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前言上海自1921年发现地面沉降以来,到解放前夕,市区地面平均累计沉降量为0.639米。解放后随着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形成以市区为中心的碟形沉降洼地。1921年至1965年最大累计沉降量已达2.63米。由于地面沉降,地面标高减低。市区沿江一带地面低于3米正常潮水位的面积已达50平方公里。高潮时江水上岸,常遭水灾之害;下水道自流排出失效,暴雨后地面积水;桥墩下  相似文献   

2.
天津地处渤海之滨,地势低凹,标高3~5米,松散层厚达1200米。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550毫米,夏季占全年的70%,多年平均蒸发量1857毫米,为降雨量三倍。海河水系的北运河,子牙河、南运河,大清河,永定河辐聚市区,东流入海。一、天津市地面沉降基本情况 (一) 沉降总况:从1959年发现地面沉降以来,至1979年最大累积沉降量1.78米,年最大沉降量216毫米。沉降范围北起武清县长屯,南至大城县南赵扶,西自坝县堂二里东  相似文献   

3.
前言上海地面沉降,主要是由于过量汲取地下水加速土层固结压密而形成的一种地质现象。历年水准资料记载:市区地面从1921年至1965年间已连续沉降1.76米,沉降中心2.63米。但在地面沉降初期(1921至1956年)却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根据当时的量测技术和水准精度,曾围绕着上海地基是否下沉问题展开过三年(1954至1957年)之久的学术讨论。1939年J.B.华特生的论文和历史水准精度评定,成了推断地面是否发生沉降的依据。以后,随着工业的发展,用水量急骤增加,地面沉降也日趣严重。1957年至1961年间,市区沉降549毫米,普陀沉降中心1,149毫米,500毫米沉降而积66.1平方公里。地面沉降量已远超出测  相似文献   

4.
上海地面沉降中土层变形特征与变形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由于抽汲地下水引起区域性地面沉降现象遍及世界各地。近几十年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抽用地下水数量的日益增多,地面沉降现象也日趋严重。美国、日本、意大利、墨西哥、泰国等国家都受到地面沉降的威胁。其中最著名的为长滩市(Long Beach)和墨西哥城(Mexico City),其最大沉降量已达9米之多。上海地区因抽用地下水自20年代至今其最大累计沉降量也达2.63米,十多年来有关方面积极采取措施,现已基本控制上海地面沉降。本文在分析以往大量现场实测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土力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对抽、灌水条件下上海各土层的变形特征与机理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土层的单位变形量与“胀缩比”  相似文献   

5.
由于抽汲地下水造成区域性的地面沉降现象,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地较为普遍的现象。由地面沉降带来的危害性及其发展的日趋严重性,已为人们普遍关注和重视。在上海,从一九二○年抽用地下水以来,沉降中心区的最大累计沉降量已达二点六米,最大的年沉降量为10厘米,年沉降的速率随着年抽用地下水量的增加而加剧。一九六六年起,采取压缩与控制地下水的开采量、人工注水、以及开采层次的调整等对策措施以后,目前已使上海地区的地面沉降基本上得到了控制。但是,年复一年地周期性地抽汲地下水和人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通过分析地面沉降的诱发因素和研究对象,发现具有灰色特性,并且地面沉降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与Verhulst模型曲线相似,因而可以应用该模型预测太原市地面沉降。其次根据五个沉降中心中30个典型的水准观测点的累积沉降量建立了灰色Verhulst预测模型。最后预测了2010年与2015年的地面沉降发展趋势,得出2010年总体沉降范围向外扩展,小店中心扩大幅度较大,吴家堡年均沉降速率持续减缓;到2015年西张沉降趋势基本趋于稳定状态,万柏林和下元沉降速率减缓,吴家堡沉降幅度变化不大,万柏林、下元和吴家堡的沉降范围已连成一片,小店中心最大沉降量达1 508 mm,年均沉降速率为45 mm/a。  相似文献   

