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居民对生活质量评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通过对全国 1 5个省份 1 9个县 (市 )近万户调查数据的分析得出 :居民对自己生活状况的主观评价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 ;居民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在城乡间、县际间存在一定差异 ,一般为城市高于农村。不同县域居民对影响其生活质量的主要因子的认识有很强的一致性。区域发展研究中 ,应当关注居民生活质量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2.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是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具体体现。从居民生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4个方面构建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04―2018年黄河流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水平,利用核密度估计、ESDA、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进行居民生活质量时空格局分析及空间差异测度,并运用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分析影响居民生活质量水平的障碍因子,得出如下结论:① 2004―2018年黄河流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高水平区域从下游城市逐渐转移到中上游城市;② 黄河流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高?高集聚区主要是内蒙古自治区及相邻区域的城市,低?低集聚区主要是河南省、山东省以及山西省的部分城市;③ 黄河流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水平的空间差异从上中下游尺度看主要是区域间净值差异贡献,从左右岸尺度看主要是区域内部差异贡献;④ 黄河流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水平的障碍因子主要是人均水资源量、移动电话年末用户数、每万人公园绿地面积、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每万人拥有的道路面积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因此在未来的高质量发展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合理利用水资源,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与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3.
李欣  方斌  殷如梦  许昕  陈添悦 《地理科学》2020,40(4):599-607
以经济发达区江苏省扬中市为例,基于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及农户抽样调查数据,利用因子分析、GIS空间分析、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对居民生活质量与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功能水平空间格局进行定量测度及关联研究。结果表明:① 研究区各单一功能水平不等,空间形态差异显著;“三生”功能水平整体较低,高值区分散,低值区长江沿岸、建成区周边集聚,与生产功能高低值集聚区空间重叠度高。② 扬中市居民生活质量主观感知总体为中等水平,相邻村域生活质量感知趋同,高值区集中于三茅街道及五一村、丰乐村等地,低值区呈零星散布状。③ 研究区“三生”功能与生活质量主观感知整体空间关联密切,局部因地域分异及公共基础设施与环境条件差异有所偏差,未来仍需因地制宜强化管理,协调区域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关系。  相似文献   

4.
探究黄土丘陵沟壑区村域客观福祉及其对农民主观福祉的影响对完善乡村地区人类福祉研究、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该区域陕西省米脂县为例,基于人类需求理论评估村域客观福祉空间分布,从认知维与情感维评估农民主观福祉,利用多层次模型揭示村域客观福祉对农民主观福祉的影响。结果如下:(1)村域各需求维度与客观福祉空间分异明显;川道村、乡镇中心村、乡村振兴示范村是各需求满足程度与客观福祉较高的村庄。(2)生活满意度与情感健康呈显著正相关;男性、身体健康者、年长者以及年收入较高农民的主观福祉较高;主观福祉对教育程度不敏感。(3)住房、村卫生室、医疗参合率、集体经济、信息通达度、农技培训、休闲设施面积、村庄整洁等与农民主观福祉呈显著正相关,地质灾害与主观福祉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成都市新津县3个城乡统筹试点区农民安置区的实地调查,构建了基于客观建设条件与主观满意度的安置区人居环境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分析法对主客观两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居民对安置区的满意度及安置区建设条件评价。结果表明:袁山社区居民人居环境满意度及客观建设条件得分最高,其在安置区建设、安置区政策、居民社会经济等方面均优于其他两个社区。对成都市新津县"挂钩"试点区农民安置区的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能从侧面反映出成都市推行"挂钩"政策的具体情况,客观衡量政策实施的优劣程度,发现政策推行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对推进区域城乡统筹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建立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西南山区的四川省凉山州彝族自治州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计算出各县(市)城乡居民综合生活水平指数、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指数和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指数,并将其划分成较高、中等和较低三级。通过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发现,县域居民生活水平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聚集性,空间差异明显;相对于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而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空间聚集特征更加明显。造成凉山州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空间差异的原因有:1.少数民族人口的空间分布。县域城乡居民综合生活水平、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与其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呈高度负相关。2.地理资源的空间分布。凉山州地理资源条件较好的安宁河流域的"五县一市"城乡居民综合生活水平指数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指数均高于其他县域。3.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空间差异更加明显。凉山州城乡居民综合生活水平的空间差异主要体现为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空间差异。随后,对提高山区居民生活水平特别是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其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进行了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7.
