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黄河口潮滩粉土体固结非均匀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分析直立堤前海床地貌和深度剖面方向贯入强度特性及相邻自由海床剖面方向贯入强度特性,研究了黄河口潮滩粉土体动力响应的非均匀性。研究发现:沿海床剖面不仅存在水平硬层,同时也存在竖直硬层,且竖直硬层与水动力条件有关。结合现场循环冲击荷载试验和直立堤前多孔介质海床数值模型,解释粉土海床非均匀性形成的机制:由于粉土体中细小无黏性颗粒在波浪作用下逐渐脱离土骨架,在土体中缓慢流动汇聚,在后期波浪改造累积作用下固结排水强度增大,形成强度不同的地带,导致土体动力响应的非均匀性。  相似文献   

2.
周凤玺  曹永春  赵王刚 《岩土力学》2015,36(7):2027-2033
基于线弹性动力学理论,结合坐标变换,建立了移动荷载作用下非均匀弹性半平面地基的动力控制方程,利用半解析法研究了移动荷载作用下二维非均匀地基的动力响应问题。采用傅里叶(Fourier)级数展开,假设了响应函数的级数形式,通过理论推导获得了剪切模量随深度任意变化的非均匀地基在移动荷载作用下各物理量的解析表达式。考虑土体的剪切模量沿厚度方向按幂函数梯度变化,通过数值算例分析并讨论了地基非均匀参数、荷载移动速度以及地基表面的剪切模量等对地基力学响应的影响规律,并与均质地基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数值结果表明:地基中各点的竖向位移随着土体表面剪切模量和表征土体非均匀性的梯度因子的增大而减小,随着荷载移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在移动荷载作用下,非均匀地基与均匀地基的动力响应有着显著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胡昕  周宇泉  洪宝宁  闵紫超 《岩土力学》2006,27(Z1):505-510
工程土体在宏观上所表现出来的非连续性、不均匀性和非确定性等复杂特性,取决于土体微细结构的非连续性和非确定性。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微细结构观测试验,获取黏性土在受力条件下微细结构特征量的变化情况,研究黏性土在连续受力过程中结构参数变化规律,并将其与土体宏观物理力学性质相结合,从而解释和把握基于细观结构层次上的工程土体特性。  相似文献   

4.
周凤玺  赖远明 《岩土力学》2013,34(6):1723-1730
根据Biot波动理论,研究了条形均布荷载作用下非均匀饱和土地基的动力响应问题。利用Fourier积分变换,通过Helmholtz矢量分解原理,建立了饱和土层在动荷载作用下的回传射线矩阵法计算列式,考虑饱和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沿深度方向按幂函数连续变化,采用数值Fourier逆变换获得了饱和土地基的位移、应力和孔隙压力等物理量的数值解。分析讨论了材料非均匀性对饱和土介质动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非均匀饱和土的动力行为与均匀饱和土有着明显的不同,当土体的非均匀程度越高,条形荷载中点下流体压力和应力幅值越大,而位移、流体压力以及应力等物理量在水平方向的振动频率均随着土体非均匀变化程度的增强而增大。  相似文献   

5.
平面应变状态下土体的软化特性与本构模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平面应变状态下,由于土体在应力峰值状态出现了应变局部化现象,从而变形模式失去了原有的均匀性而呈现软化特性。为此,采用常规的弹塑性本构模型模拟土体峰值前的均匀变形,对应力峰值状态则采用非共轴的分叉理论进行预测,而土样在峰值后出现不均匀变形的宏观力学特性则通过复合体理论加以描述。理论预测表明,构建这样的软化本构模型能真实反映平面应变状态下的应力-应变特性。理论分析还表明,经典的变形分叉理论中引入非共轴弹塑性模型,才能准确地预测土体的应力峰值,这是构建平面应变状态下土体软化本构模型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土体内聚力随含水量、粘粒含量及干密度变化关系探讨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在室内试验条件下,改变土体含水量、粘粒含量及压实度等物性参数,分析了土体内聚力随土体含水量与粘粒含量比值m及土体干密度ρd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土体内聚力C随土体含水量与土体粘粒含量比值m的增大,总体上呈减小趋势。当比值m≥1 33时,内聚力C随m的增大变化已不明显,其值小于5 0kPa(少数小于10 0kPa);当m<1 33时,土体内聚力C随m的增大具有明显的线性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7.
邓舒  龚绪龙  唐斌 《江苏地质》2017,41(1):160-164
土体的不均匀沉降会产生地裂缝。通过有基底潜山的小型模型对不均匀沉降过程中的土体开裂进行动态研究,同时应用网络分布并行电法勘探系统反演土体开裂过程,并对试验和反演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试验中观察到的地裂缝由不均匀沉降引起,不均匀沉降程度越大,裂缝发育程度也越大;裂缝的演化过程受模型边界、基底潜山以及土体性质影响。对电法仪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反演,发现反演图像与观察到的土体表面裂缝、非裂缝区域相对应。  相似文献   

