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含油气盆地三维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方法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17  
含油气盆地数值模拟系统是近10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也是实现石油地质研究定量化的途径之一。该系统包括盆地地史、热史、生烃史、排烃史和油气运移聚集史数值模拟,而含油气盆地三维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是排烃史和油气运移聚集史研究中的一部分重要内容,并且刚刚起步。本文运用SuperSAP有限元程序,通过辽河油田张强凹陷现今三维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对含油气盆地三维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探索。该项研究对排烃史和油气运移聚集史定量化研究,油田合理注采开发,避免或解决油井套损,寻找残余油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油气系统研究中最新发展起来的油气系统动力学方法;在与常规油气盆地模拟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系统动力学模拟方法进行了评价,指出系统动力学模拟可较好地解决目前油气盆地模拟中存在的许多关键问题,是研究油气系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含油气系统在琼东南盆地B构造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田华  朱光辉 《地球科学》1998,23(6):600-604
从含油气系统特征出发,结合生烃凹陷的埋藏史、热史及生排烃史,动态地分析了多年来一直被许多学者所关注的琼东南盆地B构造油气运聚与该构造形成演化之间的匹配关系,并分别对上、下两个含油气系统成藏条件进行评价,指出了它们之间存在明显不同特征。其中下含油气系统更为有利,并认为地层异常高压可能成为该构造勘探成功与否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油气运移计算机动态模拟方法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文章论述如何基于合理的机制概念建立一个描述油气二次运移和聚集的数值模拟系统。考虑多方面的控制因素,根据多相流体渗流力学理论,结合盆地演化过程,建立并求解油水二相数值模型,获得油气运移聚集史的定量模拟结果,最后给出一个应用于海拉尔盆地的实例。  相似文献   

5.
油气资源评价单元的划分是盆地油气资源定量评价的核心,而盆地的含油气系统又为限定评价单元之基础。以复合油气系统原理和方法为指导,油气源对比判识为手段,以寻找各供烃中心和油气藏之间成因关系为目的,重新划分了塔里木盆地4个复合油气系统和5个评价单元。在详尽分析评价单元油气勘探历史和发现历史基础上,结合已发现或落实的圈闭数量和规模,利用第七逼近法和蒙特卡罗法,对塔里木盆地已知油气系统中评价单元进行了油气资源与油气田规模、数量的定量预测评价。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待发现石油可采资源量11.43×108t,预测油田数量94个,86%集中在台盆区下古生界海相评价单元;预测待发现天然气可采资源量21000×108m3,气田数量104个,58%集中在库车前陆评价单元。塔里木盆地有近91%的石油、84%的天然气资源等待发现,是我国陆上资源发现程度较低的盆地,也是我国未来油气储量增长最重要的盆地。  相似文献   

6.
深层烃源岩大多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尤以抬升再沉降运动最为典型,这种抬升再沉降型烃源岩,经历了独特的地层埋藏史,热史,有机成熟史,生烃史,排烃史及运聚史,从而严重影响着其油气资源潜力,文章在研究该类运动对含油气盆地油气藏形成诸因素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手段,进行含油气盆地生排烃研究,以分析,评价盆地深化层油气资源潜力,为深层油气勘探服务。  相似文献   