7.
利用高分辨率InSAR时序分析技术研究了上海地铁10号线建设和运营期地面沉降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上海软土地基中的地铁沉降表现出如下特征:(1)线路区间隧道沉降量较大,而车站沉降量较小,沿线路方向沉降较为均匀;(2)线路两侧的沉降影响范围基本对称,5mm沉降的影响半径为100~150m;(3)线路纵向呈现沉降槽,最大沉降量位于纵向剖面中心,达10~15mm,影响范围为50~100m;(4)线路沉降具有阶段性,主要沉降发生在建设期,运营初期沉降速率有所增加。上述沉降效应表明高分辨率InSAR技术可从空间上完整表现地铁线上沉降的分布特征,从时间上揭示施工和运营阶段地面沉降的变化特征,对于地铁开挖施工期间和竣工运营期间的沉降监测具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InSAR的西安地面沉降与地裂缝发育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地区长期遭受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采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对该区域1992年至今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监测。主要分3个阶段进行,在每一阶段尤其对InSAR处理过程中的干涉图滤波进行了迭代自适应处理和相位解缠进行了顾及粗差的改正,通过与同期水准和GPS监测结果比较可得InSAR精度达1cm。从3个时间段的InSAR成果可以看出在空间分布上,西安市的东郊和南郊是沉降严重的区域;从时间发育来看,最大沉降阶段发生在1996年,最大沉降量达21cm,而2006年的最大沉降量减少到8cm,且沉降中心转移到西南郊;3个阶段均探测到活动地裂缝两侧的不均匀沉降,地裂缝的南侧沉降均大于北侧。该研究将为西安地区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的解释和减灾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地面沉降发展及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地面沉降是北京市平原区主要地质灾害之一,最早在1935年发现于西单至东单一带,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多个地面沉降中心,到2005年底,累计沉降量大于50mm的沉降区达4114 km~2,大于100mm的沉降区达2815km~2。地面沉降已经对城市基础设施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并且已经对奥运场馆、规划新城、CBD等重要区域构成潜在威胁,所以必须及时制定完善的防治措施来降低地面沉降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郭长林 《世界地质》2006,25(3):303-308
针对哈尔滨市区地面沉降特点,根据地面沉降痕迹调查,利用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中的“分层总和”法,分别对两个漏斗中心重型机器厂和菅草岭的沉降量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不同的释水厚度、不同的表层黏性土厚度所产生的地面沉降量亦有所不同。到2000年哈尔滨市区两漏斗中心沉降量分别达15.38cm和6.69cm。  相似文献   

11.
地面沉降是北京市平原区主要地质灾害之一,最早在1935年发现于西单至东单一带,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多个地面沉降中心,到2005年底,累计沉降量大于50mm的沉降区达4114km2,大于1OOmm的沉降区达2815km2。地面沉降已经对城市基础设施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并且已经对奥运场馆.规划新城,CBD等重要区域构成潜在威胁,所以必须及时制定完善的防治措施来降低地面沉降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基于情景分析的天津市滨海新区地面沉降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于地面沉降演化的地质系统渐变性特征,从主要致灾因子考虑建立地面沉降数值模型。设计3种地下水开采情景,编译计算机程序预测地下水位动态变化过程中的地面沉降值。至2020年,在最不利、适中和最理想3种情景下天津市滨海新区最大累计沉降量分别达640 mm、520 mm和150mm;全区平均累计沉降量分别达268 mm、177 mm和95 mm。  相似文献   

