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遥感作为目前快速实现全球或大区域对地观测的最佳方法,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地表信息获取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总结了遥感技术在伊朗北部土地利用分类与制图的流程和方法,在土地利用分类体系、遥感分类方法和成果制图3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土地利用信息遥感分类标志,建立非接触的土地利用信息分类工作方法,保证了良好的工作精度。进行了伊朗北部地区土地利用信息的遥感制图,获取了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为我国矿业企业与地质调查部门开展“一带一路”区域合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为开展境外土地利用信息的提取与制图工作提供了案例。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局在省国土资源厅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加强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工作,坚持把消化利用“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作为要素保障工作的重要抓手,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用地保障。去年7月下旬以来,我局对全市“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进行了全面调查,初步拟定了消化利用工作方案。2012年8月31日省政府召开全省加快“批而未用”土地利用工作会议以后,市政府高度重视,寿永年常务副市长亲自主持于9月10日召开了全市“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消化利用专项行动动员大会,提出了“奋战一百天,盘活七万亩”的工作目标。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专项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超额完成了各项既定目标。  相似文献   

3.
不同尺度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贵州典型喀斯特地区贞丰县、北盘江镇、花江示范区作为研究样区,讨论了不同尺度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结果发现: 研究样区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主要表现在农用地与未利用地之间的增减变化, 而且1997— 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比2001- 2003年的快。在土地利用的结构变化上,北盘江镇园地所占比例增长、未利用地所占比例减少和贞丰县林地面积所占比例变化最大,花江示范区同北盘江镇的结构变化相似。在土地利用的程度变化上,三个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都有所提高,整体趋于平衡。县级尺度的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大于镇级尺度,村级尺度的土地利用综合指数最小。三个研究区的景观偏离度呈有规律的缓慢增长趋势,表明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影响逐渐加强。   相似文献   

4.
去年下半年,杭州市开展了1999年以来的批而未供土地专项清理消化利用工作。截至今年1月31日。全市消化利用批而未供土地61989.8亩,超额完成市政府确定的消化利用批而未供土地60000亩的任务。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有力地推进了节约集约用地,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5.
一、概况 1、项目背景 杭州市区(不合萧山、余杭)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2006年调查数据,距2007年已有一年多,由于杭州市区变化频繁,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复杂,为进一步提高土地调查成果质量,做到数据、图件和实地“三者一致”,为政府快速提供真实、准确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杭州市国土资源局决定采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作为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基础数据,通过对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识别、判读实现准确并快速地提取出土地变更信息,更为精确地勾绘出变化图斑的边界线,外业核查时更为明晰、高效。  相似文献   

6.
王书斌 《地下水》2012,(1):176-178
土地集约评析有助于分析经济快速发展时土地利用效率情况,根据土地集约利用评析结果可以清楚的分析出土地利用程度和不足。以高唐县城区为例,基于2006、2007、2008年的高唐县各种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近些年高唐县城区土地利用效率水平和趋势研究,通过计算弹性指数来考察城区空间扩张土地利用的高效性。通过对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和城区空间扩张土地高效利用的分析,揭示高唐县城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7.
该文以1999年及2009年岑溪市土地利用数据为来源,在GIS的支持下,分析了10年来研究区内的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点及其转化过程,结合土地利用综合指数、耕地垦殖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景观破碎度指数评价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风险。研究表明:研究区域内1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复杂的相互转换,其中林草地、建设用地和耕地为研究区内变化面积最大的3种土地利用类型;受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影响,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大,全市土地利用趋于破碎化,土地生态风险程度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8.
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不可再生性、利用的外部性要求人类要有意识地认识土地系统变化,以调控土地利用管理和辅助土地利用规划决策,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本论文对南宁市1996-2003年土地利用结构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采用回归分析揭示耕地、建设用地变化驱动力,最后提出南宁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3S技术的西部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焉莉 《地质与资源》2003,12(3):188-192
在3S技术支持下,通过利用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信息分析参数对20世纪90年代中期和21世纪初两个时期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7年间,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比较大的地区是石羊河流域的东部和北部.整个流域湿地、冰川、耕地、裸露地、草地、盐碱地等都发生了变化.研究实践表明,利用3S技术进行国土资源调查,建立国土资源环境数据平台,每5~10年进行一次数据更新,可以很好地反映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变化情况,从而为更好地研究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规律,为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低丘缓坡地是一种重要的土地储备资源,在我国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合理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地成为缓解土地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金寨县2011年SPOT5高分影像、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等数据,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其土地资源进行了分类,选取了利于综合开发利用适宜性因子,应用德尔菲法确定了各因子权重并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并对金寨县低丘缓坡资源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得到如下结果:金寨县低丘缓坡资源主要分布于北部及东北部,其中梅山镇及南溪镇低丘缓坡资源面积占比较高,长岭乡低丘缓坡资源面积占比最小;全县低丘缓坡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评价分值为0.279~0.772,其中宜建低丘缓坡资源面积占比最高,不宜开发低丘缓坡资源面积占比最小;土地利用分类中,裸地较其他地类而言更适宜进行开发利用,因而宜建、宜农、宜林、宜园低丘缓坡资源面积种裸地占比均为最高。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介绍了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编制背景、目的,指出作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后期成果的土地利用现状图重要性,并阐述了如何快速有效地利用已有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内业单幅成果和数据库成果通过借助GEOWAY和MAPGIS等地理信息软件平台进行标准图幅和乡、县两级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编制。  相似文献   

