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Anderson模式只适用于均匀弹性变形域,无法解释自然界中复杂的断层作用现象,实际应用中有很大的局限性.本文结合砂箱实验成果和库仑-摩尔准则,分析基底先存构造的活动性,提出了判定先存构造活动性的力学参数--活动性系数(faS),它由先存构造的产状和力学性质以及应力状态(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等方面决定.该参数考虑到地质...  相似文献   

2.
2018年9月8日,云南省墨江县发生MS5.9地震并伴随一系列余震,探究该地震周围的应力场对于理解该地震的发生机制和后续地震的发展趋势具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本研究收集了震源及其邻区中前人研究和Global CMT所给出的震源机制资料,对该地区进行了构造应力场反演,并同时利用反演得到的应力张量模拟墨江地区的震源机制解表现.结果表明:(1)在应力轴整体分布上,自西向东σ1轴(压轴)从NNE-SSW向逐渐转向NNW-SSE向,σ3轴(张轴)从WWN-EES向逐渐转向WWS-EEN向,张轴呈弧形分布,压轴呈放射状分布.(2)在应力轴倾伏角上,研究区域内的压应力轴和张应力轴倾伏角都比较小,即两轴均接近水平.(3)R值分布大体是在东南部相较于西北部大,结合当地地质背景分析得到,物质逃逸自西北向东南呈逐渐变缓的趋势.(4)利用反演得到的应力张量和应力状态计算墨江地震震源区的相对剪应力和相对正应力大小.由此推测,墨江地震恰好发生在相对剪切应力值和相对正应力正值最大的节面上.从而可以确定墨江地震的发震节面的基本参数:走向216.32°,倾角86.91°,滑动角0.27°,相对剪应力值0.9,相对正应力值0.3.本研究为此次墨江地震的发震背景和地震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3.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现代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绍治  吴少武 《地震》1989,(4):66-77
本文根据原地应力测量、震源机制解、大地形变测量及实地地质调查等方法推论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本区表现为低水平应力区,构造应力主轴σ_(max)为NEE向,σ_(min)仰角甚小,剪应力在NNE和NW向结构面上的状态表现为断裂带内应力值低,远离断裂带逐渐过渡为区域背景值,地震断层的类型以走滑兼正断层型为主,与南黄海海域发生的断层类型在统计特征上有明显的区别。诸多特征表明郯庐带该段仍属于活动性断裂,采取右旋滑动的方式,处于相对稳定期。  相似文献   

4.
1962年3月19日新丰江6.1级水库诱发地震时的构造应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1962年3月19日新丰江MS6.1水库诱发地震震源附近的花岗岩质构造岩,进行三轴强度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利用摩尔强度理论探讨该地震发震时的构造应力。研究表明:①1962年3月19日新丰江MS6.1水库诱发地震发生时,构造应力在震源处岩体断裂面上应力集中部位的剪应力已高达164MPa,为该处抗剪强度的97%;其它走向、倾向相似的无应力集中的断裂面上的剪应力(构造应力)约为18MPa。②在近代构造应力场中,新丰江岩体中只有走向在N30°±50°W范围内的断裂,才存在破裂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新疆北天山西段构造应力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芳琴 《内陆地震》1993,7(2):188-196
利用地表构造形迹、地震震源机制解、现代水系展布的优势方向以及激光全息光弹模拟等综合分析方法,研究了北天山西段(东经82°~86°)地壳构造应力场的基本特征。指出,该区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近南北向。通过激光全息光弹实验获得模型的等差线及等和线条纹图,从而求解各点的主张应力σ_1主压应力σ_2和最大剪应力τ_max的相对值并绘制相应的等值线图,结果发现:实验区σ_1值普遍偏低,σ_2值明显偏大,说明本区处于整体受压状态。τ_max值的分布较均匀,仅在一些断裂的交汇部位和端点剪应力值较高。分析结果认为:萨尔萨拉西南、独山子——安集海断裂西端、乌苏林场西南、阿尔夏特一带、婆罗科努达坂东南都是围压很高的剪应力集中区。这些地区易积累大量的应变能而产生突发式剪切破裂和粘滑引起强烈地震,是在地震预报中值得注意的地震危险地段。  相似文献   

