是油气有利勘探区;黄海的断裂带及块体结合带制约着黄海油气藏形成,对其研究对黄海油气勘探研究有着重要指导作用,分析认为对黄海的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地质与地球物理手段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4.
残留盆地由于埋深大、构造复杂等特点,单一的地球物理方法对残留盆地的勘探与解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运用综合地质地球物理方法对前新生代残留盆地进行研究,可以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优势,有效地解决油气勘探中的有关问题.本文以黄海地区前新生代残留盆地为研究对象,以"区域控制局部,深层约束浅层"为指导思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重、磁、地震、钻井和区域地质等资料进行了综合研究,根据研究与计算结果勾绘了黄海地区前新生代残留盆地的宏观构造格架,并分析了残留盆地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5.
预测盆地基岩岩性不仅对于研究盆地的深部地质结构及盆地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也对基岩风化壳油气藏的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对盆地重、磁异常成因的综合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盆地基底岩性综合预测研究的综合地球物理资料处理解释方法技术.指出在地震构造界面的约束下采用重力剥皮技术可以较为可靠地获取基底岩性重力异常并分...  相似文献   

6.
东海的地质与油气勘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海的地质研究和油气勘探已经历了三个阶段:1.利用综合地球物理方法(重力、磁力、地震反射),阐明东海的大地构造分区及其演化;2.反射地震研究得出东海陆架盆地的新生代构造图;3.在此基础上,详细地震勘探与地震地层学研究,确定出一系列钻探井位。钻探发现油气显示和工业油气流。其中,新钻井灵峰一井展示出寻找油气资源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北地区大兴安岭西侧盆地群包括漠河盆地、根河盆地、拉布达林盆地、海拉尔盆地和二连盆地等,蕴藏着丰富的中、新生代油气资源.为研究该盆地群域古生代、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综合建立盆地群域地球动力学模型,补充东北亚构造演化理论,本文综述该盆地群域受控的区域构造与深部构造背景、盆地群构造特征与性质、主要控盆断裂特征、盆地群油气条件比较以及盆地群域已完成并取得重要结果的地球物理工作.归纳已有主要认识和研究结果:(1)对大兴安岭西侧的盆地群起构造控制作用的构造带包括蒙古—鄂霍茨克洋缝合带、西拉木伦河缝合带、黑河—贺根山缝合带、塔原—喜桂图缝合带、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带,以及额尔古纳—呼伦断裂和得尔布干断裂.(2)二连盆地、海拉尔盆地和漠河盆地的盆地构造轴向与蒙古—鄂霍茨克洋缝合带走向相关;而且三个盆地内的一级构造单元走向(隆起、坳陷和推覆带)也具有这类特点.(3)几个地学断面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表明,大兴安岭西侧盆地群岩石圈地幔厚度自北向南变厚,南部盆地基底与华北地台基底表现类似;盆地群基底电性结构因受到软流圈热物质作用可能在继续演化.(4)在盆地沉积地层方面,漠河盆地的下部是侏罗系陆相煤系地层,上部是白垩系火山岩地层;海拉尔盆地由下侏罗统的铜钵庙组、南屯组,上侏罗统的大磨拐河组和下白垩统的伊敏组共同组成扎赉诺尔群,厚约3000m;二连盆地中生代地层中,中下侏罗统主要为含煤建造,上侏罗统为火山岩建造,下白垩统主要为含油建造和含煤建造,上白垩统为砂砾岩建造.(5)盆地群整体勘探程度较低.基于上述研究结果,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包括:由本研究区的地球物理、构造地质、石油地质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解决研究区受控的区域构造应力场所包括的因素及其作用,以及在岩石圈尺度上三维空间的地球物理场表征;深部构造对盆地群域构造的作用;从晚古生代到中新生代研究区构造演化特点及其依据;从北至南约1650km长的盆地群域构造差异与依据;盆地群(域)油气条件与毗邻的松辽盆地在构造成因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小波分析及其在我国地球物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波分析在当前数学领域、物理领域和地质领域中,是一个发展迅速的分析工具,它同时具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由于小波具有时频分析的重要特性,已经在地球物理的相关问题研究中显示其独特的作用.