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3 毫秒
1.
正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曾经说过,"如果有人对伦敦感到疲惫了,那他一定对生活也感到疲惫了,因为,在伦敦,生活的恩赐是随处可见的"。当你第一次抵达伦敦,你会清晰地发现,曾经统治世界三分之一领土长达半个世纪的大英帝国,不再只是一个历史事实,而是融入了多元文化的点点滴滴。于是,在这个风俗和传统不尽相同的多民族国家,即便是一个漫不经心的游客,一抵达机场,也会很快察  相似文献   

2.
1971年10月1日在英国伦敦的阿金森,毛雷医院(Atkinson Morley Hospital)中安装了 EMI 有限公司中心研究实验室工程师洪斯菲尔德(Hounsfield)研制的原型头部扫描机,1972年4月21日的伦敦泰晤士报首次对此作了披露,用计算机评估脑 X 射线,EMI 头批生产了五台,英国医院三台,美国医院二台,1973年夏天,所有的五台扫描机均已安装起来,当时已决定:扫描机应有一计算机与之附设在一起以便立即处理信息,莱德雷(R.S.Iedley)及其同事建造了第一台全身扫描机,于1974年引进,此设备称为  相似文献   

3.
正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缩写为WWF)的图标是大熊猫(图1),原型名叫"熙熙",1961年到英国,万人空巷。是时,基金会刚成立,斯考特(Peter Scott)在伦敦动物园为熙熙画了一张速写,形象憨态可掬,俏皮可爱。遂被WWF选为标志,经4次修改,形成了现在的微抬起头、半带疑惑凝望人类的形象。  相似文献   

4.
由于地貌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在跨龙门山断裂带区域只有短水准监测场地。多年持续监测的七盘沟和耿达场地跨龙门山后山断裂,灌县和双河场地跨龙门山前山断裂等4个短水准场地,而在龙门山中央断裂上没有监测场地。根据跨龙门山后山和前山断裂的4个短水准场地监测资料计算分析,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测量成果显示:龙门山后山断裂的近场速率为0.03mm/a,  相似文献   

5.
金乐婷(1865—1949),是英国女传教士Mary Ge-raldine Guinness的中文名,又称霍华德?泰勒夫人,或戴存义师母.她在青年时代就在伦敦东区向女工教授圣经课.1888年1月离开伦敦,前往中国,当年3月23日到达扬州.在接受汉语培训之后,被分配到河南省传教. 1894年,金乐婷与内地会传教士戴存义(...  相似文献   

6.
钻井台阵记录是场地地表及地下质点震动的真实刻画,是研究场地放大效应的最直接手段。我国钻井台阵记录比较匮乏,利用国外钻井台阵资料研究我国场地的放大效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日本K ik-net钻井台站的200309260450强震记录的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工程基岩"相对于硬基岩的场地放大因子为1.30;相对于"工程基岩"场地,Ⅱ类场地的放大因子为1.265,Ⅲ类场地的放大因子为1.371。我国以往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工作,可能低估了Ⅱ类场地的放大效应。  相似文献   

7.
场地划分标准对基岩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美国NGA强震观测数据库中描述场地的不同指标,定义了五种不同的"基岩"场地类型,得到了相应的数据集;同时采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得到了世界范围内对应不同"基岩"定义的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并研究了不同场地划分标准造成的基岩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如何用原位剪切波速测试结果判定人为干扰(包括改造)过的场地的工程场地类别,各个版本的相关规范、文献中均未涉及到,以致于工程界一直存在着混乱和错误。通过对工程场地类别物理涵义的揭示及常年实测经验的总结,本文给出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与实际方法:首先要评价这种人为干扰的范围及深度是否会影响到地震波对该场地的振动作用,评价的依据是该场地被人为干扰体量的大小。若被改变的场地体量足够大,要用改变后的原位剪切波速测试数据评价场地类别;反之,则不能简单地运用原位波速测试结果,而是要用人为扰动层下面约1m范围内原状土的原位波速测试值的85%替代整个扰动层的波速平均值,进而做场地类别的统计计算和判定。因为少量的人为扰动不足以改变场地的工程类别,却有可能改变直接的原位波速测试结果,从而导致误判。  相似文献   