8.
考虑土体非均质和各向异性的锚索极限抗拔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土体的非均质性与各向异性,结合预应力锚索锚固段土体的破裂形式,利用非线性强度准则,根据极限状态下力的平衡原理,推导出一个可考虑土体非均质性、各向异性与非线性破坏性质等多种因素影响的锚索极限抗拔力计算公式,并通过理论计算,分析土体非均质性、各向异性以及非线性强度系数对锚索极限抗拔力的影响。计算研究表明,土体的非均质性与各向异性对锚索抗拔力的影响显著,随着土体非均质常数的增加,锚索极限抗拔力不断提高,而随着各向异性系数与非线性强度系数的增加,抗拔力则有所下降;当土体非均质常数与各向异性系数提高时,土体破裂范围不断增大,研究结果可为锚索锚固体的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刘润  刘孟孟  马文冠 《岩土力学》2016,37(11):3065-3071
防沉板是水下生产系统中井口、管汇节点、脐带缆等的支撑结构,服役期间需承受V-H荷载空间的强耦合非线性荷载。提出了新型倾斜式裙板防沉板基础型式,倾斜式裙板不仅可以减少海流冲刷对基础下部土体的掏空冲蚀,还可通过调整裙板倾斜角度?适应不同工程对承载力的要求,结合工程设计实例研究了新型防沉板的地基承载性能。结果表明,该新型防沉板基础单向极限承载力随土体强度不均匀性指标?的增加呈线性增长,基础与土体接触面属性对水平向承载力的影响远大于对竖向承载力的影响;防沉板基础V-H荷载空间归一化包络线对土体强度不均匀性指标?在0~10范围内具有普适性,在归一化竖向荷载介于0.5~0.8时Hanson公式高估了防沉板基础的承载力。  相似文献   

10.
周萃英 《地球科学》2000,25(2):215-220
土体的结构性研究是土力学研究中的前沿课题之一.工程土体在宏观上所表现出来的非连续、不均匀、各向异性和非确定性等复杂性特征, 从根本上取决于土体微观结构的非连续性和非确定性.可以说土体的复杂性是其介质结构与组分非线性的直接体现.因而, 对土体结构及其模型的研究, 成为土力学的核心问题之一.科学建立土体演化的结构控制模型, 进而建立基于土体微观结构演化机制的土力学模型和本构关系是土力学理论发展的新方向.从土体微观结构研究的进展出发, 探讨了土体结构演化机制和结构模型的特点, 进而指出土力学理论建模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论华北平原的黄河古水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及水资料调蓄,通过物探、钻探及室内分析数据,对华北平原埋深20~35m的数条SW-NE向砂带进行了研究。该砂带具有许多河流相沉积标志,从分布格局、重矿物组合、砂带规模、古生物化石和^14C测年看,该带是末次盛冰期-早全新世形成的黄河古河道带。它切割了末次冰期间冰段棕红色粘土,形成了切割谷。谷内堆积了末次盛冰期--早全新世砂砾石,后又被中全新世淤泥质粘土掩埋而成为埋藏古河道带。它  相似文献   

12.
王强 《地质力学学报》2019,25(5):877-888
文章回顾了1965年李四光先生追寻末次冰期对环境影响的讲话,以及40余年来在天津-河北沿海钻孔地层中、末次盛冰期下切河谷的发现过程。在源到汇过程中,起码自晚更新世以来,研究区已经是古黄河沉积区,多处发现的末次盛冰期下切河谷底板多位于30~32 m深度,低于全新统底板一般在20 m的深度;与长江口地区钻孔末次盛冰期下切河谷深62 m相比,研究区下切河谷规模不如前者,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大河口。末次盛冰期下切河谷最远地点,是距现代海岸约80 km的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县城北侧,即西汉黄河亚三角洲叶瓣顶部。众多钻孔见早全新世快速沉积,只能是黄河支流有这样充足的泥沙供给,在局部顶托了早全新世海侵作用发生。   相似文献   

