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国土资源》2012,(8):22-25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今年该局共安排了"海洋六号"等4艘调查船,在南海北部西沙海槽等3个海区展开7个航次的综合调查,对我国南海北部的"可燃冰"资源开展了地质取样、海底摄像、浅层剖面、多波束调查,并采用了高分辨率二维地震、准三维地震等调查手段,以及海底地震仪、水下机器人、海底可控源电磁等新方法和新手  相似文献   

2.
正"大家好,这里是海洋六号科学考察船……"当地时间9月17日17:30,正在西太平洋执行大洋41B航次第三航段科考任务的"海洋六号"科考船首席科学家姚会强等人,通过网络视频直播向全国青少年讲解了"海洋六号"、航次工作进展、船上调查技术手段及天然气水合物相关科学知识。这是海洋六号首次参加全国性的海洋科考直播课堂。本次海洋科考直播课堂活动是2017年全国科  相似文献   

3.
《山东国土资源》2009,25(7):64-65
记者22日从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获悉,我国“海洋四号”科考船近日采用新研制的“气密性孔隙水原位采样系统”,首次在南海中央海盆4000多米深水水域海底成功获取孔隙水样品。这标志着我国对可燃冰的深海探测技术又取得了新的突破。“气密性孔隙水原位采样系统”由多个高强度抗腐蚀金属材料气密容器纵向排列,通过水下计算机实现对孔隙水采样的全自动监控和采集。该系统近日搭载于“海洋四号”科考船进行海上试验,其最大工作水深超过4000m,沉积物采样深度大于5m,可同时采集11个层位的孔隙水,系统仅在海底停留5分钟,每个层位采水量皆超过100mL,共采集孔隙水1198mL,  相似文献   

4.
信息博览     
<正>"海洋六号"再赴太平洋6月26日,"海洋六号"船从广州东江口海洋地质专用码头启航,远赴太平洋执行中国地质调查局2017年深海地质航次和中国大洋41B航次科考任务。此次科考分六个航段,总航程约2.2万公里,时间为240天,计划2018年2月返回广州。  相似文献   

5.
<正>"星火燎原"、"奋斗发现",这是地质部老部长李四光为第一代海洋地质调查船"星火号"题名时对中国海洋地质事业的寓意和心愿。作为海洋科学调查与研究的基础平台——调查船,伴着半个多世纪的风雨,装备从简陋到精良,力助调查工作从近海迈向远海、走向大洋、登上南极,在海洋地质、海底矿产、环境工程等方面研究中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一起与新中国海洋地质事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时过境迁,当时的第一艘海洋调查船是什么样,海洋地质调查船都有哪些?本刊选登主要海洋地质调查船和部分科考船图文简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科技     
<正>我国首次完成近海底动态高分辨率重力测量试验近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组织相关单位,在南海某海域成功完成我国首次基于ROV(水下遥控航行器)平台的近海底动态高分辨率重力测量试验,有效验证了深海及近海底开展动态重力测量的可行性及其独特优势,为下一步深海重力测量奠定了良好基础。此次水下测量区域位于南海中北部,海底环境复杂,海况较为恶劣,但ROV及重力仪水下全程无故障运行、作业时间超过12小时,水下测线长度超过7公里,测量数据完整,仪器性能可靠。  相似文献   

7.
正近日,国土资源部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我国海洋地质科技人员在广东沿海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首次钻获高纯度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样品,并通过钻探获得可观的控制储量。此次钻获的天然气水合物,赋存于水深600米~1100米的海底以下220米以内的两个矿层中,上层厚度15米,下层厚度30米,自然产状呈层状、块状、结核状、脉状等多种类型,肉眼可辨。岩芯中天然气水合物含矿率平均  相似文献   

8.
正当地时间9月30日14时30分,停靠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波纳佩州的中国自然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在完成补给和一系列外事活动后,满载中密两国人民的深情厚意和当地各界人士的美好祝福,缓缓驶出港湾,走向深海。此次波州之行,注定会被载入"海洋六号"大洋科考史并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9.
<正>可燃冰,也叫固体瓦斯,学名叫天然气水合物。其外表像冰,点火可以燃烧,因此俗称"可燃冰"。在海洋里,可燃冰分布于水深大于300米的海底沉积物中,在陆地上它埋藏在深于130米的永久冻土层里。可燃冰的分布很广,就海洋而言,约占海洋总面积10%左右。目前,可燃冰在全球共发现132处产地,其中冻土区9处。在标准状况下,每立方米的可燃冰,最大可释放164立方米的天然气。迄今为止,可  相似文献   

10.
近日,我国第20航次大洋科学考察队首次在西南印度洋海域深海洋中脊成功发现一个非活动的海底热液区。 该区域海水深度在1800米左右,海底表层赋存大量死亡生物沉积而成的双壳角质层。科考队在该区域已成功取得多个“烟囱”样品以及大量多金属硫化物样品。  相似文献   

