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一、序言(代研究简史) 有关福建栖霞组层位的研究工作,可追溯到1930年王绍文创立的“曹远石灰岩”及1935年侯德封等使用的“栖霞灰岩”其均指福建现今划为林地组与文笔山组之间的一套灰岩地层。当时不知其中尚包含有中、上石炭统的黄龙组和船山组层位。至1941年陈旭等在清流沙芜塘采获晚石炭世(竹蜓)类后方告分晓并予划出。到此福建“栖霞灰岩”才名符其实地  相似文献   

2.
浙北孤峰组,原系栖霞组中的纯灰岩段与龙潭组中A煤段之间的一套含有硅质层或硅质结核的硅质灰岩、硅质泥岩夹薄层灰岩之浅海相沉积。   相似文献   

3.
南京地区栖霞组的界线和化石分带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南京地区早二迭世栖霞组化石丰富、种类繁多,是我国南方发育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栖霞组最早称栖霞石灰岩(李希霍芬、1882年),泛指南京东郊栖霞山附近五通石英砂岩与龙潭煤系之间的一段海相地层,时代为泥盆纪。其后,经李四光和朱森,李四光,黄汲清,陈旭,李毓尧,李捷和朱森等人不断详细研究,才将船山灰岩与孤峰层之间的一套灰岩层确定为栖霞组范围,自下而上划分为臭灰岩、下硅质层、栖霞灰岩(狭义)、上硅质层四部分,并建立四个筵类和三个珊瑚化石带(见下表)。时代相当于早二迭世。  相似文献   

4.
前言根据岩性特征和生物化石组合带,安徽南部下二叠统可划分为栖霞组和孤峰组。栖霞组主要为一套含硅质结核及硅质条带的灰岩建造。灰岩中含大量的藻类、(虫廷)、有孔虫、珊瑚、腕足和棘皮等浅海底栖型生物化石。孤峰组主要为一套薄层状硅质岩与薄层状泥页岩互层,组成硅—泥韵律沉积建造,含薄壳腕足、菊石、小有孔虫、硅质海绵和放射虫等浮游型生物化石。据两条主干部面(巢湖龟山、宿松坐山)统计,下二叠统碳酸盐岩占地层总厚的81.2%,  相似文献   

5.
华东-高岭土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陶维屏 《地质论评》1966,24(3):188-196
一、矿区地质概况矿区内地层自老至新有:中下泥盆统茅山组石英砂岩;上泥盆统五通组石英砂岩;下石炭统高骊山组砂页岩;下二迭统栖霞组灰岩;下二迭统孤峰组砂页岩;中生代建德亚群火山岩系;第四系湖相沉积层、冲积层及少量山麓堆积。本区除第四系及建德亚群与下伏地层、孤峰组与栖霞组间有明显的不整合外,其余均  相似文献   

6.
武汉地区二叠系栖霞组灰岩—含泥灰岩韵律层生物产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生物产率分析指标生源w(Ba)、生源w(Al)及w(Al)/w(Ti)比值,分析了武汉地区二叠系栖霞组灰岩-含泥灰岩韵律层的生物产率变化;同时用w(V)/w(V+Ni)、w(V)/w(Cr)及w(Mo)等指标分析了韵律层的古氧相特征.结果表明:武汉地区栖霞组灰岩-含泥灰岩韵律层灰岩部分的生物产率较低,形成于常氧环境;含泥质灰岩部分的生物产率明显较高,形成于缺氧环境.这种生物产率和沉积环境古氧相随韵律层规律性的变化,证实生物产率是导致栖霞组有机质质量分数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论臭灰岩(Swine Limestone)   总被引:8,自引:9,他引:8  
<正> 臭灰岩(Swine Limestone)一名是李四光1931年创立的。他将南京山(宁镇山脉)的栖霞石灰岩分为三层,下部称船山灰岩,中部名为臭灰岩,上部为栖霞灰岩(狭义)。臭灰岩在镇江船山最为发育,它的岩性为黑色富含沥青质、具臭味的灰岩,锤击之有刺激性的气味,燧石很少成层。臭灰岩下部呈薄层状,向上逐渐变厚。腕足类长身贝在一些层位富  相似文献   