6.
青岛崂山地区环境应力与视应力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青岛市地震监测中心数字台网的地震波形记录,选取震级下限为ML1.0,计算了2003~2004年崂山地震序列过程中青岛地区地震视应力aσpp和环境剪应力τ0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崂山地震序列的中等地震发生前相近震级小震所反映出来的应力增强变化并不明显,2003年以来青岛地区背景应力场也不存在明显的趋势性变化。对青岛崂山地震序列中261个小震的数字化波形记录计算分析后发现,环境剪应力0τ值和视应力aσpp值与震级明显相关,并且相同震级的地震事件所计算出二者的变化与地震序列的活动状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变形模拟、普通光弹和激光全息光弹性模拟方法,采用多种力源对南北地震带北段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了该区各地段应力场的主压应力、主张应力展布方向,同时还绘制了主压应力、主张应力和最大剪应力等值线图,从而了解了该区各段在统一应力场作用下应力值的相对大小。文中还结合莫尔强度理论,分析了该区地震活动性,对该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与震中迁移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研究弱震活动性参数的时间进程和空间分布,这些参数是K=10与K=9地震数量之比(N10/N9)、震源深度以及震源机制确定的压应力轴方位角的变化。绘制出弱震活动性参数的空间分布图,识别可预报强震的弱震活动性参数的中期异常。得出强震前1~2年期间的强震孕育区位置。  相似文献   

9.
岩石水压致裂和诱发地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7种岩石各制备了几类不同预裂纹的系列试件,并在不同围压下进行水压致裂强度实验。结合典型的水库诱发地震的实际资料和现今构造应力场的实验结果,以及应用岩石强度理论和岩石断裂力学的一些原理、方法,进行岩石孔隙水压诱发地震的探讨。初步结果为:(1)若岩体内构造应力很小,一定大小的孔隙水压力σp,可直接使岩体内的薄弱面致裂并发生小地震。(2)若构造应力较大,存在两类诱发地震的可能:①对岩体浅部一些走向与构造应力的主压应力σ1方向相近的薄弱面,σp可促使其发生张性破裂并诱发小地震。②当构造应力接近于断裂的抗剪强度时,因σp,降低了断裂面上的正应力σn,使原处于稳定状态的断裂失稳,发生滑移破裂并诱发出地震。σp导致断裂的破裂深度增大,使诱发地震的震级大于原潜在的地震震级。(3)各种岩体均存在着一个极限深度,此深度后不再有诱发地震。  相似文献   

10.
为对云南强震活动趋势分析提供科学依据,基于Haskell二维地震位错模型,建立了用地震矩M0和体波震级mb估算地震震源构造剪应力强度τ0值的关系,并利用此关系,根据美国地质凋查局提供的1977~2005年间东亚滇缅弧-安达曼地震活动带上强震活动的震源机制解、地震矩M0和体波震级mb,对该区的地震应力图像和板缘动力学机制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缅甸弧-安达曼板缘地震带的强震活动主要反映了板缘地震活动的特点,其平均剪应力τ0值为8.8 MPa;云南及喜马拉雅山地区的少量强震活动主要反映了板内地震活动的特征,其平均剪应力τ0值为13.5 MPa,板内地震统计得出的平均剪应力值是板缘地震的1.5倍.喜马拉雅山弧形区域主压应力方向(P轴)优势方向为NE向,但青藏高原东南的云南地区则表现出向ES方向的强烈偏转,这可能是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强烈碰撞挤压以及缅甸弧的弧后扩张相互作用引起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网川区域台网最近30多年的地震资料,计算了2008年四川汶川MS8.0地震前沿龙门山—岷山构造带的多个地震活动性参数(包括震级-频度关系中的a、6与a/6值,复发间隔丁r值),同时,计算了震前2年多的时间内ML≥3.5地震的视应力.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地震活动性参数值和地震视应力的空间分布与汶川主震破裂范围、MS≥...  相似文献   

