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7 毫秒
1.
北疆地区全新世气候波动与水热组合特点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叶玮 《中国沙漠》2000,20(2):185-191
湖沼沉积、黄土沉积和冰积等地质记录的研究表明,北疆地区全新世气候受地理位置和大气环流影响,气候变化较为复杂。整个北疆地区早全新世气候暖干,中全新世至现代,气候特点因地因时而异。受西风控制地区,代表暖干环境的黄土沉积可一直延伸到晚全新世,而可能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和偏北的阿尔泰山,环境的好转早于西风区,并且气候的波动也较西风区更为频繁。  相似文献   

2.
根据对岱海湖泊岩芯沉积物的有机碳同位素、碳酸盐和磁化率等指标的综合分析,讨论岱海近1000 年来的气候环境演化过程,结果表明:980a B P~730a B P,气候以暖湿为主,岱海为高湖面期;730a B P~480a B P,以冷偏干气候为主;480a B P~270a B P,湖面急剧下降,气候冷偏湿转冷干气候;270a B P~110a B P,湖泊收缩,以温干气候为主;110a B P以来,有效降水略有增加,以凉偏湿气候为主。同时分析近年来气候向温干变化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3.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末次冰期以来气候变化规律   总被引:18,自引:11,他引:7  
以临夏塬堡末次冰期中晚期黄土剖面为基础,选用我国干旱、半干旱区末次冰期以来同期异相或同期同相的气候记录与研究剖面进行对比分析后表明:位于西风气流控制的新疆地区全新世气候总体表现为偏干偏冷,晚期较为温暖的特点.其气候波动的幅度和频率较低。而位于季风环流控制的其它地区.全新世气候变化反映了同样的变化规律,即早全新世的升温波动期、中全新世的温暖稳定期和晚全新世的变冷期,其气候波动的幅度和频率较快。而无论是西风气流控制的新疆地区,还是季风环流影响的其它我国干旱、半干旱区,末次冰期气候变化均表现为早晚期的干冷期和中期的温湿期,尽管其干冷和温湿的程度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4.
辽宁西部地区的气候变化及干湿状况年代际变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辽宁西部(简称辽西)是气候及生态环境脆弱区,因其特殊性使之成为相关科研人员关注的焦点,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增温显著的辽西地区气候及地表干湿气候界线如何变化是本文研究的问题。应用1961—2004年辽宁省内52个气象站的温度、降水、湿度、风、日照等气候资料,分析了辽西近50 a来的气候变化特点,采用改进的Penman模型计算潜在蒸发量,讨论了其时空代表性及分布特征;进一步计算了干燥度指数,并在10 a代际尺度上详细分析了辽西干湿气候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辽西地区近44 a的总体气候变化趋势是气温升高、降水减少。20世纪60年代以来该区域干湿气候界线波动显著,呈现出整体移动、南北异相波动的特征。干湿气候年代际变化特征为60年代最湿润;70年代北部明显变干,南部不明显;80年代干湿气候存在一次突变,半干旱与半湿润界线明显东移,为最干期;90年代又跳跃性西移,明显变湿,尤其在北部表现更为显著,接近60年代。辽西的气候干湿年代际变化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东南季风波动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陕西地区关于历史灾害的文献记录相当丰富,利用它们比较完整的统计了陕西过去450a(1501~1950A.D.)的虫、旱灾年记录。通过分析比较,选取10a尺度上的历史虫旱灾异年频数(LUD)对陕西过去450a气候干湿变化做了重建:阶段I:1501~1550A.D..气候偏干;阶段Ⅱ:1551~1630A.D..气候偏湿;阶段Ⅲ:1631~1710A.D.,气候偏干;阶段Ⅳ:1711~1800A.D.,气候偏湿;阶段Ⅴ:1801~1950A.D..气候偏干。此外,在阶段Ⅴ还有一次明显的短气候震动,即出现1825~1840A.D.的气候偏湿时段,这可能与此前印尼火山爆发有关。重建结果与陕西区内外的冰芯、树轮等代用资料的良好对比表明:(10a尺度上的)历史虫旱灾异年频数是研究陕西历史气候干湿变化的一种合理可靠、客观有效的气候重建代用指标。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近500年区域干湿序列重建及其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历史旱涝记载资料可靠性检验的基础上,重建了湖北省3个区域近500年来的干湿气候变化序列,并比较分析了各区域干湿气候变化的趋势特征、准周期性及跃变现象。结果表明:在3个区域中,鄂东区1570~1770、1890~1950年两个时段偏湿,1470~1520、1790~1830年则偏干;鄂北区偏湿时期主要在1470~1530、1710~1750、1850~1910年三个时段,1470~1530、1770~1830年则偏干;鄂西南区有1550~1610、1650~1710、1830~1890、1930~1990年4个主要偏湿时期,而无明显的偏干时段。运用功率谱和小波分析对3个干湿序列研究后发现,3个区域干湿变化具有多个气象周期,区域间周期类型差异显著,但50~70年左右的周期在3个区域上均表现突出;采用滑动t检验方法辨识干湿气候跃变现象,在"世纪尺度"和 30年尺度上检测到各区域干湿变化存在多个跃变事件,且同一跃变事件对不同区域向干(或向湿)影响的趋势相同。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土默特平原北部全新世古环境变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宋长春 《地理学报》1997,52(5):429-429
内蒙古土默特平原北部地区全新世以来气候变迁主要经历了由琼-温-暖-温-凉的序列,可以划分为五个主要阶段:9100aBP-7400aBP,气候偏干偏冷;7400aBP-5000aBP,气候波动剧烈,属过渡期,前期气候温和偏干旱,后期温和偏湿润;5000aBP-4100aBP,气候温暖湿润,4100aBP-1350aBP,属气候过渡期,气候逐渐趋向干旱,人类影响增大;  相似文献   