本文较全面的介绍了小波分析理论基础、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地球物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对地球物理领域小波分析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应用前景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热演化历史的研究对于盆地分析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北黄海盆地是中国近海海域油气勘探程度较低的盆地之一,迄今未见专门的热演化研究报道.笔者利用北黄海盆地中生代砂岩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果,结合地质条件约束,模拟获得了中生代以来盆地的热演化史.结果表明,北黄海盆地经历了两次增温和两次冷却的热演化过程,并在100-80 Ma时盆地的热历史出现明显变化,表明在晚白垩世北黄海盆地发生过一次较大的构造-热事件.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所表明的北黄海盆地的热历史与盆地原型演化阶段相对应,而这种热历史和盆地的演化过程与区域构造背景相关.磷灰石裂变径迹所揭示的热演化史对于深化认识北黄海盆地的地质演化过程和油气勘探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在综合地球物理研究中,为了使重力数据处理和反演更加符合实际的地质情况,重力-地震联合建模分析时应当考虑非均匀地幔物质的重力效应.本文针对含油气盆地结构、断裂构造、大陆边缘演化和洋陆转换带等热点地质问题,广泛调研了全球范围内多个地区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成果,及其对应的地幔深部结构,发现地幔的横向不均一性是普遍存在的.在以往许多基于重力、地震数据的综合研究实践中,重力异常分离和建模分析通常都是在地壳内部(莫霍面以上)进行的.这种处理方式实际上是以均匀地幔为假设前提,虽然简化了重力异常分离和建模分析的难度,但忽略了地球深部的不均匀性所带来的重力异常,所获得的剩余重力异常和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密度结构反演、地质解释会存在偏差.本文通过对模型界面的2D正演,定量探讨了非均匀地幔对布格重力异常的影响.在对四川盆地的实例研究中,剥离了非均匀地幔的重力效应,2.5D重震联合模拟的结果明显优于均匀地幔假设条件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地层学的进展对盆地研究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地层学是地质研究的基本问题.从传统地层学发展到地震地层学及层序地层学,地层学的研究发生了一个极大的飞跃.其重要意义可与板块学说的问世相比拟.地震记录仪器的更新换代,地震学和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是层序地层学得以诞生的基础之一.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方法确切地识别沉积相、沉积环境,建立完整的沉积体系,预测油气的生储盖组合,更易追踪对比的目标层.因此,它对于盆地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渤海残留盆地分布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活动论构造历史观为指导进行渤海海域残留盆地宏观分布特征研究. 以岩石物性为基础建立地质界面与物性界面的联系,通过重、磁、震等方法组合圈画不同物性界面的分布特征. 浅层沉积盆地结构通过反射地震资料控制,深层地质结构信息利用重磁异常场分离、物性界面反演等方法得到. 在地层分布格架基础上分析前新生代残留盆地宏观分布范围. 并结合渤海海域实例研究介绍了残留盆地宏观分布研究的技术方法和流程,在计算上古生界-中生界及元古界-下古生界残余地层厚度的基础上给出了渤海海域残留盆地的宏观分布范围,并指出在歧口凹陷东南部、石臼坨隆起南部及东北部、渤南凸起南部、辽东湾等地区是较好的前新生代油气潜力区.  相似文献   

13.
The bio-reef-chert suite is an important ore-bearing rock assemblage and one of the metallogenic rock suites of superlarge ore deposits. It is formed as a fixed and ordered suite in space and time, and composed of different rocks formed by different geological processes. It is the product of basin evolution at special stage in a special geological setting. It is also the comprehensive product of normal sedimentary process, biological process in basin, hydrothermal sedimentary process under basin base and magmatic process in the deep lithosphere.  相似文献   