8.
四川华鎣山的二叠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正> 四川华鎣山一带的二叠系,黄汲清、曾鼎乾(1948)根据珊瑚和腕足类化石,将二叠系从下而上划分为:阎王沟系,栖霞石灰岩,茅口石灰岩(下部称五十三梯系,上部称倒钻岩石灰岩),龙潭煤系,长兴石灰岩。他们认为,中国西南部之大垄层在华鎣山不存在,下三叠统飞仙关系与长兴石灰岩之间,应有一间断。1965年,笔者与地质部第二普查勘探大  相似文献   

9.
鄂西南部棲霞灰岩煤系之几种鳞木植物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行健 《地质论评》1951,16(1):107-107
1950年冬田奇(王隽)先生寄来鳞木植物化石数块,系采自宜都县,松木坪之马鞍山煤系。采集者为周圣生黄钟二氏。煤系层位在栖霞灰岩之下,而不整合覆於黄龙灰岩之上。植物化石经鉴定为Sigillaria acutangula Halle,Lepidodendron oculus felis(Abbado)Zeiller及Lep.ituense Sze sp.nov三种。此三种或可视作一种即Lep.oculus felise 详细讨论见於西文中。此种化石,在山西中部属於上石盒子系。在甘肃南山属於下石盒子系。在朝鲜属於Koten Series(上石炭纪)及其上之寺洞统(山西系及下石盒子系之一部)。在遼东烟台属於上石炭纪。在阿北之开平煤田则发见於第14层煤及其上之赵各庄层。第14层煤相常於中石炭纪之最上部,赵各庄层则属於二叠石炭纪。故此种化石,殊无鉴定地层时代之价值。惟栖霞灰岩底部煤系在华中及华西南部分布甚广,在湘西名黔阳煤系,在川南名铜矿溪层,在陕南名梁山层,滇束及贵州,及到处有所发现。各处地层次序亦大致相同。贵州及川南则在煤系地层之下尚有薄层石灰岩含 Stylidophyllum及其他栖霞灰岩之化石。四川方面又发见下二叠纪  相似文献   

10.
鄂西古生代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鄂西地区的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下部、下二叠统孤峰组和上二叠统大隆组中发育有薄层硅质岩。二叠系栖霞组、茅口组和吴家坪组灰岩中发育有结核状或似层状燧石。Fe Al Mn三角图 ,Cu、Ni、Co、Cr、Zr的关系 ,U Th判别图 ,Ba、As、Sb元素和REE配分模式等地球化学指标表明 :五峰组和龙马溪组层状硅质岩属于正常海水中生物化学和化学沉积 ;孤峰组和大隆组层状硅质岩、茅口组灰岩中燧石结核不属于典型的热水沉积相 ,但受热水作用的影响 ,而孤峰组硅质岩受热水作用明显。鄂西五峰组和龙马溪组硅质岩的沉积环境是四周被古陆或台地环绕的半封闭深水相滞流盆地。鄂西孤峰组和大隆组硅质岩的沉积环境是由裂陷作用形成的碳酸盐台地内部的盆地(或台沟 )滞流还原环境。CaO/(Fe +CaO)值和 (MgO/Al2 O3 )× 10 0值表明 :五峰组、龙马溪组和大隆组硅质岩沉积环境海水略有淡化。栖霞组、茅口组和吴家坪组含结核状或似层状燧石的生物灰岩 ,形成于陆棚上快速海侵和上升洋流形成的还原环境。  相似文献   

11.
湖北建始黄岩二叠系孤峰组底部陆源碎屑岩的发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建始黄岩二叠系茅口组顶部呈现一系列岩溶特征 ,而且孤峰组底部产孤立、透镜状河流相碎屑砂岩或砂砾岩。说明在茅口组沉积之后 ,测区曾有一定规模的抬升或海平面的相对下降 ,使得茅口灰岩遭受风化、侵蚀。孤峰组底部有不发育的底水位沉积 ,孤峰组与茅口组之间呈假整合接触。这一发现同时支持孤峰组形成于局限浅水环境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引言华南某些地区下二叠统茅口组与上二叠统龙潭组(或吴家坪组)之间,有一套以含层状燧石(硅质岩)及含菊石、放射虫、牙形刺等浮游生物化石的地层,层位属下二叠统顶部,与茅口组上部呈相变关系。这套地层前人一般称孤峰组,湖南则称当冲组,贵州称白泥塘组等。近年来对孤峰组燧石(即茅口组硅质岩)的成因众说纷纭、争论较大。大多数人认,燧石为沉积成因,形成于低能环境,二氧化硅来自陆源化学风化。马忠魏等(1981)认为孤峰组燧石形成于海水深度大于60m的台沟;童玉明等(1985)则认为形成环境应属于深海  相似文献   