基于贫困居民视角的旅游扶贫满意度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鉴多维贫困理论,采取因子分析方法,构建了基于贫困居民视角的旅游扶贫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以贵州郎德镇为例,对贫困居民旅游扶贫满意度进行定量评价。研究发现:(1)贫困居民旅游扶贫满意度的评价指标包括经济条件、生活水平、社会和谐、医疗健康、公共设施、教育条件、生态文化,以及扶贫参与及收益等8个方面;(2)贫困居民旅游扶贫满意度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郎德镇旅游扶贫的满意度水平处于"一般"到"满意"之间;(3)贫困居民旅游扶贫满意度的重要性—绩效评价揭示了郎德镇贫困居民比较重视,但同时也是旅游扶贫工作中比较薄弱的地方,为郎德镇提升贫困居民旅游扶贫满意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国省级国土空间利用质量评价:基于“三生”空间视角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前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城乡不协调、区域不均衡、生态破坏严重、国土空间利用质量低下等问题。为实现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和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基于"三生"功能的理念,构建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及其子系统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利用质量指数;基于2012年中国内地省级截面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分析全国层面和省级层面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综合评价指数的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层面的"三生"空间利用质量不高,在省级层面的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则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东部地区的生产空间利用质量指数和生活空间利用质量指数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又高于西部地区;而生态空间利用质量指数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9.
中国居民住房内生活设施配置及区域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居民住房内管道自来水、厨房、厕所、洗澡设施配置率作为衡量指标,在分析单项生活设施配置及区域差异状况的基础上,运用序排列多边形面积法计算综合指数,阐释全国居民住房内生活设施配置及区域差异综合状况,并通过相关性研究解析其形成的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结果表明:全国各县级单元四项设施配置的区域差异显著;大致以“胡焕庸线”为界分为东南、西北两个部分,东南部综合指数高,以高、较高、中等类型区为主;西北部综合指数低,以较低、低类型区为主;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综合指数差异大小依次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受教育程度、城镇化率是影响住房内生活设施配置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科学实用的综合指数算法对监测区域发展状况有重要意义。综合指数算法的关键在于权重量化,其中以主观权重的量化最为困难。少数个体的主观权重量化难以进行精确的数值化且缺乏代表性;群体的主观权重量化中存在意见收集过程繁杂的困难。本文提出耦合文本挖掘与高维排序权重法的综合指数算法,其中文本挖掘技术能够基于文本对各维度进行权重数值排序提取、解决主观意见获取与量化难题,高维排序权重法能利用权重数值排序计算综合指数、降低权重量化要求。为证明算法的可用性,基于政策文本挖掘政府决策者主观意见,逐年量化了符合政策导向和时代特色的维度权重排序并分析了中国2000—2019年省级区域发展质量水平。结果表明,新算法评价结果合理、可用性强。中国省级区域发展质量整体水平前、中期平稳上升,后期波动上升;东部沿海省份形成高水平聚集区;随着中部和西南省份的崛起,东西发展不均衡问题有所缓解。本文耦合算法的应用不局限于案例中的区域发展,可在大数据时代的数据红利支持下进行高效、低成本的指数评价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1.
《Urban geography》2013,34(3):217-240
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urban analysis requires an effort to reconcile not only the variables, but also the units of observation from each country. In a multivariate analysis, failure with regard to the former jeopardizes the validity of the results while failure with regard to the latter risks a priori bia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sults. This comparative,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urban quality-of-life variables from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 calls into question the distinctiveness of the Canadian City in the North American City debate because of such potential bias. As a point of departure from past research, not only is an attempt made to harmonize the set of urban quality-of-life variables with regard to definition, year, and geography, but also to control for the definitional, geographic, and hierarch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anadian and U.S. urban systems. Such efforts reveal the Canadian City is indeed distinct from the U.S. City, but also distinct from the North American City, which is a regional entity encompassing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化发展逐步从注重城市规模的扩张转向城市化质量的提升。该文从资源集约化、城市现代化、城乡统筹化3个维度构建区域城市化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动态因子分析方法计算跨期可比的区域城市化质量,以此为基础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时-空双维度三方面构建了时空分析模型。针对城市化质量评价值可能为负的特点,改进了人口加权变异系数和极化指数的计算公式。以陕西省关中城市群为例进行模型应用,对2000-2011年关中城市群城市化质量整体时变和空间分异进行解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3.
基于城镇化质量内涵的界定,从城镇发展、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城镇化推进效率、发展潜力和协调发展等方面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改进的熵值法对河南省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评价。1996—2013年,河南省城镇化质量并没有随城镇化率快速提高而提升,部分城市反而出现城镇化质量下滑的现象。现状空间格局呈现以郑州、许昌、新乡为核心由西北向东南呈核心圈层结构降低,18个城市大体可以划分为四大类型,各类型城市不断发生变化,等级层次并没有固化,各城市间城镇化质量差距并不过大。各城市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质量都需要提高。基于评价结果提出了城镇化质量提升对策。  相似文献   

14.
