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苏联地震预报研究及其实验场的发展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也是开展地震预报探索研究较早的国家之一。近20年来取得了一些明显的进展,并已在本国的地震学领域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苏联对地震预测预报的探索工作可归纳为二十年代、五十年代、六十年代至今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把测震学和地震前兆的观测作为重要内容。从第二阶段探索工作起,苏联便采取了实验场的方式,在中亚塔吉克共和国的加尔姆地区建立了第一个实验场,并开展了较大规模的综合观测。特别是近年来固体物理(首先是断裂物理和力学)取得的成就以及电子技术在地球物理实验中的应用,为地震预报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仅根据所收集到的资料,对苏联地震活动区域分布和地震预报的历史,苏联地震预报体系与实验场,特别是中亚地区的实验场情况,以及地震预报研究实验场的主要成果和经验以及预报实例等方面,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2.
应苏联科学院的邀请,国家地震局组成了以局长方樟顺为团长的5人代表团,于1989年10月23日至11月2日赴苏联进行了访问和考察。此行的主要目的是相互交流地震监测预报及减轻地震灾害工作的情况和科研成果,增进了解,并初步商讨两国在地震科技方面的合作事项。代表团先后访问、考察了苏联科学院及其所属的大地物理研究所、乌兹别克加盟共和国科学院及其所属的地震研究所和抗震研究所、塔吉克加盟共和国科学院及其所属的地震与抗震建筑研究所以及有关研究单位的地震台站和  相似文献   

3.
1988年11月14—18日在葡萄牙里斯本召开了地震预报国际研讨会。出席这次研讨会的有来自近30个国家的100余名地震学者,联合国有关机构的代表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会上共宣读80余篇论文,内容涉及地震预报、强地面运动预测、观测方法与数据处理,以及有关地震预报的研究、发展规划和相应的政策等。在学术交流和讨论的基础上,会议还就加强地震研究的国际合作,成立国际地震预测研究的协调机构,建立国际性地震预报实验场以及全球地震资料快速传递系统等提出了有关决议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多地震国家,为了减轻地震灾害,要把地震预报和抗震工作结合起来,做好地震的预测和预防工作。编制地震区划图是制定国家经济建设规划和城乡抗震防灾对策的重要依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地震灾害概况和减灾对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中国地处濒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交汇部,活动构造十分发育,有史以来就是世界上地震频发和受地震灾害威胁最大的国家之一。本文从减轻地震灾害对策的角度,简要地回顾中国的地震灾害以及为减轻灾害所进行的地震预报、抗震防灾和地震救灾工作,并对未来作一展望。  相似文献   

6.
2005年6月8—15日,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局在北海联合召开地震海啸与地震预报实验场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为:①印度洋8.7级地震对我国的影响及地震海啸的科学问题;②“十一·五”地震预报实验场的科学问题和实施方案研讨;③地震预测新  相似文献   

7.
早期地震预警方法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震是破坏性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它具有突发性、毁灭性、次灾严重、无灾有害等特点,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为了达到减轻地震灾害的目的,除了加强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外,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地震预报。如果能预知地震的发生时间与地点而先将人员撤离地震区、关闭次生灾害源,无疑会将地震灾害降到最低。但地震预报这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在短期内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此,许多国家进而投资发展地震预警系统和地震应急控制系统。本文对国内外地震预警方法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并对地震预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国家地震局于1983年10月20日至25日,在云南省大理市团山滇西地震实验场基地召开了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第一次工作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国家地震局和所属的各研究所、队和部分省地震局业务领导干部、学者、专家和科技骨干共103人。会议内容:一、讨论、制定了实验场1984年至1990年科技发展规划;二、初步落实1984年实验场工作计划;三、讨论了实验场工作条例以及台站、资料、科研成果等问题的管理规定;四、成立了以林庭煌为主任,陈鑫联、姜葵为付主任的国家地震局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工作委员会,由八人组成。  相似文献   

9.
苏联在地震观测中,对于仪器设备的更新持相当慎重的态度,以保证地震记录的连续性和可靠性。其作法是在不断改进和完善经过长时间考验的经典观测方法的同时,着力发展地震台网观测技术,并在地震信息的采集和处理自动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微震观测台网 1972年苏联塔吉克共和国科学院抗震建筑和地震研究所(ТИССС)首先开始研制无线遥测系统的单个部件。目前,在塔吉克地区工作的遥测台站包括杜尚别地球物理试验场和胡列  相似文献   

10.
引言地震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使地震预报及震害减轻工作已成为遭受地震危险威胁的国家相应关注的问题。任何国家的政府推行震害减轻计划的目标都是为了减少由地震而造成的损害。从这一方面来说,地震灾害减轻计划与其他旨在减轻自然灾害不良后果的努力并无差异。假定目标是将损失降至最低程度,从事地震灾害减轻研究的一些国家的政府将会采取避免把大笔的新费用强加给国内公民的方式来制  相似文献   

11.
一根据新疆科技代表团与苏联有关单位签署的协议及双方1988年9月签署的合作备忘录,应苏方邀请,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副局长、副研究员朱令人为团长的新疆地震科技代表团一行5人,于1989年6月1—21日首次访问了苏联哈萨克共和国科学院地震研究所、塔吉克共和国科学院抗震建筑与地震研究所、吉尔吉斯共和国科学院地震研究所,在所到之处受到了苏方热情友好的接待。访问期间,代表团分别向三个研究所介绍了我国家地震局和新疆地震机构和地震预报研  相似文献   

