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经过多年勘探,常规碎屑岩领域勘探潜力越来越小,灰岩潜山勘探程度低,剩余资源潜力大,1,2号断裂带周缘已发现多个潜山油田或含油构造,展示了其良好的勘探前景。综合利用岩心观察、薄片分析、测井分析、测试分析等,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及海平面波动研究灰岩潜山储层特征,深入剖析灰岩潜山有利储层控制因素及展布规律,研究表明,涠西南凹陷1号断裂带灰岩潜山主要为碳酸盐岩台地边缘滩相储层,发育颗粒灰岩,为后期构造破裂作用和岩溶作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储层储集空间为孔隙+缝、洞型,强烈白云岩化明显改善孔隙型储层,同时,1号断裂带周缘(廉江-信宜断裂向海延伸)经历中生代早期左旋压扭及晚期右旋张扭的复杂构造演变,晚期的张扭型裂缝可为岩溶提供良好的渗流通道,加速了风化淋滤的进程,形成沟通良好的溶蚀孔洞。指出涠洲E近似于涠洲A区,位于强应力的构造裂缝发育区,白云化及溶蚀作用发育,为有利勘探方向,为涠西南凹陷灰岩潜山勘探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2.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涠西南凹陷位于北部湾盆地西南部,发育有多个油气田(含油气构造)。以油气地质理论为指导,在构造和沉积地层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烃源岩、储集层、圈闭及输导介质等油气成藏的基本要素,认为涠西南凹陷拥有较好的烃源岩、发育多套储集层、多种类型圈闭和复合的输导介质,具备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具有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3.
涠西南凹陷断层广泛发育,砂体分布及连通性复杂,受常规地震资料所限,地震成像不清、砂体识别困难。针对这些问题,在涠西南复杂断块油田首次引入了技术上较为先进的逆时偏移处理技术,发挥该技术能解决地震波传播多路径问题的优势,以提高地震资料的成像质量。通过充分的处理流程、方法及参数试验,建立精确的速度模型,将逆时偏移技术应用到涠西南油田,有效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品质,实现了小断层刻画和单砂体精细雕刻,并在油田开发过程中证实了该研究成果更为可靠,为今后类似油田的挖潜调整提供了一种有力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4.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已发现多个碳酸盐岩潜山油田和含油构造,运用岩心、薄片、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对石炭系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认为涠西南凹陷碳酸盐潜山主要分布在一号断裂带至二号断裂带附近,其中一号断裂带碳酸盐岩潜山主要为上石炭统黄龙组,岩性为浅灰色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互层,沉积微相以碳酸盐台地-台缘生屑灰岩滩为主,发育裂缝、溶孔、溶洞等储集空间;二号断裂带碳酸盐岩潜山主要为下石炭统下部石磴子段、孟公拗段,岩性为灰色、深灰色灰岩,沉积微相以台内灰岩滩沉积和台缘生屑灰岩滩为主,发育良好的裂缝型储集层。碳酸盐岩潜山储层发育程度主要受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地下水活动、古构造应力以及潜山上覆地层岩性等内因和外因诸多因素影响,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涠西南凹陷碳酸盐岩潜山发育孔隙、裂缝、溶洞等多种储集空间,具备良好的储集条件。  相似文献   

5.
涠西南凹陷与海中凹陷相邻,油气勘探成果及石油地质条件认识程度不同。通过对地层原始产状的恢复,讨论了涠西南低凸起对两凹陷古近纪沉积环境的阻隔作用,并对古新世和始新世沉积可容空间原型进行了恢复,认为古新世两凹陷局部连通,始新世和渐新世两凹陷全部连通;3号断层作为两凹陷区划边界的一部分,其活动强度控制了沉积可容空间的分布和容积的大小,始新世3号断层活动强度最大,其形成的沉积可容空间也最大,由于两凹陷沉积连通,因此两凹陷始新统生烃能力可以进行类比分析。  相似文献   

6.
涠西南凹陷L1段以断块和岩性油藏为主,不同区域、不同深度油藏特征差异明显,且油水关系复杂。对L1段56个具有独立油水系统的油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L1段油藏特征具有较好的统计规律。原油物性统计表明:地下原油黏度与地面原油物性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由此建立的黏度预测公式,可以用于L1段地下原油黏度预测;产能研究表明:L1段产能主要受沉积微相、孔隙度、渗透率、原油黏度以及井筒温度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不同因素与产能之间的回归关系较好,可以用于指导今后L1段未测试探井的产能预测工作。  相似文献   

