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蓓  刘玉甫  魏光辉 《地下水》2008,30(3):78-80
分析了新疆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在塔里木河水资源管理中推行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制度;并建立塔里木河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措施。  相似文献   

2.
以塔里木河三源流地区为研究对象,结合研究区2004-2007年统计年鉴资料,从社会经济、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三方面构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集对分析和熵权法,对研究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塔里木河三源流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已基本达到饱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呈现弱不可持续状态,具体表现为和田地区(Ⅲ)阿克苏地区(Ⅲ)喀什地区(Ⅲ).基于评价结果提出了一些促进三源流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利用非工程措施开发利用洪水资源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德忠  宋少文 《水文》1995,(3):26-31
利用非工程措施开发利用洪水资源的探讨刘德忠,宋少文(山东省水文总站)水资源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已成为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建国以来,由于兴修水利,有效地防止、减轻了水旱灾害;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为国民经济和城乡人民生活提供了...  相似文献   

4.
浅议沧州地下水压采的途径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沧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地表水不足,浅层地下水苦咸,深层地下水超采,导致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现状。提出通过外调水、雨洪资源利用、节水工程、调整产业结构、健全管理制度等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来实现工程水资源优化配置、实施综合治理措施,探索地下水压采的途径和对策,促进沧州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新郑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做好南水北调工程的配套以及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天津市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了其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快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1)尽快实现全市水事务统一管理;(2)建立合理的水价结构和水价体系;(3)完善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的工程措施;(4)建立完善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的保障体系;(5)利用科技手段推进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2021,(3)
干旱是塔河流域最普遍、影响最广泛的灾种,为了建立塔里木河水资源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量化评估指标体系,以塔里木河为例,对影响塔里木河水资源的降水、气温、蒸发、径流变化特征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分析了涉及水资源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多因素作用,为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调配和复合系统承载力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王宇  张华  张贵  蓝芙宁  王秀艳  万龙  刘宏 《中国岩溶》2021,40(4):644-653
在调查研究典型喀斯特断陷盆地水文地质特征、地表水文过程、“五水”转换及水资源均衡,研发地下水高效开发利用、地表水调蓄、水污染风险评估与水质修复、农田节水灌溉及土壤保墒、水资源优化调控等系列技术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和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构建了喀斯特断陷盆地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模式,包括理论与技术支撑体系和开发利用工程体系两个层次。前者的基本构成及内涵为: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作流程、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撑,是模式的理论与技术内涵;后者为沿着盆地地表、地下水的形成、运动和转换过程,从上游山区到下游河谷区,逐级分区部署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体系,工程布局做到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大、中、小、微型并举,集中供水与分散供水兼顾,同时系统推进水质修复、水循环利用、节约用水等措施,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和可持续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9.
郁宝良  翟永成 《地下水》2009,31(1):146-147
阐述了山丘地区在水资源总量不足的情况下,为了达到经济与社会的综合,有效,持续发展,因地制宜的采取各种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建立一个完善,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体系。使有限水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实现人,水和谐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河不仅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河流,同样是世界上重要的内陆河流之一。塔里木河地表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对流域内的工农业发展发挥重大作用,通过对塔里木河地表水资源特征进行研究,浅析人类活动对塔里木河流域地表水资源的影响,提出采取加强宏观总体布局、实施生态输水、节约用水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等治理措施,使塔里木河地表水资源得到科学、合理化使用。  相似文献   

11.
根据水文观测和引水与水电开发资料,分析了大通河流域水能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对河流水文过程与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区域用水和跨流域引水,使大通河中下游河道的水量减少,水环境容量减小,其中,青石嘴、天堂、连城(二)站3-11月平均流量分别减少0.6%~9.6%、0.5%~3.8%、1.7%~52.9%. 自1994年引大入秦工程建成跨流域引水后,连城(二)站年径流量开始减少,1994-2010年平均径流量比1977-1993年减少了5.7%;引大济湟工程建成通水后,加上引大入秦和引硫济金工程,引水总量将达到12.33×108 m3,占大通河多年平均径流量28.16×108 m3的43.8%,对河川径流的影响十分显著. 至2011年,大通河上已建成梯级电站34座,洪水期电站同时泄水会瞬间加大河道流量,枯水期蓄引水又使减水河段水量减少. 梯级水电站群无序蓄放水使洪水过程由天然的平稳状态转变为人工干预的剧烈变化状态,上下游洪峰不对应,对下游地区的防洪安全产生极大威胁. 过度的水能水资源开发,使大通河中下游部分自然河段出现淹没、断流,水生物和两岸的植物萎缩,水环境污染加重,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建议实行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对梯级电站下泄水量统一调度,在减水河段预留必须的生态基流,确保河道内外生态用水;加强河道水位、流量、泥沙、水环境、水生物监测,为流域防汛、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河水入渗过程中蒸发损失的实验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润兰  康卫东  李俊亭  仇小强  杨涛 《地下水》2005,27(5):350-351,400
为了深化河流入渗机理的认识以及提高地下水资源评价的精度,本文就河水入渗过程中蒸发损失量的计算进行了室内模拟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常年有水河流的河水入渗量的蒸发损失率小于10%,即有90%以上的河水入渗量补给地下水.  相似文献   

13.
赵建路  赵耀东  黄钢 《地下水》2006,28(4):22-24
陕北安塞-吴旗地区属陕北黄土高原东北缘之黄土梁峁丘陵地形.本文对陕北安塞-吴旗地区内水文地质特征、主要含水层及赋水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地下水资源进行了测算和评价,结果表明:洛河组的水资源量最大,其次为北部沙漠-冲积平原,安塞地区河谷地下水资源贫乏;区内所有表层潜水及吴旗以东洛河组深层承压水的矿化度均小于1 g/l,可以作为饮用水源.  相似文献   