8.
湖沼学     
湖泊学P5322005043068粒度和元素证据指示的居延海1.5KaBP来环境演化=EvolutionandclimatechangesoftheJuyanLakerevealedfromgrainsizeandgeochemistryelementsince1500aBP/靳鹤龄,肖洪浪…∥冰川冻土.—2005,27(2).—233~240东居延海湖相沉积的粒度和元素资料研究结果表明:明清以前湖泊的变化主要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温暖时期,气候偏湿,入湖水量增多,湖泊面积扩大,流域化学风化作用增强;寒冷时期,气候偏干,入湖水量减小,湖泊萎缩,流域化学风化作用减弱.明清之后特别是近40a来,由于黑河上中游地区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及水资源利用,入湖水量…  相似文献   

9.
隆冬异常升温北疆积雪提前融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1月下旬中期开始,新疆北部地区出现了一次异常的升温天气过程,1月27日~2月4日的9d中,北疆各地的43个气象站中,有14站的日最高气温突破同期历史极值,其中伊犁河谷的新源的日最高气温上升到13.3℃,突破同期历史极值3.0℃;有19站的9天平均气温突破同期历史极值,占总站数的44.2%。1月下旬本是新疆北部的积雪稳定积累期,但是2007年元月下旬异常升温天气的出现和持续,使北疆地区积雪提前融化,到2月初,北疆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伊犁地区、乌鲁木齐市等地的积雪面积明显减少,乌鲁木齐地区的积雪覆盖度仅为25.84%,比15年同期平均值偏少5成。冬季是新疆增温幅度最大的季节,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冬季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出现也越来越频繁,隆冬季节的异常升温造成气温偏高,使北疆地区的积雪提前融化。这些变化将对新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产生重大影响,对当地生态环境将带来难以估测的影响。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更加需要加强对新疆等干旱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分析及其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等诸多领域的研究,使社会各界以积极的态度来科学客观地认识气候变化带来的后果,及早提出应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对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的气候环境演化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本文通过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的一个钻孔剖面沉积物沉积物沉积特征的分析 ,证明该沙漠南部地区在晚更新世晚期气候相对寒冷 ,并有两次气候偏湿波动 ;全新世时期 ,该区气候以温暖干旱为主 ,全新世中期有一次明显的气候偏湿波动。  相似文献   

