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紫外波段的天文研究异常活跃,一大批相关卫星被送上了太空(见上期介绍)。1978年,“国际紫外探测者”(International Ultraviolet Explorer,简称IUE,图1)的成功发射把这一时期的空间观测推上了顶点。  相似文献   

2.
《天文爱好者》2012,(4):46-49
九十年代,在美国发射的高能天文卫星之中。“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Chandra X—ray Observatory。简称CXO,习惯上称为Chandra)无疑是最重要的。它于1999年夏天进入太空。  相似文献   

3.
1998年5月初,出现负星等大彗星的新闻轰动了天文界,这颗彗星是由太阳观测卫星SOHO用日冕仪对太阳进行例行观测时于5月3日偶然发现的,被命名为C/1998J1(SOHO)彗星。太阳观测卫星SOHO是欧洲航天局和美国航空航天局合作的项目,SOHO是S...  相似文献   

4.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介绍历史上的紫外天文卫星。这里所谓的早期紫外天文,指的是从紫外天文诞生到“国际紫外探测者”(International Ultraviolet Explorer,简称IUE)发射之前的这一段时间。紫外天文学始于对太阳的研究,而对恒星等目标的紫外观测出现的较晚。本系列文章不涉及观测太阳和以日地空间关系为目的望远镜,也不涉及行星际探测器。  相似文献   

5.
由荷兰、美国和英国合作研制的世界第一个红外天文卫星(IRAS),原计划1981年发射,在解决了若干技术上的难点之后,终于在1983年1月25日进入预定轨道。目前运行正常,正按计划顺利进行观测.这颗卫星的成功标志着空间天文学在技术上取得了  相似文献   

6.
宇宙信息     
5月14日美国东部时间上午9:12,使用阿丽亚娜5型火箭(TheArianeVrocket),在位于南美洲法属圭亚那的库鲁欧洲航天发射中心,赫歇耳(Herschel)和普朗克(Planck)两个空间观测飞行器成功被送往太空。  相似文献   

7.
赤(红)外线天文卫星AKARI(日语的意思就是“光”)是日本的第二代空间红外设备,相比之前实验用的小型设备“空间红外望远镜”IRTS,AKARI也是日本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红外卫星。其实。AKARI是一个多国合作的项目。除了日本,其他一些参与到该项目的国家或组织还包括英国、荷兰、韩国,以及欧洲空间局ESA。相应的,它们也都分到了一部分观测时间。而且,由于AKARI的首要目的是巡天观测。所以它还有为ESA今年五月发射的赫歇尔、普朗克两颗卫星选择观测目标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李良 《天文爱好者》2009,(11):50-53
为了纪念物理学家普朗克和天文学家赫歇尔,同时也给2009国际天文年增添喜气,欧洲空间局于2009年5月14日从法属圭亚那库鲁发射场发射了两颗天文卫星(载有空间望远镜),它们分别以“普朗克”和“赫歇尔”命名。  相似文献   

9.
再次受宠 从20世纪60年代起至今,已有多颗太阳观测天文卫星升空,以便深入研究和了解太阳。这不仅对认识宇宙有重大意义,而且可为有效防护太阳的危害提供可靠的依据。世界上第一颗天文卫星——“太阳辐射监测卫星”就是用于探测太阳的紫外辐射和X射线。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将发射“北斗”导航卫星,欧洲也将发射两颗“伽利略”导航试验卫星。中国导航卫星在近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7年2月3日,中国战功发射第4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同年4月14日,又成功发射了首颗“北斗”导航卫星[又明北斗导航卫星--M1(COMPASS—M1)]。这次发射的卫星飞行在高度为21500千米的中圆轨道,它标志着我国自行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入新的发展建设阶段。据悉,2008年中国还将把“北斗”导航卫星送上太空,另外。2005年7月28日,中国与欧盟就“伽利略“计划签署了3份应用项目合同.成为首个加入“伽利略”计划的非欧盟国家,拥有这一系统的部分所有权和全部使用权。  相似文献   