7.
涠西南凹陷南斜坡晚始新世流一段时期发育自南向北推进的扇三角洲沉积,而内部多期朵叶体又具有纵向叠置、横向连片的特点,从其沉积内幕的复杂性和岩性圈闭难识别、难预测的特点入手,从层序约束下的砂体雕刻、复杂储层预测以及油气地质意义方面对该区细致剖析,逐一寻找垂向相序变化规律、优质储层的展布规律、油气富集规律,从而提升该区的整体评价价值。研究得出,该区流一段下部可细分为两个四级层序,共识别出5期三角洲朵叶体,13套纵横叠置的单砂体,而沉积水动力条件应是导致其非均质性强、物性差异的根本原因。结合油气成藏认识,首次提出自北向南三排构造的不同成藏主控因素和研究方向,对该区隐蔽圈闭的预测和精细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进一步夯实了涠西南增储稳产的信念。  相似文献   

8.
南海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下渐新统涠二段油气勘探程度相对较低,作为一套湖平面上升期形成的富泥地层系统,内幕薄砂体成因和展布规律较复杂。笔者从构造沉积充填演化史入手,开展内幕多期次基准面旋回变化的剖析,识别出上、中、下3个四级层序。其中中层序早期为砂岩集中发育层段,进一步分析和追踪落实,该套砂岩呈正韵律牵引流特征,具有多期叠置、水动力较强、自北向南进积的特点,推测为受盆缘一系列断阶强烈活动影响而在洼中—斜坡带稳定分布的大型低位三角洲砂体。由于其沉积背景及储盖组合类型与该区烃源和油气运聚条件配置较好,因此,预测涠二段中层序早期低位—海侵域应是研究区重要的勘探层系,尤其是来自东北方向的长源低位三角洲则更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9.
为了揭示高邮凹陷南断阶许庄—竹墩地区复杂断裂系统的成因、演化与油气成藏的关系,通过对不整合面地层剥蚀量计算、构造演化剖面分析等方法,系统地总结了许庄—竹墩地区断层的发育演化规律。吴堡运动和三垛运动时期是断裂活动最强烈的时期,许庄—竹墩地区的地层受到较强的剥蚀作用。本区主要断层的发育顺序依次为真①断层、纪③断层、真②’断层和真③断层,同一断层在不同的地质时期和平面上的不同位置,发育强度有明显的差异性。断层的活动一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的断块圈闭,另一方面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因此在本区形成了一系列的断块圈闭油藏。  相似文献   

10.
高北斜坡带位于南堡凹陷拾场次凹北部,构造特征复杂,断层样式和组合受边界断层控制,多发育北东向和近东西向的高角度正断层,属于由多级别断层控制的岩性构造油藏。利用三维地震精细解释和平衡剖面恢复法对研究区沙三2+3亚段进行构造特征和构造演化研究,总结出沙三段二、三亚段地层均发育断裂构造,与控盆的边界断层距离不同而发育样式不同;断层规模西大东小,且多为高角度正断层,分布上西南多而东北地势凹陷区域较少,构成了铲式正断层控制的半地堑系统。除边界断层外,地层内部发育的断层多形成于东营组后期,连通了沙三2+3亚段之下的烃源岩和目的层位的储集砂岩,其强活动期与沙三段排烃期一致,对油气起到了运移作用;并且由于断层形成的不同岩性层位的对接形成了油藏的侧向圈闭,对该区域的油藏分布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断-砂耦合接触关系决定了输导体系有效性及油气分布规律,是目前渤中凹陷西斜坡明下段构造-岩性油气勘探中的关键问题。利用西斜坡曹妃甸A油田多口钻井的录井、测井数据及三维地震资料,确定了断层-砂体的剖面、平面接触关系,并总结出顺向型、侧向型和复合型3种类型断层-砂体油气运移方式。尝试建立了断-砂耦合接触关系半定量描述思路与方法,明确了本区顺向型与侧向型油气运移效率的相对比值约为1.7,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断-砂有效接触面积与砂体中油柱高度之间的关系。实践证实,该方法用于判别曹妃甸A油田潜力砂体的油柱高度是可行的,对成熟探区构造-岩性油气勘探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A油田位于北部湾盆地的涠西南凹陷,新近系角尾组二段I油组(J2I)为主要的储层,油组内部不同微相砂体厚度、岩性存在差异,并且A油田为海上油田,钻井少,井网分布不规则,这些因素制约了J2I油组井间沉积微相刻画。本文从井点出发,通过岩心资料确定了井点沉积微相特征。充分利用地震资料,运用地震沉积学的研究方法,对研究区井间沉积微相进行精细刻画。运用分频解释技术和等时地层切片生成层位技术,井震结合,确定了最小等时研究单元,即J2I油组的I-1小层和Ⅰ-2小层。将小层界面作为地震属性提取的时窗,并对提取的地震属性进行属性—砂厚的相关性分析,将相关性最大的属性作为沉积相划分的主要依据。通过J2I油组2个小层的沉积微相的刻画,分析了J2I油组"临滨砂坝—浅滩"的纵向沉积演化。  相似文献   

