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郦道元《水经注》的地名学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华林甫 《地理研究》1998,17(2):193-200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了1.5万个地名,其中对1052处地名作了渊源解释,既涉及到自然地理部门的因山为名、因水为名等十项种类,也包含了人文地理部门的人物地名、史迹地名等十四项类别,不仅引录了前人的规律性认识,而且还进一步归纳了一系列关于地名命名、更名的精辟见解,有些论述已上升到地名学理论的高度,并且还在多处纠正了前人的错误,对于地名的音、形也有独到的看法.它的地名渊源解释在数量上首次超过一千,在种类上多于以往着作,在质量上也胜过前人,并且引述地名文献丰富,体现了中国传统地名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名胜地名是地名大家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比例之大、名称来源之广泛,是其他类地名不可比拟的。作为人文建筑类地名,其来历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对凸显地方历史、认识区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辽宁省作为中国北方大省,名胜地名资源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3.
城市地名的法制化管理势在必行戴学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特别是许多沿海城市在致力于国际性城市建设。地名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和信息传递的媒体,地名管理作为一种政府行为,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愈来愈显示出其重要的基础作用,当前城市地名管理...  相似文献   

4.
地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第5届地名标准化会议6号决议提出:"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汉语地名,都是用汉字记录的。在汉字大家庭中,地名汉字占有相当高的比例。有不少汉字仅仅作为地名用字出现。地名汉字的使用范围大  相似文献   

5.
海南方言地名的标准化处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峙字地名的标准化处理的质疑 “峙”字作为我国沿海各地岛礁通名的由来已久。在浙江、广东和海南均有含峙字之地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的峙字作为岛礁通名或专名的约200余处。 海南方言中,“峙”读dī音, 而作为岛屿通名时则读为du;前者为文读,后者为白读。地名学者曾庆刚先生在其《“峙”小考》文中,有:“‘峙’,其标准读音有二:一读shì,二读zhì,笔者认为,作为地名用字的标准读音应读作shì。……另外,从方言读音考之,亦可证明这个“峙”是广东和海南土生土长的。”“……故可以说,‘峙’不论读si、shì、du,都是‘小岛’的意思,是中国地名专用字之一。”  相似文献   

6.
<正>公元365年和392年,前秦帝国的氐族皇帝苻坚与北魏王朝的开国君主拓跋珪,都曾进入鄂尔多斯地区巡游。他们之所以对这片土地发生兴趣,都与制服这里的铁弗匈奴有关,也都涉及到古河套中一个神秘的地名——木根山。  相似文献   

7.
城市地名作为城市物质空间的代码,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其形成和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该文运用文献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方法,以1982年和2010年南京市主城区城市道路地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发现,经过近30年的快速城市化,城市道路地名变化剧烈,总体变化率达82.3%;消失的道路地名主要集中在"老城南"地区,新增城市道路地名集中在秦淮区的西北部以及河西新城地区,呈现团块状分布;城市道路地名主要类型由反映典故故事、建筑和经济活动等,演变为以反映居民区和山水地物最多,各类型城市道路地名的比重变化较为显著。基于空间生产视角分析其演变的动力机制,认为城市道路演变过程受到权力主导,是权力的空间表征,资本城市化过程则是推动城市道路地名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尤其是房地产开发促使大量道路地名的产生,而在道路地名命名的过程中,隐含着地方文化与全球化过程中的资本、商业文化"博弈"。  相似文献   

8.
1995年元月,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主席、原区划地名司主管地名工作的王际桐副司长,转任中国地名研究所所长。从那时起作为他的继任者,我由分管勘界工作而转入兼管地名工作。 应该说,兼管地名工作,我是轻松上阵的。这种轻松源于最初的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地名文化是以地名为载体,通过地名的形成、变迁、结构、内涵等因素来研究与之相关的各种文化,是地名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地名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和文化载体,记录着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民族变迁与融合、人们生活环境发展与变化。"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这是联合国第五届地名标准化会议对地名的物质性、社会性  相似文献   

10.
地名书图编纂的社会功用 地名志作为一种专业志,具有存史、资政和教育作用。地名书图编纂直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1、地名书图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乡土教材。地名志广泛反映一地的政区地名,聚落地名,文化地名,  相似文献   

