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震级是地震大小的尺度,是地震的一个主要参数,也是地震学里研究得最多的一个参数。目前世界上所用的震级很不统一,测定的偏差也大,这对地震的研究带了很多麻烦。随着地震学的发展,震级问题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近十几年来,它已成为国际地震学家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专门成立震级委员会来研究它。近年来,我国地震学界对震级问题的研究也很重视,已将它列为重点科研项目之一,组织力量进行研究。本文简介三个问题,一是较为常用的震级标度;二是震级标度存在的问题;三是改进震级标度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震级是对地震大小的量度。在地震活动性分析等实际的工作中,人们通常认为 “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惑:为何使用多种震级?震级为何不能统一?在地震监测工作中,为何震级之间不能相互转换?为何同一地震的不同震级会有差别?多种震级该如何使用?本文讲述了震级的测定原理、震级的巧妙之处,并对上述等11个问题进行讨论,以便于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准确地测定震级,正确地使用震级。   相似文献   

3.
引言在将近50年以前里克特引入地震震级的概念,在地震学的领域内,已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功。地震震级满足了按强度把地震加以分类这个明确的需要。随着时间的前进,提出了几种震级标度。按年代顺序为,第一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南部地震产生的近震震级 M_L(里克特,1935).为了把震级标度应用于远震事件,引入了20秒面波的震级 M_S,称为面波震级(古登堡和里克特,1936)。最后,为使震级标度适用于任意震源深度,定义了体波震级 M_b(古登堡,1945a、b)。不辛,由于这个不一致的发展,立刻出现了困难。明显的问题是如何使得三个震级标度彼此相连系,始终没有一个满意的解  相似文献   

4.
地震的震级   总被引:33,自引:13,他引:20  
简要介绍了地方性震级Mi、体波震级mb、面波震级Ms和矩震级Mw的定义及其测定方法,分析了它们的优点和缺点,并对震级饱和效应及其产生的原因作了介绍和解释。文章指出,矩震级是一个表征地震绝对大小的量,它与地震震源的物理过程直接关联,不会饱和;与传统上使用的其他震级标度相比,矩震级具有明显的优点,是当今国际地震学界推荐优先使用的震级标度。  相似文献   

5.
矩震级及其计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简要叙述地震震级概念的提出及其历史发展。文中指出,矩震级MW是目前量度地震大小最理想的物理量。与传统上使用的其他震级标度相比,矩震级不会饱和,对于所有地震,无论大小、深浅,无论使用远场、近场地震波资料,大地测量和地质资料中的何种资料,均可测量矩震级,并能与熟知的震级标度如面波震级MS相衔接。矩震级是一个均匀的震级标度,适于震级范围很宽的统计。矩震级是国际地震学界选定的首选震级,负责向公众发布地震信息的部门优先采用的发布的震级。文中介绍了计算矩震级所用的公式,详细解说了具体的计算步骤,分析了由于采用的计算矩震级公式的不同,采取的具体的数值计算步骤的不同引起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的规定。  相似文献   

6.
震级是表示地震自身大小的一个量,是地震的基本参数之一,正确使用震级,对于科学研究、地震预报、地震应急等工作至关重要。本文从震级的发展过程、震级的单色性、震级统一的不可行性、震级转换的危害性、震级优选的科学性等方面,论述了震级的使用方法,以便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正确地使用地震的震级。  相似文献   

7.
从震级偏差看震级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震级为地震的基本参数之一,由于测定震级普遍存在偏差等问题,测定震级的稳定性问题一直令人关注。该文就震级偏差的起因进行了讨论,认为产生偏差的主要原因是震级本身问题和地球内部结构的各向异性导致地震波能量记录失真。  相似文献   

8.
震级是表示地震自身大小的一个量,是地震的基本参数之一,正确使用震级,对于科学研究、地震预报、地震应急等工作至关重要.本文从震级的发展过程、震级的单色性、震级统一的不可行性、震级转换的危害性、震级优选的科学性等方面,论述了震级的使用方法,以便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正确地使用地震的震级.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震级混乱的主要原因是震级没有一个绝对标度论述了建立地震震级绝对标度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捉出一种建立震级绝对标度的办法:即利用地震矩张量M_(αβ)的第二坐标不变量I_2的绝对值开根(|I_2|)~(1/2)=M_0。这样建立的绝对标度有以下优点1、物理意义清楚,本质上反映了破裂的规模,在位错情形M_0=G△uS,2、不依赖于观测地区,仪器、和台基,它是一个绝对的力学量。3、不存在饱和问题,对极大的地震和极小地震甚至岩石样品中的微破裂都有定义。4、对深震亦有定义。5、由于它是一个绝对力学量,所以可以把全世界测定的震级统一起来,并且可以检验各家测定震级的优劣。6、若用M_w=2/3logM_0-10.7作为震级系统的定义,则这样定义的矩震级系统能和过去使用的Ms和M_L衔接起来,因此也便于使用过去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震级是地震的一个重要震源参数。它无论对于社会还是地震学界本身,都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在当前的研究中,除了试图建立更加合理、精确、适用的新标度外,主要集中在巳有标度及其精度两方面的问题。前者是震级水平的相对标准,其重要环节之一是零点控制问题。后者是震级的均匀化程度,由起算函数决定。我国在震级研究中已取得了许多进展。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论,在实用化方面似乎还有在标度、符号与名称的不统一现象,也存在与国际上不很一致的情形。因而有必要对一些问题加以澄清,甚至应该做出一些统一的规定,以避免某些方面的混乱现象。  相似文献   