13.
陆丰凹陷是位于珠江口盆地珠Ⅰ坳陷内的富烃凹陷,凹陷南部地区古近系具有良好勘探潜力。以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和钻井资料为基础,分析陆丰凹陷南部地区断裂发育特征及演化过程,明确断裂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划分油气成藏组合类型。陆丰凹陷南部发育3个半地堑结构的洼陷,分别受活动性较强的3条铲式边界断裂控制。断裂主要发育于古近纪,斜坡带部位发育密度大,平面优势走向由深层NEE向至浅层近S-N向偏转,断裂密集带自东向西迁移。断裂可分为三级,分别控制洼陷结构、局部构造带和构造圈闭的形成。依据活动期次可划分出文昌期活动断层、恩平期活动断层和文昌-恩平期活动断层。陆丰凹陷南部地区断裂控制着断鼻、断块及断背斜圈闭的形成,断裂与烃源岩的组合类型差异影响着油气运聚效率。综合油气富集层系、输导方式、断裂活动性及源-断组合类型等成藏要素,建立源内自生自储型、源内自生上储型、源外旁生侧储型和源外下生上储型等4类油气成藏组合类型,对下一步油气勘探实践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秦南凹陷东南缘陡坡带沙一二段储层中发现了大量油气,但油气富集的控制因素不清,严重制约了该区的进一步勘探和评价。利用钻井、测井、三维地震和分析化验等资料,结合沉积背景,运用断层活动速率法定量分析了秦南凹陷东南缘断层的活动特征,探讨了断层活动性与古近系油气富集的关系。研究表明:研究区古近纪至现今,断层活动呈"弱—最强—弱—强—最弱—弱"的特点。沙三段、东三段和东二段沉积期,断层活动较强,为主要的烃源岩和盖层发育期,断层活动越强的位置,烃源岩厚度越大、成熟度越高;沙一二段、东一段至现今沉积期,断层活动弱,为主要的储层发育期,断层活动弱的位置以及调节带储层较发育。断层活动弱的位置,易形成岩性圈闭;断层活动强的位置,易形成断层-岩性圈闭。古近纪时断层纵向上的强弱演化为油气成藏提供了优质的烃源岩和储、盖层条件。东营组沉积末期,烃源岩成熟并开始运移,断层幕式活动活化了断层带,为油气在纵向和横向上的运移创造了有利的通道条件。明化镇组上段沉积期,油气进入储层并开始成藏,断层活动直接影响着油气的保存和再分配,由于盖层厚度较大且分布广,成藏后断层活动减弱,进而阻止了油气的再分配,使得油气主要在沙一二段储层中富集,形成现今亿吨级大油田。  相似文献   