13.
论浙江北部早二叠世硅质岩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自强 《地层学杂志》1995,19(4):315-320
长期以来对浙江北部早二叠世硅质岩层的划分与对比一直存在着分歧。在硅质岩层里发现了栖霞希瓦格动物群和一些有孔虫类化石。根据这些,浙北地区的早二叠世硅质岩层应归属栖霞组,相当于江苏宁镇地区的栖霞组上硅质岩段。  相似文献   

14.
湖北建始-巴东地区茅口组顶部古岩溶不整合面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北建始—巴东地区茅口组顶部存在古岩溶不整合面 ,有较多陆上暴露标志。该不整合面形成于早二叠世茅口期Neoschwagerinahaydeni带末 ,构成了碳酸盐台地上典型的Ⅱ型层序界面。这一发现是孤峰组的深水盆地成因论被否定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5.
苏浙皖地区的龙潭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文耀 《地层学杂志》1993,17(3):232-236
<正> 龙潭组原称“龙潭煤系”,由刘季辰、赵汝钧(1924)于南京龙潭创名。煤系“厚自80—110公尺,煤层仅只一层,在苏境内,其厚度不一,最厚者仅四、五尺许,延长不广,少远即减薄……。煤系中岩层,仅砂岩与页岩相间而生,煤层在全系中上之部,其上有不纯石灰岩一薄层,极富动物化石,属二叠纪。”这是有关龙潭组的最早论述。当时认为其下伏地层  相似文献   

16.
<正> 江西上饶以南铅山、广丰等地二叠纪煤系地层时代的讨论多年来一直为地质工作者所关注。1963年赣东北地质队在铅山新安埠一带“乐平煤系”底部的黑色页岩中采获Mexicoceras等茅口期头足类,将这一层位名为“湖塘组”,划归下二叠统。此后,不断地在煤系更高的层位,如“彭家段”的中、上部,“童家段”的下、中部,相继发现了早二叠世菊石和鲍,从而将本区上、下二叠统的界线逐步上延。李文恒(1975,1979)、李文恒、田宝霖和  相似文献   

17.
赣东北构造带中的“放射虫硅质岩”主要分布于樟树墩—茅桥一带的赣东北蛇绿杂岩带之张村群中,与周边岩石地层呈断层接触关系,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一致显示为泥质硅质岩,岩石遭受低级绿片岩相区域变质作用的改造,与泥质千枚岩、变质火山岩、蛇绿岩密切共生,含有“可疑的”晚古生代放射虫化石;茅口(孤峰)组硅质岩遍布于赣东北—皖南广大地区,整合于乐平组煤系地层之下、小江边组灰岩之上,具稳定的层位压盖关系,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反映为纯硅质岩,岩石无变质重结晶现象,与碳质泥岩、灰岩互层,含大量的、珊瑚及腕足类化石,地层时代为二叠纪。因此,两者应分属不同的地层单位。  相似文献   

18.
湘鄂西及邻区二叠系茅口组顶部广泛发育了岩溶角砾岩,并形成了一个分布范围广阔的不整合面,该不整合面特征在各地存在明显差异,其上覆孤峰组与龙潭组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东吴运动为两幕式构造运动,上述现象正是东吴运动Ⅰ幕、Ⅱ幕在不同地区的沉积学响应。  相似文献   

19.
闻星宇 《地质与勘探》2021,57(2):402-412
九龙山构造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旺苍县和苍溪县境内,该构造具有构造规模大、隆起幅度高、保存条件好、纵向上多产层、钻井显示丰富等特点。本文主要针对九龙山构造范围内下二叠统茅口组储层的地质模型和正演结果,明确储层发育位置,找到对应的地震相特征,并对储层进行分级评价。通过测井响应特征、储集空间、储层厚度、曲率等综合分析,用波动方程正演模拟预测下二叠统茅口组地震响应特征。正演结果表明茅口组孤立溶洞型储层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为同相轴串珠状上拉、振幅减弱;茅口组缝洞系统储层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为茅口组顶界同相轴"扭曲断续、下拉"。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孤立溶洞和缝洞系统两种地震响应识别模式,为储层的预测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