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松辽盆地他拉哈地区在泉头组四段—嫩江组三段沉积时期为长期被湖水覆盖的缓坡带,层序地层学研究结果表明,层序界面在岩性—测井曲线特征上,有7种表现形式:(1)砂岩发育段内正反旋回的分界面;(2)砂岩发育段与含砂泥岩层(组)之间的正反旋回的分界面;(3)含砂泥岩层(组)与砂岩发育段之间的正反旋回的分界面;(4)钙质含量较高层段内正反旋回的分界面;(5)钙质含量较高的层(组)与含砂泥岩层(组)之间的正反旋回的分界面;(6)含砂泥岩层(组)与钙质含量较高的层(组)之间的正反旋回的分界面;(7)含砂泥岩层(组)内部的正反旋回的分界面。二级和三级层序界面以砂岩发育段内正反旋回的分界面为主,分别占92%和39%。四级层序,7种类型的界面出现的概率差别较小,表现形式具有真正的层序界面特征多样性。层序界面的特征取决于湖平面的升降、物源供应强度和蒸发作用的强度。  相似文献   

2.
松辽盆地中部含油组合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上白垩统青山口组、姚家组和嫩江组一段是松辽盆地最主要的含油层系,习惯上称之为中部含油组合。地震、测井、录井、岩芯及古生物资料综合研究表明,中部含油组合由超层序SSQq-qn的高水位时期和湖泊萎缩时期形成的青山口组二三段和SSQy-n的低水位时期和湖泊扩张时期形成的姚家组和嫩江组一段组成。中部含油组合内部的姚家组底界为超层序界面,其顶底分别为超层序SSQq-qn和SSQy-n的密集段。中央坳陷区中部含油组合发育的地层较全。青一段和泉头组四段顶部组成1个三级层序,包含2个四级层序;青二三段由3个三级层序构成,又可划分为5个四级层序;姚家组由2个三级层序组成,并分别对应1个四级层序;嫩江组一段相当于1个三级层序,其中可划分为3个四级层序。不同级别的层序在古生物、岩性—测井曲线和地震反射资料上都有特征的响应。  相似文献   

3.
松辽盆地南部海坨子—大布苏地区青山口组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岩芯和钻测井资料,以地质相、测井相分析为基础,对松辽盆地南部海坨子—大布苏地区青山口组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研究,在研究层段识别出了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三角洲前缘分支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滑塌浊积扇等亚相和微相。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应用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对青山口组地层开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工作,建立了研究区的层序地层格架,并按识别出的5个中期旋回,详细分析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强调这5个中期旋回中上升半旋回低水位期浊积扇和下降半旋回高水位期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河口坝、远砂坝沉积是研究区青山口组有利的储集岩相带,其中浊积扇沉积是该区形成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储集体。根据生油岩及储油岩叠置组合关系,指出海坨子地区东南部浊积扇发育区是青山口组有利油气聚集区带。  相似文献   

4.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应用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对松辽盆地南部西斜坡地区的青山口组地层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工作,从中识别出6个具等时意义的层序界面,将其划分为5个中期基准面旋回(4级层序)。建立了层序界面的岩心识别标志,即旋回叠加样式的变化面、岩性突变面—冲刷面、相类型的变化面和暴露剥蚀面,在测井曲线上,层序界面位于测井曲线幅度发生明显变化或曲线组合型式的转换处,在研究区地震剖面上的层序界面识别标志(超削反射终止特征)不明显。根据层序划分和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把4级层序界面划分为不整合面、沉积作用转换面和顶超面,并对层序界面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确定了研究层段湖泛面包括三角洲体系—湖泛面、深水湖—浊积体系—湖泛面和河流体系—洪泛面3种类型。层序界面和湖泛面的识别和确定,对于研究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和对储层分布规律的研究与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井资料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准层序中进行层组一级地层单元的识别和对比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的主要难点.提出了一种综合应用井资料进行层组界面识别和对比的新方法.通过测井曲线形态特征、岩心观察、铸体薄片、X衍射、扫描电镜分析、FMI测井资料, 对工区内钙质夹层成因、泥岩电阻率差异、储层电阻率和海拔深度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钙质夹层单层厚度在0.5~2m之间, 靠近风化壳和断层位置单层厚度大, 分布在水下分支河道底部和河口坝顶部; 低阻泥岩(4~5Ω·m)和高阻泥岩(> 10Ω·m) 分别来源于不同的沉积物源或者形成于不同的沉积相带; 储层电阻率随着海拔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 钙质夹层可以作为层组界面识别和对比的标志, 利用泥岩电阻率差异可以确定层组的叠置关系, 判断储层连通性.据此, 建立了准噶尔盆地石南地区西山窑组含油层段等时地层格架, 确定了格架内储层的连通性及油水界面, 并且通过MDT测井资料进行了验证.在此等时地层格架内, 层组的发育顺序、叠置关系、空间展布形态、以及彼此之间的连通性都被定性、定量的表征出来.   相似文献   

