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汪迎平  阎永奎  丁保良 《地层学杂志》2001,25(2):111-115,T002
浙东沿海中生代火山岩系十分发育 ,分布极广 ,在大片火山岩系覆盖的永嘉市枫林镇附近出露一套浅变质沉积地层 ,由于缺乏生物化石依据 ,其地层时代长期被定为上侏罗统诸几组 a段 (J3za)或茶湾组 (J3c) ,抑或下白垩统馆头组 (K1 g)等。“九·五”期间 ,笔者在这套浅变质地层中首次发现了极其丰富的微古植物化石。微古植物化石中的大多数属种见于我国浙西、赣东北、皖南、鲁东北等地区震旦纪地层中和俄罗斯陆台与西伯利亚陆台上里菲及文德系中。据此 ,这套产微古植物化石地层的时代应该属于震旦纪而不是中生代  相似文献   

2.
五通组过去称“五通群”,主要分布在苏、浙、皖一带。其时代争论已久,丁文江(1917)、李四光、朱森(1932)、李毓尧(1935),均认为应属泥盆纪,但缺少化石根据。斯行健(1936)在研究下石炭统植物化石时,将该组划归下石炭统最底部。潘江(1953)在南京龙潭擂鼓台附近的五通组上部,发现具中泥盆世色彩的胴甲鱼类(Antiarchi)化石,从而确认该组属泥盆纪。罗兴、潘鹏(1959)在上述含鱼化石层位中,又找到了晚泥盆世植物化石——Lepto-  相似文献   

3.
南京地区岩关早期地层——茨山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 南京地区的下石炭统,按其岩性及生物群特征,自下而上分为茨山组、金陵组、高骊山组、和州组及老虎洞组五个地层单位。茨山组为本文创立,该组包括原划为上泥盆统五通组擂鼓台段上部的一套碎屑岩和金陵组底部含腕足类化石的砂岩。关于五通组的时代,潘江(1953)在南京龙潭的五通组(当时称五通系)上部发现繁盛于泥盆纪的胴甲鱼类(Antiarchi)。根据鱼化石的特征,刘东生、潘江(1958)认为五通组的时代是晚泥盆世早期或中泥盆世晚期。罗兴、潘鹏(1959)在南京龙潭相当含胴甲鱼的层位中,采到了具晚泥盆世特征的斜方薄皮木(Leptophloeum rhombicum Dawson)植物。李星学(1963)根据上述鱼  相似文献   