11.
按照计划,2009年初欧洲的“赫歇尔”和“普朗克”天文卫星将一起升空,发射到第二拉格朗日点(L2)。这一位置距离地球150万千米,可以提供理想的温度和操作环境,能够与地球保持稳定的无线电通信,并保证观测时间的不间断,是国际天文观测计划选定的最佳位置。它可观察人类以前从未知晓并只有通过远红外光谱才能观测到的宇宙物质,对红外空间天文学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国际紫外探测者”(IUE)把七十年代的紫外观测推上了顶峰。也许是IUE太过成功。导致八十年代该领域的航天活动相对沉寂。这十年里,唯一一颗成功的紫外卫星是苏联和法国合作的“天文1号”(Astron-1)。该卫星于1983年3月23日发射,工作到1989年夏天。其主要仪器是一架80厘米口径的紫外望远镜,同时兼顾X射线观测。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机载天文台开启了新的紫外观测纪元。  相似文献   

13.
余恒 《天文爱好者》2009,(11):30-31
早在1946年,美军还在消化德国V2火箭研制技术的时候,美国天文学家斯皮策(Lyman Spitzer)就提出了太空望远镜的构想。在苏美两国太空竞赛的推动下,空间天文得以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天文爱好者》2008,(8):13-14
今年6月30日,是通古斯大爆炸100周年,那次发生在西伯利亚的巨大爆炸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却让人们见识到了小行星的巨大杀伤力。最近,加拿大宇航局宣布将发射一颗小型卫星,来观测漂浮在地球周围空间中的太空垃圾。近地物体监测卫星(Near Earth Object Surveillance Satellite,NEOSSat)的大小只和一个旅行箱相当,重约65千克。  相似文献   

15.
1960年4月1日美国成功发射世界第一颗气象卫星“泰罗斯”1号;1983年4月5日美国发射世界第一颗跟踪和数据中继卫星。1983年4月7日美国宇航员马斯格雷夫步出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执行太空行走任务。成为首位从航天飞机步入太空的人。1990年4月7日我国成功发射“亚洲一号”卫星.  相似文献   

16.
2012年6月13日11时30分,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用美国轨道科学公司的飞马座-XL火箭从太平洋夸贾林环礁发射发射新一代高能天文卫星——“核区分光望远镜阵列”(NuSTAR),以此搜寻黑洞和近距离观察超新星爆炸过程。今年,俄罗斯、印度也将发射各自的高能天文卫星。  相似文献   

17.
天文界期待已久的昌德拉X射线天文台,于1999年7月23日,从由首位女指令长,美国空军上校艾林·柯林斯驾驶的哥伦比亚航天飞机中被释放到太空,从而揭开了人类观测宇宙的新的里程碑。昌德拉X射线天文台,原名先进X射线天文物理实验室(AXAF),于发射前夕,为纪念已故天文学家苏布拉马尼扬·昌德拉塞卡(SubrahmanyanChan-drasekhar)改为此名(ChandraX-RayObservtory)。昌德拉塞卡,美籍印度人,因在白矮垦理论研究方面作出杰出贡献(建立白矮星模型,导出白矮星的质量上限是太阳质量的1.44倍,这就是著名的昌德拉塞卡极限)而…  相似文献   

18.
2010年,世界空间探测活动发展平稳,发射了一些先进航天器上天,例如,美国的“太阳动力学观测台”、首颗“天基空间监视卫星”,日本的“伊卡洛斯”太阳帆.  相似文献   

19.
4月1日下午,中国科技大学天文与应用物理系的博士研究生、天文爱好者虞骏,通过国际互联网分析美国亚历桑那大学“空间观测计划”的在线图片时,发现了一颗小行星。在对这颗小行星进行了三次后续观测之后。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中心的科学家们确定了它的轨道,并且在4月3日给定了它的临时编号——2005GT。2005年4月9日,这颗直径约为15米的小行星在距离地球大约600万公里的地方与地球擦身而过。这是我国大陆天文爱好者参与发现的第一颗 FMO。所谓 FMO 就是 Fast Moving Objects(快速移动天体)的简称。下面就请虞骏博士说说这段……  相似文献   

20.
美国东部时间2011年11月26日10时2分(北京时间11月26日23时2分),耗资25亿美元的美国“火星科学实验室”(Mars Science Laboratorr HSL)从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由宇宙神一5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它所携带的美国第三代火星车——好奇号(Curiosity Rover)的长度是第二代火星车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车的2倍,质量是它们的5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