6.
松辽坳陷深水湖盆层序界面特征及低位域沉积模式   总被引:28,自引:8,他引:20  
白垩系青山口组到嫩江组沉积时期,松辽盆地为深水坳陷湖盆,沿长轴方向为缓坡,而在短轴方向为陡坡。缓坡条件下,三级层序界面表现为沉积相带的迁移,地震剖面上的超削反射终止特征不明显,陡坡条件下,三级层序界面不仅表现为沉积相带的迁移,而且在地震剖面上的超削反射终止特征十分明显。在层序内部均可识别出低位域、水进域和高位域。在层序的低位域,沿盆地长轴方向,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十分发育,在河口的前方形成分布较广、相对较薄的河口坝、远砂坝沉积及湖底扇;沿短轴方向,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不发育,而发育河口坝和远砂坝,向湖区方向,过渡为前三角洲和深湖沉积,在前三角洲和深湖沉积区发育大量重力流成因的湖底扇。  相似文献   

7.
利用地震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结合钻测井数据、地震反射结构特征、均方根振幅属性和滨线迁移轨迹特征等资料,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北坡21 Ma强制海退体系域的识别特征、演化模式和油气意义进行了探讨,指出该体系域在平行物源方向具有高角度斜交型前积反射,其前端靠近盆地中心发育具丘状反射的盆底扇,滨线迁移轨迹呈向盆地方向逐级下降的趋势。结果表明:强制海退体系域在垂直物源方向发育"U"型的下切谷,内部为平行的地震反射充填结构;测井曲线为漏斗形和箱型的组合特征,表现为多个四级相对海平面变化控制的准层序组,且每个准层序组都具有向上水体变浅和顶部突然变深的特征;强制海退体系域之下为前期层序高位体系域的前三角洲或陆架泥岩,其上沉积了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的半深海暗色泥岩,同时受陆架坡折带地层尖灭和断裂沟通深部油源的控制,可形成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是寻找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8.
以钻井、测井资料为基础,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为指导,通过层序界面和层序地层的测井响应特征研究,对宁东煤田中侏罗纪延安组含煤岩系进行了精细划分与对比。结果表明,宁东煤田中侏罗纪延安组层序地层界面位于测井曲线基值发生明显改变的转折点上,大型河道冲刷面、湖泛面以及进积(加积)与退积的相互转换面也是层序界面的发育位置;层序地层的测井响应特征中,进积类型测井曲线呈现漏斗型,退积类型测井曲线呈现钟形,加积类型测井曲线呈现箱型:宁夏宁东煤田中侏罗纪延安组可以识别出3个三级层序,共识别出9个层序组,并可进一步详细划分为9个四级层序。  相似文献   

9.
利用辽东湾西北部A区6口井的录井、测井、岩心资料,通过细致的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分析,将研究层段自下而上划分为SQs2和SQs1两个三级层序,每个层序均可划分出湖扩体系域(TST)和高位体系域(HST),并识别出三个层序边界和两个最大湖泛面,自下而上分别为SQs2底界面SBs2、最大湖泛面mfss2、SQs1底界面SBs1、最大湖泛面mfss1、SQs1顶界面SBd3。钻井揭示沙二段主要为砂岩、含砾砂岩,以粗碎屑岩发育为特征;沙一段主要为泥岩和白云岩,以泥岩发育为主要特征。研究区沉积相为湖泊相,滨浅湖亚相,微相发育泥滩、混合滩、砂质滩坝和钙质浅滩。低突起及其斜坡地区,在SQs2以混合滩沉积为主,在SQs1以泥滩沉积为主;陡坡地区,在SQs2发育砂质滩坝,在SQs1发育钙质浅滩。SQs2砂岩发育层段和SQs1的生物白云岩发育层段为良好的储层。  相似文献   

