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DE303/LE303星历表在激光测月资料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介绍了利用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的星历磁带DE303,在计算机内存在中创建DE303/LE303星历表和月球天平动LLB303文件的过程,并应用这一最新历表处理了1987年10月至1990年12月的全球4个测月站的观测资料,求得了UT0-UTC序列SHA90M01。同时,对不同历表解逄的UT0-UTC结果也作了比较,计算结果表明,采用DE303/LE303星历表LLB303天平动历表照片得到的UT0-UTC序列的外部精度略好于用DE200/LE200星历表及LLB200天平动历表归算所得结果序列的外部精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了用现有激光测月资料检测板块运动的可能性。用多站资料,通过解算基线变化来研究板块运动。由于激光测月网形成时间不久,共同观测时段的资料积累不多,凭现有资料尚不足以研究这一问题。利用单站资料解算地球自转参数中的(UT1—UTC),并将各站所得的序列同BIH(国际时间局)的综合解序列(1988年为IERS—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的结果)相比较,间接地检测台站的经度方向运动,精度在厘米量级,与AM_(1-2)模型的预测值符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3.
本用自回归谱的Marplc算法,对1990年发表的IERS新UT1-UTC序列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与理论值非常接近的潮汐短周期项Mf、Mm波的谱峰及财年项、半年项的谱峰,还用最小二乘法对它们进行了振幅估计,并解算了Love数K值,结果为KMf=0.305±0.040,KMm=0.303±0.062。  相似文献   

4.
利用Lageos1SLR资料解算1990—2001年的地球定向参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2年的Lageos1卫星激光测距资料(1990—2001)解算得到了地球定向参数(EOP),将该序列的结果与同期的EOP(IERS)CO4进行比较,其外符精度为:极移Xp—0.40mas,Yp—0.42mas,日长变化Dr—0.035ms。  相似文献   

5.
利用 12年的Lageos 1卫星激光测距资料 (1990 - 2 0 0 1)解算得到了地球定向参数 (EOP) ,将该序列的结果与同期的EOP(IERS)C0 4进行比较 ,其外符精度为 :极移XP— 0 .4 0mas,YP— 0 .4 2mas ,日长变化Dr— 0 .0 35ms。  相似文献   

6.
高精度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数据处理的成果精度往往受海潮模型、卫星轨道约束模式、星历产品等数据类型及处理策略的制约。在考虑上述影响因素的前提下进行相关实验,并基于误差理论提出一种增加基线解算次数组合平差的方法,以提高基线解算精度。实验结果表明,数据处理中置入海潮模型较未采用前精度更高,FES2004模型的内外符合精度整体最优,近海区NAO99b外符合精度占优,其它海潮模型基本相当;松弛轨道模式内符合精度较固定轨道模式内符合精度高,但外符合精度较轨道固定模式稍差。不同的精密轨道产品对最终解算结果影响较小,增加基线解算次数组合平差的方法对数据处理成果精度的提高具有明显效果,且在几种精密星历下均表现出良好的收敛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好地反映钟差特性并提高其预报精度,建立一种能够同时考虑星载原子钟物理特性、钟差周期性变化与随机性变化特点的钟差预报模型.首先采用附有周期项的二次多项式模型进行拟合提取卫星钟差(Satellite Clock Bias,SCB)的趋势项与周期项,然后根据拟合残差的特点采用时间序列ARIMA(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模型对残差进行建模;最后将两种模型的预报结果结合得到最终钟差预报值.使用IGS(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精密钟差数据进行预报试验,将新方法与二次多项式模型、灰色模型及ARIMA模型进行对比,证明了新方法能够更高精度地预报卫星钟差,且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ARIMA存在模型识别与定阶不准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IAU第24届大会决议从2003年起采用IAU2000岁差-章动模型.IERS规范(2003)给出了上述岁差-章动模型中7个常用岁差量的单历元表达式;2003年,Capitaine等对上述模型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新模型称为后IAU2000(post IAU2000)岁差一章动模型.在此基础上,分别得到了上述两种岁差一章动模型中相关岁差量的二历元表达式.应用到坐标变换中,该两种表达式与原模型的精度相当,在1800到2200年的时间范围内,分别达到~1毫角秒和~1微角秒.由于除展开阶数外所给出的岁差量表达式与IAU1976岁差模型具有相同的形式,因此为实际应用提供了便利.结果已用于中国天文年历的编算.  相似文献   