11.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一个量度,也是地震的基本参数之一。利用山西数字测震台网2009-2016年ML≥3.5以上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对近震震级ML、面波震级MS、宽频带面波震级Ms(BB)和矩震级Mw的震级测定方法进行讨论研究和对比,认为新震级标度能发挥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的优越性,有利于资料的交换利用及对外发布。  相似文献   

12.
西方的通讯社在报道破坏性地震时,常常引用“里克特震级”几级几级,本文叙述了在不同时期所谓“里克特震级”具有不同的含义。在1945年以前主要是指M_L—里克特原始震级,系用乌德—安德森氏标准地震仪测定者;1954年古登堡—里克特合著《地球地震活动性》一书大量发行之后,所谓里克特震级在大多数情况是折合为面波震级M_s;1958年里克特著“地震学基础一书所附震级系以M_s与体波震级m用加权平均的办法求得的,比  相似文献   

13.
西藏北部地区宽频带面波震级和地方性震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西藏台网7年的地震数据,根据西藏北部地震面波发育的特点,研究了新震级规范下宽频带面波震级M_(S(BB))和地方性震级M_L的关系,并探讨了在新规范(GB 17440—2017)下其对发布震级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是描述地震基本参数之一,也是地震预测研究中的重要参数之一。用震级度量地震的大小,具有简便易行、通俗实用的优点。但最大的缺点是存在震级饱和效应。矩震级是一个描述地震绝对大小的力学量,是目前量度地震大小、且不存在饱和问题的最理想的物理量。基于S波震相"S窗"内的波形信号识别、品质因子Q(f)和22个台站场地响应,利用内蒙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自1935年里克特首次发表震级公式以来[1],关于震级标度的改进、发展的研究已经经历了将近半个世纪。怎样使得震级标度能符合计量学的“实用、合理、精确”三项要求,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当前存在有多种震级标度,对同一地震所测定的结果彼此相差  相似文献   

16.
作者依据地震震级与空间联合概率分布模型,讨论了地震带震级概率分布与潜在震源区震级概率分布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地震带内地震震级概率分布服从截断的指数分布,则带内必存在震级概率密度不服从截断指数分布的潜在震源区。这一结论与实际地震资料的统计结果和地质学研究中提出的“特征地震”的概念是一致的。作者认为,在地震活动性分析、地震区划和其他工程地震研究工作中必须考虑潜在震源区的震级概率分布和地震带震级概率分布之间的制约关系,以正确确定每个潜在震源区的震级概率分布。  相似文献   

17.
选用福建地震台网“十五”观测系统运行以来记录的ML≥1.0地震资料,对测定的速度震级和仿真震级进行了震级偏差统计分析,初步得出两种震级偏差值及相关系数,并分析了震级差异形成原因,为福建地震台网震级的测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在APnet网上发布的地震目录为基础,对照<中国地震年鉴>、<中国震例>和哈佛大学的CMT目录,逐一筛选编制了一个包括震型(包括孤立型、主余型、多震型)、震级(包括面波震级和体波震级)、主压(张)应力P(T)轴方向、主破裂面等参数在内的震源参数目录.震级(面波震级)和地震类型采用<中国震例>或<中国地震年鉴>中的结果,体波震级、主压(张)应力P(T)轴方向采用CMT目录结果,大多数主破裂面参数是根据<中国震例>或<中国地震年鉴>中发表的主破裂面方向,选用CMT目录中相应的节面参数,少数地震的主破裂面参数是根据<中国地震年鉴>中发表的烈度分布的长轴方向,在CMT目录中选用相应的一个节面参数.在筛选过程中,对震群型地震只选用其中一个地震列入本研究的震源参数目录中,这样一共筛选出了101次地震.根据地震主破裂面的滑动角λ把发震断层分为走滑断层、逆断层和正断层三种情况,相应地把这三种性质断层上发生的地震分别称为走滑断层地震、正断层地震和逆断层地震.  相似文献   

19.
统计物理学中,熵是表征系统微观分布的混乱程度,是系统无序度的量度,熵高则系统无序度高,比较均匀,熵低则系统有序度高,不均匀性强。地震的孕震过程就是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过程。震级熵在孕育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其变化特征不同,利用地震前震级熵的变化特征来提取孕震信息,从而可以估计未来发生地震的可能时段。本文利用最大熵原理,推导了连续型随机变量震级熵的表达式,计算了华北地区十一次中强震前后M_L≥2.0级地震的震级熵,计算结果表明,在地震前10个月到34个月前,震级熵开始出现低值异常,随后震级熵回升,在回升途中发震,因此震级熵的低值异常是地震前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1.引言面波震级测定问题在测震学领域是一个复杂、重要而又一直未能彻底解决的问题。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未能采用1967年 IASPEI 会议推荐的莫斯科——布拉格公式,使得我国测定的 M_S 震级与国际上地震权威机构 ISC 及 NEIC 给出的震级存在着一个系统差,给各方面资料的使用带来诸多不便,因此迫切需要尽快解决这一问题。我国 M_S 震级是一个多台震级的平均值,单台震级精度是一个多台震级的平均值,单台震级精度是这一平均震级精度的基础,单台震级又受仪器频带、台基、量规函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偏差各异,为此,作者从几个角度,利用高台地震台测定的面波震级对其偏差作些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