10.
青山口组和姚家组形成于盆地演化的坳陷期,此时松辽湖盆北部发育富有特色的大型湖泊三角洲沉积,沿湖盆纵向长轴主要出现三角洲—湖相泥岩充填模式,发育三角洲和湖泊两种沉积相类型。从盆地边缘到盆地中心,沉积相由浅水三角洲逐渐变为湖泊沉积。其中青山口组主要发育滨湖、浅湖、半深湖—深湖沉积亚相;姚家组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沉积亚相。岩心观察资料显示,研究区泉头组顶部至姚家组顶部共识别出6个沉积层序,相应有7个沉积层序界面,其中一个同时为超层序界面。层序界面附近主要见古土壤、冲刷面、钙质结核、削截等现象,层序界面之上覆盖鲕粒灰岩、生物屑灰岩,并见虫孔构造、黄铁矿等。  相似文献   

11.
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组重力流特征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杜锦霞 《沉积学报》2015,33(2):385-393
为在陆相湖盆寻找有利勘探目标,在岩芯观察和沉积、构造分析的基础上,对岩芯观察资料、三维地震资料、钻井资料和测井曲线资料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研究表明,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组发育广泛的湖相泥岩沉积,沉积相主要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内前缘、三角洲外前缘、深湖-半深湖和滨湖。湖区发育大规模重力流沉积,该区发现的重力流沉积主要有滑动岩型、滑塌岩型、碎屑流型、浊积岩型等类型;重力流岩石学特征表明青山口组二段下部的重力流沉积,主要为滑动岩型和滑塌型,岩性主要以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薄互层为特征,局部含油或有油迹;而青山口组一段顶部的重力流沉积,主要为碎屑流型和浊流型,岩性上以粗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的薄互层为主。初步探讨了重力流的发育和控制机制,分析表明青山口组重力流沉积是湖区的有利储层区域,英台大安地区为最有利储层。该研究对深入了解湖相储层特征起指导作用。重力流沉积勘探在松辽盆地还处于探索阶段,其研究为在大型陆相湖盆中寻找新的有利勘探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在陆相湖盆中研究深水重力流沉积,对沉积学研究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松科1井南孔青山口组二、三段岩心中发育有4段深水震积岩,赋存在青二段底部到青三段底部的深湖砂岩薄夹层中。标志性震积构造有阶梯状断层、震裂缝、角砾状构造、重荷构造、砂球-砂枕构造(假结核)、液化扭曲变形构造、肠状构造、液化砂岩脉、假泥裂,均属同生-准同生期的软沉积变形构造,缺少震浊积岩表明是原地震积岩。青山口组震积岩展示了震积岩的一个发育模式和沉积序列,该序列由地震作用强烈时期发育的液化变形下部单元和地震作用衰减时期发育的塑性变形上部单元构成。松科1井南孔青山口组中火山物质与火山灰夹层共生。在金6井、金65井相当层位有橄榄粗安岩、火山角砾岩发育,乾124井、乾109井有玄武岩发育,这些井均位于孙吴-双辽超壳断裂一线,表明在青山口期有构造-火山事件的发生,震积岩是构造-火山事件引发的地震在深水环境中的记录。松辽盆地青山口期有构造-火山事件的发生,显示坳陷阶段也存在相当规模的断裂活动和火山喷发。  相似文献   

13.
松辽盆地西南部青山口组三段底界不整合面与油气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青山口组三段(K2qn^3)底界不整合面对松辽盆地西南部的油气分布产生重要影响。通过精细地层对比、高频地层单元的横向变化特征分析、岩性岩相特征分析、电性变化特征和地震反射波组研究,笔者等发现青三段底界是一个较大规模的区域性不整合面。首次提出该不整合面对松辽盆地南部西区的油气分布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不整合面是油气长距离运移的有利通道,预测在套堡外围古潜山侧缘和西斜坡古湖湾发育区形成地层和岩性油气藏;②在坡折带,不整合面之上所形成的低水位期下切谷、斜坡扇、低位扇和水侵时期的超覆体,是形成多类型隐蔽性油气藏的有利空间;③在前缘相带,不整合面可以改善薄互层储集条件,增强油气储集性能。  相似文献   