11.
<正>谁见过海底森林?谁见过海底煤矿?147年前,凡尔纳用他的奇异幻想为世人描绘了一个海底世界。而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早已不是梦。党的十八大以来,深耕蓝色国土成为海洋科技和海洋地质工作者的奋斗目标。5年来,随着国家在海洋资源调查利用思路的不断清晰和海洋调查仪器、技术手段等的自主创新不断发展,我国在建设海洋强国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相似文献   

12.
信息瞭望     
正我国在南海发现规模空前的"可燃冰"分布区"海马冷泉"6月25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广州发布消息:我国使用自主研制的"海马"号4500米级无人遥控潜水器,在南海珠江口盆地西部海域首次发现了海底规模空前的活动性"冷泉",并命名为"海马冷泉"。据悉,"海马冷泉"呈东西向条带状展布,水深为1350~1430米,面积约为618平方公里,其中已探查发现有"冷泉"活动的区域约350平方公里。"海马冷泉"  相似文献   

13.
正5月12日,我国"科学"号海洋科考船完成首个科考任务返回青岛母港。在本次航行中,"科学"号科考船携带丰硕的成果满载而归:在冲绳海槽发现了2个"黑烟囱"、4个热液溢流区,采集到硫化物、岩石和沉积物等地质样品30多件。"科学"号首航承担的是中国科学院海洋先导性科技专项和国家"973计划"项目的西太平洋  相似文献   

14.
郝洋 《国土资源》2012,(7):16-17
"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成功,得到媒体和公众普遍关注。这一中国科研明星项目,有多大的实用价值,取得了哪些科学发现以及中国深潜器研发的历程、在世界范围内所处的地位等都成为热议的焦点。"蛟龙"号在6月27日进行的7000米级海试第五次下潜试验中,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全程历时695分钟,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实现了我国深海技术发展的新突破和重大跨越,标志着我国深海载人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使我国具备了在全球99.8%的海洋深处开展科学研究、资源勘探的能力。这是中国"蛟龙"进行的第49次下潜试验,这7062米——中国深潜新纪录  相似文献   

15.
<正>12月20日至21日,第六届浙江省海洋知识创新竞赛海洋知识类竞赛半决赛和总决赛在浙江海洋大学举行。来自全省25所高校的43名选手,为角逐进军全国总决赛的3个省级推荐名额展开了激烈比拼。今年以"学知识,爱海洋"为主题的第六届浙江省海洋知识创新  相似文献   

16.
海洋牧场是改变近海生态环境和增养殖水产资源的渔业模式,其聚鱼效应、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及增殖渔业资源效果明显。该文选用海水深度及质量、海底地形、地层结构、沉积物类型、水动力条件等指标对日照市海洋牧场示范区人工鱼礁选址适宜性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日照市4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和8个省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中,不适宜建设人工鱼礁的海洋牧场有5个,适宜的有7个,主要位于日照市北部的两城镇东南侧海域和南部的涛雒镇东侧海域。7个海洋牧场所在海域离岸3~20km,水深6~22m,沉积物以砂为主,海底地势平缓,海底表面承载力为5~6t/m~2,流速介于0.2~0.8m/s,海水水质清洁,饵料生物丰富。  相似文献   

17.
7月5日,这个平常而又不普通的日子,对于广西北海水文工程矿产地质工程勘察研究院(以下简称北海地勘院)海上钻探及取样项目部的工作人员来讲,意义远胜于节日.因为广西北部湾近岸海洋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调查项目防城港至东兴北仑河口近岸海域2号钻孔已经完工了,至此,该项目海上钻探取样任务全部完成.尽管没有鲜花的簇拥,也没有动人的赞歌,只有返航时红彤彤的晚霞伴随着,从劳累的人们那激动的表情中让人觉察到那发自肺腑的喜悦之情,北海地勘院海上钻探项目部的工作人员,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海上作业经历.  相似文献   

18.
台湾“中央研究院”不久前在澎湖海底发现长约200米、高约10米的柱状玄武岩景观,如同海底城墙或悬崖峭壁,雄伟壮观。 这片柱状玄武岩地形位于澎湖大硗灯塔北方海底,开口朝西北,顶部距水面约3米,每根石柱的直径约1米。  相似文献   

19.
媒体广场     
《国土资源》2013,(6):58-59
"高分一号"卫星首批影像图发布近日,国家航天局对外公布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首发星"高分一号"获取的首批影像图,影像清晰,层次分明,信息丰富。首批对外公布的影像图包括2米全色、8米多光谱、2米全色与8米多光谱融合、16米多光谱四类,涉及北京、上海、银川、大同等四个城市,共计13张图片。卫星配置了2台分辨率  相似文献   

20.
正进入21世纪,"谁拥有海洋,谁就拥有未来"已成为全球各国共识。海洋被誉为"蓝色国土",是一个巨大宝库,不仅能够提供丰富的渔业资源,而且海底还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等能源矿产资源。全球海洋油气资源潜力丰富,探明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