11.
贾佳  夏敦胜  魏海涛  金明  刘现彬  王博 《中国沙漠》2011,31(6):1406-1415
选取阿西克剖面作为研究对象,对伊犁地区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沉积的黄土地层的磁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伊犁地区黄土地层的磁性矿物有磁铁矿、磁赤铁矿、赤铁矿、针铁矿,磁学性质受亚铁磁性的磁铁矿(和磁赤铁矿)控制;MD和PSD是地层中亚铁磁性矿物的主要磁畤状态,随着成壤强度增加,地层中的SP和SD颗粒相对含量逐渐增加;亚铁磁性矿物含量与地层并不完全对应。对磁学参数控制机制的分析表明,本剖面磁学性质受控因素比较复杂,磁性矿物含量主要受控于物源的磁学性质,成壤作用对地层中细粒磁性矿物含量具有很大影响,还原作用可能对底部古土壤层的磁学性质造成一定影响,但对整个剖面的磁学性质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2.
马彬  张勃 《地理学报》2020,75(3):458-469
研究基于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气候季节划分标准(QX/T152—2012),选取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地面气温日值0.5°×0.5°格点数据集(V2.0),运用改进的多元回归模型解释了中国常年气候季节空间变化,通过线性趋势和极点经验模态分解(ESMD)分析了1961—2016年气候季节分布面积、持续日数及其开始日期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中国大陆分布的主要气候季节有常冬区、无冬区、无夏区以及四季分明区,常夏区和常春区暂无分布;根据常年和多年气候季节分区面积变化来看,常冬区分布范围呈显著缩小趋势,无冬区范围显著扩大,无夏区和四季分明区范围变化不明显,常年气候季节范围变化区域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海拔较高地区,其余地区几乎没有变化;常年和多年气候季节的四季持续日数变化显著区域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夏季开始日期的提前导致内蒙古高原中西部、河西走廊以及新疆东部的持续日数变化显著增加,冬季开始日期的推后造成这些地区冬季持续日数减少,高海拔地区持续日数变化比平原地区更显著。研究揭示的中国气候季节的分布和变化特征可以为气象预报以及气候区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The town of Agura,a typical region in Horqin Sandy Land,was selected as the study area in this paper.Using 12 remote sensing images and climatic data from the past 20 years,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surface environments were analyzed.The impact indices of climatic factors,along with their corresponding ranks,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respons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surface environments to climate change.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past 20 years,the surface environments of the study area have been deteriorating.Furthermore,there i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s in surface environments and those in climatic factors.Various climatic factors influence surface environments in different ways and at different levels.The most sensitive factor is relative humidity,followed by precipitation and evaporation.Overall,moisture is the key factor that affects the changes in surface environments of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相似文献   

14.
伊犁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构想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伊犁地区列入旅游资源的景点134个,其中一、二级景点共38个。生物景观类和古迹与建筑类在一、二组景点中所占比生最大。以资源为基顾,以现有及预测客源市场为导向,拟议分期开发果子沟--赛里木湖高山湖泊、森林、草原区,那拉提草原区,霍尔果斯口岩观光、购物区,唐布拉温泉疗养、草原度假区等八个旅游区。  相似文献   

15.
柴达木盆地沙漠沉积中的新仙女木事件记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柴达木盆地晚更新世沙漠演化过程的研究,发现青藏高原沙漠沉积中清楚地记录了新仙女木事件,并呈干冷温的气候效应,进一步分析得出:新仙女木事件在我国不同自然气候带呈单一的干冷降 温效应,并作为多模式效应。  相似文献   

16.
伊犁河流域降水和气温的若干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详细分析了天山山区伊犁河流中低山区降水和气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夏季中低山带的降水和气温与其对应高度的关系较好,且梯度值较大;不同年份降水量越大,降水梯度值亦越大,在此基础上结合邻近地区高山区观测资料,获取了伊犁河流域高山区的降水和气温。  相似文献   

