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讨论了某些系统误差对测时、测纬和组改正的影响。文中除了讨论星表误差的影响外,还对光电中星仪计算了星等差的影响,对Ⅰ型光电等高仪计算了光谱型差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这些影响都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了某些系统误差对测时、测纬和星组改正的影响。除了对星表误差进行定性讨论外,并对Ⅰ型光电等高仪计算了光谱型差的影响,对光电中星仪计算了星等差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这些影响都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3.
利用辐射有效波长来研究目视等高仪的光谱型差,并和几个Danjon等高仪的原始星表的光谱型差相比较,显然理论计算比实测值要更能客观地反映原来的面貌,指出光谱型差实测值偶然误差较大,主要是由于个别位置和光谱型差掺在一起而难于分离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计算了北京天文台、上海天文台和云南天文台Ⅱ型光电等高仪的光谱型差。除了B型星以外,其他型的星差值很小,可以认为Ⅱ型光电等高仪基本上不存在光谱型差。对于观测结果计算中表现出与光谱型有关的一些较小波动,可能由于偶然误差引起。  相似文献   

5.
利用CTIO(CerroTololoInter-AmericanObservatory)1m反射望远镜观测球状星团ωCen区域的V和B波段的照相底片,分析研究了色折射改正;描述了测定色折射改工项系数的方法,得到该望远镜在V和B波段照相观测的色折射改正项的系数分别为1.3521″和4.5403″.随后分析讨论了与星等有关的系统误差,结果表明,对大部分照相压片,星等差是很明显的.在利用底片常数归算时,星等的线性和二次项必须包括在内.  相似文献   

6.
我们用两种方法重新分析了光电等高仪(Ⅰ型)观测结果的光谱型差,从B型到M型两个方法所给出的结果分别为0″.15和0″.19。后者为将每颗星的残差化至平均组后的统计结果,它与本文所得的理论计算值0″.21符合得更好。同时,还研究了Danjon等高仪的光谱型差,其理论计算值与多架仪器的实测结果平均值相符合。  相似文献   

7.
根据Bien等人提出的方法计算了(FK5-Perth70)的星表系统差,结果表明:(1)Perth70星表相对于FK5的赤经系统变化,与FK4相比,比较平稳而且波动也较小,系统差在南天的高赤纬区较为明显。(2)在赤纬系统中Perth70星表和FK4有相似的波动。(3)Perth70星表几乎没有星等差存在。因此,Perth70星表可以认为是一个精度很高的南天星表。  相似文献   

8.
本文给出云台第一、二号簿型CCD的光谱性能及测量方法。测量表明该系统的光谱响应从3300A—11000A。它用作光谱观测可比Kodark照相干板提高1—3个星等以上。干涉条纹的影响与云台第一号簿型CCD的影响相似,用已建立的方法可消除这种影响并可用于光谱观测。  相似文献   

9.
1963年紫金山天文台对1963年武仙座新星(NHer 1963)~(++)作了三色(紫外、蓝、黄)照相测光和光谱观测.照相测光从2月17日开始到11月9日为止,用照相方法独立测定了星等,列出了新星和比较星的星等.用对数曲线法讨论了新星光变曲线.光谱观测自2月21日开始至8月8日结束.文中叙述了光谱的特征和变化,列出了壳层膨胀速度的测量结果,以及照相区和目视区的新星光谱描记图各6张,4月24日到25日的“氮闪”光谱描记图一张.  相似文献   