9.
用中国卫星激光测距资料解算地球定向参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我国SLR网卫星Lageosl的激光测距资料独立测定地球定向参数EOP的可能性和可达到的精度,选取了2001年4月19日—5月30日,2001年9月1日—10月30日这两时段国内SLR网对Lageosl卫星激光测距资料,用SHORDE软件估算地球定向参数,并在同样的时间段内用全球的Lageosl卫星的激光测距资料也测定地球定向参数,分别将两序列的地球定向参数与IERS的EOPc04序列进行比较,其外符精度分别为:X_p、Y_p4—5mas、D_r-0.32ms(用目内资料解算的),X_p、Y_p1—0.35mas、D_(r1)-0.03ms(用全球的激光资料解算的).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国际测地/天体测量学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服务(International 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 (VLBI) Service for Geodesy and Astrometry, IVS)组织机构及下属分析中心概况.系统归纳了目前IVS发布的地球定向参数(Earth Orientation Parameters, EOP)产品类型及不同观测类型的用途.利用2010—2019年公开发布的观测资料,对IVS不同分析中心的EOP日常监测和服务能力进行了评估.通过构造观测台站所构成的几何体积,分析了EOP精度与测站数量、测站网分布的关系,统计了IVS不同观测类型的EOP解算精度.此外,综合公开发布的美国、欧洲等区域网观测数据,分析了不同地区区域网的常规及加强观测结果与IVS结果的差异.结果表明:EOP的解算精度与观测台站的分布密切相关, IVS常规观测确定的极移分量的外符合精度优于0.2 mas,世界时(Universal Time, UT1)与协调世界时(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UTC)之差(UT1-UTC)的精度在0.015 ms左右,加强观测的UT1-UTC值与国际自转服务组织(International Earth Rotation Service, IERS)的C04之间存在0.02–0.03 ms的差异.区域观测网的精度受观测网形和基线长度制约,总体劣于IVS观测精度,其中,美国甚长基线干涉阵列(Very Long Baseline Array, VLBA)的常规及加强观测结果与IVS全球观测结果最接近.  相似文献   

11.
张波  李金岭  王广利 《天文学报》2004,45(3):320-329
利用实测资料和模拟数据,分析了在天测与测地VLBI数据处理软件CALC/SOLVE中,剩余钟行为连续分段线性拟合的局限性和周期函数拟合的可行性.对CALC/SOLVE系统增配了周期函数拟合模块,并选取了1990年至2001年的1567次天测与测地VLBI实验,进行了剩余钟行为两种拟合模型情况下的实测资料综合解算.结果表明,在获得同等水平的时延拟合残差加权均方根(wrms)的情况下,对剩余钟行为采用周期函数拟合,使得解算参数的个数相比于连续分段线性拟合有显著减少,提高了解算的自由度.虽然在两种模型情况下的台站和射电源坐标以及地球定向参数等的解算精度无显著差异,但周期函数拟合存在可以识别的优势,85%以上的台站坐标和74%以上的源坐标以及51%以上的EOP精度均有所提高,均值分别为0.02mm、0.3μas和1.5μas.  相似文献   

12.
用lageos1和lageos2激光测距资料联合解地球定向参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响应国际地球自转服务中心(IERS)和国际激光测距服务中心(ILRS)的呼吁,上海天文台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心参加了对激光测距卫星lageos1、lageos2的资料的分析、计算,提交了关于地球定向参数(EOP)(1998—2001)的联合(1ageos1、lageos2)解算结果报告:(SHAO)2002L01,利用更精细化的和改正了的计算EOP的模型,获得了EOP(SHAO)2002L01系列,该系列与同时期的IERS的EOP(IERS)C04相比,符合程度:极移Xp、Yp好于0.35mas,日长变化Du好于0.030ms。  相似文献   