11.
周妮 《中国地名》2014,(8):75-76
地名是人类盖在大地上的图章,它的历史同语言一样古老。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是时代的标志,是各种地理实体、行政区域和居民点的标识,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折射出历史、地理、宗教、语言、社会、经济等各种世相百态。它具有"活化石"的功能,是人类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陈正祥认为,地名作为代表一个地方的符号,其来源和演变除了受天然环境的影响外,也常为文化的接触所左右。现今的地名应视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能反映当地的地理环境,并赋有文化层指标作用,部是非常明显的事实。因此,研究一地地名及其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民族、生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地名文化学的研究即通过地名的研究来阐述民族文化的内容和特性,即通过一地地名研究,获取与当地生活、民族、信仰、历史等相关的文化。本文以“长生”地名为切入点,引入“长生”文化效应,剖析“长生”作为地名命名真正地文化内涵,并认为重庆市彭水县长生镇作为“长生”文化的代表性地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地名档案是人们从事地名调查、地名标准化处理、地名命名、更名及管理等实践活动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是按照一定规章制度集中保管的专门档案。通过对其科学的管理,及时、准确地为社会提供标准地名及相关信息,是地名档案管理的基本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名》2013,(1):18-19
自2005年全国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以来,我区从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以构建地名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以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四个专项事务为抓手,加强领导、精心谋划,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全区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一)统筹安排,重点突破。工程开始之初,自治区民政区厅认真分析工作形势,制定了"有所侧重,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工作方针,采取按阶段、分步骤、重点突破的方法,确定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年度工作重点,把地名设标作为2006至2009年重点,数字地名作为2008至2009年重点,地名规划(地名普查)作为2009至2010年的年度工作重点,扎实推进。特别是根  相似文献   

14.
吴坚 《中国地名》2013,(11):14-15
一、目的与意义地名作为人们对一定范围内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其对外呈现一个复杂的多面体,地名不但记录着自然地理和社会发展的原貌,还折射出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从普遍意义上理解,地名包含着地理、历史、文化、民族、语言等多种内容,即地名带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这也表明地名的命名需要受到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5.
地名档案是在地名管理工作中形成的记载各个地理实体的标准名称及其相关信息的文字、图表、声像等材料,是地名管理的专业档案,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地名管理、推行地名标准化、开展地名研究的基础。随着全国地名事业的蓬勃发展,地名档案也随之建立起来。根据当前工作的实际,本人对新时期如何做好地名档案的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社会发展服务,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6.
以汉字为基础的日本文化,现如今因"地名"而走到了岔路口。其主要表现就是"假名地名"的流行,使"汉字地名"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日本由于市町村的合并,整个日本的行政地名发生了大规模的、急剧的变化,产生了很多平假名地名、片假名地名以及被认为是有问题的汉字地名。地名的合并是必然  相似文献   

17.
黄伟 《中国地名》2014,(6):35-36
地名作为信息的载体,地名信息化建设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自2005年民政部启动和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战略举措以来,地名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社会各界对地名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必须加快提升我国地名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地名档案的作用,以更加宽广的视角做好地名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大数据,又称“巨量资料”、“海量资料”,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名》2012,(3):33-33
2010年,是我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的收官之年,也是区划地名工作取得可喜成果的一年。丹东市作为全国地名工作的前沿,以四个专项事物为驱动,以征名为契机,全面推进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发挥了积极的牵动效应。丹东市的一班人乘势而上,以完善服务体系,搭建服务平台,积极开展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使之成为社会各界获得地名信息的主渠道,与群众交流的平台。  相似文献   

19.
王奇  郭前飞  戴静 《中国地名》2010,(10):31-35
地名标志设置作为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四项专项事务工作之一,主要任务是完成城市和县乡镇地名设标工作,使全国城乡都有符合标准、有足够数量、便于公众使用的系列地名标志,为人民群众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向导。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各省分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的编纂工作从1982年开始,于1987年江苏等各省分卷陆续出版,到1997年《大词典》出版,整整花费了15个年头。 这部词书不仅记载了当代的重要地名,而且还反映出地名所代表的地理实体之自然和经济的概貌。特别是对名称的来历、含义、演变做了大量考证,除其糟粕、取其精华,远远超过前人的成就。作为这样一本巨型地名工具书,不仅为当代经济建设,国际交往提供了方便,而且为后人研究地名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实为浩大的传世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