14.
综合利用地震、录井、测井、岩心资料,建立了松辽盆地西斜坡上白垩统青山口组二段及三段底部四级层序地层格架,查明了四级层序格架内沉积微相的空间分布。青山口组二段划分为2个四级层序(Cg4、Cg3),每个四级层序均可划分为湖泊扩张体系域和湖泊收缩体系域,分别命名为Eg4、Sg4,Eg3、Sg3。西斜坡青山口组二段及三段底部的沉积格局为滨浅湖沉积体(砂坝、泥滩、混合滩)和三角洲前缘沉积体(河口坝、远砂坝)共存。Eg4沉积时期发育了物源来自西部与北部的4个三角洲前缘沉积体,沉积体之间发育滨浅湖混合滩;Sg4沉积时期三角洲沉积体规模较前期扩大,并且发育了物源来自西北方向的三角洲。Eg3沉积时期物源来自西部及北部的三角洲向东推进,东北部三角洲前缘沉积体萎缩;Sg3沉积时期以三角洲前缘沉积占优势,三角洲前缘沉积体错叠连片,滨浅湖沉积大量减少。青山口组二段及三段底部自下而上,沉积区范围和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的规模逐渐扩大。  相似文献   

15.
松辽盆地中部含油组层序地层格架及介形类特征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录井、岩心及分析资料,采用层序地层学、古生物学分析方法建立了松辽盆地中部含油组合层序地层格架,查明了介形类演化对层序地层格架的响应。松辽盆地中部含油组合相当于青山口组二三段、姚家组和嫩江组一段地层,由6个三级层序构成,青山口组二三段相当于3个三级层序,姚家组一段、二三段和嫩江组一段分别相当于1个三级层序。不同层序及不同体系域介形类的特征具有明显的响应特征。  相似文献   

16.
The Songliao Basin is the largest non-marine oil-bearing basin in China. Because of the absence of substantial evidence, the hypothesis of seawater incursion events into the Songliao Basin remains controversial. The presence of marine fossils could provide direct proof to support this supposition. Here, we report new discoveries of foraminifera, calcareous nannofossils, brackish dinoflagellates, and other marine and brackish-water fossils to support the suggestion of seawater incursion events in the Songliao Basin. Relatively abundant benthic and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calcareous nannofossils, marine and brackish-water dinoflagellates, fish, and bivalves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Members 1 and 2 of the Nenjiang Formation, a few foraminifera and brackish-water dinoflagellates have been found in the lower Qingshankou Formation, and just a few brackish-water bivalves have been found in the uppermost Qingshankou Fm. Based on the presence of marine molecular fossils and other evidence, we suggest that relatively large seawater incursion events occurred during the sedimentation of the lower Nenjiang Fm., relatively smaller seawater incursions occurred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 lower Qingshankou Fm., and possibly a very small seawater incursion occurred during the sedimentation of the uppermost Qingshankou Fm. These seawater incursion events in the Songliao Basin were controlled by regional tectonic activity, evolution of the palaeo Songliao Lake, and global sea level change. These periodic seawater incursions brought marine biota into the palaeo Songliao Lake.  相似文献   

17.
苏新  郭宪璞  丁孝忠 《现代地质》2003,17(4):370-377
库车前陆盆地是中国大型油气基地之一,盆地中的白垩系及古近系为盆地油气的主要储层。对本区白垩系的时代划分和沉积环境的精确确定直接关系到对油气田的规模、储量和分布范围的正确评价。本研究在前人划分为陆相下白垩统巴什基奇克组的顶部首次发现了由10属15种组成的晚白垩世海相钙质超微化石组合Arkangelskiellacymbiformis—Quadrumgartneri。此外,在由前人定为古新统—始新统的塔拉克组下段也发现了晚白垩世Arkangel skiellacymbiformis—Quadrumgartneri组合,在该组上段发现了古新世化石Biantholithussparsus。该成果既为准确确定这两个岩组的地质时代提供了可靠的古生物证据,又为本区存在晚白垩世地层和海相沉积提供了佐证,表明巴什基奇克组顶部存在晚白垩世的海相沉积,塔拉克组下段属于上白垩统,上段属于古新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