7.
楚雄盆地油气系统分析及勘探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本区基本油气地质条件入手,通过拟三维盆地模拟、分期计算生烃强度等手段,采用油气系统“动态演化-综合分析思路与方法,将楚雄盆地分出了“北部凹陷T3(J2-3)—T3—J2—K(潜在的)油气系统”及“东部的东山-云龙凹陷∈1—D2(O1)—D1-2(推测破坏的)油气系统”。结合对已钻井结果的分析,认为楚雄盆地应以天然气勘探为主,北部凹陷白垩系-下第三系分布区,特别是下第三系膏盐岩盖层分布的地区,应该是楚雄盆地天然气勘探的主要地区,勘探的主要风险是盖层及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断裂改造问题。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是多旋回叠合盆地,主要烃源岩为奥陶系和寒武系,其古生界盆地经历过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和燕山晚期等三期主要构造运动,现今具典型的残余盆地性质。开发了三维油气盆地定量描述和动态模拟软件系统,对塔里木盆地进行了全面研究。三期构造运动所剥蚀的(古生界)排油气损失量之和约占累积排油气量的12%左右。其中以海西早期剥蚀的排油气损失量最大,达263×10~8t;奥陶系排油气损失最严重,其次为寒武系。塔里木盆地的油气资源潜量仍十分巨大,油127×10~8t,气68×10~8t 油当量。含四个石油资源潜量富集区,按强度依次为满加尔蚴陷、唐古巴斯坳陷、阿瓦提坳陷和巴楚隆起;天然气资源潜量富集区三个,依次为满加尔坳陷、唐古巴斯坳陷和阿瓦提坳陷。且末北部有一个从石炭纪以来长期继承性发育的鼻状隆起带,是满加尔坳陷的油气运移指向地区,有可能形成大型复合油气田。  相似文献   

9.
《海相油气地质》2000,5(4):20-20
塔里木盆地经历了古亚洲洋、古特提斯洋、中特提斯洋、新特提斯洋四大演化阶段,形成多种原型盆地,并发生统一、分割、又统一的叠加复合过程,热体制多变。多旋回演化过程使得盆地内的油气系统普遍具有复式特征,即很难存在简单的油气系统结构。因此我们可以把塔里木盆地视为一个复式油气系统盆地。具体地说,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油气运移聚集定量化模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动态再现油气运移聚集过程的难点在于运移聚集模型的建立.传统的基于达西定律的油气运聚模拟有其局限性, 而采用流线模拟模型, 基于浮力驱动, 跟踪计算油气运移轨迹流线, 并将关于油气运聚的一些公认的地质模型转化成定量化的数学模型, 体现在模拟中, 实现了油气在非均匀介质中的充注动态过程模拟.基于此模拟结果, 可进行区带资源评价, 同时为地质家解释油气运移主通道提供一个可视化的直观的分析工具.实际模拟计算表明, 该定量化模型合理可靠, 能够满足实际地质分析需要.   相似文献   

11.
依据塔里木盆地构造变形特征,可划分出压缩、伸展、走滑和反转四种构造样式。它们的发育特征控制了构造圈闭的形成和展布。据成因可将塔里木盆地构造圈闭划分为2类,5型,15亚类。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多种构造样式的复杂组合,决定了塔里木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带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原型盆地叠加成油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里木盆地具有多种盆地原型叠加复合的特征,不同盆地原型控制着盆地油气组成,原型盆地的特点决定了奥陶-寒武系,石炭-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主要油源层的分布,演化,原型盆地叠加演化同时亦控制着油气藏形成,演化,破坏,构造了一个动态成藏系统,经过长期而且复杂的演化,塔里木盆地油气藏具有多源,多期次,多方痊,非均等的油气与分布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卡拉库姆地区的油气地质特征与区域地质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系统归纳总结与对比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北阿富汗-南塔吉克斯坦盆地和卡拉库姆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地区古生代以来地质演化对盆地演化和油气地质特征的控制作用。塔里木盆地奠基在前南华系结晶基底之上,中亚两个盆地奠基在南天山洋闭合之后形成的前二叠系褶皱基底之上。塔里木盆地的盖层沉积明显受到了南侧“原特提斯(北昆仑)”、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的影响,由于北昆仑带向西尖灭于北帕米尔,中亚两个含油气盆地的中-新生界则主要受到南侧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的影响。中亚两个盆地的海陆交互相和礁灰岩相侏罗系向东到塔西南相变为陆相,这从烃源岩的角度决定了塔西南与中亚两个盆地中-新生界不同的含油气性。塔里木盆地中-新生界有利的油气生储盖组合主要存在于前陆盆地的陆相地层中,它与下伏古生界含油气层系的叠加作用提高了其油气潜力。  相似文献   