12.
为推动地震预报实验场工作,加强地震预报研究,国家地震局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办公室和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编辑室联合组织的《地震实验场与地震预报译文集》将于1987年年底前出版。该专集由《世界地震译丛》编辑部编辑,组织选译了美、苏、日、希腊和土耳其等国的地震  相似文献   

13.
为响应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广东省防震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办公室于今年世界第一个减灾日(10月10日),在深圳市举行了地震应急预案讨论会。会议代表来自广东省内19个市、有关厅(局)和部队,共80余人。国家地震局震防司副司长王国治高级工程师、四川省地震局局长罗灼礼研究员,和国家分析预报中心傅征祥副研究员等,应邀出席了会议。 目前,人类减轻地震灾害有三大对策:地震预报对策、地震工程对策和地震社会对策。编制地震应急预案是地震社会对策的重要一环,是发挥政府在减轻震害职能作用的具体措  相似文献   

14.
一项与北欧国家(丹麦、芬兰、冰岛、挪威和瑞典)的地震学家有关的研究计划最近开始实施。这一长期计划的目标是减轻地震损失和加强地震预报的物理基础。该计划是由欧洲理事会发起的。在1980年通过的一项决议中,该理事会强调了在欧洲的5个实验场集中进行地震预报研究的重要性,其中的一个实验场就是南冰岛地震带。根据这一决议,北欧的地震学家们就在冰岛实验场开展合作研究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他们认为,适当的初始步骤是建立一个数字化数据获取系统,并在该系统周围进行地球物理监测和其他  相似文献   

15.
联合国救灾署(UNDRO)为了帮助发展中国家工程技术人员掌握房屋抗震设计有关知识,委托苏联举办第二届联合国评定和减轻地震危险的工程培训研讨会。该研讨会将于1988年10月17—28日在苏联杜尚别市举行。发展中国家将有25人参加。联合国救灾署的讲演者及苏联同僚们将主持这届研讨会。UNDRO 的负责人为 N.Solomatine,苏联主办人为 Shum-aev。研讨会以讨论为主,并组织参观实习。计划包括下列内容:1.开幕式介绍地震危险性研究和地震损失评定的 UNDRO 计划。  相似文献   

16.
预测人员震害损失的神经网络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集中度不断增加,这也给抗震防灾带来了新的课题。对地震中人员的损失进行有效的预测可为抗震防灾工作提供有力的管理方向。选择地震发生的震级、震源深度、震中烈度、设防水准、地震加速度、人口密度、地震预报等影响地震灾害人员伤亡的主要因素作为预测指标,以37次严重地震灾害为样本,建立了我国特征的BP神经网络地震灾害人员伤亡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7.
国家地震局局长方樟顺在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综合防御对策研讨会(1990年7月28日)上指出,我国地震工作方针是“以预防为主”。根据国情和地震灾害特点,当前防御、减轻地震灾害的主要途径有:一是在地震预报的基础上,确定重点监视防御区,在区内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进行震情追踪,实现中期预报向短期预报过渡,争取作出短期特别是临震预报,在震前采取应急措施,以达到减轻地震灾害的目的;二是在监测预报的基础上进行主要包括工程地震、震害预测、工程抗震、社会防灾四个方面工作的震灾预防。  相似文献   

18.
亚洲地震委员会第二届会议暨地震危险性评估和地球内部相关论题讨论会于1998年12月1~3日在海得拉巴印度国家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本次会议是由亚洲地震委员会(ASC)发起的,得到了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印度国家科学院、印度政府科学和工业研究委员会、印度政府科学技术部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发起。来自亚洲、南太平洋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约200名科学家参加了会议,其中中国代表16名,IASPEI主席和秘书长及国际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主席也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来自亚洲和世界其他国家的论文摘要189篇。本次会议的学术报告广泛涉及地震学、地震预报和地震危险性评估及地球内部相关论题,内容包括:地震预报与地震危险性评估、岩石层结构与过程、板内和板间区域构造与地震、地震过程的物理学、近期破坏性地震、诱发地震、热流与地壳热结构、地震学与其他地球物理学信息的传播和减轻地震灾害方面的公众教育的当前趋势等。在亚洲地震委员会第二届会议之前,印度国家地球物理研究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减灾十年秘书处、印度政府科学技术部等的赞助下,于1998年11月15~30日负责举办了地震监测、数据分析和交换  相似文献   

19.
《塔吉克共产党员》1979年10月26日刊登苏联科学院施米特地球物理研究所综合地震考察队副队长鲁列夫纪念该队成立25周年的文章,其中介绍了加尔姆实验场概况,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20.
1976年8月16日松潘—平武7.2级强烈地震发生前,由于作出了较好的预测预报,并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因此,大大减轻了地震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本文简述了这次地震预测预报过程,地震及其灾害情况,大震前后所采取的对策,其中包括大震监测对策、群测群防在地震工作中的作用、地震预报的发布与传递、临震对策、震时对策和震后对策;最后在启示中指出,地震预报是地震对策中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