4.
长江下游五通组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五通组过去通称“五通群”,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苏、浙、皖一带,亦偶见于鄂东武汉、赣北鄱阳湖北岸等地。这是一套以陆相为主的沉积,富产具泥盆、石炭纪双重特色的植物群和独特的胴甲类鱼化石而驰名于世。五通组的时代,由于其植物群在早期研究中,视为早石炭世产物,五十年代初,在含植物化石层位中具泥盆纪色彩胴甲鱼类的发现,一直有不同的看法。1959年,在第一届全国地层会议及其稍后的工作中,李星学通过对南京龙潭五通组标准剖面的岩性、沉积相、所产动植物化石和有关构造运动等的综合分析,提出五通组属于晚泥盆世的观点,曾获我国地质古生物学界广泛的赞同,仅少数学者仍持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青岛市灵山岛下白垩统中发现鱼类和叶肢介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省青岛市灵山岛下白垩统沉积岩地层首次发现鱼类和叶肢介化石。鱼类化石为Lecoptera sinensis Woodward(中华狼鳍鱼);叶肢介化石为Yanjiestheria Chen(延吉叶肢介属),分为4个种。该鱼化石属于热河生物群的典型分子,和该叶肢介属在胶莱盆地中广泛分布,属于早白垩世陆相河湖动物群。两类化石同层保存,化石保存完整,属于原地埋藏,所以含这些化石的地层应属于陆相沉积,而与海相沉积关系不大。这套地层因岩性和沉积环境与胶莱盆地南部地区的莱阳群法家茔组(K_1f)非常接近,建议使用法家茔组之名,而不使用因被认为是海相浊流沉积而命名的"灵山岛组"。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近两三年来,著者曾在“地质知识”、“地质学报”和“中国科学”中先后发表过关於讨论五通系中胴甲类鱼化石(Antiarchi)与完褶鱼化石(Holoptychiida)的发现及其意义的一些文章,并曾初步提出了五通系应属上泥盆纪的建议。最近又和刘东生共同描述了上述鱼类化石,但根据古植物群的研究,欺行健主张五通系属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安徽宿松原称"茅山群"地层的综合研究,发现了2层线形植物化石、植物类表皮微体化石和大型虫管遗迹化石。结合湖南张家界和澧县、重庆秀山、贵州石阡和印江、湖北通山等地志留纪晚期地层的研究结果,确定宿松坐山原称"茅山群"地层的时代为志留纪晚期(Ludlow-Pridoli);依据所含化石和岩性特征,认为这套地层应称为小溪组。综合分析了安徽下扬子地层分区的志留系上部地层,认为该区可能不存在真正茅山群沉积,原称"茅山群"地层为志留纪晚期小溪组。造成该区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早期之后沉积间断的原因是广西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安徽宿松原称"茅山群"地层的综合研究,发现了2层线形植物化石、植物类表皮微体化石和大型虫管遗迹化石。结合湖南张家界和澧县、重庆秀山、贵州石阡和印江、湖北通山等地志留纪晚期地层的研究结果,确定宿松坐山原称"茅山群"地层的时代为志留纪晚期(Ludlow-Pridoli);依据所含化石和岩性特征,认为这套地层应称为小溪组。综合分析了安徽下扬子地层分区的志留系上部地层,认为该区可能不存在真正茅山群沉积,原称"茅山群"地层为志留纪晚期小溪组。造成该区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早期之后沉积间断的原因是广西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嘉荫乌云组地层划分及时代的新认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黑龙江嘉荫乌云煤矿等地的早第三纪乌云组及其植物群的划分、对比及时代等问题长期争论.笔者等在乌云组下部发现以Tiliaephyllum tsagajanicum等为标志的大植物及孢粉化石组合,显示古新世达宁早期的时代.并据此将乌云组划分为两段:下段为"白山头段"(新建),代表乌云组下部的地层,时代为达宁早期;上段为"含煤段",时代可能主要为达宁晚期.结合与北邻俄罗斯布列亚盆地同期地层及植物群的对比,认为整个乌云组应与上查加扬组(并包括中查加扬组上部)相对比.嘉荫乌云露天煤矿所出露的含煤地层及其植物化石的时代,仅大体上属于古新世达宁晚期,并非达宁期全部.  相似文献   

10.
在新疆天山南北两侧的吉木萨尔大龙口剖面和吐鲁番桃树园剖面克拉玛依组中发现了植物化石17属28种。首次在克拉玛依组下部发现了Pleuromeia sp.和Annalepis cf.zeilleri。同时在上部发现了大量晚三叠世分子。克拉玛依组植物面貌属于Danaeopsis-Bernoullia植物群。通过对克拉玛依组植物群组成、特征及生境的分析,并根据植物化石的组成及分布规律的研究,探讨了克拉玛依组的时代,认为克拉玛依组下部为中三叠世地层,上部为晚三叠世地层,不宜将上部单独建组。  相似文献   

11.
刘欢  孙淑芬  朱士兴 《地质通报》2015,34(9):1715-1725
通过对河北宽城地区高于庄组微古植物进行系统采样,利用化学浸解法,获得了大量微古植物信息,在80件样品中发现微古植物个体5000余粒,共鉴定出41属108种(含1个新属,9个新种,38个未定种),其中包括丰富的多细胞植物化石及其碎片。根据微古植物化石的分布和特征,划分出4个化石组合。与下伏长城系微古植物相比,高于庄组微古植物具有明显的差异。这些微古植物的发现为地球早期生物演化、区域地层划分和对比,以及生物成矿和成油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2.
对内蒙地轴及其南缘(冀北部分)侏罗系煤系的岩性特征及其中所含植物化石进行了研究,并将它们与内蒙古早—中侏罗世含煤地层进行了对比,认为下花园组下部是内蒙古五当沟组在冀北的延伸,应称为五当沟组,上部煤系应为召沟组在冀北的延伸,因此应改称召沟组。  相似文献   

13.
张掖国家地质公园红山湾白垩纪单型盆地是张掖—民乐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缺乏可靠的生物地层和古生态与古环境研究。本文首次报道了该区下白垩统下沟组叶肢介化石,包括1个种和3个未定种:Eosestheria ovate、E.sp.。结合首次发现的大古植物化石Claophlebis、Podozamites、微古植物化石和前人同位素测年结果,认为地质公园红山湾一带成景地层属于Aptian阶,应为Aptian中晚期。通过对叶肢介个体8个特征参数进行测量,运用PAST软件进行常规统计分析与多元统计分析,按照生态系统,结合发现的大古、微古植物化石,将早白垩世红山湾盆地划分为陆地水生和陆生生态系统,对沉积盆地古生态与古环境进行了恢复与重建。  相似文献   