9.
在地裂缝密集分布的西安地区,建筑"傍缝而建"的现象非常普遍,地裂缝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城市建设用地的有效利用和规划。为研究地裂缝对场地动力响应的影响,分析地震动作用下地裂缝场地动力响应规律及其影响范围,以西安地裂缝为研究对象,基于室内振动台试验及FLAC~(3D)数值模拟,分析地裂缝场地动力响应中的加速度幅值动力响应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不同地震波类型、地裂缝破裂面倾角、地震动强度、地裂缝两侧土层错距对地裂缝场地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地裂缝对场地动力响应影响明显,表现为地裂缝一定范围内峰值加速度呈"带状"分布,即地裂缝处峰值加速度最大,随着距地裂缝越来越远,峰值加速度逐渐减小后趋于稳定,带状分布范围上盘约30 m,下盘约20 m;地裂缝场地动力响应表现出明显的"上盘效应",即上盘峰值加速度略大于下盘;地震动强度对地裂缝场地动力响应影响明显,地裂缝倾角、地裂缝两侧土层错距、地震波对地裂缝场地动力响应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金乐婷(1865—1949),是英国女传教士Mary Geraldine Guinness的中文名,又称霍华德·泰勒夫人,或戴存义师母。她在青年时代就在伦敦东区向女工教授圣经课。1888年1月离开伦敦,前往中国,当年3月23日到达扬州。在接受汉语培训之后,被分配到河南省传教。1894年,金乐婷与内地会传教士戴存义(Frederick Howard Taylor,1862—1946)在上海结婚。戴存义是戴德生的次子。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1832—1905),1853年来华,是中国内地会的创始人,后在湖南长沙去世。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场地类别分布及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调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首先,本文搜集了山东省5220个建设工程场地的资料,引入"分布区"的概念,统计分析了山东省场地类别的区域分布并进行了分区。然后,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中的山东省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以及Ⅲ类场地调整系数,对山东省Ⅲ类场地分布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进行了调整,得到了考虑场地类别分区的山东省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增进了对山东省地震灾害风险空间分布的认识。结果表明,山东省场地类别分布与地貌分区有很强的相关性,Ⅰ-Ⅱ类场地分布区包括鲁中南山地丘陵区(西南部的山间平原地带除外)以及鲁东丘陵区,Ⅲ类场地分布区包括鲁西北-鲁西南平原区和鲁中南山地丘陵区西南部山间平原地带。Ⅰ-Ⅱ类场地分布区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59.5%,Ⅰ-Ⅱ类场地分布区与Ⅲ类场地分布区的面积比例约为1.47。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经过调整后,Ⅶ度及以上设防区域占全省陆地面积的比例由79%提高到90%,10个地级市的峰值加速度有提高。  相似文献   

12.
DEEPSOIL和SOILQUAKE是两种典型的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程序,已有研究表明,我国学者新近开发的SOILQUAKE程序更适用于模拟深厚软土场地的非线性反应,但对于该程序的验证分析,大多是通过与其他一维土层分析程序或基于单一场地的实测记录进行对比验证,尚有待通过不同类型场地的实测记录进行验证并进一步分析程序的可靠性。本文选取日本KiK-net台网中包含Ⅱ、Ⅲ、Ⅳ类场地的多个台站地层参数及实测地震波记录,通过SOILQUAKE和DEEPSOIL建模计算,从土层放大效应及地表反应谱特征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SOILQUAKE在Ⅱ、Ⅲ类场地情况下能够较好地预测土层响应,但在Ⅳ类场地上地震烈度达到7度之后,地表PGA计算结果比实测记录有所偏小,但误差仍在可接受范围内;而DEEPSOIL的计算值则在各类场地中均明显偏小,与实测记录的偏差随着场地特征周期及地震强度增加而增大。(2)场地土的层数较多且各层土性差异较大时,两种程序计算与实测记录的偏差比土层简单时明显增大。(3)需要注意的是,SOILQUAKE对放大效应预测足够时,有时伴随着地震反应谱"左移"的问题,该现象在各类场地中均有所存在,且在存在"左移"的案例中,现象随着场地特征周期和地震动强度的增加表现得更显著。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跨断层水准场地遭到干扰甚至破坏的情况愈发严重,对其进行场地改造已迫在眉睫。本文结合江苏省多年场地改造经验,介绍了郯庐断裂带晓店跨断层短水准测量场地改造基本概况,阐述了"零高差法"在场地点位迁移中的独特优势。利用新建点和原建点6个月的跨断层水准跟踪监测数据,通过计算各段的标准差和每公里中误差,分别比较新、旧点间观测结果的稳定性和观测精度。结果表明,采用本方案进行点位改造对于跨断层观测稳定性和精度提升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河谷场地"钢管混凝土空间组合桁架连续梁桥"地震响应规律,以京昆高速公路"干海子特大桥"为工程背景,建立其三维有限元动力计算模型;采用有限元与间接边界积分方程耦合法(FEM-IBIEM耦合法)进行场地反应计算,并通过多点激励(改进LMM法)方式进行地震动输入,研究行波效应、局部场地效应对其地震响应影响,并和一致激励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类桥梁低墩较高墩对地震动更敏感,且在墩高突变区域最为明显;较一致激励和高墩和对应梁跨,行波效应增大其墩底轴力、跨中下弦杆和斜腹杆轴力,但减小其它量测值;低墩和对应梁跨,行波效应减小其墩底弯矩、墩顶位移和跨中位移;较一致激励和行波效应,局部场地效应显著增大了大多桥墩和梁跨的位移和内力,且对墩高突变处低墩、梁跨的放大作用最为明显,因此对于河谷场地中"钢管混凝土空间组合桁架连续梁桥"抗震设计,特别是墩高突变区的低墩和梁跨,必须重点考虑局部场地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橡胶砂(RSM)垫层减震是一种适用于低层房屋的低成本减震方法,关于场地类别对其减震效应影响的研究尚未开展。采用简化的层间剪切模型模拟减震垫层-上部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体系,建立了RSM垫层"减震地基"分析模型。针对30%配比的橡胶砂,考虑3种垫层厚度200 mm/300 mm/500 mm、4种基底压力50 kPa~300 kPa,基于对取自于不同场地类别的195条地震波的刚性地基反应谱和RSM垫层"减震地基"反应谱的分析对比,得到以下结论:(1)RSM垫层的减震效应受场地类别的影响,场地卓越周期越短,减震效应越好;(2)RSM垫层厚度越大,减震效应越好,但当垫层厚度达到500 mm时,减震性能鲁棒性变差,且这种鲁棒性的劣化与场地类别无关;(3)各种场地类别地震波作用下,RSM垫层减震效应均随输入地震加速度和基底应力的增大而增加,但随着前者的增加,后者的影响减小。  相似文献   