12.
西昌昔格达组黏土岩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量动三轴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固结条件(σ3c=100,200,400 kPa,kc=1.0,1.5,2.0)下西昌昔格达组黏土岩的动应力-动应变关系、动弹性模量、阻尼比及动强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西昌昔格达组黏土岩在一定条件下的动应力-动应变关系符合幂函数模型。动应力随着固结围压σ3c或固结主压力比kc增大而增大。在相同围压下,达到相同动应变时,偏压固结状态比均压状态所需要的动应力大。当其他条件相同时,动弹性模量随固结压力或固结主压力比增大而增大,随着动应变的增加而减小并趋于稳定。最大动弹性模量Ed0与σ3c/Pa、kc均有良好的幂函数关系,且对不同固结应力状态条件可以归一。阻尼比随动应变增大而增大,但增大幅度随动应变增大而迅速减小,阻尼比随围压或固结主压力比增大而减小,但它们对阻尼比影响较小。不同固结应力状态下(λ/λmax)与(1-Ed/Ed0)有良好的幂函数关系。西昌昔格达组饱和黏土岩动剪应力τd随固结围压σ3c或固结主压力比kc增大而增大,随振动次数增加而减小。τd/σm均随固结围压σ3c增大而减小,随固结压力比kc增大而增大。动剪应力τd与平均压力σm、固结主压力比kc有较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3.
青岛马山-王哥庄断裂带构造活动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构造地质学、地震学和地球动力学的角度出发,论述了青岛及邻区的地质构造背景,阐述了青岛马山—王哥庄断裂带的构造活动特征,分析了青岛地区的地震活动性.通过分析2003年6月和2004年11月的崂山震群活动特征,进一步确定了马山—王哥庄断裂带的构造活动性.受来自南黄海的区域构造应力作用,该断裂带尤其是其东南段表现出较强的构造活动性,具有引发有感乃至中等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赵振 《内陆地震》1992,6(4):313-319
依据黄海、渤海及邻近地区的实测地应力结果,探讨了活动断裂的走向与区域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的关系。结果表明:如果活动断裂的摩擦系数基本相同,则在构造应力场逐渐增强过程中地区内走向为N52°E和N64°W附近的断层面上的剪应力将首先达到摩擦强度而产生滑动(粘滑或蠕滑);走向为N33°W至N21°E附近的断层则不易滑动。海城地震前的短期宏观前兆可能是在走向有利于滑动的断层面上剪应力较早达到断层的剪切强度(τ_(12)≥τ)而产生蠕滑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通过动三轴试验研究某尾矿粉土的动强度特性与孔压特性,试验在围压100、200和300kPa与固结比1.0和2.0条件下进行。结果表明:(1)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等压固结时饱和尾矿粉土全部液化;偏压固结时饱和尾矿粉土未发生液化;(2)各向等压固结时,选取双幅动应变达到5%作为破坏标准;偏压固结时,选取总应变达到5%作为破坏标准;(3)围压越大,τd/σ′0-Nf曲线越高,动剪应力比τd/σ′0与破坏振次Nf在对数坐标图上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可以采用对数函数来拟合τd/σ′0-Nf关系曲线;(4)固结应力条件相同时,动应力σd变化对尾中砂的孔压增长ud/σ0-N/Nf关系曲线基本上没有影响;固结应力比Kc一定时,固结围压σ3越大,ud/σ′0-N/Nf关系曲线越高;(5)尾矿粉土孔压发展模式在等压固结和偏压固结时不同,固结比Kc=1.0时,可采用幂函数表达式来描述尾粉土孔压发展;固结比Kc=2.0时,可用对数函数来模拟其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SK地震仪器记录的中小地震的P波初动半周期资料,测定了云南地区区域剪应力值τ_0。根据剪应力值随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特征,讨论了云南各地震带、区的地震活动趋势。结合小震P轴变化特征以及τ_0值强度分布图象,分析结果表明,最近几年内云南地区不会发生7.0级以上的大震,但四个应力值较高的地震带、区发生5.0—6.0级左右的中强震的可能性较大,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监视的地震危险区。 其次,讨论了该区震源参数与面波震级M_S之间的经验统计关系。  相似文献   