14.
冀北内蒙古隆起带及其南缘侏罗纪煤系地层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冀北内蒙卉隆起带及其南缘侏罗纪煤系岩性特征及所含植物化石进行研究,并将其与内蒙古早-中侏罗世含煤地层进行对比,认为研究区早一中侏罗世下花园组下部以碎屑岩为主夹煤线的杂色岩性段,以植物化石Coniopteris种数和数量的稀少为特征,应单独划分为一个组,与内蒙古五当沟组相当,应称之为五当沟组。上部灰、深灰色夹灰绿色以砂岩、粉砂岩、泥岩为主含可采煤层的细碎屑岩性段,以含有丰富的植物化石Coniopteris为特征,是内蒙古召沟组在冀北的延伸,应称之为召沟组。  相似文献   

15.
吉林“珲春组”的地质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双兴  杨学林 《地层学杂志》1997,21(4):307-311,320
“珲春组”系分布于吉林省东部的珲春、延吉和龙井等地区不同盆地的一套煤系地层,这套地层被认为代表下第三系古新统至渐新统。据研究,各地区不同盆地的岩性及植物化石成分差别甚殊,依据各地区植物化石的组合特征确定珲春二道沟的地质年代属晚白垩世,为使用方便仍可延用珲春组组名;延吉清茶馆的植物化石归古新世,龙井三合的植物化石归渐新世,因其各自地质年代不同,建议这二地区可分别另建新地层组名。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东部裴德组砾石中放射虫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裴德组原指分布在黑龙江省东部龙爪沟群下部、中生代海相化石层之下的一套含煤的陆相火山碎屑岩地层,所含植物化石一般认为属于ConiopterisPhoenicopsis植物群的中侏罗世组合。裴德组下部的砾石中发现了放射虫化石,鉴定和对比的结果表明这些砾石来自东部的那丹哈达地体。对佳木斯地体和那丹哈达地体拼贴时限和拼贴地点的进一步分析则建议将“龙爪沟群”解体、裴德组形成的时代修正到白垩纪。  相似文献   

17.
敖振宽  冯燮彪 《地质论评》1959,19(3):145-146
最近潘江主张长江下游的五通系及东南各省相当于五通系地层的时代全部属于泥盆纪,并以为最晚是上泥盆纪Frasnian期,而且最可能是中泥盆纪Givetin的上部。我们对他的意见是不完全赞同的。江南鄂、湘、赣、粤、闽、苏、皖、浙诸省,在海相泥盆纪地层之上和海相石炭纪地层之下广泛存在着一个纯  相似文献   

18.
潘江 《地质论评》1960,20(5):212-212
自1952年本文笔者在南京龙潭五通石英岩的上部发现泥盆纪鱼化石以来,关于五通石英岩的地质时代问题曾有过不少的争论。最近何锡麟同志在“古生物学报”第7卷第4期中发表“南京龙潭下石炭纪化石材料的新发现并讨论乌桐系的时代问题”一文。  相似文献   

19.
最近辽西建昌地区报道发现了一系列带羽毛恐龙和翼龙化石, 其赋存化石的地层层位时代一直富有争议。我们结合前人资料对玲珑塔含化石地层剖面进行了野外调查和实测, 厘定了含化石地层沉积层序和时代归属。剖面顶底岩石组合特征主要以溢流相中性熔岩和近火山口相火山碎屑岩为主, 中间层位为河流相-湖泊相碎屑岩。该剖面产有大量叶肢介、介形类、双壳类、昆虫、鱼类、植物化石和大量脊椎动物化石。上述化石指示含恐龙化石地层时代为中侏罗世。通过区域对比认为含恐龙化石地层与区域上髫髻山组地层层序和岩石组合相似, 因此认为含恐龙化石地层为中侏罗世髫髻山组(火山岩同位素年代学年龄范围为152~165 Ma)。  相似文献   

20.
辽宁复县震旦系高家屯组皱节虫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辽东半岛南部晚前寒武纪地层分布广泛,发育完整,顶、底界线清楚,厚度巨大,生物化石丰富,并为中、外地质学家所重视,但是其地层对比一直是争论的问题。有的认为偏老,属青白口系以下,有的认为偏新,属青白口系以上。微古植物、可疑化石Chuaria、叠层石的研究结果受到怀疑;南关岭组底部所产的后生动物化石“水母”、“海绵骨针”和“遗迹化石”,现被查明是非生物成因的;同位素年龄的数据也是矛盾重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