15.
珠江口盆地断圈构造整体勘探的成功率不高,而断层封堵性的研究对于提高断圈钻探成功率尤为重要。近年来,进展主要体现在考虑地应力因素、定量评价泥岩涂抹、考虑断面立体形态等方面。以陆丰凹陷A油田典型断圈构造为例,采用上述新的技术手段,开展了断层封堵性综合评价,剖析原因认为,断面应力、断面SGR值以及断貌的差异决定了不同断块的成败,为类似断圈的勘探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16.
南堡凹陷4号构造带蛤坨断层特征与油气成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堡凹陷4号构造带断裂发育,既发育沟通烃源岩的深断裂,也发育沟通浅层圈闭的次级断裂。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岩性等资料分析断层的空间展布,计算蛤坨断层的生长指数和断层泥比率(SGR),分析断层的活动性、封堵性,评价其输导性能,并结合其与烃源岩生排烃期的匹配关系研究断裂与油气运移、聚集的关系及控制规律。在典型油气藏剖面解剖的基础上,建立了4号构造带油气运聚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7.
涠洲A油田经过多年注水开发,目前油田综合含水率已达70%,开展水淹过程储层动态变化研究,对于油田后期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开展一系列储层微观实验,对比同种岩石相水淹前后储层参数特征,结合地质背景开展机理分析,得到以下两点认识:(1)水淹导致储层物性明显变差,孔喉结构非均质性变强,粒内溶孔和铸模孔含量增多,泥质含量降低,黏土矿物含量及类型发生改变;(2)水淹过程中储层物性变化的主控因素为硫酸钡晶体的生成和析出,其次为黏土矿物的水化、膨胀、分散、迁移。注入水与地层水不匹配,导致硫酸钡晶体结晶析出形成沉淀,并堵塞喉道。  相似文献   

18.
张扭性断裂带是珠江口盆地普遍发育的断裂类型,是沟通深部烃源岩与中浅部储层的关键,是油气运移、聚集分析的核心环节。以恩平凹陷E18雁列式断裂带为例,基于三维地震、测井和钻井地质数据,采用T-x图、T-z图及活动速率图方法,恢复E18断裂带的生长过程及分段特征,并依据岩性对接、泥岩涂抹、断层岩发育特征,评价油气穿断裂侧向运移的条件。结果表明,E18断裂带在裂陷期是单一断裂,裂后期表现为雁列形态,活动过程包含4个阶段,活动中心由西部转移至中部,大规模生排烃时期最大活动速率可达20m/Ma,形成2个良好的垂向疏导中心,分段特征明显;油气容易穿透E18断裂带珠海组和韩江组下段2套地层发生侧向运移,并且连接部位是最有利于油气穿断运移的部位。E18断裂带生长过程和油气穿断侧向运移的评价有助于认识E18a油田和E18f油田的成藏过程。  相似文献   

19.
在对构造演化、成藏要素、油源对比、成藏期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Trinity油气运移成藏模拟分析软件对锦州25—1油田的油气运聚模拟研究,分析了形成锦州25—1油田的成藏主控因素,建立了其成藏模式,指出了该地区有利勘探方向。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锦州25—1构造是辽西凹陷沙三段烃源岩生成油气运聚的有利指向区,而优良成藏要素的优势时空配置则是形成锦州25—1油田的关键因素。其成藏模式为:辽西凹陷沙三段烃源岩在东下段时期进入了大量生排烃期,生成的油气为一期充注,充注时间发生在东营组末期,沿东下段时期强烈构造运动伴生的断裂系统、沙二段广泛发育的砂体、沙二段与沙三段之间大型不整合面以及古构造脊所构成的疏导体系运移至沙二段圈闭成藏,而沙三段砂体则可以近源优势成藏。辽西凹陷西斜坡、凹中隆以及古构造脊是今后较为有利的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20.
基于沉积微相研究和测井精细解释数据统计分析,开展了涠西南凹陷W区古近系始新统流沙港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W区储层为流一段和流三段,沉积微相研究表明,流沙港组主要为正常三角洲相和扇三角洲相沉积。储层夹层岩性主要为泥岩、粉砂质泥岩,主要成因为分流水道间、水下分流河道与砂坝、砂坝与砂坝、辫流坝与辫状水道、辫状水道间的泥质沉积物。非均质性研究以沉积微相为基础进行,通过比较不同沉积微相的非均质性差别,分析储层的空间物性变化。非均质性研究表明,WA油田流一段夹层厚度5 m的占51.4%,单层夹层层数5个的占27.4%,变异系数平均值1.2,整体上非均质性很强;WB油田流三段夹层分布均匀,东南部平面非均质性弱,西北部平面非均质强;WC和WD油田流三段整体上夹层多,但平面非均质性弱。依据非均质研究成果,对密井网的WA油田主力层进行了剩余油分布预测,并部署了2口调整井挖潜,实施后累增油4.2×10~4 t,采收率提高了2.3%。表明储层夹层分布和平面非均质性研究可以为油田剩余油挖潜提供依据,对油田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