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姚鹏飞 《地球》2014,(6):1-1
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在中国,国家又称社稷。社,代表土地;稷,代表粮食。这种对土地至高无上的崇拜,反映了几千年来以农业为主的中华民族对土地的依赖。我国人口达到13亿,这么多人要吃饭、要穿衣、要住房,这一切都离不开对土地资源的利用,这是不容否认的客观现实。因此,在中国,吃饭问题历来是最大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安定。多年前,美国世界观察所所长莱斯特·布朗曾发问:"未来,谁来养活中国?"为了让自己的论点更有说服力,莱斯特·布朗甚至从"农田在消失"等方面预测21世纪中国在耕地和粮食保障方面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危机。  相似文献   

2.
蓝颖春 《地球》2014,(2):46-49
过去的30年,中国利用占世界9%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总人口20%的13亿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到2012年已经保持了粮食连续9年增产,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提供了保障。但这30年问,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不断提升,牲畜粪尿、秸秆等废弃物也大量增加,已造成农村和农田的广泛面源污染和土壤肥力下降等严重问题,恶化了生态和城乡人民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3.
《地球》2015,(6)
<正>粮食从哪里来?人多地少的中国如何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缺少耕地尤其是优质耕地的中国,一直高度重视粮食供应和安全保障,大力保护耕地,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改良稻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等等。然而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虽然缺少优质耕地,但中国还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面积巨大的海域,而海洋可以提供的食物总量,甚至要比陆地大得多。"海上粮仓"概念的提出和落地,就是人们向大海要粮食的一个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4.
《地球》2014,(2)
正前言没有汽车,我们可以步行;没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我们可以住在简朴的小木屋;没有绫罗绸缎,我们可以穿棉麻粗衣;但是,如果没有吃的东西了,人就无法生存,那就是天大的问题了!因此,和石油一样,粮食也是最基本的战略资源;"粮食战争"已经成为西方参与的、世界上最复杂的"隐形战争"。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而中国要养活13亿人口,在自身粮食生产方面面临许多挑战,比如土地利用方式粗放、水利基础设施陈旧、城市扩张和工业扩张加剧了耕地流失、粮食流通体系落后、  相似文献   

5.
正过去的30年,中国利用占世界9%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总人口20%的13亿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到2012年已经保持了粮食连续9年增产,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提供了保障。但这30年间,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不断提升,牲畜粪尿、秸秆等废弃物也大量增加,已造成农村和农田的广泛面源污染和土壤肥力下降等严重问题,恶化了生态和城乡人民的生活环境。根据2007年中国污染普查的结果,全国农业排放的化学需氧量(COD)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3.7%(1320万吨);农田排放的氮、磷分别占总量的57.2%和67.4%(270万吨和28  相似文献   

6.
王丽君 《地球》2013,(8):33-35
正在海洋强国梦的召唤下,中国的海洋地质事业正经历着百年不遇的发展良机。肩上负着以高科技手段为国家勘察、争取海洋战略资源的沉甸甸使命,"海洋六号"船在过去的两个月时间里克服了各种恶劣海况,应对了多次设备故障,出色地完成既定的任务,眼水、汗水和咸咸的海水浸泡在一起。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努力,离不开像"海洋六号"这样的科考船在深海大洋中的一次次远征,离不开  相似文献   

7.
正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战略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然而,从发展趋势看,我国粮食消费需求将越来越呈刚性增长,供需矛盾将日益突出。我国粮食安全究竟面临哪些问题?日前,本刊记者采访了安徽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扶贫办主任刘奇。政府要粮农民要钱民以食为天,解决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保障粮食供给是中央政府的基本目标。为此,国家设置了18亿亩的耕地红线,划定了基本农田保护区,出台了一系  相似文献   

8.
《地球》2013,(8):22
正前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可避免地要与海结缘。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离不开辽阔的海洋。传统中国是典型的大陆国家,这与自古以来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为目的的自然生产有关。这种生产的整个过程可以在自家一亩三分地里完成。从世界范围看,近代以来先后崛起的世界强国无一例外都是海洋国家。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强国,是因为他们利用海洋,在越来越广的  相似文献   

9.
刘树臣  周艳 《地球》2023,(2):72-75
<正>地质是干什么的?我们生活中哪些方面需要或者离不开地质呢?我们日常的吃穿住行与地质有什么关系?中国地质博物馆科普研究团队进行了研究,试图带领大家去认识我们身边的地质,了解地质学和地质工作的一些趣事。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推出专栏文章,和读者一起探索地质的奥秘。  相似文献   