16.
基于KiK-net台网强震记录,探讨震级、震中距、场地类别及测点高差等对沿深度方向相干函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①水平分量的相干函数值随频率变化规律相同,竖向与水平分量间的差异较大;相干函数值随频率和测点高差的增加而减小;Ⅲ类场地较之Ⅰ,Ⅱ类场地,所记录的相干函数值随频率增加而衰减的速度更快。②近场(R≤300 km)相干函数值大于远场(R300 km);震级对相干函数的影响规律不明显;不同场地记录沿深度方向地震动相干性不同,建议选用王招招模型描述Ⅲ类场地地震动相干性,Harichandran模型描述Ⅰ,Ⅱ类场地地震动相干性。③基于日本"3·11"地震记录拟合得到了按震中距分段的相干函数模型参数值。  相似文献   

17.
场地地震动PGA放大系数是重大工程地震预警、烈度速报技术及结构抗震设计地震动输入的基础。搜集整理日本Kik-net台网239个Ⅱ场地台站的地震记录,以场地覆盖层厚度D、场地特征周期T、场地v_(s30)以及场地等效剪切波速v_(se)为场地特征参数,以井下记录PGA为地震动强度指标,研究场地PGA放大系数F_(PGA)与场地特征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以地表PGA值40 Gal作为预警阈值,采用回归决策树CART方法建立了地震预警的特征参数组合标准。分析结果表明:场地F_(PGA)与场地覆盖层厚度D及场地特征周期T负相关,与场地vs30正相关,与vse相关性可忽略;F_(PGA)与场地特征参数的相关性随着场地地震动强度增大而增大;通过搜集的地震数据对基于CART分类方法建立的场地地震动预警参数指标进行回判检验,检验的总体成功率达到90.09%,其中不预警的成功率为93.64%,预警成功率82.68%。虽然地震动快速评估方法总体成功率达到90%以上,但仍存在5.61%偏于危险的"漏判",所以本文方法仍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在韧性城市和建筑抗震韧性等级评价中,需要对场地的韧性给出评价。场地韧性是一个新概念,场地韧性的概念和场地韧性等级评价在学术界还是空白。因此,对场地韧性的概念及有关问题开展讨论,对韧性城市和建筑抗震韧性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在分析韧性和场地概念的基础上,讨论了场地的稳定性和抗干扰问题;基于HOLLING建立的适应性循环理论,论述了建立场地韧性概念的理论基础;首次提出了场地韧性概念并解释了其内涵;考虑韧性城市和建筑抗震韧性评价的需求,初步讨论了与场地韧性等级评价有关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场地韧性等级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设想;建议了场地韧性等级评价的数学方法,为实现场地韧性等级评价提供了途径和方法。本文研究成果对从事韧性城市和建筑抗震韧性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海域工程场地是区别于陆地工程场地的特殊场地,目前国内外不没有专门针对海域工程场地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规范或理论。以现有的陆地工程场地规范为基础,讨论了在海域场地进行地震安全评价应考虑的场地条件及工作方法,并对场地的稳定性进行简单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采用线性反演法研究了地震动的场地效应,并针对线性反演法的局限性,提出了"传递台站"的方法来扩展其应用.通过传递台站,地震事件不再局限于必须被参考台记录到,台站也不再局限于须与参考台站同时获取到地震记录,改进后可大大增加数据样本,使得结果更趋稳定.同时,对于原来难以参与分析的台站,也可得到其场地反应.研究中,还采用了基于遗传算法的非参考台方法,进一步分析了场地反应和验证所提方法的合理性.将所提方法应用于2013年芦山7.0级地震周边区域,分析了这一地区的强震台站的场地反应和地震波衰减因子Q_s值.研究结果显示,当采用一个和二个传递台站进行分析时,所能利用的地震事件和所能求解场地反应的台站数目逐步增加,随着数据样本的增加,分析结果趋于稳定.研究区域的Q_s值拟合结果为Q_s(f)=334.16f~(0.73).遗传算法结果表明,线性反演法中所选取的参考台站有其自身的场地反应.当利用遗传算法获得的参考场的场地反应去校正线性反演法的结果时,对于多数场地,两者的结果符合得很好,说明了遗传算法的结果可以合理地认为是场地较为真实的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