10.
我们利用Kodak IIIaF乳剂的UK Scbmidt物端棱镜光谱片对UKST 855天区进行了类星体和发射线星系巡天.选出了105个候选者,给出了入选者的坐标、估计星等、低色散光谱和证认图.对巡天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使用像管摄谱仪和Reticon探测器获得了食双星AA UMa的高色散和高时间分辨率的光谱,并用交叉相关函数法测得其视向速度。从光谱特征来看,AA UMa是一对W UMa型食双星。本文首次给出了AA UMa的分光轨道解。在圆周运动的假设下,轨道根数测定为:P=0.468171天;T_0(相应于测光主极小时刻)=HJD2,446,520.4448;K_1=124.0公里/秒;K_2=227.7公里/秒。像其他一些使用本方法获得分光轨道解的食双星一样,AA UMa系统的质心速度没有能够唯一地确定,但是V_0=-34.8公里/秒可能是一个较好的估值。根据分光轨道根数,本文给出了新的测光历元公式:HJD Min I=2,446,520,4448(8)+0.468171(48)·E。AA UMa两子星的光谱型十分相似,与变星总表(GCVS)所列的GoV相一致。两子星的质量比为0.54,星等差为0.36(~B)  相似文献   

12.
在第一节引言里,说明了造父变星周光关系在天文学上的重要性;叙述了沙泊莱周光关系以及周光关系零点问题发生疑难的经过和对待这问题本题作者的看法.第二节里胪列了自1939年以来关于造父变星零点的31个结果,包括本文的3个结果.按照结果的性质和所用的方法分6表列出.对每个结果进行了扼要的说明或讨论,对其中不能采用的11个结果有较详的评论.沙泊莱周光关系的另点暗了1星等多是根据威尔逊的结果,后者所以有这项大的差异,在本文里完全得到解释.第三节里推导出了同时对星的视星等和绝对星等瀰散的改正式和对于造父变星的应用法,也给出了平均距离和平均视差之积,的正确公式.最后,在第四节里,把所有可用的结果总起来求出3个权重平均值;1个是差值,即观测星等和根据周光关系以及天琴座 RR 型星绝对星等所算得的星等,两者的差,1个是周光关系零点改正值;最后1个是天琴座 RR 型星的绝对星等值.把这3项结果统一考虑,对第1项结果给以2倍的权重,最后得到对沙泊莱周光关系的零点政正是-1~m.28,天琴座 RR 型星的绝对星等是 0~m.34.  相似文献   

13.
褐矮星是亚恒星天体,内核没有稳定的氢燃烧,其质量一般在13至75倍木星质量之间。本质上,褐矮星的内核物理演化过程不同于行星和恒星,观测上我们根据褐矮星不同于行星和恒星的测光和光谱特征来区别证认它们。由于质量小、温度低,在光学波段,它们测光特征表现为光度暗,颜色红;在近红外波段,受大气尘埃、金属丰度等影响,它们有不同寻常的星等、颜色。根据褐矮星的光谱形态与特征谱线,它们可以被分为M、L、T和Y矮星。现在己发现的全部T与Y矮星都是褐矮星,但不是所有的M与L矮星都是褐矮星。介绍了L、T和Y矮星的特征吸收线和光谱分类方法,回顾了早期在星团和双星系统中褐矮星的搜寻,以及现阶段用大视场、长波段深度巡天数据在近邻场区中褐矮星的搜寻。对目前已发现的晚型M和L、T、Y矮星的总数目、温度范围、距离及测量其年龄的方法等做了小结。最后讨论了如何判断L矮星是否为褐矮星,重力、金属丰度和大气尘埃对近红外波段光谱形状的影响,光谱型-J波段绝对星等图上L、T交接处"大鼓包"的形成原因等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4.
太阳成像光谱探测是诊断太阳大气磁场和热力学参数的主要手段. 傅里叶变换太阳光谱仪(Fourier Transform Solar Spectrometer, FTSS)具有宽波段的优势, 是当前中红外高分辨率太阳光谱探测的最佳选择. FTSS通过采集目标辐射等光程差干涉图, 反演获得光谱图, 等光程差采样的间隔决定了反演光谱波长范围. 因此从FTSS宽波段光谱观测对不同等光程差采样间隔需求出发, 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 FPGA)技术, 采用全数字分频、倍频方案, 设计了一套宽波段FTSS等光程差采样系统. 采用分布式余数补偿方法, 有效解决了在参考激光干涉信号倍频过程中, 输出采样信号在输出信号周期间误差累积问题, 并降低了输出采样信号的误差及非均匀性; 经功能仿真及实验测试, 系统在200Hz--50kHz频率范围内, 频率误差delta $<$ 0.04%, 可有效满足FTSS的300nm--25μm宽波段的光谱观测数据采集需求, 为后续可见和红外波段FTSS的研制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5.
天文折射中包含有显著的光谱型效应。本文从有效波长的角度,讨论了光谱型效应的复杂性,不同的仪器采用不同的接受器、以及在不同的天顶距观测,都有不同的光谱型差。提出在低纬子午环上,对不同光谱型的天体测定出天文折射,以提高星位测定的精度。  相似文献   

