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利用我国16个历史地震区(M≥8级10个区,M≥7级6个区)的128幅400多张陆地卫星MSS和TM图像,对活动断裂和线性构造进行了目视解译,结合其它资料分析了强震区活动断裂的影像特征和地震震中分布与断裂的关系;计算了线性体空间频率与地震关系的回归方程及相关系数;探讨了利用遥感信息评估潜在震源区的方法。 强震区断裂的影像特征包括色调、规模、连续性、密度、展布方向、影像的变形错位和错切改造、组合模式等。各震区活动断裂的上述特征都比较清楚。不同力学性质的断裂也有不同的影像特征。 在回归分析中,用线性影像空间频率(单位面积内构造…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覆盖准噶尔盆地西南缘的四景LandsatTM卫星遥感影像的地质解译为基础,结合野外实地地质考察所获取的地质资料以及盆地烃源岩的生烃、排烃模拟结果,对该区第二、三排构造带自上新世以来的新构造运动变形特征,背斜和断裂构造的形成时代以及新构造运动与油气藏的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第二、三排构造带的新构造运动变形非常强烈,发育于这二排构造带上的背斜构造和断裂构造的构造变形始于上新世末期,早更新世末期是新构造变形最强烈的时期,第二、三排背斜构造带在中更新世早期已基本形成。有利烃源岩---安集海河组的排烃高峰晚于背斜构造形成时期,其生成的油气很有可能聚集于这些背斜构造中。发育于背斜构造核部或北翼一侧的逆冲断裂构造,一方面为油气垂向运移提供良好的通道,另一方面也破坏了油气构造,为油气的逸散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位于祁连山北麓的青海省门源地区干1986年8-9月先后发生了三次地震,最强的一次震级为6.4级。在调查地震发生的地质背景和地震破坏情况中,遥感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卫星图像和地震前、后摄制的航空像片解译,发现门源地震正位于祁连山与河西走廊的交接带上,区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主要展布方向为北西向,它们控制着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形成,而且。在新构造运动时期具有较强的活动性,如第四纪地层被断;地貌差异显着;水系和山脊位错变形;洪积扇出现叠置和偏移;地震鼓包和地裂缝等迹象在遥感影像上都有较清楚的显示,结合地质、地震资料分析,区内新构造运动强烈,特别是祁连山北缘断裂活动更为明显。在这一活动带上,历史上曾发生过海原、古浪、昌马等大地震,小震更是时有发生。所以,我们认为北西向的祁连山北缘断裂是一条孕震断裂,门源地震与其有密切关系,并且该断裂的中东段今后仍会有中强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4.
运用RS和GIS技术,以青藏高原冈底斯地区遥感影像图的制作和水系格局详细解译为基础,结合冈底斯地区线性构造解译,分析了冈底斯地区水系的展布特征和活动构造对水系的控制作用,认为冈底斯地块在新近纪以来随青藏高原整体隆升的同时,区内断隆带和断陷带的隆升速率和强度又有显著差异; 伴随强烈的隆升过程,在地体内发育大量不同性质的近NS向断裂构造,冈底斯地区水系的分布和形态明显受该区新构造运动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吴小利  刘宁 《测绘科学》2011,36(5):57-59
本文利用中国南北地震带2004-2007年间观测的239个GPS站数据,对中国南北地震带地壳内15km深处的最大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将计算结果与同期发生在中国南北地震带的地震活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观测同期发生的中强震大都位于应力变化大并且有深大断裂的地区,汶川地震进一步说明,四川地区地壳内的局部应力场变化与最大剪应力变化在空间分布上与强震活动区域存在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遥感图像信息的地貌-构造分析为基本手段,分析了某些含油气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和动力学条件,探讨了新构造运动对油气流的再次运移和储集及其保存条件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从整个生油气盆地周边及盆内的主要断裂构造的活动特点和影响范围出发,着重分析了基底断裂对盖层的分割作用和断块活动对盖层形变的影响,提出了油气勘探的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7.