12.
2009年,聊城市继续加大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努力推进土地的市场化配置,全市政府土地收益实现18.55亿元。聊城市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对省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开展了批而未用及闲置土地清理,将时间向前延伸至2004年,并且增加了批后土地利用效率调查:进一步加强土地市场的监管和调控,全面运行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监管系统,所有供地全部录入该系统,建立了市本级地价动态监测体系,设立监测样点70个,实现了土地市场从数量到质量的全方位动态管理。  相似文献   

13.
在全省开展的创建“集约用地示范开发区”活动中,余姚市经济开发区凭借高达98%的土地集约度综合分值,荣获“浙江省集约用地示范开发区”称号。余姚市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呈现三个特点:一、土地利用强度大,用地效益好。该开发区土地利用强度各项指标均超过了全省统一理想值,该项目标达到了满分,整体用地效率高。二、土地利用监管力度大。  相似文献   

14.
张颖 《山西地质》2012,(2):98-101,103
本文以太原市万柏林区为研究对象,对万柏林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及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全面分析,通过指标量化的分析方法从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动态利用总体趋势及数量、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指出万柏林区土地利用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土地利用的多样化指数、集中化指数以及土地利用组合类型3种方法分析东港区土地利用结构,运用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作为衡量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指数,对东港区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进行定量分析,得出该区土地利用集中化程度较低,土地利用总体功能不高。为全区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提供基础依据,对优化土地利用提供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盛乐山 《浙江地质》2010,(11):18-19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一个行政辖区内未来土地利用的超前谋划和有序安排,是土地管理的综合性导向。加强土地管理首先必须科学编制好、实施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上一轮规划到2010年底将完成使命。当前已进入一个关键的“新”、“老”规划交替时期。  相似文献   

17.
近日,伊川县国土资源局针对个别乡镇存在未批先占、私圈乱占、批少占多等土地违法现象严重的情况,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土地违法“清零行动”,严厉打击各种土地违法违规行为。  相似文献   

18.
王翠丽  曹明明 《地下水》2012,(2):183-185
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可反映某个区域的土壤侵蚀状况,也是水土保持研究的内容之一。通过运用遥感影像得出榆阳区土壤侵蚀分级图,并根据公式得出土壤侵蚀严重指数。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水田、平缓旱地、坡耕地、林地、草地、水体、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在土壤侵蚀强度评价中所占权重。通过对2005-2008年榆阳区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值的分析得出榆阳区土壤侵蚀有所好转,为今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土地开发整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程力 《广西地质》2010,(4):32-33
土地利用分区是按照地域分异规律、土地利用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开发利用方向与途径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土地进行区域划分。它是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因地制宜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确定土地利用方向的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两湖一库”是典型的喀斯特高原湖泊,湖库周边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其土地利用变化对所在区域生态安全/供水安全及社会经济发展带来重要影响。基于“源-汇”理念和黔中“两湖一库”地区1998-2018年4期遥感解译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分析近20年来“两湖一库”地区土地利用动态演变规律,并运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1998-2018年建设用地、林地、未利用土地(主要为暂时性未利用土地)面积不断增加,水域面积波动减少,耕地、草地面积持续减少,其中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在各时段均为变化最活跃的地类。(2)年均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由1998-2008年的1.33%提高至2008-2013年的2.4%和2013-2018年的2.3%。近10年各地类间的相互转换较10年前更为活跃。(3)主要的土地利用“源-汇”转换关系表现为耕地转为林地和建设用地、草地转为林地和耕地。(4)各地类加速向建设用地转换,建成区面积迅速扩张,“两湖一库”供水压力进一步增大。(5)人口压力、经济发展等因素是“两湖一库”地区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因素,政策因素对林地和水域面积变化有重要影响。研究结果可以为“两湖一库”地区土地利用、规划及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