10.
岳尚华 《地球》2013,(8):41-43
正海洋的开发离不开高新技术,高新技术的应用也离不开海洋这个领域。要开发海洋,发展新兴产业,海洋科技必须迎接21世纪世界海洋大开发和新技术革命的双重挑战,使我国的海洋科技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海洋是地球表面资源与环境的最大载体。海洋资源的开发,需要获取大范围、精确的海洋环境数据,需要进行海底勘探、取样、水下施工等。完成上述任务则需要一系列海洋开发  相似文献   

11.
蓝颖春 《地球》2014,(8):10-12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地球环境,环境不但是生命起源的温床,还是人类产生和进化的必要条件。人类学家认为,人类的出现是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的结果。可以说地球环境创造了人类,但人类的某些活动又在破坏着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从而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近年来,中国多次爆发大面积的雾霾事件,雾霾对健康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社会关注。有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有哪些影响?我们该如何进行有效防治?带着这些问题,《地球》记者采访了十一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汪纪戎。  相似文献   

12.
应对雾霾天气:气象科学与技术大有可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雾和霾是发生在大气中的不同天气现象.雾是悬浮在地表附近大气中的微小水滴,能见度小于1 km,当雾由冰晶组成时称为冰雾.霾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粒,由于对光的散射而降低能见度,一般是气溶胶和光化学烟雾的混合物.一般公众感受到的雾霾天气大都是雾和霾同时存在的,其发生和演变离不开适合的气象条件.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气候变化,雾霾天气的频繁发生及其强度的增强,对人民生活、人体健康以及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如何减缓、防治和应对雾霾天  相似文献   

13.
地震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地震勘探中的一个重要物理量,是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的核心基础。地震资料的时深转换、构造成像、岩性识别、裂隙检测等都离不开速度,可以说速度贯穿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14.
《地球》2017,(1)
<正>著名自然科学家珍·古道尔曾经说过:"唯有了解,我们才关心;唯有关心,我们才会采取行动;唯有行动,生命才会有希望。"中国自古也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名言。人们想要追求诗意的生活,离不开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2016年12月15日,"与地球相处,我们有更好的办法"凤凰网携手  相似文献   

15.
李宏博  于怀 《地球》2010,(1):38-39
化石能源是指经地质作用形成的、可用作燃料的碳氢化合物的通称.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煤层气和可燃冰等。化石能源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吃穿住行都离不开它的身影。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二百多年,人类社会高度现代化和文明的实现是以化石能源为主要推动力的。  相似文献   

16.
罗璐 《地球》2020,(4):36-41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生存发展等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地球。然而地球究竟是怎样诞生的,又何以成为人类独一无二的家园?始终是人类面临的终极科学问题之一,也是人类关于自身发展与地球命运的哲学命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地貌实验与模拟研讨会于1993年4月5—8日,在无锡市中国科学院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召开。来自全国11个科研单位、5所高校的32位学者,聚会一堂,共同探讨我国实验模拟与动力地貌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现代地貌学的发展离不开实验与模拟,它是随着力图验证某种地貌成因假设或分析影响地貌发展的因素而发展起来的。19世纪时,早在法国、德国开始发展起来,国外大量的有关实验与模拟研究则是在本世纪中叶。我国地貌实验与模拟研究工作始于本世纪50—60年代,流水地貌学的实验与模拟尤为突出。目前国内已拥有30多个定位站和实验站。研究内容遍及河流、坡地、沙漠、冰川、冻土、泥石流滑坡、河口海岸、  相似文献   

18.
杨满栋  周胜奎 《地震》1992,(3):75-78
地震工作者在其科研活动中,许多工作是对地震目录进行研究、计算、绘图。通过这些工作,可方便地显示出全球、全国或某个局部地区,在某一时间段中地震活动情况;也可预测未来某一时间、某一空间将要发生的地震。这些工作都离不开对地震目录的选择。根据工作习惯,处理的方便,人们一般是在给  相似文献   

19.
柏美祥 《地震工程学报》1987,9(S1):88-88,94
未来仁和时段地震危险区的圈定,都离不开对发震构造即对活断层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1 地震学是观测的科学,高新技术推动现代地震学发展 地震学是观测的科学,纵贯现代地震学的发展,地震观测离不开高新技术的发展.高新技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主要指传感器技术、遥测技术、遥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地震学近代经历了几个阶段:经典地震学阶段也称模拟地震学,定量地震学阶段也称数字地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