13.
基于黄河下游流域考古遗址中第一次发现的黄泛地层,对苏北梁王城遗址T3902探方南壁剖面上部自然淤积层采样,结合考古断代,并参照历史资料,通过分析重砂矿物和粒度两方面的实验结果,揭示出考古遗址中黄泛地层的沉积物特征。旨在为今后环境考古中对黄泛地层的判别和对比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特别是为在黄河下游洪泛区考古遗址中疑似黄泛层的确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刘红军  程超  陈友媛  王秀海 《岩土力学》2006,27(Z1):977-982
根据黄河三角地区特殊土层的力学性质,以天津波水平向加速度时程曲线为输入地震波,在3 %,10 %和63 %三种超越概率情况下,对黄河三角洲20 m深度土层的地震反应进行数值分析,研究了孔压和动剪应力的变化。与室内动三轴试验得到的破坏孔压和动剪应力进行比较,判断土层的液化破坏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3 %超越概率下大部分地层均液化,在10 %超越概率下少部分地层被破坏,在63 %超越概率下大部分地层均不液化。采用破坏动剪应力比和破坏孔压比的判别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中游水系的阶地发育时代   总被引:62,自引:2,他引:62  
岳乐平  雷祥义 《地质论评》1997,43(2):186-192
本文通过磁性地层学方法研究了兰州段黄河阶地,宝鸡段渭河阶地,洛川段洛河阶地,结果表明:兰州段黄河最高阶为六级阶地,发育于1.40MaB.P.,兰州地区黄河最早出现在1.60MaB.P.。一级支流宝鸡段渭河最高阶地为五级阶地,发育于1.20MaB.P.洛川地区洛阳最早出现在1.20MaB.P.。黄河中游水系的阶地形成,主要是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以及地壳不断震抬升作用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拟建的黄河上游某水电站在勘查过程中发现在河床以下存在一层厚约2m的石膏层。石膏岩遇水易溶解,工程地质性质较差,力学强度较低,是水电建设中的不良岩体。本文对石膏岩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化学成分做了仔细分析,分析了石膏溶蚀后对坝基稳定性的影响,找出防止石膏溶蚀的判断标准,最后得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透水与隔水夹层对粉质土液化影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三角洲沉积物以粉质土为主,循环荷载作用下隔水夹层与透水夹层的存在对粉质土孔压累积、消散及液化的影响如何,目前尚不清楚。本文针对4种隔水夹层与透水夹层的组合情况,利用现场原位振动和室内土样振动试验,研究隔水夹层与透水夹层的存在对循环荷载作用下黄河口粉质海床土液化过程影响,发现循环荷载导致黄河三角洲粉质土孔隙水压力、粒度成分、密度、含水量及孔隙比等物性指标发生的变化,因夹层的不同有明显的差异,并且其液化性能因夹层结构的不同而不同,有透水夹层时,相对提高了粉土的抗液化性能,隔水夹层则相反。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隆起与黄河地文期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隆起与黄河发育历史有密切关系,黄河地文期既反映黄河发育的各个阶段,也与青藏高原隆起的阶段性相对应。根据最近对黄河阶地及地文期的研究,将黄河发育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1)黄河雏形期,时代为上新世,黄河至少已达到河套地区;2)河湖并存期,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黄河已达到共和盆地,沿黄河及大的支流出现若干湖泊;3)大黄河期,晚更新世至今,沿黄河的湖泊消失,现今黄河的基本面貌形成。  相似文献   

19.
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MIS3)晚期,世界气候比较温湿,世界海平面比现代海平面低约20~40m。但是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出现了更新世以来的最大海侵。海侵沉积层在太湖渡村分布在海拔-2.5~-12.25m之间,属河口海湾沉积;在上海分布在海拔-32.3~-72.76m之间,属浅海沉积。对长江三角洲MIS3海侵沉积层进行构造运动校正之后,长江三角洲MIS3古海平面高程约为-10m左右,一般比世界海平面要高的多。文章认为MIS3晚期长江三角洲古海平面偏高可能与古太湖湾潮涌、长江古洪水有关,海侵沉积层顶面偏高可能还与水力均衡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0.
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晚期长江三角洲古环境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9,他引:5  
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MIS3)晚期,世界气候比较温湿,世界海平面比现代海平面低约20~40m。但是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出现了更新世以来的最大海侵。海侵沉积层在太湖渡村分布在海拔-2.5~-12.25m之间,属河口海湾沉积;在上海分布在海拔-32.3~-72.76m之间,属浅海沉积。对长江三角洲MIS3海侵沉积层进行构造运动校正之后,长江三角洲MIS3古海平面高程约为-10m左右,一般比世界海平面要高的多。文章认为MIS3晚期长江三角洲古海平面偏高可能与古太湖湾潮涌、长江古洪水有关,海侵沉积层顶面偏高可能还与水力均衡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