以最小二乘配置为基础,推导了基于观测信号的自适应融合算法。对渤海湾地区航空重力、陆地重力和卫星测高3类实测数据进行了基于观测信号的自适应融合处理,提高了融合区域重力观测数据精度。采用融合后的重力异常数据反演了渤海湾地区构造应力场,并结合地震历史资料进行初步分析,总结了该地区构造应力场的总体特征。反演结果表明,渤海湾地区构造应力场方向整体上呈现朝北方向,构造应力场清晰显现出郯庐断裂带和张家口-蓬莱断裂带分布,并且在郯庐和张家口-蓬莱断裂带唐山至张家口段构造应力聚集程度高、构造应力值也较大,表明该地区构造运动活跃,与该地区地震活动历史资料相符。  相似文献   

8.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区活动断裂构造遥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断裂构造的判读标志,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区共存在NW,NE,SN和EW向四组断裂近200条,NW向断裂为区域性的断裂构造,控制工程区地貌、水系等的发育。其中,有22条断裂规模较大,对输水线路存在相对较大的影响。野外考察结果表明,区内有5条全新世时期的活动断裂和12条晚更新世时期的主干和区域性大断裂。通过综合分析发现,5条全新世时期的活动断裂因为离输水线路较远或未穿越输水线路,而12条晚更新世时期的断裂构造则因全新世以来没有活动,因而它们对工程区的影响总体上还是有限的,工程区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区域,而区域构造分析的结果也说明工程区位于一个相对的安全岛内。  相似文献   

9.
该文从地质遥感信息定量分析着手、通过对遥感图像进行处理和信息提取, 新发现大量重要地质构造信息。并按不同构造层次对线性、环形构造等信息进行了量化处理, 进一步建立了研究区区域构造和重要构造区带遥感信息三维彩色量化解析模式。通过区域断裂系统量化解析, 确定了相对稳定的含油气构造地块和重要的构造区带; 通过重要构造区带遥感解译的环形构造及与其有成因联系的环状、放射状大节理的量化处理和定量解析, 确定了含油气局部构造。最后通过局部构造综合评价研究, 预测了含油气远景区。  相似文献   

10.
浅论京九铁路河北段沿线地区活动构造卫星影像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京九铁路河北段地处冀中平原,沿线地区是新生代强烈拗陷区,活动构造发育,本文应用TM图像对全区的活动构造进行了系统解译,文中重点研究了活动构造的区域分布特征。探讨了区内活动断裂对水系地貌及地震震源深度的控制。对活动断裂的深部变化,运用地震层析(CT)资料加以推断和论证。指出了河北平原是重要的活动构造单元,该构造单元内地壳厚度薄,大地热流值高,今后工业布局必须考虑活动构造对地壳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汶川地震区北西向断裂带遥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北京一号小卫星遥感影像判读汶川地震区的断裂构造,发现了一系列100km左右等间距排列的北西向断裂,结果已部分地得到实地考察验证。龙门山断裂与北西向断裂的交汇部位发生强烈地震的几率较高。这些新发现将对汶川Ms8.0级地震发生机理、龙门山断裂带活动性分段、断裂同震位移自南西向北东、由右旋走滑逆断层向右旋走滑断层转变等重大问题提供了新的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2.
基于1999年以来的GPS观测数据,重点分析了川滇地区近期的变形特征,计算给出了该区域主要断裂带的滑动速率,并结合GPS剖面初步识别了断裂带所处的孕震阶段。结果表明,红河断裂带始终处于弱形变区域,值得进一步关注;汶川地震后,由于研究区域应力场的调整和应变的重新分配,使得安宁河断裂带的活动变化较小,逐步趋缓,走滑分量存在明显趋缓现象,并且安宁河断裂带的闭锁深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小江断裂带的走滑分量存在明显趋缓现象,显示存在强闭锁现象,小江断裂带平行于断层方向GPS速度剖面显示断裂带两侧变形平缓且变形范围较大;昭通、莲峰断裂的挤压和剪切变形积累均存在弱化现象,可能预示该区域挤压应变积累背景较高。  相似文献   

13.