14.
黑河流域水资源转化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黑河流域水资源主要以冰雪水资源、 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的形式存在.上游祁连山区分布有现代冰川428条, 发育大小河流共计29条, 多年平均出山径流量37.83×108m3·a-1; 中下游走廊平原由松散沉积的第四系盆地组成, 接受出山河水及引灌河水的入渗补给, 是地表水资源的重复表现形式, 地下水补给量为25.637×108m3·a-1.受构造-地貌条件的制约, 自南部山区至北部盆地, 地下水与河水之间经过5个不同地带有规律的、 大数量的、 重复的转化过程, 形成完整统一的"山区地下水-出山地表水-中游盆地地下水-中游盆地地表水(泉水)-下游盆地地下水"水资源循环转化系统.  相似文献   

15.
黑河中上游段河道渗漏量计算方法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通过河道断面法对黑河中上游河段河道渗漏量进行了比测试验,结果表明:河床岩性组成、河流平面几何形态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输水方式的改变等对河道渗漏量影响显著.黑河实施全流域调水前后河道渗漏量发生显著的跳跃性变化,莺落峡至312桥区间河道渗漏量调水前为1.2543×108 m3,调水后为4.3747×108 m3,调水后较调水前河道渗漏量增加3.1203×108 m3;河道流量越小其相应损失率愈大,河道流量越大,其相应损失率愈小,由此得出各河段不同流量单位河长的损失率服从倒数函数分布.研究结果是在黑河中上游实体河道上进行上下断面流量比测试验的基础上得出的,符合该河段的实际情况,可作为黑河中游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分析、地下水流系统模拟、流域水资源重复利用、水量调度计算各种模拟模型验证河道渗漏量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泛流域的出现及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宁 《水科学进展》2005,16(6):810-816
探讨了泛流域的出现及其启示,给出了泛流域的基本概念,讨论了泛流域水基系统的河流贡献率、流域和谐度、水资源获得率等评价策略,阐述了泛流域概念下的管理意义,提出了对河流的发展需要再认识、对河流需要进行分类研究、以及人与河流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等主张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黑河源区降水、 黑河下游河岸林生态系统、 人工梭梭林生态系统梭梭及戈壁红砂生态系统土壤水和浅层地下水稳定氢氧同位素组成(δD、 δ18O)的测定, 对黑河下游典型生态系统土壤水和浅层地下水的补给源进行了研究. 同时通过对比分析河岸林生态系统胡杨和柽柳、 人工梭梭林生态系统梭梭及戈壁红砂生态系统红砂等优势植物根系水及其对应的土壤水及浅层地下水的δ18O, 对黑河下游典型荒漠植物水分来源进行了研究, 并对不同潜在水源对植物水分来源的贡献率进行了计算. 结果表明: 河岸林生态系统和人工梭梭林生态系统的土壤水和浅层地下水来自黑河源区的降水, 源区降水通过黑河河道输水补给河岸林进而形成土壤水和浅层地下水, 但人工梭梭林的土壤水蒸发作用强烈. 戈壁红砂生态系统由于远离黑河, 土壤水不受黑河源区中上游输水的补给. 就植物水分来源而言, 在河岸林生态系统中, 乔木胡杨主要利用40~60 cm的土壤水和地下水, 灌木柽柳主要利用40~80 cm的土壤水; 人工梭梭主要利用200 cm至饱和层土壤水和地下水; 戈壁红砂主要利用175~200 cm的土壤水. 因此, 在黑河下游极端干旱区, 土壤水和地下水是维持荒漠植物生存、 生长及发育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8.
为查明城镇化进程中裸露型地下河系统水质变化特征,以贵阳上寨地下河为例,基于历史水质监测数据,对比研究区城镇化进程,分析总结水质变化情况与成因。结果显示:上寨地下河水质随城镇化进程呈明显阶段性变化,1987年前基本未受影响,1988-1995年仅轻微影响,1996-2014年即城乡结合部期间污染最严重;无机超标组分历年贡献率以锰、氨氮、氟化物和亚硝酸盐最高,来源以养殖、生活、食品加工为主,冶炼、制造次之;有机污染物主要为苯系物和苯并[a]芘,2003年后开始有机污染物检出,2015年首次出现苯并[a]芘超标。从1981年至今研究区经历了从农村-城郊-城镇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城乡结合部期间,区内人口、企业激增,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会管理未能跟上,导致废水废渣无序排放,地表水体污染严重,加上裸露岩溶区地下河系统脆弱的防污性能,是地下河污染的主要原因。建议尽快开展区内排污管网建设、加强对生猪养殖场、食品工业园等污染源控制、启动区域地表水体污染的综合修复治理,以遏制上寨地下河的污染现状。   相似文献   

19.
齐璞 《水科学进展》1993,4(2):153-160
综述了10a来利用高含沙水流特性治理黄河下游河道的研究进展,其中包括黄河水沙变化趋势,高含沙洪水的输沙特性,阻力特性,河槽形态调整变化规律,河道特性与来水来沙之间的关系;改造下游宽浅河道的最优水沙组合,水库调水调沙运用原则,及治理前景等内容.如能实现,下游河道淤积可大幅度减少,输沙用水可大量节省,黄河水资源可得到充分利用,并能形成窄深稳定的新河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