14.
运用李四光教授所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对塔里木盆地进行了石油地质研究和油气勘查工作.①系统地研究了塔里木盆地的成生发展历史及构造体系的划分;②运用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对确定含油气区—选择油气富集带—寻找油气田—评价油气田全过程进行实践,并取得重大突破,进一步证实沙雅隆起是一个油气富集带;③首次实现了我国古生代海相油气田的重大突破;④初步总结了构造体系控油的几点规律.  相似文献   

15.
西天山尤路都斯盆地构造演化与原型盆地古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尤路都斯盆地位于天山西段南天山与中天山之间 ,呈 EW向延伸的狭长型山间盆地。通过最新资料研究 ,提出大、小尤路都斯盆地分属不同的板块体系 ,塔里木板块向伊犁—伊塞克湖板块俯冲带沿那拉提断裂至巴音布鲁克 ,沿艾尔宾山南缘向东延伸 ;划分大尤路都斯盆地归属南天山—塔里木板块 ,而小尤路都斯盆地属于伊犁—伊塞克板块。自新元古代以来 ,盆地经历了古生代盆地基底演化阶段、中新生代盆地形成阶段。从晚二叠世开始至中生代 ,那拉提断裂带—艾尔宾山以南是泥盆—石炭系的露头区 ,基本无沉积。构造线以北属中—新生代原型盆地分布范围应该以巴音布鲁克为中心 ,西北延伸至巩乃斯 ,东南到现在的小尤路都斯 ;受断裂控制 ,沿着 NW向断裂体系发育有河流、沼泽、小型断陷湖盆的古水流体系  相似文献   

16.
试论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及找油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康玉柱 《地球科学》1991,16(4):429-436
  相似文献   

17.
地质力学在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查中的重大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笔者在塔里木盆地进行石油地质研究和勘查工作中,运用地质力学理论与方法系统研究了塔里木盆地的成生发展及构造体系的划分,通过确定含油气区-选择油气富集带-寻找油气田-评价油气田的全过程的实践,在塔里木盆地实现了我国古生代海相油气田的重大突破;并提出了我国古生代海相成油理论。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经历了数十年的油气勘探,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通过工作对盆地的基本地质问题有所认识,但油气勘探尚未获得实质性突破.难点主要是山前冲断带资料差,斜坡带圈闭识别难度大,基础研究较为薄弱,成为制约油气勘探最重要的因素.从该区地质条件与邻区对比分析,认为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山前冲断带和斜坡带具备富集油气的基本条件,是油气勘探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9.
刘朝荣  张健 《新疆地质》2002,20(Z1):31-37
塔里木盆地西部巴楚以南,喀喇昆仑山、西南天山和麻扎塔格所夹持的地域,油气勘探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已找到柯克亚、巴什托普、和田河等油气田.经过近年的研究,对该区的地质构造提出几点新认识.包括古亚洲洋和特提斯洋是影响该区沉积和构造的主要因素;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两侧不对称;深浅层次构造差异较大;区内断裂和背斜多形成于喜玛拉雅构造运动.此外,根据大量野外实地考察和地震资料,对克里阳和乌恰地区构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对玉立群背斜存在与否提出怀疑的意见,并对帕米尔前缘的的逆冲推覆构造样式进行了详细解剖,提出帕米尔山前存在3个相互叠覆推覆体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论塔里木盆地形成大油气田的地质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玉柱 《现代地质》1992,6(1):39-45
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勘查工作已有40年的历史,取得了丰富的地质资料和油气成果。特别是1984年塔北沙参2并获高产油气流,实现了我国古生代海相油气田的首次重大突破,而后,该盆地的油气勘查工作出现了新高潮。从1988年以来又连续实现了新构造、新层位上的新型油气藏的重大突破。笔者从油气资源、构造条件、成藏条件等方面论述该盆地形成大型——特大型油气田的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