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地面气象观测中,云、能、天的观测是难度较大的目测项目,为能使广大台站准确地记录,许多有关气象观测技术解答中有这样的规定,当能见度<4.0千米时必定要记录天气现象,4.0—<10.0千米时可有天气现象也可以没有天气现象,≥10.0千米时无天气现象。对这一解说,在实际工作中,许多观测员是不理解的,并且不少人还提出<10.0千米时必须记录天气现象,甚至有的同志在有关技术刊物上也提出<10.0千米时须有天气现象的观点。如何评论这一问题呢?作者认为这是一个关系到理论的问题,对其讨论,有利于提高能、天观测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田茂 《四川气象》2006,26(1):27-2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对云与云之间及尘一类天气现象之间相似主点的比较都有详细说明,观测判别这类现象时有据可依,而对沙尘下云的判断则无详细说明,当遇到沙尘天气,水平能见度、垂直能见度均较差的情况下,云特别是卷层云的判别就比较困难。一、有霾时卷层云的判别霾散射太阳光  相似文献   

3.
能见度和云、天气现象一样,目前台站还没有测定它的仪器,只能靠目力判定。云和天气现象有外形轮廓、结构、颜色等,比较容易观测,而能见度不具备这些特点,因此观测比较困难。一、目标物与能见度为帮助判定能见度,各级气象台站都测  相似文献   

4.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对云与云之间及尘一类天气现象之间相似主点的比较都有详细说明,观测判别这类现象时有据可依,而对沙尘下云的判断则无详细说明,当遇到沙尘天气,水平能见度、垂直能见度均较差的情况下,云特别是卷层云的判别就比较困难.  相似文献   

5.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对云与云之间及沙尘一类天气现象之间相似点的比较都有详细说明,观测判别这类现象时有据可依,而对沙尘下云的判断则无详细说明,当遇到沙尘天气,水平能见度、垂直能见度均较差的情况下,云特别是卷层云的判别就比较困难.  相似文献   

6.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对云与云之间及沙尘一类天气现象之间相似点的比较都有详细说明,观测判别这类现象时有据可依,而对沙尘下云的判断则无详细说明,当遇到沙尘天气,水平能见度、垂直能见度均较差的情况下,云特别是卷层云的判别就比较困难。  相似文献   

7.
一次浮尘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8年4月17日,义乌市出现了近几年少见的天气现象。 当天08时观测水平能见度只有2.5km,远处的景物都呈土黄色,天空中无云,目视太阳呈淡黄色、朦胧状,说明垂直能见度也很差。到下午14时观测时,影响能见度的天气现象变化不大,只有水平能见度略有好转。到傍晚前后,天气现象才有所变化,虽然水平能见度仍较差,但垂直能见度明显好转,夜间星光可辨。  相似文献   

8.
地面气象观测记录之间的相互关联是十分复杂的,部分记录特别是云、能见度、天气现象的配合和天气现象本身的记录,还需要由人工进一步判断,人工预审就显得尤其重要。该文根据多年的报表预审的经验,对地面测报报表的审核与处理经常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供今后报表审核工作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省一般航危报站使用的 DM CX-B 测报程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能见度与天气现象强度配合编报的逻辑判别及提醒显示功能不够完善,稍不注意极易出错(今年我站出现了天气现象与能见度配合不当的5条发报错情)。针对这种情况,设计了一个判别子  相似文献   

10.
经集体观测检查,一些站对能见度、云高、云状、天气现象等目测项目的观测和认识是很差的。有的观测员对本站能见度目标物距离不熟悉,不是一问三不知就是回答不完全。在季节、时间、天气条件不同的情况下,能见度估测不是偏大就是偏小。也有的站由于对云的族、属、类的定义和电码不熟悉,在记录上云的层次分不清楚,存在着传统性、习惯性的差错。同时目测低云高度,一站之间竟相差1.0千米之多,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站没有进行集体观测,没有统一认识。即应该统计和掌握当地各季节各种云的平均高度和可能出现的高度,与实测云高比  相似文献   

11.
地面测报工作中,编发的气象报告应真实地反映测站天气实况,与气簿中的正式记录相一致。但若按正常观测程序观测后,在正点前又出现更重要的天气现象,则应进行补测改报(一般指云、能见度、天气现象项目),补测记录记人值班日记中,气簿—1中的原始正式记录不能更改。如:某站某日14时气簿—1中能见度纪录为3.0km,原有扬沙。13:56扬沙发展成沙尘暴,能见度降至0.5km。此时能见度、天气现象均须补测改报。  相似文献   