13.
利用非差资料的精密点定位方案解算区域GPS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珹  胡小工  程宗颐 《天文学报》2001,42(3):248-258
单站精密定位(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以下简称PPP)是在同时固定GPS精密星历和卫星钟的前提下,利用载波相位和伪距资料进行单台站的精密点定位,采用该方法时不同台站之间不存在共同的待估参数,即各台站互不相关,这一特点大大降低了计算量,采用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PL发展的数据处理软件GIPSY处理APSG联测资料,计算表明PPP的重复率相当于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双差解算结果,采用较好保持地面网构型的无基准算法,计算表明通过Helmert参考系转换后,PPP的解算结果与双差算法的外符精度大致相当,解算表明,采用PPP处理100个台站约需3.5小时,而处理同样的资料采用双差算法则需18-20小时,对于我国即将建成的大科学工程或地震监测的多达2000个接收机的GPS网而言,在保持精度前提下的节省计算资源和计算时间的PPP解算方案值得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陕西天台(CSAO)用于国际时间比对的GPS接收机TTR-6存在的各种问题,诸如天线有不正常的方向特性,跟踪卫星的时间长度不够780s,有约7天周期的系统波动等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CSAO的钟参加国际原子时(TAI)计算时所进行的时间比对精度,也影响了TAI-TA(CSAO)的稳定度和UTC-UTC(CSAO)的准确度。章通过数据分析阐明了问题所在,并说明其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利用佘山40cm折射望远镜拍摄的BD+70°68、BD+63°869和BD+2°348三颗星的底片进行了视差解算,根据归算所得结果,对如何提高恒星三解视差测定值的精度和有关观测、测量、归算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这些问题包括观测历元的安排、时角的限制、露光量的掌握、参考星的选择、归算模型的确定等。并且,本文还初步估计了上海天文台1.56m反射望远镜测定恒星三角视差可能达到的外部精度。  相似文献   

16.
胡小工  廖新浩 《天文学报》1999,40(3):294-306
在统计轨道理论的框架下分析多种技术资料的综合处理方法的精度.提出除了拟合剩余残差的RMS外,皮尔逊(Pearson) χ2 统计量和高阶矩也应作为判断解算好坏的重要指标.初步探讨了利用这些统计量评价不同技术间的相对权因子给定问题.作为对系统差来源的初步探索,利用考察协方差分析理论分析了考察参数误差对解算的影响,讨论了考察协方差与相对权因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利用自回归模型进行日长变化中长期预报时,预报精度逐渐降低.跳步自回归模型在中长期的预报中具有良好的预报精度,且具有较好的预测稳定性.因此,尝试采用跳步自回归模型替代自回归模型进行日长变化预报.最后,利用国际地球自转参数与参考系服务(International Earth Rotation and Reference Systems Service,IERS)提供的EOP08 C04日长变化序列进行实验,并分析比较两种模型的预报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跳步自回归模型用于改善自回归模型中长期预报精度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伪距测量中的时标偏差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伪距是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观测量,是实现导航定位、精密定轨和精确授时的基础。基于伪距、钟差和时标偏差的概念与定义,讨论了时标偏差对卫星伪距测量的影响特性;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利用伪距O-C(观测值与计算值之差)进行时标偏差解算的计算模型;理论分析表明:时标偏差影响主要体现在伪距变率项;对于MEO卫星,时标偏差影响不仅会使真实的O-C曲线斜率变大、曲线变长,而且会使多个弧段O-C曲线呈现锯齿状,表现为每个弧段解算的参数不能用于跨弧段预报。最后,利用北斗试验系统MEO卫星实测数据进行了验证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实测数据计算的时标偏差精度约在0.02s左右,不同弧段解算结果比较稳定,并且扣除时标偏差后的O-C计算结果也与理论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从而验证了本文时标偏差理论分析和计算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9.
针对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星载原子钟在钟差预报时与不同模型的适应度不同的问题,采用二次多项式(Quadratic Polynomial, QP)模型、灰色(Grey Model, GM(1,1)模型和灰色+自回归(GM(1,1)+Autoregressive, GM(1,1)+AR)模型对不同类型原子钟的钟差进行预报,着重分析不同类型原子钟的预报精度、不同长度钟差序列建模预报效果以及钟差序列波动对预报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钟差预报精度与建模序列长度有一定关系,二次多项式模型受影响最大,灰色+自回归模型受影响最小;(2)不同卫星原子钟在不同预报模型下最佳建模序列长度不同,铷钟受建模序列长度的影响小于铯钟;(3)二次多项式模型对铯钟预报效果较差,对铷钟预报效果可与灰色模型和灰色+自回归模型相当;(4)钟差序列波动时,建模预报精度降低,不同模型的预报结果受钟差波动幅度大小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20.
本项目组于1993年7月至8月,对青藏高原的地壳运动进行第1期监测,并用广播星历进行解算.1994年秋,又使用经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改进到微机上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制的GAMIT精密定位软件和NGS(NationalGeodeticSurvey)精密星历,重新进行解算.解算结果表明,在400多公里范围内,观测两个时段平均基线的重复性达到几毫米的高精度,相对精度优于3.10×10(-8),与广播星历解相比,基线重复精度提高了5~12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