古登堡-里克特频度-震级关系式中的b值常被用作估算区域应力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评估地震发生概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北京时间2021-05-22T02:04:11青海省玛多县附近发生Mw 7.4地震,此次地震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内部,东昆仑断裂以南的次级断裂昆仑山口-江错断裂上。为了揭示这次玛多地震之前震源区的孕震环境和震后余震的演化,利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提供的2009-01-01-2021-05-20地震目录,对玛多地震发震前后的b值分布和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在2021年5月22日之前,玛多地震主震区b值最低,表明震源区存在明显的应力积累;从近十年震源区b值的时间序列来看,b值也呈现下降趋势,该发现可以作为今后判定块体内部大地震主震临近的重要依据。利用震后的余震序列计算了断层周边的b值变化,发现早期的b值变化对后期余震的发生位置预测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根据遥感图像解译,结合地面地质、物化探资料分析,对铜官山地区成矿控制因素重新进行了认识,认为铜官山地区铜金矿主要受隐伏岩体控制,特别是受岩浆分异晚期浅成侵入小岩体控制。同时北东、北西向深切断裂对分异岩浆上侵也起到了控制作用。据此提出了北东、北西断裂切割的菱块状构造边角部位、环形构造内部及宝山-笔山北西向断裂延伸部位可作为进一步找矿的远景地区。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境内所有的二级块体运动中,川滇区域的地壳运动最为活跃,也是各学者研究的热点领域。本文通过对1998-2008年和2008-2015年两期GNSS连续观测数据的解算(时间节点为汶川地震),并结合前人对川滇区域棱形块体的划分方案,利用欧拉矢量计算出各次级块体的欧拉矢量。对该区域进行了网格插值从而反演两期地壳运动变化特征,以及通过在断裂带上或断裂带附近选取一点来研究相邻块体的相对运动趋势变化,并对该区域内地块垂向运动作了初步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并没有造成该区域整体运动特征的改变,但对一些局部块体的运动和相邻块体的相对运动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王乐洋  高华  冯光财 《测绘学报》2019,48(10):1244-1253
利用InSAR和GPS进行地震研究具有很大的优势,InSAR能够在较大范围内快速地获得连续的同震形变观测,而GPS测量精度高,可迅速获得稳定的测量结果。随着SAR卫星的增多、重返周期的缩短,利用InSAR和GPS联合进行地震触发关系及应力影响研究也变得更为有力。2010年3月4日和2016年2月6日台湾西南部接连发生两次Mw 6.0以上地震,分别被称为甲仙地震和美浓地震。本文利用GPS和InSAR同震形变场联合反演了甲仙地震的滑动分布模型;结合之前的研究成果,基于静态库伦应力改变对甲仙地震与美浓地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还为台湾西南部7个主要断层构建了断层格网并获取了它们的应力改变模型。结果表明,甲仙地震的发震断层表现为逆冲倾滑兼一定走滑分量的断层。甲仙地震的主要滑动区域处于12~16 km深度之间;最大滑动量为0.61 m位于约14 km深处。本文线性反演得到的甲仙地震地震矩为2.27×1018 Nm,相当于Mw 6.20。甲仙地震后美浓地震的发震断层上应力增值达4.0 MPa,应力增加的面积约占推断断层总面积的74%,表明甲仙地震对美浓地震的发生具有十分明显地加速作用。甲仙和美浓地震共同作用下,西侧的左镇断层和新化断层产生了较明显地应力积累。根据应力改变结果,本文认为甲仙地震和美浓地震后,台湾西南部的左镇断层和新化断层都具有较高的危险性,值得持续关注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99~2013年间多期GPS观测数据,将云南地区分为5个活动块体,研究区域现今水平运动特征、应变特征以及各块体的运动特征,反演主要活动断裂带的走滑速率。结果表明,区域水平运动具有北强南弱的特征,小江断裂带、红河断裂带对云南地区构造活动具有明显控制作用,改变了断裂带两侧的运动特征;区域应变具有明显的差异,西部以拉张应变为主,东部小江断裂带周边地区拉张和挤压应变均衡且为强应变区,滇东地区应变较小;各块体运动方向与速率存在差异,滇东块体为逆时针旋转,其余块体顺时针旋转;基于块体模型反演的主要断裂带的走滑速率与地质方法获取的走滑速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党亚民  杨强  梁诗明  王伟 《测绘学报》2018,47(5):559-566
本文利用川滇1999—2007、2009—2015年GNSS实测速度场,通过引入平移-旋转-应变模型,构建该区域地震前后的活动块体运动和应变模型,有效对块体运动和块体的应变特征进行了分离,并据此分析了该区域地震前后块体运动和应变特征。结果表明,巴颜喀拉和羌塘块体东向运动有明显增大趋势;汶川地震后川滇块体与羌塘块体边界带相对挤压运动明显增大,巴颜喀拉-华南块体边界带南段形成了较大的挤压应变,川滇块体与华南块体相对运动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不同波段、不同时相、不同比例尺的陆地卫星影像,应用假彩色光学合成、增强、密度分割及计算机图像处理等方法,对福建东南沿海的断裂活动性及其与地震的相关性进行了判读、分析,认为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活动性较强,并呈网络状,形成本区现今断裂构造的总的格架。近东西向断裂虽然在本区数量较少,活动性也相对较弱,但对断块的升降活动却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卫星大地测量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精确测量地壳形变和断层行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多维观测数据。它与地震学的结合使得地震周期形变监测的时空分辨率大大提升,为更加深入地研究地震周期过程和机理提供了一个窗口,地震大地测量学应运而生。它能够对地壳运动进行定量描述、对断层活动进行精准建模,从而为洞悉整个地震周期过程的应力应变演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评估地震危险性、实现地震预测预警提供科学指导。以卫星大地测量观测探究断层形变为主线,分析了断层处于地震周期不同阶段的运动学特征(震间、同震和震后),回顾了地震大地测量学在震源物理方面的一些重要发现。研究表明,利用卫星大地测量数据判定断层所处地震周期的阶段是实现地震预测的可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