17.
清末新疆建省后,清政府对伊犁城市体系布局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城市体系从具有突出的军事政治职能的特征转变为建省后城市军事职能与行政职能分离,行政职能增强。这一趋势显示出城市职能结构多元发展的特征。伊犁9个城形成了等级分明的城市体系,建省前的惠远城和惠宁城是级别最高的城市,建省后的绥定城、宁远城和惠远新城为第一等级的城市,体现了行政建置与经济发展对城市规模的推动力。城市体系空间布局结构,从军府制下的满城中心-边缘结构和条块隔离结构,转变为按照省府州县制度下的府治与道治治所双中心-边缘与东西块状结构。  相似文献   

18.
对新疆伊犁河谷可克达拉剖面(TKP)晚全新世沉积粒度参数及其气候意义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为植被较好、输沙势较弱的沉积环境。可以划分为5个气候变化阶段:3.71~3.06 ka B.P.风力由强到弱,气候暖由干到凉湿;3.06~2.78 ka B.P.风力很强、气候暖干;2.78~2.10 ka B.P.风力较弱,气候湿润;2.10~0.5 ka B.P.前期风力振荡频繁,气候较湿润;后期风力减弱、气候冷湿、成壤作用较强;0.50 ka B.P.以来,以相对冷湿为主,最近100 a来风力加强、气候趋于暖干。各阶段起止与全球气候变化基本一致,但受西风环流传递北高纬大西洋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各气候期水热组合呈现典型西风带模式特征。  相似文献   

19.
新疆植被覆盖度趋势演变实验性分析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基于MODIS-NDVI数据,提取新疆2005-2015年植被覆盖度(FVC)。通过依据海拔和植被覆盖度的指标划分出山地、绿洲、平原、荒漠等11个子系统。通过斜率、变异系数、线性回归模型等方法来对全疆和不同生态分区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用BP人工神经网络来预测新疆2016-2020年的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和分析2005-2020年时空动态变化趋势。主要结论为:① 新疆植被覆盖度总体为上升趋势,从西北向东南逐渐下降;山地呈逐年上升趋势,荒漠呈不显著退化趋势。植被覆盖度的变化主要是由降水量的变化引起;② 在整个新疆的荒漠和绿洲边缘构成了一个“绿洲—荒漠改善过渡带”,绿洲呈明显的改善趋势;③ 2009年是研究期内多数分区植被覆盖度的历史最低点;④ 在山脉的冰川积雪、湖泊周围的变异性很大,范围在150%~316%之间,这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冰川消融和湖泊水位的波动变化所致;⑤ 北疆生态明显好于东疆与南疆,其绿洲区域呈现明显的改善趋势。伊犁地区的植被覆盖度相比于其他3个分区的变幅很大,山地区域呈明显的逐年退化趋势。伊犁地区植被覆盖度的局部最低点是在2008年,比其他分区的2009年提前了一年,相应的存在“实时”(伊犁)和“滞后”(东疆、南疆和北疆)的效应,主要是由于降水量和气温的变化所致。  相似文献   

20.
Runoff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a river makes up most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whole basin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to timely master the latest dynamic changes of the runoff and quantitatively reveal its main driving factors. This paper aims to discover the variation heterogeneity of runoff and the impacts of climatic factors on this runoff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SRYR) in China from 1961 to 2016. We divided SRYR into four sub-regions, and analyzed changes of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otal runoff in SRYR. We also revealed the impacts of precipitation, temperature and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on runoff in each sub-region by constructing the regressi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m at multiple temporal scales. The changes of runoff in the four sub-regions and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total runoff were not exactly consistent. The climatic variables’ changes also have heterogeneity, and runoff was mainly affected by precipitation compared to influences of temperature or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Their impacts on runoff have spatiotemporal heterogeneity and can be reflected by very significant-linear regression equations.It provided a simple method to predict headwater runoff for better water management in the whole bas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