16.
天琴座RR型变星的自行和强度平均星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给出使用上海天台的40cm双筒折射望远镜拍摄的历元差平均18年的底片对测定的30颗天琴座RR型变星场星的自行,给出了它们的平均目视星等统一到Barnes的强度平均星等标度的强度平均星等,还列出了它们的金融丰度[Fc/H]。  相似文献   

17.
依照David W.Dunham博士寄来的补充预报,我们于1982年6月24日对(444)Gyptis小行星掩星天象,进行了光电观测。被掩恒星是SAO138868A,目视星等为8~m.9,光谱型是K_2。所用仪器为本台的60cm反光望远镜,配有单通道光电光度计。光电倍增管为EMI9502B,用双笔自动记录仪可同时记录光信号和以秒记录的时标  相似文献   

18.
低质量恒星形成区Taurus-Auriga外围区ROSAT定点观测选弱发射线T Tauri星候选体(WTTS)的光谱证认新发现4个WTTS。本给出了目标源的USNO R星等、USNO坐标(J2000)、分类光谱型、Hα发射/吸收线和富LiX射线源,包括新发现WTTS的LiI吸收线强度等参量以及WTTS的特征光谱。并利用Hipparcos星表对部分目标源进行了视差和自行的研究。另外,本第一次给出  相似文献   

19.
在大规模多波段成像和无缝光谱巡天中,无缝光谱巡天极限星等在一定程度上受无缝光谱效率和无缝光谱光栅衍射效率制约,针对无缝光谱仪中布置在焦面附近的光栅开展衍射效率优化设计研究.在光栅衍射效率的计算中采用严格耦合波分析方法,并在优化算法中综合采用模式搜索法和差分进化算法相结合的方法,得到了衍射效率高同时满足工程化要求的最优化槽型.模式搜索法能快速地收敛到局部最优值,差分进化算法具有全局择优的特点,两者结合提升了运算效率和结果的可靠性.针对无缝光谱仪中工作在不同波段、不同入射角和不同离面角的多块光栅优化衍射效率.优化结果表明,通过合理控制槽型,所有光栅在闪耀波长处的理论平均衍射效率均可达到0.83.  相似文献   

20.
利用国内首个自上向下热蒸发反射膜的大型镀膜机ZZS3200,开展了2.4 m望远镜主镜镀膜工艺的研究。从镀膜的环境控制,镀膜机蒸发源布置,保护膜的选择,旧膜脱膜等方面出发,探索一种适合2.4 m望远镜主镜的镀膜工艺流程,并依此完成2.4 m望远镜主镜镀带MgF2保护的铝反射膜工作。陪镀片检测表明,铝膜膜厚极大极小值差43 nm,主镜反射膜在350~1 100 nm范围内平均反射率87.16%,经2.4 m望远镜实测,镀膜完成后极限星等不低于23.5 mag,比镀膜前约提高1 mag。2013年12月17日,在2.4 m望远镜上,利用终端云南天文台暗弱天体分光及成像仪(Yunnan Faint-Object Spectrograph and Camera,YFOSC),使用棱栅Grism3分光,对超新星SN 2011fe(V波段19.5 mag)成功进行光谱观测。30 min单幅曝光,获得暗于19 mag天体的光谱,刷新了该类天体在国内观测的新的记录。该目标在光谱观测的同时有相应的测光数据以及测光标准星观测,因此星等测量误差小于0.1 mag,可以用于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