13.
唐山沿海地区经济在迅速发展,沿海地区城市化规模在扩大,地下水开采量增大,地面沉降加剧.文中分析了唐山沿海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概化为3个含水层、3个弱透水层,共6个压缩层.建立了三维地下水流和垂向一维压缩完全耦合模型.采用25a的观测资料校正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拟合较好,模型具有较高的仿真性和适用性.预测了10a末的地面沉降;当地下水以现有开采量开采时,沉降中心累计达1192.3mm, 10a沉降352.3mm,沉降速率为35.23mma-1;当地下水的开采量在现有开采量的基础上增加10%时,沉降中心累计达1260.8mm, 10a沉降420.8mm,沉降速率为42.08mma-1; 当地下水的开采量在现有开采量的基础上减小10%时,沉降中心累计达1088.7mm, 10a沉降247.9mm,沉降速率为24.79mma-1.增大10%的地下水开采量, 10a地面沉降量增加68.5mm;减少10%的地下水开采量, 10a地面沉降量减少104.4mm.因此,控制地下水开采量是控制地面沉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上海地区厚达300米的疏松沉积物中,蕴藏着丰富的深层地下水资源,早在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已被开采利用,至1963年地下水开采量达2.01亿吨/年由于长期过量开采,形成以市区为中心的区域性水位下降漏斗,从而产生地面沉降。自1921年发现地面沉降以来,最严重的地区已下沉了2.63米,在市区和近郊区形成一个碟形沉降洼地。经过近二十年的勘测、测量初步查明了上海地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征;并对地下75米以上土层进行了地面沉降地质结构分区;分析研究了地下水在采灌条件下,地质结构与地面升沉的关系。本文着重论述上海地面沉降、地质结构、地下水采灌三者间的关系,以及当前控制地面沉降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5.
天津市地面沉降历史悠久,自1923年至今共经历了6个不同的阶段。截至2020年,天津市大面积的地面沉降已基本得到控制,但局部还存在年沉降量大于50 mm的沉降严重区,从大面积治理到小区域精准防控,天津市地面沉降分布特征已体现出新形势,地面沉降防治工作也面临着新的要求。为准确掌握新形势下地面沉降发展规律,精准施策,针对性治理,文中收集并分析2010—2020年天津市地面沉降水准测量、地下水位、地下水开采量等数据,对2010—2020年天津市地面沉降严重区分布特征及演化规律进行归纳总结。研究结果表明:2010—2020年,天津市地面沉降经历了沉降波动期(2010—2012年)、稳中向好期(2013—2016年)和快速减缓期(2017—2020年)三个时期,地面沉降平均沉降量下降了37%,沉降严重区面积减小了67%。各阶段沉降变化均与地下水开采量密切相关,截至2020年,天津市现存集中分布于西南部的5个沉降严重区,分布范围与深部含水组地下水漏斗分布范围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6.
海河流域的唐山、天津、河北、山东一带,1985年地面沉降量大于0.5m的面积已近6000km^2,目前其范围仍在扩大,速度也在加快。整个海河地区中东部的沉降量大于1m的达700多平方公里。河北沧州附近尤为严重,沉降量大于2m的面积已覆盖全地区。预计2010年沧州、天津有些地带累计沉降量可能达到3.5m,令人忧虑。其沉降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毫无节制的过量汲取地下水。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近期地面沉降形势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1991 ̄1996年期间,上海中心城区年均沉降达10.2mm,约为前25年的2.5倍。外加海平面上升与上海地壳下沉,上海近期沉降加速形势引起了新闻媒介和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文概述了上海近期地面沉降的面上和垂向分布特征。指出上海近期地面沉降加速是在浅部土层保持持续性压缩的基础上,第Ⅱ、Ⅲ含水层水位上升速率大大降低,第Ⅳ、Ⅴ含水层开采量大幅增加而地下水位下降速率加大及建筑工程大面积施工等多种因素所产生  相似文献   

18.
上海自1921年发现地面沉降,至今已经100年历史。上海采取压缩地下水开采和进行地下水人工回灌等措施,使地面沉降得到有效控制。尤其21世纪上海市进入微量沉降阶段。地面沉降速度显著减小,地面沉降防治进入分区管控的新阶段。本文从上海市防治分区角度出发,对2001~2017年间上海地面沉降变化特征及其与地下水采灌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地面沉降量总体呈减小趋势,地面沉降防治效果显著。地面沉降量变化趋势与深部土体变形量变化趋势大抵相同,2001~2008年间各防治区地面沉降量大幅减小,2009~2017年间减小速率较平缓。2001~2008年间,重点防治区地面沉降量相比次重点及一般防治区年均沉降量差值约10mm,2009~2017年间差值减至约3mm,重点防治区地面沉降防治效果相对更明显。重点防治区在2001~2017年间地面沉降虽然减缓但持续发展,而次重点和一般防治区则在2009年后由地面沉降转变为地面回弹。各防治区深部土体在2009年左右开始回弹,浅部土体年压缩量变化不大且几乎不回弹或微量回弹。2001~2017年间上海各防治区地面沉降量及深部土体变形量变化趋势与净抽水量变化整体响应良好,压缩开采、增大回灌能有效防治地面沉降灾害。2009年后深部含水层开始回弹,之后随着净抽水量继续减小回弹变化缓慢;除一般防治区外其它防治区回弹量在3mm内轻微波动。人工回灌对于增大深部土体回弹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嘉兴市地面沉降及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浙江省嘉兴市地面沉降历经缓慢、显著、急剧和扩展等四个发展阶段,截止1994年沉降中心累计沉降量达709.6mm,沉降急剧期中心平均沉降速率41.9mm/a,近年中心沉降速率有所减缓1,平均在28mm/a左右,但沉降范围加速扩展。嘉兴市老城区基本在400mm沉降范围内。与外围城镇沉降区连成一体,形成北东向沉降带,累计沉降量大于50mm的面积已超过600km^2,并在继续快速扩展中。嘉兴市地面沉降已造  相似文献   

20.
徐州大屯中心区地面沉降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州大屯中心区1988年建立了地面沉降观测系统,2005年最大累计沉降量达到600 mm.累计沉降量大于100 mm的地区面积达到11.57 km2.本文根据近20年的沉降观测数据分析了中心区地面沉降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灰色模型方法,对地面沉降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到2010年最大累计沉降量将达到753 mm,累计沉降量大于100 mm的地区将达到32.86 km2,对中心区的建筑、地下管网将造成较大威胁,应尽快采取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