17.
黄辅琼  晏锐  陈顒  车时  王文旭  耿杰  顾瑾萍 《地震》2004,24(1):112-118
在水平层状含水层(一维)模式下, 根据含水层应力与井水位变化之间的定量关系表达式, 利用华北地区40多口深井水位动态变化资料, 探索研究华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状态。 即水位上升代表构造应力场压性增强张性减弱; 水位下降代表构造应力场压性减弱张性增强。 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1995~1998年华北北部地区张家口-渤海构造带和山西构造带北部水位普遍上升, MS5.0以上地震活动频繁; 1999年以后华北地区水位普遍处于下降状态, 反映了华北地区1999年以来构造应力场状态以张性为主, 整个华北地区MS5.0以上地震活动处于相对平静状态。 该结果可为华北地区地震活动性预测研究提供应力场背景信息。  相似文献   

18.
云南及邻区环境剪应力场时间分布与强震活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云南及邻区环境剪应力场时间变化作了分析研究,表明因高剪应力值地震在时间上的集中分布,而形成了环境剪应力场显著增强的时段。高剪应力值地震的发生是构造应力场增强的直接表征,环境剪应力场高值分布区和高剪应力值地震集中发生时段的出现,与强震活动的时空分布密切相关。追踪分析环境剪应力场的时间变化,是地震危险性中、短期预测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环境剪应力场不同时间段的变化,可能为地震的中期和短期预测提供相应的应力场前兆性变化判据。  相似文献   

19.
石棉断裂是大凉山断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展布与活动性特征对于区域构造稳定性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且对该地区的城市建设与危险性评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对石棉隐伏断裂进行断层气氡地球化学探测,并结合地质勘察、前人探槽、浅层人工地震等资料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断层气氡探测揭示的断裂空间位置与物探、探槽解译的空间位置吻合度较高,断裂位于断层气氡浓度最高峰峰值附近且都分布在主峰的异常区间内;(2)断层气氡探测确定的石棉隐伏断裂的倾向与物探、探槽揭示结果具有一致性,断裂产状为N38°~45°W/SW∠70°~80°;(3)利用断层气Rn浓度衬度值对石棉断裂不同段的相对活动性进行判定,断裂南段(南桠河流域)的活动性要强于北段(大渡河流域)。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三轴压缩下花岗岩试件内阶梯形错动面凸起部位破裂过程和失稳型式的实验。结果显示,当差应力量值(σ_1—σ_3)达到0.15—0.17(σ_1—σ_3)。(试件发生首次粘滑时的峰值应力)时,在阶梯形凸起的底部发生宏观破裂,其应力—位移关系呈线性变化,且破裂随应力量值的增加而继续扩展。在(σ_1-σ_3)≥0.3(σ_1-σ_3)c时,发生破裂贯通,凸起被剪断。断裂面上次级凹凸体发育。当(σ_1-σ_3)(?)(σ_1-σ_3)c时,原阶梯形错动面被铲平,其后沿该面发生了伴随大应力降和强烈振动的突发性失稳。上述结果表明,在断层滑动过程中,断层面上的凹凸体破裂直至被铲平的过程仅能导致微震、前震和声发射等事件的发生,而主震则系由平直断裂的粘滑引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