《Urban geography》2013,34(8):691-722
Interest in the concept of "quality of life" (QOL) has increased exponentially in many areas of public policy. A constant theme in QOL research in the last 30 years has been a focus on the measurement and the types of indicators utilized.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identify the structure, spatial variation, and change in quality of life from 1991 to 1996 within Saskatoon, Saskatchewan by using a range of indicators relating to the social and physical environment, modified by perception. The QOL model u ed was developed by combining aspects of Cutter's (1985) geographical model of quality of life and Myers' (1987) community of quality of life model to assess QOL over time from 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The integration of objective, subjective and perceptual indicators, using a survey of Saskatoon residents, allowed for a broader interpretation of quality of life than is normally the case. The structure of QOL identified from the results of a series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es consistently identified two important structures, structures of general affluence and general disadvantag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st disadvantaged residents in 1991 and 1996 were living to the west of the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clustered in several neighborhoods, while residents enjoying a higher QOL tended to live in the suburbs toward the periphery of Saskatoon.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口城镇化质量评价及省际差异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薛德升  曾献君 《地理学报》2016,71(2):194-39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的重要国策,对人的城镇(市)化的科学评价是正确认识城镇化和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基础.目前城--乡二元分析框架下的以城镇化率和城镇(或区域)城镇化质量为主的评价方法,难以反映城镇化过程中社会结构的变化,同时乡村人口的城镇化发展也被忽略.本文提出人口城镇化质量的概念,建立了衡量人口城镇化质量的指标体系.对1995,2000,2005,2010和2012年全国及各省市的城镇人口,乡村人口及总人口的城镇化质量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① 尽管城镇人口的城镇化速度显著快于乡村人口,但城镇化并非城镇人口独有的社会过程.② 城乡两类人口的城镇化质量在省域尺度上正逐步形成差异明显的空间格局.③ 北京,上海,浙江等少数省市乡村人口的城镇化质量已经超越部分内地省市城镇人口的城镇化质量.建议更新对城镇化的认识和评价标准,探索在城镇化发达的地区调整城--乡二元体制的新途径,促进中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因子分析法在水源保护区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松华坝水源保护区2001-2007年的两个监测断面水质进行因子分析,两个断面8项水质指标中TN均超标,其余水质指标均未超标。使用SPSS13.0工具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两个监测断面的主要污染因子各异,牧羊河断面的主要污染物为TN和TP,而冷水河断面的主要污染物为CODMn、BOD5和TP。松华坝水源保护区水质保护形势十分严峻。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处理好水源区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保护好松华坝水源保护区水质,确保昆明市民饮水安全。  相似文献   

17.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可为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和工程建设提供重要决策支持。该文以合肥市滨湖新区为例,构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质量三维评价方法:利用三维隐式建模方法融合多源数据进行三维地质建模,从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质构造和不良地质体等方面构建三维评价模型,利用三维距离场分析、三维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三维评价因子进行分析、提取,最后基于确权和综合评价方法得到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质量三维综合评价结果。实例研究表明:该方法能够显著提高评价结果的深度方向分辨率,相关成果可为城市地下空间精细规划及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LQI的泥石流灾害生命风险价值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几种国外常用的生命风险定量评价方法,重点论述了生活质量指数(LQI)方法,包含财富和寿命在内的综合社会指数,用来评价生命风险管理决策的合理性。尝试将生活质量指数用于泥石流灾害生命风险研究中,以2007年四川省典型泥石流灾害为例,通过人均GDP、工作休闲时间比和人口预期寿命3个指标评价了减轻生命风险的成本,即灾害生命损失经济价值。结果显示,其大小超过了直接经济损失的总和,说明大型和特大型泥石流灾害中减轻生命风险的突出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土地利用图作为一种典型的专题地图,在空间上具有全覆盖、无重叠、无缝隙的特征,在语义上具有类型的层次化划分特征,评价土地利用图综合后的质量对提高土地利用数据的现势性和可用性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基于地图综合约束,选择几何、拓扑、结构和格式塔4种约束,确定单个目标、两个目标及多个目标的质量评价指标;然后,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确定评价指标的等级和权重集,建立模糊评价矩阵;最终通过模糊运算得到质量评价结果。以土地利用图中农村居民地的综合为例,介绍了整个质量评价过程,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发现综合中存在的问题,改进综合过程,从而验证了文中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祁黄雄  谢钱 《地理研究》2011,30(7):1331-1340
乡村旅游企业服务质量对游客重游和推荐意愿等产生重要影响。本论文以BCM模型为基础,提出3维度的初始测评模型。论文对顾渚村150家乡村旅游企业457名游客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415份,通过因子分析对初始模型进行相应修正,形成乡村旅游企业服务质量测评模型,由技术、功能、环境和硬件质量四维度及其下的18个题项组成。论文运用该测评模型,以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进行评价,计算出各维度结果分别为3.92、3.69、3.78、3.6,总服务质量结果3.78。计算表明,游客对其服务质量总体是满意的;对于技术、环境和功能质量比较认同;对硬件质量认同度一般。论文认为乡村旅游企业应从合理定价、服务准时、告知注意事项、合作关系、外包等方面提升服务质量;管理部门应设立相关机构,从规范、建立劳务市场、协调关系等方面规范和指导企业发展;游客可以通过四维度了解服务水平,从选择产品、安排行程和出行方式等方面提高旅游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