12.
郑光明 《贵州气象》2001,25(4):41-42
现在地面测报工作从查算到报表制作都主要由计算机完成 ,只有原始记录部分完全靠观测员如实记录。由于各站的技术水平、对《规范》的理解以及传统记录习惯等不同 ,在一些目测项目上存在很大差别 ,特别是在云与降水、能见度与天气现象配合方面表现突出。下面对检查中发现的一些记录进行分析 ,以求能得到统一。记录一 :某 3次观测站某日 0 8时记录 :VV =0 8 N =1 0 云状为 :ScopFn ,2 0~0 8时降水量为 1 2mm ,天气现象 :夜间只有雨 ,白天为 :·0 8— 1 0∶2 5  =仔细分析该记录 ,我认为天气现象记录在夜间和白天都应当记录有…  相似文献   

13.
气象小知识     
正浮尘:当天气条件为无风或平均风速小于等于3米/秒时,尘沙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天气现象。扬沙:风将地面尘土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公里至10公里之间的天气现象。沙尘暴:强风将地面尘土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强沙尘暴:大风将地面尘土吹起,使空气非常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的天气现象。特强沙尘暴:狂风将地面尘土吹起,使空气特别  相似文献   

14.
测报上的能见度通常是指有效水平能见度,即四周视野中二分之一以上的范围都能看到的最大水平距离。影响能见度的因子有三:<1>大气透明度;<2>目标物和背景的亮度比;<3>观测员的视觉感应能力。第一个因子是影响能见度的直接因子,也就是能见度变化的实质。它是随着天气现象变化的。因此,能见度与天气现象关系十分密切,在“规范”规定观测的三十四种天气现象中,与能见度有关的就有十一种,其中九种是直接以能见度为标准划分的,有些现象(沙尘暴、吹雪、毛毛雨、雪、阵雪)的强度是由能见度来决定的。能见度观测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这些天气现象电码的选择。象毛毛雨,当能见度1.O千米以上算轻毛毛雨,报电  相似文献   

15.
民航地面气象观测手册中规定,当影响能见度变坏的天气现象有数种时,则有效能见度的演变记录在主要影响能见度和一种天气现象的后边.在实际工作中,洛阳机场同时出现的天气现象多为雾现象和降水现象,而大多数同志纪要栏记录时都将能见度的演变记在雾现象的后边,这不准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相似文献   

16.
在报表审核工作中,我们发现个别台站天气现象与能见度的配合时有矛盾,现提出一例进行分析,供大家探讨。某站某日天气现象记录为703~1539,能见度记录如表1。台站认为该时段因为降水影响了能见度,故未记=(轻雾)。我们审核分析认为应加记=。在电码GD—01Ⅲ17页天气现象强度表中明确地写到中雨为“雨落如线,雨滴不易分辨”、大雨为“雨降如倾盆,模糊成片……能见度大减”。这说明,强度大的降水对能见度有一定的影响,而间歇性小雨为雨滴清晰可辨,一般不会影响能见度。从该站这几个小时的自记降水记录(如表2)可以…  相似文献   

17.
地面气象信息化资料审核技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地面气象测报技能竞赛中计算机综合处理科目为实例,着重对地面气象信息化A,J数据文件进行数据维护和质量控制,并对云、能见度、天气现象等人工观测项目之间的合理配合及地面信息化数据文件出现的可疑、缺测及数据格式的错误作全方位、深人的剖析,给出数据审核要点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8.
雾的误区     
在市局组织的测报复评中发现 ,有的站在雾的记录与发报中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和误区。其一 ,能见度 <1km有雾时 ,天气加密报中现在天气现象电码应从 42~ 49中选择。有的站只要观测时有雾 (有其他天气现象时除外 ) ,现在天气现象电码就固定编报 42。但如云量纪录为 1 0 / 1 0 ,云状栏记雾 ,现在天气现象电码仍编为 42 ,显然电码反映的天空状况(电码 42反映天空可辨明 )与实际天空状况 (完全不可辨 )不一样。其二 ,有的站能见度记 0 .0km ,而云量记为 0 / 0 ,即天空完全可辨 ,这种情况极为少见。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观测员对雾的记录判断存在…  相似文献   

19.
在气象历史资料记录中与天气状况相关的记录有云量、云高、能见度、日照时数和天气现象等,没有直接的天气状况记录。特别是在记录异常情况下,判定历史天气状况要根据相关记录综合判断,以防误判。在向用户提供资料服务时,应  相似文献   

20.
虽然现在全区都已经用自动站进行观测,解决了人工观测易出现的读数不准确、编码不正确等一些错误。但云、能见度、天气现象还需人工观测。为了能准确判别云状,就一些个人的实际工作经验,谈谈云的识别。云是地面观测中的重要项目,不同的云天所代表的天气意义不同,但它的演变非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