14.
大港探区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遵循沉积盆地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思路,运用重力、磁力、地震多种数据,通过重磁正反演和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解释,提供大港探区的深部地球物理场和深部界面的信息,阐明沉积层和基底的磁性特征和密度特征,通过这些地球物理方法的相互印证、相互补充,加深对沉积盆地结构与演化的认识,从而指导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15.
The decrease of density contrast in sedimentary strata may be approximated by a quadratic function. A sedimentary basin may be considered as a number of horizontal polygonal prisms of finite thickness placed one over the other. Equations for the gravity anomaly of ann-sided polygon prism have been derived using a quadratic density function. A method has been developed for inversion of the gravity anomalies using a polygonal prismatic model. An analytical method has been employed for evaluating the necessary derivatives as the computing time by this method is much slower than by a numerical method. Approximate equations have been derived for rapid calculation of the anomalies and derivatives. Efficient computer programs have been developed for calculation of the anomalies and derivatives by an appropriate use of the exact and approximate equations. The depths to the polygon prisms constituting the basin are iteratively adjusted by minimizing the sum of the square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observed and calculated anomalies. These methods have been applied to analyze the Bouguer anomaly map of the Los Angeles basin, California.  相似文献   

16.
挤压过程对地质构造和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挤压型盆地的构造热演化模拟对认识岩石圈内部应力分布、力学属性和流变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挤压型盆地构造模拟的弹性模型、粘弹性模型和深度控制的弹塑性模型,对比了这几种模型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简单介绍了前人在研究地壳隆升时用到的几种热演化模拟方法.虽然挤压过程的构造模拟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挤压型盆地的热演化模拟则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应是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南海大陆边缘盆地由于边界条件的差异,形成了离散型、走滑-伸展型和伸展-挠曲复合型3类陆缘盆地.这些盆地由于其构造演化差异性,导致了盆地沉积充填存在较大差异,相应地导致这些盆地油气成藏条件及油气资源量的巨大差异.南海北部离散型大陆边缘盆地主要发育湖相泥岩和海相泥岩烃源岩,尽管存在较好的湖相烃源岩,但由于各断陷分隔且面积较...  相似文献   

18.
含油气沉积盆地古地温研究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沉积盆地油气的生成与古地温有密切的关系,研究沉积盆地古地温的方法有许多,且各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点.本文主要论述镜质体反射率、荧光光谱分析、裂变径迹及一些地质温度计等常用的研究沉积盆地油气源岩成熟度和热历史的方法及这些方法在研究盆地古地温地质模式。指导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The Pliocene to Pleistocene Series in each sedimentary basin or area of Japan has been investigated and described; however, their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is difficult because of complex geological structures. Regional stratigraphy has therefore been established using many intercalated tephra beds, i.e. by correlating tephra beds between distant areas. A standardized stratigraphic model of the Pliocene to Middle Pleistocene Series in Japan is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tephrostratigraphy, magnetostratigraphy, and biostratigraphy. This stratigraphic model is important for studie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explosive volcanism in this period around the Japanese island‐arc.  相似文献   

20.
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CSDP-2井初步成果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黄海盆地是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大型叠合盆地,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前景.中部隆起是南黄海盆地的二级构造单元,由于缺乏钻探资料,对中部隆起前新生代地层分布和油气资源前景的认识众说纷纭.因此,在中部隆起上实施科学钻探,探查中-古生代地层属性,对研究南黄海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和油气地质条件意义重大.针对科学钻探目标,采用区域地质背景指导下的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的方法,拟定了科学钻探井(CSDP-2井)位置;利用叠前时间偏移成像处理剖面,采用地震相、地震速度分析和储层预测技术,进行了钻前层位预测和油气储层分析.该井由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负责的"大陆架科学钻探"项目实施,全取芯钻探成果表明,中部隆起上赋存了三叠系-奥陶系海相残余地层,发育中等—好级别的、厚度较大的海相中-古生界烃源岩,在三叠系青龙组、二叠系龙潭组和栖霞组、泥盆系和志留系中获得多层不同级别的油气显示.CSDP-2井的钻探发现,结束了关于中部隆起海相地层属性的争论,坚定了南黄海海相油气勘探的信心,为区域地质研究和油气地质条件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